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定公薨。
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於心終不忘。
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
”然友之鄒問於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
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爲三年之喪。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且志曰:‘喪祭從先祖。
’”
曰:“吾有所受之也。
”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爲我問孟子。
”然友復之鄒問孟子。
孟子曰:“然。
不可以他求者也。
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
歠粥,面深墨。
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風必偃。
’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
是誠在我。
”五月居廬,未有命戒。
百官族人可謂曰知。
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悅。
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於心終不忘。
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
”然友之鄒問於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
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爲三年之喪。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且志曰:‘喪祭從先祖。
’”
曰:“吾有所受之也。
”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爲我問孟子。
”然友復之鄒問孟子。
孟子曰:“然。
不可以他求者也。
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
歠粥,面深墨。
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風必偃。
’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
是誠在我。
”五月居廬,未有命戒。
百官族人可謂曰知。
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悅。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爲也。
”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爲與?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
’或以告王良。
良曰:‘請復之。
’強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
’謂王良。
良不可,曰:‘吾爲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爲之詭遇,一朝而獲十。
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
’御者且羞與射者比。
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爲也。
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
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爲也。
”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爲與?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
’或以告王良。
良曰:‘請復之。
’強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
’謂王良。
良不可,曰:‘吾爲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爲之詭遇,一朝而獲十。
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
’御者且羞與射者比。
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爲也。
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
逄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爲愈己,於是殺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曰薄乎云爾,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
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僕曰:‘追我者誰也?’其僕曰:‘庾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僕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爲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
’曰:‘小人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
’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
”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曰薄乎云爾,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
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僕曰:‘追我者誰也?’其僕曰:‘庾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僕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爲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
’曰:‘小人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
’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
”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
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
一簞食,一瓢飲。
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
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
鄉鄰有鬥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
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
一簞食,一瓢飲。
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
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
鄉鄰有鬥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信斯言也,宜莫如舜。
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則不得娶。
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
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
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
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
使浚井,出,從而揜之。
象曰:‘謨蓋都君鹹我績。
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
’象往入舜宮,舜在牀琴。
象曰:‘鬱陶思君爾。
’忸怩。
舜曰:‘惟茲臣庶,汝其於予治。
’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
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
”
曰:“然則舜僞喜者與?”
曰:“否。
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僞焉?”
’信斯言也,宜莫如舜。
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則不得娶。
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
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
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
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
使浚井,出,從而揜之。
象曰:‘謨蓋都君鹹我績。
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
’象往入舜宮,舜在牀琴。
象曰:‘鬱陶思君爾。
’忸怩。
舜曰:‘惟茲臣庶,汝其於予治。
’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
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
”
曰:“然則舜僞喜者與?”
曰:“否。
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僞焉?”
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爲事,立爲天子,則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
萬章曰:“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殺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誅不仁也。
象至不仁,封之有庳。
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
”
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親之慾其貴也,愛之慾其富也。
封之有庳,富貴之也。
身爲天子,弟爲匹夫,可謂親愛之乎?”
“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
曰:“象不得有爲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
‘不及貢,以政接於有庳’,此之謂也。
”
”
萬章曰:“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殺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誅不仁也。
象至不仁,封之有庳。
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
”
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親之慾其貴也,愛之慾其富也。
封之有庳,富貴之也。
身爲天子,弟爲匹夫,可謂親愛之乎?”
“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
曰:“象不得有爲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
‘不及貢,以政接於有庳’,此之謂也。
”
萬章問曰:“或謂孔子於衛主癰疽,於齊主侍人瘠環,有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
好事者爲之也。
於衛主顏讎由。
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
彌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
孔子曰:‘有命。
’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
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是無義無命也。
孔子悅於魯衛,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
是時孔子當阨,主司城貞子,爲陳侯周臣。
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爲主;觀遠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何以爲孔子?”
孟子曰:“否,不然也。
好事者爲之也。
於衛主顏讎由。
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
彌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
孔子曰:‘有命。
’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
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是無義無命也。
孔子悅於魯衛,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
是時孔子當阨,主司城貞子,爲陳侯周臣。
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爲主;觀遠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何以爲孔子?”
公行子有子之喪,右師往吊,入門,有進而與右師言者,有就右師之位而與右師言者。
孟子不與右師言,右師不悅曰:“諸君子皆與驩言,孟子獨不與驩言,是簡驩也。
”
孟子聞之,曰:“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
我欲行禮,子敖以我爲簡,不亦異乎?”
孟子不與右師言,右師不悅曰:“諸君子皆與驩言,孟子獨不與驩言,是簡驩也。
”
孟子聞之,曰:“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
我欲行禮,子敖以我爲簡,不亦異乎?”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
’有諸?”
孟子曰:“否,不然也。
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
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
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
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
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
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
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啓,曰:‘吾君之子也。
’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啓,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
啓賢,能敬承繼禹之道。
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爲也。
莫之爲而爲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
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
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於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
孔子曰:‘唐虞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
’”
’有諸?”
孟子曰:“否,不然也。
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
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
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
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
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
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
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啓,曰:‘吾君之子也。
’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啓,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
啓賢,能敬承繼禹之道。
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爲也。
莫之爲而爲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
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
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於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
孔子曰:‘唐虞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