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六日得家書,知新置田獲秋稼五百斛,甚喜。
而今而後,堪爲農夫以沒世矣!要須制碓制磨,制篩羅簸箕,制大小掃帚,制升斗斛。
家中婦女,率諸婢妾,皆令習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種靠田園長子孫氣象。
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
暇日咽碎米餅,煮糊塗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
嗟乎!嗟乎!吾其長爲農夫以沒世乎!
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而士爲四民之末。
農夫上者種地百畝,其次七八十畝,其次五六十畝,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種收穫,以養天下之人。
使天下無農夫,舉世皆餓死矣。
我輩讀書人,入則孝,出則弟,守先待後,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所以又高於農夫一等。
今則不然,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產田。
起手便走錯了路頭,後來越做越壞,總沒有個好結果。
其不能發達者,鄉里作惡,小頭銳面,更不可當。
夫束脩自好者,豈無其人;經濟自期,抗懷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而好人爲壞人所累,遂令我輩開不得口;一開口,人便笑曰:“汝輩書生,總是會說,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說了。
”所以忍氣吞聲,只得捱人笑罵。
工人制器利用,賈人搬有運無,皆有便民之處。
而士獨於民大不便,無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愚兄平生最重農夫,新招佃地人,必須待之以禮。
彼稱我爲主人,我稱彼爲客戶,主客原是對待之義,我何貴而彼何賤乎?要體貌他,要憐憫他;有所借貸,要周全他;不能償還,要寬讓他。
嘗笑唐人《七夕》詩,詠牛郎織女,皆作會別可憐之語,殊失命名本旨。
織女,衣之源也,牽牛,食之本也,在天星爲最貴;天顧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務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鑑矣。
吾邑婦人,不能織綢織布,然而主中饋,習針線,猶不失爲勤謹。
近日頗有聽鼓兒詞,以鬥葉爲戲者,風俗蕩軼,亟宜戒之。
吾家業地雖有三百畝,總是典產,不可久恃。
將來須買田二百畝,予兄弟二人,各得百畝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畝之義也。
若再求多,便是占人產業,莫大罪過。
天下無田無業者多矣,我獨何人,貪求無厭,窮民將何所措足乎!或曰:“世上連阡越陌,數百頃有餘者,子將奈何?”應之曰: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則一德遵王,風俗偷則不同爲惡,亦板橋之家法也。
哥哥字。
而今而後,堪爲農夫以沒世矣!要須制碓制磨,制篩羅簸箕,制大小掃帚,制升斗斛。
家中婦女,率諸婢妾,皆令習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種靠田園長子孫氣象。
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
暇日咽碎米餅,煮糊塗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
嗟乎!嗟乎!吾其長爲農夫以沒世乎!
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而士爲四民之末。
農夫上者種地百畝,其次七八十畝,其次五六十畝,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種收穫,以養天下之人。
使天下無農夫,舉世皆餓死矣。
我輩讀書人,入則孝,出則弟,守先待後,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所以又高於農夫一等。
今則不然,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產田。
起手便走錯了路頭,後來越做越壞,總沒有個好結果。
其不能發達者,鄉里作惡,小頭銳面,更不可當。
夫束脩自好者,豈無其人;經濟自期,抗懷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而好人爲壞人所累,遂令我輩開不得口;一開口,人便笑曰:“汝輩書生,總是會說,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說了。
”所以忍氣吞聲,只得捱人笑罵。
工人制器利用,賈人搬有運無,皆有便民之處。
而士獨於民大不便,無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愚兄平生最重農夫,新招佃地人,必須待之以禮。
彼稱我爲主人,我稱彼爲客戶,主客原是對待之義,我何貴而彼何賤乎?要體貌他,要憐憫他;有所借貸,要周全他;不能償還,要寬讓他。
嘗笑唐人《七夕》詩,詠牛郎織女,皆作會別可憐之語,殊失命名本旨。
織女,衣之源也,牽牛,食之本也,在天星爲最貴;天顧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務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鑑矣。
吾邑婦人,不能織綢織布,然而主中饋,習針線,猶不失爲勤謹。
近日頗有聽鼓兒詞,以鬥葉爲戲者,風俗蕩軼,亟宜戒之。
吾家業地雖有三百畝,總是典產,不可久恃。
將來須買田二百畝,予兄弟二人,各得百畝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畝之義也。
若再求多,便是占人產業,莫大罪過。
天下無田無業者多矣,我獨何人,貪求無厭,窮民將何所措足乎!或曰:“世上連阡越陌,數百頃有餘者,子將奈何?”應之曰: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則一德遵王,風俗偷則不同爲惡,亦板橋之家法也。
哥哥字。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語、文學。
其鄙有樊遲,其狂有曾點。
孔子之師,有老聃,有郯子,有萇弘、師襄。
其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
仲弓問子桑伯子,而孔子許其爲簡。
及仲弓疑其太簡,然後以雍言爲然。
是故南郭惠子問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嗚呼,此其所以爲孔子歟?
至於孟子,乃爲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楊則之墨。」「楊、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當時因以孟子爲好辯,雖非其實,而好辯之端,由是啟矣。
唐之韓愈,攘斥佛、老,學者稱之。
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陸之同異。
爲洛之徒者,以排擊蘇氏爲事;爲朱之學者,以詆淇陸子爲能。
吾以爲天地之氣化,萬變不窮,則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盡。
昔者曾子之「一以貫之」,自力行而入;子貢之「一以貫之」,自多學而得。
以後世觀之,子貢是則曾子非矣。
然而孔子未嘗區別於其間,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
夫所惡於楊、墨者,爲其無父無君也;斥老、佛者,亦曰棄君臣,絕父子,不爲昆弟、夫婦,以求其清淨寂滅。
如其不至於是,而吾獨何爲訾警之?
大盜至,膚篋探囊,則荷戈戟以隨之;服吾之服,而誦吾之言,吾將畏敬親愛之不暇。
今也操室中之戈,而爲門內之鬥,是亦不可以已乎!
夫未嘗深究其言之是非,見有稍異於己者,則眾起而排之,此十足以論人也。
人貌之不齊,稍有巨細長短之異,遂斥之以爲非人,豈不過哉!北宮黝、孟施捨,其去聖人之勇蓋遠甚,而孟子以爲似曾子、似子夏。
然則諸子之跡雖不同,以爲似子夏、似曾子可也。
居高以臨下,不至於爭,爲其不足與我角也。
至於才力之均敵,而惟恐其不能相勝,於是紛紜之辯以生。
是故知道者,視天下之歧趨異說,皆未嘗出於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餘。
夫恢然有餘,而於物無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無外也。
其鄙有樊遲,其狂有曾點。
孔子之師,有老聃,有郯子,有萇弘、師襄。
其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
仲弓問子桑伯子,而孔子許其爲簡。
及仲弓疑其太簡,然後以雍言爲然。
是故南郭惠子問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嗚呼,此其所以爲孔子歟?
至於孟子,乃爲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楊則之墨。」「楊、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當時因以孟子爲好辯,雖非其實,而好辯之端,由是啟矣。
唐之韓愈,攘斥佛、老,學者稱之。
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陸之同異。
爲洛之徒者,以排擊蘇氏爲事;爲朱之學者,以詆淇陸子爲能。
吾以爲天地之氣化,萬變不窮,則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盡。
昔者曾子之「一以貫之」,自力行而入;子貢之「一以貫之」,自多學而得。
以後世觀之,子貢是則曾子非矣。
然而孔子未嘗區別於其間,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
夫所惡於楊、墨者,爲其無父無君也;斥老、佛者,亦曰棄君臣,絕父子,不爲昆弟、夫婦,以求其清淨寂滅。
如其不至於是,而吾獨何爲訾警之?
大盜至,膚篋探囊,則荷戈戟以隨之;服吾之服,而誦吾之言,吾將畏敬親愛之不暇。
今也操室中之戈,而爲門內之鬥,是亦不可以已乎!
夫未嘗深究其言之是非,見有稍異於己者,則眾起而排之,此十足以論人也。
人貌之不齊,稍有巨細長短之異,遂斥之以爲非人,豈不過哉!北宮黝、孟施捨,其去聖人之勇蓋遠甚,而孟子以爲似曾子、似子夏。
然則諸子之跡雖不同,以爲似子夏、似曾子可也。
居高以臨下,不至於爭,爲其不足與我角也。
至於才力之均敵,而惟恐其不能相勝,於是紛紜之辯以生。
是故知道者,視天下之歧趨異說,皆未嘗出於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餘。
夫恢然有餘,而於物無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無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