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
湯執中,立賢無方。
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
武王不泄邇,不忘遠。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孟子爲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爲輔行。
王驩朝暮見,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
公孫丑曰:“齊卿之位,不爲小矣;齊、滕之路,不爲近矣,反之而未嘗與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故爲淵驅魚者,獺也;爲叢驅爵者,鸇也;爲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爲之驅矣。
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慾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爲不畜,終身不得。
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
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爲也。
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
孟子曰:“可。
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
有仕於此,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則可乎?何以異於是?”齊人伐燕。
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
曰:“未也。
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爲天吏,則可以伐之。
’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
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爲士師,則可以殺之。
’今以燕伐燕,何爲勸之哉?”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爲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爲正者,妾婦之道也。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爲泰,子以爲泰乎?”
曰:“否。
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
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
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爲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爲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志爲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
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於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39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