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丑問曰:“不見諸侯,何義?”
孟子曰:“古者不爲臣不見。
段幹木逾垣而闢之,泄柳閉門而不內,是皆已甚。
迫,斯可以見矣。
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
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
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曾子曰:‘脅肩諂笑,病於夏畦。
’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
’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
”
孟子曰:“古者不爲臣不見。
段幹木逾垣而闢之,泄柳閉門而不內,是皆已甚。
迫,斯可以見矣。
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
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
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曾子曰:‘脅肩諂笑,病於夏畦。
’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
’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
”
燕人畔。
王曰:“吾甚慚於孟子。
”
陳賈曰:“王無患焉。
王自以爲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
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之。
”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聖人也。
”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然。
”
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
”
“然則聖人且有過與?”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
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爲之辭。
”
王曰:“吾甚慚於孟子。
”
陳賈曰:“王無患焉。
王自以爲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
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之。
”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聖人也。
”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然。
”
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
”
“然則聖人且有過與?”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
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爲之辭。
”
孟子致爲臣而歸。
王就見孟子,曰:“前日願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
今又棄寡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對曰:“不敢請耳,固所願也。
”
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
子盍爲我言之?”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
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爲欲富乎?季孫曰:‘異哉子叔疑!使己爲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爲卿。
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
’古之爲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
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人皆以爲賤,故從而徵之。
徵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
王就見孟子,曰:“前日願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
今又棄寡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對曰:“不敢請耳,固所願也。
”
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
子盍爲我言之?”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
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爲欲富乎?季孫曰:‘異哉子叔疑!使己爲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爲卿。
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
’古之爲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
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人皆以爲賤,故從而徵之。
徵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
斯二者天也。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
’涕出而女於吳。
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
如恥之,莫若師文王。
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爲政於天下矣。
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
上帝既命,侯於周服。
侯服於周,天命靡常。
殷士膚敏,祼將於京。
’孔子曰:‘仁不可爲衆也。
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
詩云:‘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斯二者天也。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
’涕出而女於吳。
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
如恥之,莫若師文王。
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爲政於天下矣。
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
上帝既命,侯於周服。
侯服於周,天命靡常。
殷士膚敏,祼將於京。
’孔子曰:‘仁不可爲衆也。
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
詩云:‘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
王曰:“禮,爲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爲服矣?”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裏。
此之謂三有禮焉。
如此,則爲之服矣。
今也爲臣。
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裏。
此之謂寇讎。
寇讎何服之有?”
”
王曰:“禮,爲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爲服矣?”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裏。
此之謂三有禮焉。
如此,則爲之服矣。
今也爲臣。
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裏。
此之謂寇讎。
寇讎何服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