孔子沒而大道微,漢儒承秦滅學之後,始立專門,各抱一經,師弟傳受,儕偶怨怒嫉妬,不相通曉,其於聖人之道,猶築墻垣而塞門巷也。
久之,通儒漸出,貫穿群經,左右證明,擇其長説。
及其敝也,雜之以讖緯,亂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譏之。
蓋魏晉之間,空虛之談興,以清言爲高,以章句爲塵垢,放誕頽壞,迄亡天下。
然世猶或愛其説辭,不忍廢也。
自是南北乖分,學術異尙,五百餘年。
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長,定爲義疏,明示統貫,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
宋之時,眞儒乃得聖人之旨,群經略有定説。
元明守之,著爲功令。
當明佚君亂政屢作,士大夫維持綱紀,明守節義,使明久而後亡,其宋儒論學之效哉!且夫天地之遠,久則必變。
是故夏尙忠,商尙質,周尙文。
學者之變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齊其弊,則所尙也賢於其故,否則不及其故,自漢以來皆然已。
明末至今日,學者頗厭功令所載爲習聞,又惡陋儒不考古而蔽於近,於是專求古人名物制度訓詁書數,以博爲量,以窺隙攻難爲功。
其甚者,欲盡捨程朱,而宗漢之士,枝之獵而去其根,細之蒐而遺其巨,夫寧非蔽與?
嘉定錢君獻之,強識而精思,爲今士之魁傑,余嘗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
雖然,是猶居京師庬淆之間也。
錢君將歸江南而適嶺表,行數千里,旁無朋友,獨見高山大川喬木,聞鳥獸之異鳴,四顧天地之內,寥乎茫乎,於以俯思古聖人垂訓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於余論,將益有合也哉。
久之,通儒漸出,貫穿群經,左右證明,擇其長説。
及其敝也,雜之以讖緯,亂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譏之。
蓋魏晉之間,空虛之談興,以清言爲高,以章句爲塵垢,放誕頽壞,迄亡天下。
然世猶或愛其説辭,不忍廢也。
自是南北乖分,學術異尙,五百餘年。
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長,定爲義疏,明示統貫,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
宋之時,眞儒乃得聖人之旨,群經略有定説。
元明守之,著爲功令。
當明佚君亂政屢作,士大夫維持綱紀,明守節義,使明久而後亡,其宋儒論學之效哉!且夫天地之遠,久則必變。
是故夏尙忠,商尙質,周尙文。
學者之變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齊其弊,則所尙也賢於其故,否則不及其故,自漢以來皆然已。
明末至今日,學者頗厭功令所載爲習聞,又惡陋儒不考古而蔽於近,於是專求古人名物制度訓詁書數,以博爲量,以窺隙攻難爲功。
其甚者,欲盡捨程朱,而宗漢之士,枝之獵而去其根,細之蒐而遺其巨,夫寧非蔽與?
嘉定錢君獻之,強識而精思,爲今士之魁傑,余嘗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
雖然,是猶居京師庬淆之間也。
錢君將歸江南而適嶺表,行數千里,旁無朋友,獨見高山大川喬木,聞鳥獸之異鳴,四顧天地之內,寥乎茫乎,於以俯思古聖人垂訓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於余論,將益有合也哉。
昔之人貴極富溢,則往往爲別館以自娛,窮極土木之工,而無所愛惜。
旣成,則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終身不得至者焉。
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爲之。
夫賢公卿勤勞王事,固將不暇於此;而卑庸者類欲以此震耀其鄉里之愚。
臨朐相國馮公,其在廷時無可訾,亦無可稱。
而有園在都城之東南隅。
其廣三十畝,無雜樹,隨地勢之高下,盡植以柳,而榜其堂曰“萬柳之堂”。
短墻之外,騎行者可望而見其中。
徑曲而深,因其窪以爲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兼葭,雲水蕭疏可愛。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師,則好遊者咸爲予言此地之勝。
一至,猶稍有亭榭。
再至,則曏之飛梁架於水上者,今欹臥於水中矣。
三至,則凡其所植柳,斬焉無一株之存。
人世富貴之光榮,其與時昇降,蓋略與此園等。
然則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貴。
彼身在富貴之中者,方殷憂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爲苑囿也哉!
旣成,則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終身不得至者焉。
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爲之。
夫賢公卿勤勞王事,固將不暇於此;而卑庸者類欲以此震耀其鄉里之愚。
臨朐相國馮公,其在廷時無可訾,亦無可稱。
而有園在都城之東南隅。
其廣三十畝,無雜樹,隨地勢之高下,盡植以柳,而榜其堂曰“萬柳之堂”。
短墻之外,騎行者可望而見其中。
徑曲而深,因其窪以爲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兼葭,雲水蕭疏可愛。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師,則好遊者咸爲予言此地之勝。
一至,猶稍有亭榭。
再至,則曏之飛梁架於水上者,今欹臥於水中矣。
三至,則凡其所植柳,斬焉無一株之存。
人世富貴之光榮,其與時昇降,蓋略與此園等。
然則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貴。
彼身在富貴之中者,方殷憂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爲苑囿也哉!
己未冬,余謁孫文定公於保定制府。
坐甫定,閽啓:“清河道魯之裕白事。
”余避東廂,窺偉丈夫年七十許,高眶,大顙,白鬚彪彪然;口析水利數萬言。
心異之,不能忘。
後二十年,魯公卒已久,予奠於白下沈氏,縱論至於魯,坐客葛聞橋先生曰:
魯字亮儕,奇男子也。
田文鏡督河南,嚴,提、鎮、司、道以下,受署惟謹,無遊目視者。
魯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攝中牟。
魯爲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騎驢入境。
父老數百扶而道苦之,再拜問訊,曰:“聞有魯公來替吾令,客在開封知否?”魯謾曰:“若問云何?”曰:“吾令賢,不忍其去故也。
”又數里,見儒衣冠者簇簇然謀曰:“好官去可惜,伺魯公來,盍訴之?”或搖手曰:“咄!田督有令,雖十魯公奚能爲?且魯方取其官而代之,寧肯捨己從人耶?”魯心敬之而無言。
至縣,見李貌温温奇雅。
揖魯入,曰:“印待公久矣!”魯拱手曰:“觀公狀貌、被服,非豪縱者,且賢稱噪於士民,甫下車而庫虧何耶?”李曰:“某,滇南萬里外人也。
別母,遊京師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
母至,被劾,命也!”言未畢,泣。
魯曰:“吾暍甚,具湯浴我!”徑詣別室,且浴且思,意不能無動。
良久,擊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辭李,李大驚曰:“公何之?”曰:“之省。
”與之印,不受;強之曰:“毋累公!”魯擲印鏗然,厲聲曰:“君非知魯亮儕者!”竟怒馬馳去。
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謁兩司告之故。
皆曰:“汝病喪心耶?以若所爲,他督撫猶不可,況田公耶?”明早詣轅,則兩司先在。
名紙未投,合轅傳呼魯令入。
田公南嚮坐,面鐵色,盛氣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餘人,睨魯曰:“汝不理縣事而來,何也?”曰:“有所啓。
”曰:“印何在?”曰:“在中牟。
”曰:“交何人?”曰:“李令。
”田公乾笑,左右顧曰:“天下摘印者寧有是耶?”皆曰:“無之。
”兩司起立謝曰:“某等教飭亡素,至有狂悖之員。
請公幷劾魯,付某等嚴訊朋黨情弊,以懲餘官!”魯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
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來河南。
得官中牟,喜甚,恨不連夜排衙視事。
不意入境時,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見其人,知虧帑故又如是。
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譽,空手歸,裕之罪也。
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歸陳明,請公意旨,庶不負大君子愛才之心與聖上以孝治天下之意。
公若以爲無可哀憐,則裕再往取印未遲。
不然,公轅外官數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
兩司目
坐甫定,閽啓:“清河道魯之裕白事。
”余避東廂,窺偉丈夫年七十許,高眶,大顙,白鬚彪彪然;口析水利數萬言。
心異之,不能忘。
後二十年,魯公卒已久,予奠於白下沈氏,縱論至於魯,坐客葛聞橋先生曰:
魯字亮儕,奇男子也。
田文鏡督河南,嚴,提、鎮、司、道以下,受署惟謹,無遊目視者。
魯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攝中牟。
魯爲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騎驢入境。
父老數百扶而道苦之,再拜問訊,曰:“聞有魯公來替吾令,客在開封知否?”魯謾曰:“若問云何?”曰:“吾令賢,不忍其去故也。
”又數里,見儒衣冠者簇簇然謀曰:“好官去可惜,伺魯公來,盍訴之?”或搖手曰:“咄!田督有令,雖十魯公奚能爲?且魯方取其官而代之,寧肯捨己從人耶?”魯心敬之而無言。
至縣,見李貌温温奇雅。
揖魯入,曰:“印待公久矣!”魯拱手曰:“觀公狀貌、被服,非豪縱者,且賢稱噪於士民,甫下車而庫虧何耶?”李曰:“某,滇南萬里外人也。
別母,遊京師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
母至,被劾,命也!”言未畢,泣。
魯曰:“吾暍甚,具湯浴我!”徑詣別室,且浴且思,意不能無動。
良久,擊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辭李,李大驚曰:“公何之?”曰:“之省。
”與之印,不受;強之曰:“毋累公!”魯擲印鏗然,厲聲曰:“君非知魯亮儕者!”竟怒馬馳去。
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謁兩司告之故。
皆曰:“汝病喪心耶?以若所爲,他督撫猶不可,況田公耶?”明早詣轅,則兩司先在。
名紙未投,合轅傳呼魯令入。
田公南嚮坐,面鐵色,盛氣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餘人,睨魯曰:“汝不理縣事而來,何也?”曰:“有所啓。
”曰:“印何在?”曰:“在中牟。
”曰:“交何人?”曰:“李令。
”田公乾笑,左右顧曰:“天下摘印者寧有是耶?”皆曰:“無之。
”兩司起立謝曰:“某等教飭亡素,至有狂悖之員。
請公幷劾魯,付某等嚴訊朋黨情弊,以懲餘官!”魯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
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來河南。
得官中牟,喜甚,恨不連夜排衙視事。
不意入境時,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見其人,知虧帑故又如是。
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譽,空手歸,裕之罪也。
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歸陳明,請公意旨,庶不負大君子愛才之心與聖上以孝治天下之意。
公若以爲無可哀憐,則裕再往取印未遲。
不然,公轅外官數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
兩司目
孫奇逢,字啓泰,號鐘元,北直容城入也。
少倜儻,好奇節,而內行篤修;負經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強以仕。
先是,高攀龍、顧憲成講學東林,海內士大夫立名義者多附焉。
及天啓初,逆奄魏忠賢得政,叨穢者爭出其門,而目東林諸君子爲黨。
由是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繆昌期次第死厰獄,禍及親黨。
而奇逢獨與定興鹿正、張果中傾身爲之,諸公卒賴以歸骨,世所傳“范陽三烈士”也。
方是時,孫承宗以大學士兼兵部尙書經略薊、遼,奇逢之友歸安茅元儀及鹿正之子善繼皆在幕府。
奇逢密上書承宗,承宗以軍事疏請入見。
忠賢大懼,繞御牀而泣,以嚴旨遏承宗於中途。
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義。
臺垣及巡撫交薦屢徵,不起,承宗欲疏請以職方起贊軍事,使元儀先之,奇逢亦不應也。
其後畿內盜賊數駭,容城危困,乃攜家入易州五公山,門生親故從而相保者數百家,奇逢爲教條部署守御,而絃歌不輟。
入國朝,以國子祭酒徵,有司敦趣,卒固辭。
移居新安,旣而渡河,止蘇門百泉。
水部郎馬光裕奉以夏峰田廬,逆率子弟躬耕,四方來學,願畱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始與鹿善繼講學,以象山、陽明爲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説。
其治身務自刻砥,執親之喪,率兄弟廬墓側凡六年。
人無賢愚,苟問學,必開以性之所近,使自力於庸行。
其與人無町畦,雖武夫悍卒工商隸圉野夫牧竪,必以誠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無忌嫉者。
方楊、左在難,眾皆爲奇逢危,而忠賢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質行,無不陰爲之地者。
鼎革後,諸公必欲強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樂處隱就閑,何故必令與吾儕一轍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河南北學者,歲時奉祀百泉書院,而容城與劉因、楊繼盛同祀,保定與孫文正承宗、鹿忠節善繼幷祀學宮,天下無知與不知,皆稱曰夏峰先生。
贊曰:先兄百川聞之夏峰之學者,徵君嘗語人曰:“吾始自分與楊、左諸賢同命,及涉亂離,可以犯死者數矣,而終無恙,是以學貴知命而不惑也。
”徵君論學之書甚具,其質行,學者譜焉,茲故不論,而獨著其葷葷大者。
方高陽孫少師以軍事相屬,先生力辭不就,眾皆惜之,而少師再用再黜,訖無成功,《易》所謂“介於石,不終日”者,其殆庶幾耶。
少倜儻,好奇節,而內行篤修;負經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強以仕。
先是,高攀龍、顧憲成講學東林,海內士大夫立名義者多附焉。
及天啓初,逆奄魏忠賢得政,叨穢者爭出其門,而目東林諸君子爲黨。
由是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繆昌期次第死厰獄,禍及親黨。
而奇逢獨與定興鹿正、張果中傾身爲之,諸公卒賴以歸骨,世所傳“范陽三烈士”也。
方是時,孫承宗以大學士兼兵部尙書經略薊、遼,奇逢之友歸安茅元儀及鹿正之子善繼皆在幕府。
奇逢密上書承宗,承宗以軍事疏請入見。
忠賢大懼,繞御牀而泣,以嚴旨遏承宗於中途。
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義。
臺垣及巡撫交薦屢徵,不起,承宗欲疏請以職方起贊軍事,使元儀先之,奇逢亦不應也。
其後畿內盜賊數駭,容城危困,乃攜家入易州五公山,門生親故從而相保者數百家,奇逢爲教條部署守御,而絃歌不輟。
入國朝,以國子祭酒徵,有司敦趣,卒固辭。
移居新安,旣而渡河,止蘇門百泉。
水部郎馬光裕奉以夏峰田廬,逆率子弟躬耕,四方來學,願畱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始與鹿善繼講學,以象山、陽明爲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説。
其治身務自刻砥,執親之喪,率兄弟廬墓側凡六年。
人無賢愚,苟問學,必開以性之所近,使自力於庸行。
其與人無町畦,雖武夫悍卒工商隸圉野夫牧竪,必以誠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無忌嫉者。
方楊、左在難,眾皆爲奇逢危,而忠賢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質行,無不陰爲之地者。
鼎革後,諸公必欲強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樂處隱就閑,何故必令與吾儕一轍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河南北學者,歲時奉祀百泉書院,而容城與劉因、楊繼盛同祀,保定與孫文正承宗、鹿忠節善繼幷祀學宮,天下無知與不知,皆稱曰夏峰先生。
贊曰:先兄百川聞之夏峰之學者,徵君嘗語人曰:“吾始自分與楊、左諸賢同命,及涉亂離,可以犯死者數矣,而終無恙,是以學貴知命而不惑也。
”徵君論學之書甚具,其質行,學者譜焉,茲故不論,而獨著其葷葷大者。
方高陽孫少師以軍事相屬,先生力辭不就,眾皆惜之,而少師再用再黜,訖無成功,《易》所謂“介於石,不終日”者,其殆庶幾耶。
昔眾嘗至一鄉陬,頽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爲之易位,日月爲之失明,目爲之眩,心爲之荒惑,體力之敗亂。
問之人:“是何鄉也?”曰:“酣適之方,甘旨之嘗,以徜以徉,是爲醉鄉。
”
嗚呼!是爲醉鄉也歟?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嘗聞夫劉伶、阮籍之徒矣。
當是時,神州陸沉,中原鼎沸,所天下之入,放縱恣肆,淋灕顛倒,相率入醉鄉不巳。
而以吾所見,其間未嘗有可樂者。
或以爲可以解憂云耳。
夫憂之可以解者,非眞憂也,夫果有其憂焉,抑亦必不解也。
況醉鄉實不能解其憂也,然則入醉鄉者,皆無有憂也。
嗚呼!自劉、阮以來,醉鄉追天下;醉鄉有人,天下無人矣。
昏昏然,冥冥然,頽墮委靡,入而不知出焉。
其不入而迷者,豈無其人音歟?而荒惑敗亂者,率指以爲笑,則眞醉鄉之徒也已。
問之人:“是何鄉也?”曰:“酣適之方,甘旨之嘗,以徜以徉,是爲醉鄉。
”
嗚呼!是爲醉鄉也歟?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嘗聞夫劉伶、阮籍之徒矣。
當是時,神州陸沉,中原鼎沸,所天下之入,放縱恣肆,淋灕顛倒,相率入醉鄉不巳。
而以吾所見,其間未嘗有可樂者。
或以爲可以解憂云耳。
夫憂之可以解者,非眞憂也,夫果有其憂焉,抑亦必不解也。
況醉鄉實不能解其憂也,然則入醉鄉者,皆無有憂也。
嗚呼!自劉、阮以來,醉鄉追天下;醉鄉有人,天下無人矣。
昏昏然,冥冥然,頽墮委靡,入而不知出焉。
其不入而迷者,豈無其人音歟?而荒惑敗亂者,率指以爲笑,則眞醉鄉之徒也已。
馬伶者,金陵梨園部也。
金陵爲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當太平盛時,人易爲樂。
其士女之問桃葉渡、遊雨花台者,趾相錯也。
梨園以技鳴者,無慮數十輩,而其最著者二:曰興化部,曰華林部。
一日,新安賈合兩部爲大會,遍徵金陵之貴客文人,與夫妖姬靜女,莫不畢集。
列興化於東肆,華林於西肆,兩肆皆奏《鳴鳳》,所謂椒山先生者。
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墜疾徐,並稱善也。
當兩相國論河套,而西肆之爲嚴嵩相國者曰李伶,東肆則馬伶。
坐客乃西顧而歎,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復東。
未幾更進,則東肆不復能終曲。
詢其故,蓋馬伶恥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
既去,而興化部又不肯輒以易之,乃竟輟其技不奏,而華林部獨著。
去後且三年而馬伶歸,遍告其故侶,請於新安賈曰:“今日幸爲開宴,招前日賓客,願與華林部更奏《鳴鳳》,奉一日歡。
”既奏,已而論河套,馬伶復爲嚴嵩相國以出,李伶忽失聲,匍匐前,稱弟子。
興化部是日遂淩出華林部遠甚。
其夜,華林部過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無以易李伶。
李伶之爲嚴相國,至矣。
子又安從授之而掩其上哉?”馬伶曰:“固然,天下無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我聞今相國崑山顧秉謙者,嚴相國儔也。
我走京師,求爲其門卒三年,日侍崑山相國於朝房,察其舉止,聆其語言,久乃得之。
此吾之所爲師也。
”華林部相與羅拜而去。
馬伶,名錦,字雲將,其先西域人,當時猶稱馬回回云。
侯方域曰:異哉,馬伶之自得師也。
夫其以李伶爲絶技,無所干求,乃走事崑山,見崑山猶之見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嗚乎!恥其技之不若,而去數千里爲卒三年,倘三年猶不得,即猶不歸耳。
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須問耶?
金陵爲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當太平盛時,人易爲樂。
其士女之問桃葉渡、遊雨花台者,趾相錯也。
梨園以技鳴者,無慮數十輩,而其最著者二:曰興化部,曰華林部。
一日,新安賈合兩部爲大會,遍徵金陵之貴客文人,與夫妖姬靜女,莫不畢集。
列興化於東肆,華林於西肆,兩肆皆奏《鳴鳳》,所謂椒山先生者。
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墜疾徐,並稱善也。
當兩相國論河套,而西肆之爲嚴嵩相國者曰李伶,東肆則馬伶。
坐客乃西顧而歎,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復東。
未幾更進,則東肆不復能終曲。
詢其故,蓋馬伶恥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
既去,而興化部又不肯輒以易之,乃竟輟其技不奏,而華林部獨著。
去後且三年而馬伶歸,遍告其故侶,請於新安賈曰:“今日幸爲開宴,招前日賓客,願與華林部更奏《鳴鳳》,奉一日歡。
”既奏,已而論河套,馬伶復爲嚴嵩相國以出,李伶忽失聲,匍匐前,稱弟子。
興化部是日遂淩出華林部遠甚。
其夜,華林部過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無以易李伶。
李伶之爲嚴相國,至矣。
子又安從授之而掩其上哉?”馬伶曰:“固然,天下無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我聞今相國崑山顧秉謙者,嚴相國儔也。
我走京師,求爲其門卒三年,日侍崑山相國於朝房,察其舉止,聆其語言,久乃得之。
此吾之所爲師也。
”華林部相與羅拜而去。
馬伶,名錦,字雲將,其先西域人,當時猶稱馬回回云。
侯方域曰:異哉,馬伶之自得師也。
夫其以李伶爲絶技,無所干求,乃走事崑山,見崑山猶之見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嗚乎!恥其技之不若,而去數千里爲卒三年,倘三年猶不得,即猶不歸耳。
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須問耶?
先大父側室,姓章氏,明崇禎丙子十一月二十七日生。
年十八來歸,逾年,生女子一人,不育。
又十餘年,而大父卒。
先大母錢氏。
大母早歲無子,大父因娶章大家。
三年,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無出。
大家生寒族,年少,又無出,及大父卒,家人趣之使行,大家則慷慨號慟不食。
時吾父纔八歲,童然在側,大家挽吾父跪大母前,泣曰:“妾即去,如此小弱何?”大母曰:“若能志夫子之志,亦吾所荷也。
”於是與大母同處四十餘年,年八十一而卒。
大家事大母盡禮,大母亦善遇之,終身無間言。
櫆幼時,猶及事大母。
値清夜,大母倚簾帷坐,櫆侍在側,大母念往事,忽淚落。
櫆見大母垂淚,問何故,大母嘆曰:“予不幸,汝祖中道棄予,汝祖沒時,汝父纔八歲。
”回首見章大家在室,因指謂櫆曰:“汝父幼孤,以養以誨,俾至成人,以得有今日,章大家之力爲多。
汝年及長,則必無忘章大家。
”時雖稚昧,見言之哀,亦知從旁泣。
大家自大父卒,遂表明。
目雖無見,而操作不輟,槐七歲,與伯兄、仲兄從塾師在外庭讀書。
每隆冬,陰風積雪,或夜分始歸,僮奴皆睡去,獨大家煨爐以待。
聞叩門,即應聲策杖扶壁行,啓門,且執手問曰:“書若熟否?先生曾樸責否?”即應以書熟,未曾樸責,乃喜。
大家垂白,吾家益貧,衣食不足以養,而大家之晚節更苦。
嗚呼!其可痛也夫。
年十八來歸,逾年,生女子一人,不育。
又十餘年,而大父卒。
先大母錢氏。
大母早歲無子,大父因娶章大家。
三年,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無出。
大家生寒族,年少,又無出,及大父卒,家人趣之使行,大家則慷慨號慟不食。
時吾父纔八歲,童然在側,大家挽吾父跪大母前,泣曰:“妾即去,如此小弱何?”大母曰:“若能志夫子之志,亦吾所荷也。
”於是與大母同處四十餘年,年八十一而卒。
大家事大母盡禮,大母亦善遇之,終身無間言。
櫆幼時,猶及事大母。
値清夜,大母倚簾帷坐,櫆侍在側,大母念往事,忽淚落。
櫆見大母垂淚,問何故,大母嘆曰:“予不幸,汝祖中道棄予,汝祖沒時,汝父纔八歲。
”回首見章大家在室,因指謂櫆曰:“汝父幼孤,以養以誨,俾至成人,以得有今日,章大家之力爲多。
汝年及長,則必無忘章大家。
”時雖稚昧,見言之哀,亦知從旁泣。
大家自大父卒,遂表明。
目雖無見,而操作不輟,槐七歲,與伯兄、仲兄從塾師在外庭讀書。
每隆冬,陰風積雪,或夜分始歸,僮奴皆睡去,獨大家煨爐以待。
聞叩門,即應聲策杖扶壁行,啓門,且執手問曰:“書若熟否?先生曾樸責否?”即應以書熟,未曾樸責,乃喜。
大家垂白,吾家益貧,衣食不足以養,而大家之晚節更苦。
嗚呼!其可痛也夫。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靑,張若兆應宿,同人北山,觀乎雙溪。
一靑之弟仲孚,與邀而疾作,不果來。
一靑又先返。
余與應宿宿張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漲,畱之累日,蓋龍溪水西北來,將人兩崖之口,又受椒園之水,故其會曰雙溪。
松堤內繞,碧巖外交,勢若重環。
處於環中,以四望煙雨之所合散,樹石之所擁露,其狀萬變。
夜共一鐙,憑几默聽,眾響皆人,人意蕭然。
當文端遭遇仁皇帝,登爲輔相,一旦退老,御書“雙溪”以賜,歸懸之於此楣,優遊自適於此者數年乃薨,天下謂之盛事。
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於巖窶,從故人於風雨之夕,遠思文端之風,邈不可及。
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與昔文端之所娛於山水間者,其尙有同乎耶,其無有同乎耶?
一靑之弟仲孚,與邀而疾作,不果來。
一靑又先返。
余與應宿宿張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漲,畱之累日,蓋龍溪水西北來,將人兩崖之口,又受椒園之水,故其會曰雙溪。
松堤內繞,碧巖外交,勢若重環。
處於環中,以四望煙雨之所合散,樹石之所擁露,其狀萬變。
夜共一鐙,憑几默聽,眾響皆人,人意蕭然。
當文端遭遇仁皇帝,登爲輔相,一旦退老,御書“雙溪”以賜,歸懸之於此楣,優遊自適於此者數年乃薨,天下謂之盛事。
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於巖窶,從故人於風雨之夕,遠思文端之風,邈不可及。
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與昔文端之所娛於山水間者,其尙有同乎耶,其無有同乎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