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則進,亂則退。
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
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
進不隱賢,必以其道。
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
‘爾爲爾,我爲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
’去父母國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
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則進,亂則退。
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
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
進不隱賢,必以其道。
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
‘爾爲爾,我爲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
’去父母國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
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
或曰:“寇至,盍去諸?”
曰:“無寓人於我室,毀傷其薪木。
”寇退,則曰:“修我牆屋,我將反。
”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
寇至則先去以爲民望,寇退則反,殆於不可。
”
沈猶行曰:“是非汝所知也。
昔沈猶有負芻之禍,從先生者七十人,未有與焉。
”
子思居於衛,有齊寇。
或曰:“寇至,盍去諸?”子思曰:“如急去,君誰與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
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
”
或曰:“寇至,盍去諸?”
曰:“無寓人於我室,毀傷其薪木。
”寇退,則曰:“修我牆屋,我將反。
”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
寇至則先去以爲民望,寇退則反,殆於不可。
”
沈猶行曰:“是非汝所知也。
昔沈猶有負芻之禍,從先生者七十人,未有與焉。
”
子思居於衛,有齊寇。
或曰:“寇至,盍去諸?”子思曰:“如急去,君誰與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
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
”
萬章問曰:“敢問友。
”
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
孟獻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
獻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子之家者也。
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
非惟百乘之家爲然也。
雖小國之君亦有之。
費惠公曰:‘吾於子思,則師之矣;吾於顏般,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
’非惟小國之君爲然也,雖大國之君亦有之。
晉平公之於亥唐也,入雲則入,坐雲則坐,食雲則食。
雖疏食菜羹,未嘗不飽,蓋不敢不飽也。
然終於此而已矣。
弗與共天位也,弗與治天職也,弗與食天祿也,士之尊賢者也,非王公之尊賢也。
舜尚見帝,帝館甥於貳室,亦饗舜,迭爲賓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
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
貴貴、尊賢,其義一也。
”
”
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
孟獻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
獻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子之家者也。
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
非惟百乘之家爲然也。
雖小國之君亦有之。
費惠公曰:‘吾於子思,則師之矣;吾於顏般,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
’非惟小國之君爲然也,雖大國之君亦有之。
晉平公之於亥唐也,入雲則入,坐雲則坐,食雲則食。
雖疏食菜羹,未嘗不飽,蓋不敢不飽也。
然終於此而已矣。
弗與共天位也,弗與治天職也,弗與食天祿也,士之尊賢者也,非王公之尊賢也。
舜尚見帝,帝館甥於貳室,亦饗舜,迭爲賓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
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
貴貴、尊賢,其義一也。
”
北宮錡問曰:“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
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大國地方百里,君十卿祿,卿祿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
次國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祿,卿祿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
小國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祿,卿祿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
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
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
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爲差。
”
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
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大國地方百里,君十卿祿,卿祿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
次國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祿,卿祿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
小國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祿,卿祿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
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
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
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爲差。
”
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
舜見瞽瞍,其容有蹙。
孔子曰:‘於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
孟子曰:“否。
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堯老而舜攝也。
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勳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舜既爲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爲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
鹹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
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舜既爲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是爲得之。
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
’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爲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
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此之謂也。
書曰:‘只載見瞽瞍,夔夔齊慄,瞽瞍亦允若。
’是爲父不得而子也。
”
’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
舜見瞽瞍,其容有蹙。
孔子曰:‘於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
孟子曰:“否。
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堯老而舜攝也。
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勳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舜既爲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爲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
鹹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
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舜既爲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是爲得之。
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
’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爲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
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此之謂也。
書曰:‘只載見瞽瞍,夔夔齊慄,瞽瞍亦允若。
’是爲父不得而子也。
”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
孟子曰:“否,不然。
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繫馬千駟,弗視也。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爲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爲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爲堯舜之民哉?吾豈若於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
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
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末聞以割烹也。
林氏曰:“以堯舜之道要湯者,非實以是要之也,道在此而湯之聘自來耳。
猶子貢言夫子之求之,異乎人之求之也”愚謂此語亦猶前章所論父不得而子之意。
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
’”
孟子曰:“否,不然。
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繫馬千駟,弗視也。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爲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爲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爲堯舜之民哉?吾豈若於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
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
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末聞以割烹也。
林氏曰:“以堯舜之道要湯者,非實以是要之也,道在此而湯之聘自來耳。
猶子貢言夫子之求之,異乎人之求之也”愚謂此語亦猶前章所論父不得而子之意。
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
’”
孟子曰:“仕非爲貧也,而有時乎爲貧;娶妻非爲養也,而有時乎爲養。
爲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
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
孔子嘗爲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
嘗爲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
爲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
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
孔子嘗爲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
嘗爲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
萬章曰:“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孟子曰:“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
庶人不傳質爲臣,不敢見於諸侯,禮也。
”
萬章曰:“庶人,召之役,則往役;君欲見之,召之,則不往見之,何也?”曰:“往役,義也;往見,不義也。
且君之慾見之也,何爲也哉?”
曰:“爲其多聞也,爲其賢也。
”曰:“爲其多聞也,則天子不召師,而況諸侯乎?爲其賢也,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
繆公亟見於子思,曰:‘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悅,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豈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悅也,豈不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
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
奚可以與我友?’千乘之君求與之友,而不可得也,而況可召與?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
曰:“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
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
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
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敢往哉。
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
夫義,路也;禮,門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詩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
’”
萬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駕而行。
然則孔子非與?”曰:“孔子當仕有官職,而以其官召之也。
”
庶人不傳質爲臣,不敢見於諸侯,禮也。
”
萬章曰:“庶人,召之役,則往役;君欲見之,召之,則不往見之,何也?”曰:“往役,義也;往見,不義也。
且君之慾見之也,何爲也哉?”
曰:“爲其多聞也,爲其賢也。
”曰:“爲其多聞也,則天子不召師,而況諸侯乎?爲其賢也,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
繆公亟見於子思,曰:‘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悅,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豈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悅也,豈不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
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
奚可以與我友?’千乘之君求與之友,而不可得也,而況可召與?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
曰:“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
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
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
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敢往哉。
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
夫義,路也;禮,門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詩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
’”
萬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駕而行。
然則孔子非與?”曰:“孔子當仕有官職,而以其官召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