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伶傳
馬伶者,金陵梨園部也。
金陵爲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當太平盛時,人易爲樂。
其士女之問桃葉渡、遊雨花台者,趾相錯也。
梨園以技鳴者,無慮數十輩,而其最著者二:曰興化部,曰華林部。
一日,新安賈合兩部爲大會,遍徵金陵之貴客文人,與夫妖姬靜女,莫不畢集。
列興化於東肆,華林於西肆,兩肆皆奏《鳴鳳》,所謂椒山先生者。
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墜疾徐,並稱善也。
當兩相國論河套,而西肆之爲嚴嵩相國者曰李伶,東肆則馬伶。
坐客乃西顧而歎,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復東。
未幾更進,則東肆不復能終曲。
詢其故,蓋馬伶恥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
既去,而興化部又不肯輒以易之,乃竟輟其技不奏,而華林部獨著。
去後且三年而馬伶歸,遍告其故侶,請於新安賈曰:“今日幸爲開宴,招前日賓客,願與華林部更奏《鳴鳳》,奉一日歡。
”既奏,已而論河套,馬伶復爲嚴嵩相國以出,李伶忽失聲,匍匐前,稱弟子。
興化部是日遂淩出華林部遠甚。
其夜,華林部過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無以易李伶。
李伶之爲嚴相國,至矣。
子又安從授之而掩其上哉?”馬伶曰:“固然,天下無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我聞今相國崑山顧秉謙者,嚴相國儔也。
我走京師,求爲其門卒三年,日侍崑山相國於朝房,察其舉止,聆其語言,久乃得之。
此吾之所爲師也。
”華林部相與羅拜而去。
馬伶,名錦,字雲將,其先西域人,當時猶稱馬回回云。
侯方域曰:異哉,馬伶之自得師也。
夫其以李伶爲絶技,無所干求,乃走事崑山,見崑山猶之見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嗚乎!恥其技之不若,而去數千里爲卒三年,倘三年猶不得,即猶不歸耳。
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須問耶?
金陵爲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當太平盛時,人易爲樂。
其士女之問桃葉渡、遊雨花台者,趾相錯也。
梨園以技鳴者,無慮數十輩,而其最著者二:曰興化部,曰華林部。
一日,新安賈合兩部爲大會,遍徵金陵之貴客文人,與夫妖姬靜女,莫不畢集。
列興化於東肆,華林於西肆,兩肆皆奏《鳴鳳》,所謂椒山先生者。
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墜疾徐,並稱善也。
當兩相國論河套,而西肆之爲嚴嵩相國者曰李伶,東肆則馬伶。
坐客乃西顧而歎,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復東。
未幾更進,則東肆不復能終曲。
詢其故,蓋馬伶恥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
既去,而興化部又不肯輒以易之,乃竟輟其技不奏,而華林部獨著。
去後且三年而馬伶歸,遍告其故侶,請於新安賈曰:“今日幸爲開宴,招前日賓客,願與華林部更奏《鳴鳳》,奉一日歡。
”既奏,已而論河套,馬伶復爲嚴嵩相國以出,李伶忽失聲,匍匐前,稱弟子。
興化部是日遂淩出華林部遠甚。
其夜,華林部過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無以易李伶。
李伶之爲嚴相國,至矣。
子又安從授之而掩其上哉?”馬伶曰:“固然,天下無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我聞今相國崑山顧秉謙者,嚴相國儔也。
我走京師,求爲其門卒三年,日侍崑山相國於朝房,察其舉止,聆其語言,久乃得之。
此吾之所爲師也。
”華林部相與羅拜而去。
馬伶,名錦,字雲將,其先西域人,當時猶稱馬回回云。
侯方域曰:異哉,馬伶之自得師也。
夫其以李伶爲絶技,無所干求,乃走事崑山,見崑山猶之見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嗚乎!恥其技之不若,而去數千里爲卒三年,倘三年猶不得,即猶不歸耳。
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須問耶?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侯方域遊歷南方,後來居留南京,參加復社,與魏黨餘孼阮大鉞進行過鬥爭。
這篇人物小傳,是他寓居南京時寫就。
文章采錄了南京當時的傳説,以張揚馬伶其人其事,幷將矛頭指向顧秉謙,旁敲側擊,來譏諷阮大鉞。
這篇人物傳記把筆墨集中在結果截然相反的兩場演出對壘上。
第一次馬伶對壘中失敗,負氣出走,到實際生活中去學習,三年後技藝大進,在第二次競賽中獲得成功。
作者通過記敍馬伶這一件事,顯示了馬伶好勝、自強的性格特徵。
文中講述了馬伶爲提高自己的表演藝術,不斷刻苦學習、努力探索的故事。
馬伶作爲一位有名的演員,在經歷一次演出失敗之後,他幷沒有氣餒,而是勵志奮發,遠走幾千里,不惜爲人奴僕去深入生活,觀察人物的言行舉止、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終於塑造出了深受觀眾贊賞的舞臺形象。
這箇故事表明,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藝術家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深入生活,不斷地進行學習和探索,閉門造車是不能取得高度成就的。
文章選材集中,簡繁得當,先敍兩次會演,馬伶始敗終勝,後借馬伶答同敍其緣由,頗有章法。
這篇人物小傳,是他寓居南京時寫就。
文章采錄了南京當時的傳説,以張揚馬伶其人其事,幷將矛頭指向顧秉謙,旁敲側擊,來譏諷阮大鉞。
這篇人物傳記把筆墨集中在結果截然相反的兩場演出對壘上。
第一次馬伶對壘中失敗,負氣出走,到實際生活中去學習,三年後技藝大進,在第二次競賽中獲得成功。
作者通過記敍馬伶這一件事,顯示了馬伶好勝、自強的性格特徵。
文中講述了馬伶爲提高自己的表演藝術,不斷刻苦學習、努力探索的故事。
馬伶作爲一位有名的演員,在經歷一次演出失敗之後,他幷沒有氣餒,而是勵志奮發,遠走幾千里,不惜爲人奴僕去深入生活,觀察人物的言行舉止、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終於塑造出了深受觀眾贊賞的舞臺形象。
這箇故事表明,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藝術家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深入生活,不斷地進行學習和探索,閉門造車是不能取得高度成就的。
文章選材集中,簡繁得當,先敍兩次會演,馬伶始敗終勝,後借馬伶答同敍其緣由,頗有章法。
馬伶:姓馬的演員。
伶,古時稱演戲、歌舞、作樂的人。
傳:是一種文學體裁,主要是寫歷史重要人物的其人其事,以傳後世,如《屈原列傳》、《張衡傳》等就是。
但也有幷非寫歷史重要人物,而是作者就某一人物的某一事件,寄託自己的意旨,借以褒揚或貶斥社會的某種現象,《馬伶傳》就是屬於後者。
金陵:南京市舊名。
梨園部:戲班。
《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唐玄宗“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號梨園弟子”。
後世因稱戲劇團體爲梨園。
部,行業的組織。
明之留都:明代開國時建都金陵,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金陵爲留都,改名南京,也設置一套朝廷機構。
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穀神。
《白虎通義·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爲天下求福報功。
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
土地廣博,不可遍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
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
”後來遂用作國家之代稱。
這裏仍用本來的含義。
盛時:國家興隆的時期。
問:探訪。
桃葉渡:南京名勝之一,是秦淮河的古渡口,相傳東晉王獻之送其妾桃葉在此渡江,因而得名。
雨花臺:在南京中華門外,三國時稱石子崗,又稱聚寶山。
相傳梁武帝時,元光法師在此講經,落花如雨,故名。
趾相錯:腳印相交錯,形容遊人之多。
以技鳴:因技藝高而出名。
無慮:大槪、約計。
新安:今安徽歙(shè)縣。
賈(gǔ):商人。
徵:召集。
妖姬:艷麗女人。
靜女:語出《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姝。
”指少女。
畢集:都來了。
肆:店鋪,這裏指戲場。
《鳴鳳》:指明代傳奇《鳴鳳記》,傳爲王世貞門人所作,演夏言、楊繼盛諸人與權相嚴崧斗爭故事。
椒山先生: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容城(今屬河北省)人,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因彈劾嚴嵩被害。
迨(dài):等到。
半奏:演到中間。
引商刻羽:演奏音樂。
商、羽,古五音名。
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
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
抗墜疾徐:聲音高低快慢。
《禮記·樂記》:“歌者上如抗,下如隊(墜)。
”孫希旦集解引方氏愨説:“抗,言聲之發揚;隊,言聲之重濁。
”
河套:地名,黃河流經今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形曲如套子,中間一帶稱作河套。
兩相國論河套:指《鳴鳳記·第六齣·兩相爭朝》,情節是宰相夏言和嚴嵩爭論收復河套事。
在明代,河套爲韃靼(dádá)族所聚居,經常內擾,楊繼盛、夏言諸人主張收復,嚴嵩反對,所以發生廷爭。
嚴嵩爲當時專攬朝政的權臣,官至太子少師,結黨營私,後被劾罷免。
嚴嵩:字惟中,分宜(今屬江西)人,弘治年間中進士,得到明世宗信任。
他弄權納賄,結黨營私,陷害忠良,是著名的姦臣。
西顧:往西看,指爲華林部李伶的演出所吸引。
嘆:贊嘆,贊賞。
命酒:叫人拏酒來。
首不復東:頭不再往東看,意爲不願看興化部馬伶演出。
未幾:沒有多久。
更進:繼續往下演出。
“蓋馬伶恥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句:原因是馬伶恥於居李伶之下,卸裝逃走。
易衣,這裏指卸裝。
旣去:已離開。
旣,表示行動完成。
輒以易之:隨便換人。
輒,猶“即”。
《漢書·吾丘壽王傳》:“盜賊不輒伏辜,免脫者眾。
”可引申爲隨便。
輟(chuò):停止。
且三年:將近三年。
故侶:舊日伴侶,指同班藝人。
幸:冀也,希望。
更奏:再次獻演。
奉:敬獻。
已而:不久。
失聲:控制不住,不覺出聲。
“李伶忽失聲,匍匐(púfú)前”句:李伶頓然驚愕,不禁出聲,伏地稱弟子。
匐匍,伏在地上。
凌出:高出,凌駕於對方之上。
華林部:指華林部伶人。
過:拜訪。
子:你,對對方的尊稱。
易:輕視。
《左傳·襄公四年》:“貴貨易土。
”引申爲勝過。
爲:此是扮演的意思。
至矣:像極、妙極。
安從授之:從哪裏學到。
掩其上:蓋過他。
掩,蓋過。
《國語·晉語五》:“爾童子,而三掩人於朝。
”
固然:确實。
即:通“則”。
崑山:縣名,在江蘇省。
顧秉謙:明熹宗天啓年間(公元1621年—公元1627年)爲首輔,是閹黨中人。
儔:同類人。
走:跑到。
門卒:門下的差役。
朝房:百官上朝前休息的地方。
“察其舉止,聆其語言”句:觀察其行動,聆聽其言語。
聆,聽。
羅拜:數人環列行禮。
西域:古代地理名稱,指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中亞一部分地方。
回回:舊時對於回族及伊斯蘭教徒的稱呼。
無所干求:沒有辦法得到。
走事崑山:到顧秉謙處去做僕從。
事,侍奉;崑山,古人習慣以籍貫指代人,這裏即指顧秉謙。
下句“分宜”,即指嚴嵩,嚴嵩爲分宜(今江西分宜縣)人。
“見崑山猶之見分宜也”句:見到顧秉謙就好像見到了嚴嵩。
以分宜教分宜:意即以生活中的嚴嵩爲榜樣來學演嚴嵩。
工:精。
“恥其技之不若”句:恥於自己的演技不如人家。
不若,不如。
爾:同“耳”,表決然語氣。
無論:豈止。
伶,古時稱演戲、歌舞、作樂的人。
傳:是一種文學體裁,主要是寫歷史重要人物的其人其事,以傳後世,如《屈原列傳》、《張衡傳》等就是。
但也有幷非寫歷史重要人物,而是作者就某一人物的某一事件,寄託自己的意旨,借以褒揚或貶斥社會的某種現象,《馬伶傳》就是屬於後者。
金陵:南京市舊名。
梨園部:戲班。
《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唐玄宗“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號梨園弟子”。
後世因稱戲劇團體爲梨園。
部,行業的組織。
明之留都:明代開國時建都金陵,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金陵爲留都,改名南京,也設置一套朝廷機構。
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穀神。
《白虎通義·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爲天下求福報功。
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
土地廣博,不可遍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
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
”後來遂用作國家之代稱。
這裏仍用本來的含義。
盛時:國家興隆的時期。
問:探訪。
桃葉渡:南京名勝之一,是秦淮河的古渡口,相傳東晉王獻之送其妾桃葉在此渡江,因而得名。
雨花臺:在南京中華門外,三國時稱石子崗,又稱聚寶山。
相傳梁武帝時,元光法師在此講經,落花如雨,故名。
趾相錯:腳印相交錯,形容遊人之多。
以技鳴:因技藝高而出名。
無慮:大槪、約計。
新安:今安徽歙(shè)縣。
賈(gǔ):商人。
徵:召集。
妖姬:艷麗女人。
靜女:語出《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姝。
”指少女。
畢集:都來了。
肆:店鋪,這裏指戲場。
《鳴鳳》:指明代傳奇《鳴鳳記》,傳爲王世貞門人所作,演夏言、楊繼盛諸人與權相嚴崧斗爭故事。
椒山先生: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容城(今屬河北省)人,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因彈劾嚴嵩被害。
迨(dài):等到。
半奏:演到中間。
引商刻羽:演奏音樂。
商、羽,古五音名。
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
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
抗墜疾徐:聲音高低快慢。
《禮記·樂記》:“歌者上如抗,下如隊(墜)。
”孫希旦集解引方氏愨説:“抗,言聲之發揚;隊,言聲之重濁。
”
河套:地名,黃河流經今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形曲如套子,中間一帶稱作河套。
兩相國論河套:指《鳴鳳記·第六齣·兩相爭朝》,情節是宰相夏言和嚴嵩爭論收復河套事。
在明代,河套爲韃靼(dádá)族所聚居,經常內擾,楊繼盛、夏言諸人主張收復,嚴嵩反對,所以發生廷爭。
嚴嵩爲當時專攬朝政的權臣,官至太子少師,結黨營私,後被劾罷免。
嚴嵩:字惟中,分宜(今屬江西)人,弘治年間中進士,得到明世宗信任。
他弄權納賄,結黨營私,陷害忠良,是著名的姦臣。
西顧:往西看,指爲華林部李伶的演出所吸引。
嘆:贊嘆,贊賞。
命酒:叫人拏酒來。
首不復東:頭不再往東看,意爲不願看興化部馬伶演出。
未幾:沒有多久。
更進:繼續往下演出。
“蓋馬伶恥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句:原因是馬伶恥於居李伶之下,卸裝逃走。
易衣,這裏指卸裝。
旣去:已離開。
旣,表示行動完成。
輒以易之:隨便換人。
輒,猶“即”。
《漢書·吾丘壽王傳》:“盜賊不輒伏辜,免脫者眾。
”可引申爲隨便。
輟(chuò):停止。
且三年:將近三年。
故侶:舊日伴侶,指同班藝人。
幸:冀也,希望。
更奏:再次獻演。
奉:敬獻。
已而:不久。
失聲:控制不住,不覺出聲。
“李伶忽失聲,匍匐(púfú)前”句:李伶頓然驚愕,不禁出聲,伏地稱弟子。
匐匍,伏在地上。
凌出:高出,凌駕於對方之上。
華林部:指華林部伶人。
過:拜訪。
子:你,對對方的尊稱。
易:輕視。
《左傳·襄公四年》:“貴貨易土。
”引申爲勝過。
爲:此是扮演的意思。
至矣:像極、妙極。
安從授之:從哪裏學到。
掩其上:蓋過他。
掩,蓋過。
《國語·晉語五》:“爾童子,而三掩人於朝。
”
固然:确實。
即:通“則”。
崑山:縣名,在江蘇省。
顧秉謙:明熹宗天啓年間(公元1621年—公元1627年)爲首輔,是閹黨中人。
儔:同類人。
走:跑到。
門卒:門下的差役。
朝房:百官上朝前休息的地方。
“察其舉止,聆其語言”句:觀察其行動,聆聽其言語。
聆,聽。
羅拜:數人環列行禮。
西域:古代地理名稱,指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中亞一部分地方。
回回:舊時對於回族及伊斯蘭教徒的稱呼。
無所干求:沒有辦法得到。
走事崑山:到顧秉謙處去做僕從。
事,侍奉;崑山,古人習慣以籍貫指代人,這裏即指顧秉謙。
下句“分宜”,即指嚴嵩,嚴嵩爲分宜(今江西分宜縣)人。
“見崑山猶之見分宜也”句:見到顧秉謙就好像見到了嚴嵩。
以分宜教分宜:意即以生活中的嚴嵩爲榜樣來學演嚴嵩。
工:精。
“恥其技之不若”句:恥於自己的演技不如人家。
不若,不如。
爾:同“耳”,表決然語氣。
無論:豈止。
馬伶是金陵戲班子裏的演員。
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國家設置的百官還都在這裏,而又處在太平盛世,人們容易尋歡作樂。
那些男男女女探訪桃葉渡,遊覽雨花臺,腳踩腳多得數不清。
戲班因技藝高超而出名的,豈止有幾十個,而其中最著名的有兩個:一個叫興化部,一個叫華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會合這兩箇戲班子,辦了一箇大堂會,廣泛邀請了金陵城裏的貴客文人和那些艷麗的婦人、嫻靜文雅的才女,這些人全都會集在一起。
興化部被安排在場子的東面,華林部安排在場子的西面。
兩邊的場中都演出《鳴鳳記》,這場戲演出的就是人們稱爲椒山先生的故事。
等演到一半時,雙方的演唱都符合節拍,講究音律,曲調的高低快慢,變化很多,都稱得上很好。
當演到兩位相國爭論是否收復河套的情景,西面戲臺扮宰相嚴嵩的演員,是李伶,東面戲臺則是馬伶。
坐著的客人就看著西面的戲臺贊嘆,有的人還大聲呼喊叫人拏酒來,有的人移動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戲臺,頭不再轉向東面。
演出繼續進行不多久,東面的戲臺已不能再演下去了。
詢問其中的緣故,原來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恥辱,已經卸妝逃走了。
馬伶是金陵城裏善於演唱的演員。
他走了以後,興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換他,竟然就停止演出,從此在金陵衹有華林部獨自著名。
馬伶走後將近三年又回來了,告知他昔日演戲的所有夥伴,幷嚮那新安商人請求説:“希望今天能爲我開一次宴會,再招來上次那些賓客,我願意與華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鳴鳳記》,敬獻一日的歡樂。
”演出開始後不久,又演到爭論是否收復河套,馬伶再次扮相國嚴嵩登場演出。
李伶忽然失聲驚叫,匍匐上前,對著馬伶自稱弟子。
在這一天,興化部的名聲於是大大地超過了華林部。
當天晚上,華林部的人來拜訪馬伶,説:“您雖是當今十分優秀的演員,可本來是不可能超過李伶的。
李伶扮演嚴相國已好到了極點,您又是從哪兒學來的演技而超過李伶了呢?”馬伶説:“的确是這樣,現在天下的演員不可能超過李伶,而李伶當時又不肯把演技傳授給我。
我聽説當今的相國崑山顧秉謙,是嚴相國一類的人。
我跑到京城,請求在他門下做了三年差役。
每天在朝房裏侍奉他,觀察他的行爲舉止,細聽他的講話,時間長了就掌握了他的特點,這就是我求師的方法。
”華林部的人一起嚮馬伶羅列而拜,然後離去。
馬伶,名錦,字雲將,他的祖先是西域人,當時還稱他爲馬回回。
侯方域説:眞是不尋常啊,馬伶自己這種求師的經歷。
他認爲李伶的演出已是絶技,無處能學到超過他的技藝,竟然跑去侍奉顧秉謙,見到顧秉謙就猶如見到了嚴嵩一樣,讓嚴嵩本人來教演嚴嵩的人,怎麽能不精妙呢?唉!馬伶以自己的技藝不如人家爲恥,就遠走幾千里,做了三年差役。
倘若三年還不能學到要學的東西,就仍然不回來。
他的意志如此堅定,技藝的精湛又何須再問呢?
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國家設置的百官還都在這裏,而又處在太平盛世,人們容易尋歡作樂。
那些男男女女探訪桃葉渡,遊覽雨花臺,腳踩腳多得數不清。
戲班因技藝高超而出名的,豈止有幾十個,而其中最著名的有兩個:一個叫興化部,一個叫華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會合這兩箇戲班子,辦了一箇大堂會,廣泛邀請了金陵城裏的貴客文人和那些艷麗的婦人、嫻靜文雅的才女,這些人全都會集在一起。
興化部被安排在場子的東面,華林部安排在場子的西面。
兩邊的場中都演出《鳴鳳記》,這場戲演出的就是人們稱爲椒山先生的故事。
等演到一半時,雙方的演唱都符合節拍,講究音律,曲調的高低快慢,變化很多,都稱得上很好。
當演到兩位相國爭論是否收復河套的情景,西面戲臺扮宰相嚴嵩的演員,是李伶,東面戲臺則是馬伶。
坐著的客人就看著西面的戲臺贊嘆,有的人還大聲呼喊叫人拏酒來,有的人移動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戲臺,頭不再轉向東面。
演出繼續進行不多久,東面的戲臺已不能再演下去了。
詢問其中的緣故,原來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恥辱,已經卸妝逃走了。
馬伶是金陵城裏善於演唱的演員。
他走了以後,興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換他,竟然就停止演出,從此在金陵衹有華林部獨自著名。
馬伶走後將近三年又回來了,告知他昔日演戲的所有夥伴,幷嚮那新安商人請求説:“希望今天能爲我開一次宴會,再招來上次那些賓客,我願意與華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鳴鳳記》,敬獻一日的歡樂。
”演出開始後不久,又演到爭論是否收復河套,馬伶再次扮相國嚴嵩登場演出。
李伶忽然失聲驚叫,匍匐上前,對著馬伶自稱弟子。
在這一天,興化部的名聲於是大大地超過了華林部。
當天晚上,華林部的人來拜訪馬伶,説:“您雖是當今十分優秀的演員,可本來是不可能超過李伶的。
李伶扮演嚴相國已好到了極點,您又是從哪兒學來的演技而超過李伶了呢?”馬伶説:“的确是這樣,現在天下的演員不可能超過李伶,而李伶當時又不肯把演技傳授給我。
我聽説當今的相國崑山顧秉謙,是嚴相國一類的人。
我跑到京城,請求在他門下做了三年差役。
每天在朝房裏侍奉他,觀察他的行爲舉止,細聽他的講話,時間長了就掌握了他的特點,這就是我求師的方法。
”華林部的人一起嚮馬伶羅列而拜,然後離去。
馬伶,名錦,字雲將,他的祖先是西域人,當時還稱他爲馬回回。
侯方域説:眞是不尋常啊,馬伶自己這種求師的經歷。
他認爲李伶的演出已是絶技,無處能學到超過他的技藝,竟然跑去侍奉顧秉謙,見到顧秉謙就猶如見到了嚴嵩一樣,讓嚴嵩本人來教演嚴嵩的人,怎麽能不精妙呢?唉!馬伶以自己的技藝不如人家爲恥,就遠走幾千里,做了三年差役。
倘若三年還不能學到要學的東西,就仍然不回來。
他的意志如此堅定,技藝的精湛又何須再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