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
天子外屏,諸侯內屏,禮也。
外屏、不欲見外也;內屏、不欲見內也。
諸侯召其臣,臣不俟駕,顛倒衣裳而走,禮也。
詩曰:“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諸侯,諸侯輦輿就馬,禮也。
詩曰:“我出我輿,於彼牧矣。
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
天子山冕,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韋弁,禮也。
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禮也。
天子雕弓,諸侯彤弓,大夫黑弓,禮也。
諸侯相見,卿爲介,以其教士畢行,使仁居守。
聘人以圭,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
人主仁心設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後禮,天施然也。
聘禮志曰:“幣厚則傷德,財侈則殄禮。
”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詩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
”不時宜,不敬文,不驩欣,雖指非禮也。
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禮者,其表也。
先王以禮義表天下之亂;今廢禮者,是棄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禍患,此刑罰之所以繁也。
舜曰:“維予從欲而治。
”故禮之生,爲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爲成聖也;然而亦所以成聖也,不學不成;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昭,禹學於西王國。
五十不成喪,七十唯衰存。
親迎之禮,父南向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爾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
”子曰:“諾!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
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
賜予其宮室,猶用慶賞於國家也;忿怒其臣妾,猶用刑罰於萬民也。
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視,道之以道而勿強。
禮以順人心爲本,故亡於禮經而順於人心者,皆禮也。
禮之大凡:--事生、飾驩也,送死、飾哀也,軍旅、施威也。
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
行之得其節,禮之序也。
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禮、節也,故成。
仁有裏,義有門;仁、非其裏而處之,非仁也;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審節而不和,不成禮;和而不發,不成樂。
故曰:仁義禮樂,其致一也。
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
三者皆通,然後道也。
貨財曰賻,輿馬曰賵,衣服曰襚,玩好曰贈,玉貝曰唅。
賻賵、所以佐生也,贈襚、所以送死也。
送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
天子外屏,諸侯內屏,禮也。
外屏、不欲見外也;內屏、不欲見內也。
諸侯召其臣,臣不俟駕,顛倒衣裳而走,禮也。
詩曰:“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諸侯,諸侯輦輿就馬,禮也。
詩曰:“我出我輿,於彼牧矣。
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
天子山冕,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韋弁,禮也。
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禮也。
天子雕弓,諸侯彤弓,大夫黑弓,禮也。
諸侯相見,卿爲介,以其教士畢行,使仁居守。
聘人以圭,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
人主仁心設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後禮,天施然也。
聘禮志曰:“幣厚則傷德,財侈則殄禮。
”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詩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
”不時宜,不敬文,不驩欣,雖指非禮也。
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禮者,其表也。
先王以禮義表天下之亂;今廢禮者,是棄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禍患,此刑罰之所以繁也。
舜曰:“維予從欲而治。
”故禮之生,爲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爲成聖也;然而亦所以成聖也,不學不成;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昭,禹學於西王國。
五十不成喪,七十唯衰存。
親迎之禮,父南向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爾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
”子曰:“諾!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
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
賜予其宮室,猶用慶賞於國家也;忿怒其臣妾,猶用刑罰於萬民也。
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視,道之以道而勿強。
禮以順人心爲本,故亡於禮經而順於人心者,皆禮也。
禮之大凡:--事生、飾驩也,送死、飾哀也,軍旅、施威也。
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
行之得其節,禮之序也。
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禮、節也,故成。
仁有裏,義有門;仁、非其裏而處之,非仁也;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審節而不和,不成禮;和而不發,不成樂。
故曰:仁義禮樂,其致一也。
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
三者皆通,然後道也。
貨財曰賻,輿馬曰賵,衣服曰襚,玩好曰贈,玉貝曰唅。
賻賵、所以佐生也,贈襚、所以送死也。
送
天下有道,無急患,則曰靜,遽傳不用,故曰:“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攻擊不休,相守數年不已,甲冑生蟣蝨,燕雀處帷幄,而兵不歸,故曰:“戎馬生於郊。
”
翟人有獻豐狐、玄豹之皮於晉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嘆曰:“此以皮之美自爲罪。
”夫治國者以名號爲罪,徐偃王是也;以城與地爲罪,虞、虢是也。
故曰:“罪莫大於可欲。
”
智伯兼範、中行而攻趙不已,韓、魏反之,軍敗晉陽,身死高梁之東,遂卒被分,漆其首以爲溲器。
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
”
虞君欲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不聽宮之奇,故邦亡身死。
故曰:“咎莫憯於欲得。
”
邦以存爲常,霸王其可也;身以生爲常,富貴其可也。
不欲自害,則邦不亡,身不死。
故曰:“知足之爲足矣。
”
楚莊王既勝狩於河雍,歸而賞孫叔敖。
孫叔敖請漢間之地,沙石之處。
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唯孫叔敖獨在。
此不以其邦爲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絕。
故曰:“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
”孫叔敖之謂也。
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
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故曰:“重爲輕根,靜爲躁君。
”故曰:“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也。
”邦者,人君之輜重也。
主父生傳其邦,此離其輜重者也,故雖有代、雲中之樂,超然已無趙矣。
主父,萬乘之主,而以身輕於天下。
無勢之謂輕,離位之謂躁,是以生幽而死。
故曰:“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主父之謂也。
勢重者,人君之淵也。
君人者,勢重於人臣之間,失則不可復得矣。
簡公失之於田成,晉公失之於六卿,而邦亡身死。
故曰:“魚不可脫於深淵。
”賞罰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則制臣,在臣則勝君。
君見賞,臣則損之以爲德;君見罰,臣則益之以爲威。
人君見賞,則人臣用其勢;人君見罰,而人臣乘其威。
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越王入宦於吳,而觀之伐齊以弊吳。
吳兵既勝齊人於艾陵,張之於江、濟,強之於黃池,故可制於五湖。
故曰:“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晉獻公將欲襲虞,遺之以璧、馬。
知伯將襲仇由,遺之以廣車。
故曰:“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起事於無形,而要大功於天下,“是謂微明”。
處小弱而重自卑,謂“損弱勝強”也。
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
故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欲制物者於其細也。
故曰:“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塗其隙,是以
”天下無道,攻擊不休,相守數年不已,甲冑生蟣蝨,燕雀處帷幄,而兵不歸,故曰:“戎馬生於郊。
”
翟人有獻豐狐、玄豹之皮於晉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嘆曰:“此以皮之美自爲罪。
”夫治國者以名號爲罪,徐偃王是也;以城與地爲罪,虞、虢是也。
故曰:“罪莫大於可欲。
”
智伯兼範、中行而攻趙不已,韓、魏反之,軍敗晉陽,身死高梁之東,遂卒被分,漆其首以爲溲器。
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
”
虞君欲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不聽宮之奇,故邦亡身死。
故曰:“咎莫憯於欲得。
”
邦以存爲常,霸王其可也;身以生爲常,富貴其可也。
不欲自害,則邦不亡,身不死。
故曰:“知足之爲足矣。
”
楚莊王既勝狩於河雍,歸而賞孫叔敖。
孫叔敖請漢間之地,沙石之處。
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唯孫叔敖獨在。
此不以其邦爲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絕。
故曰:“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
”孫叔敖之謂也。
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
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故曰:“重爲輕根,靜爲躁君。
”故曰:“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也。
”邦者,人君之輜重也。
主父生傳其邦,此離其輜重者也,故雖有代、雲中之樂,超然已無趙矣。
主父,萬乘之主,而以身輕於天下。
無勢之謂輕,離位之謂躁,是以生幽而死。
故曰:“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主父之謂也。
勢重者,人君之淵也。
君人者,勢重於人臣之間,失則不可復得矣。
簡公失之於田成,晉公失之於六卿,而邦亡身死。
故曰:“魚不可脫於深淵。
”賞罰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則制臣,在臣則勝君。
君見賞,臣則損之以爲德;君見罰,臣則益之以爲威。
人君見賞,則人臣用其勢;人君見罰,而人臣乘其威。
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越王入宦於吳,而觀之伐齊以弊吳。
吳兵既勝齊人於艾陵,張之於江、濟,強之於黃池,故可制於五湖。
故曰:“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晉獻公將欲襲虞,遺之以璧、馬。
知伯將襲仇由,遺之以廣車。
故曰:“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起事於無形,而要大功於天下,“是謂微明”。
處小弱而重自卑,謂“損弱勝強”也。
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
故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欲制物者於其細也。
故曰:“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塗其隙,是以
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東海則有紫魚鹽焉,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
故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農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
故虎豹爲猛矣,然君子剝而用之。
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
夫是之謂大神。
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謂也。
此類行雜,以一行萬,始則終,終則始,若環之無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
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
爲之,貫之,積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
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總也,民之父母也。
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
故喪祭、朝聘、師旅一也。
貴賤、殺生、與奪一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
農農、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爲天下貴也。
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爲用,何也?曰:人能羣,彼不能羣也。
人何以能羣?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義。
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
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
故人生不能無羣,羣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故宮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
能以事親謂之孝,能以事兄爲之弟,能以事上謂之順,能以使下謂之君。
君者,善羣也。
羣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羣生皆得其命。
故養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政令時則百姓一,賢良服。
聖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
聖王之用也,上察於天,下錯於地,塞備天地之間,加施萬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長,狹而廣,神明博大以至約。
故曰:一與一是爲人者,謂之聖人。
故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農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
故虎豹爲猛矣,然君子剝而用之。
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
夫是之謂大神。
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謂也。
此類行雜,以一行萬,始則終,終則始,若環之無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
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
爲之,貫之,積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
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總也,民之父母也。
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
故喪祭、朝聘、師旅一也。
貴賤、殺生、與奪一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
農農、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爲天下貴也。
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爲用,何也?曰:人能羣,彼不能羣也。
人何以能羣?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義。
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
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
故人生不能無羣,羣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故宮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
能以事親謂之孝,能以事兄爲之弟,能以事上謂之順,能以使下謂之君。
君者,善羣也。
羣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羣生皆得其命。
故養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政令時則百姓一,賢良服。
聖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
聖王之用也,上察於天,下錯於地,塞備天地之間,加施萬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長,狹而廣,神明博大以至約。
故曰:一與一是爲人者,謂之聖人。
凡人主者,猛毅則伐,懦弱則殺,猛毅者何也?輕誅殺人之謂猛毅。
懦弱者何也,重誅殺人之謂懦弱。
此皆有失彼此。
凡輕誅者殺不辜,而重誅者失有皋,故上殺不辜,則道正者不安;上失有皋,則行邪者不變。
道正者不安,則才能之人去亡;行邪者不變,則羣臣朋黨;才能之人去亡,則宜有外難,羣臣朋黨,則宜有內亂。
故曰猛毅者伐,懦弱者殺也。
君之所以卑尊,國之所以安危者,莫要於兵。
故誅暴國必以兵,禁闢民必以刑。
然則兵者外以誅暴,內以禁邪。
故兵者尊主安國之經也,不可廢也。
若夫世主則不然。
外不以兵,而欲誅暴,則地必虧矣。
內不以刑,而欲禁邪,則國必亂矣。
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今交刃接兵而後利之,則戰之自勝者也。
攻城圍邑,主人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則攻之自拔者也。
是以聖人小徵而大匡,不失天時,不空地利,用日維夢,其數不出於計。
故計必先定而兵出於竟,計未定而兵出於竟,則戰之自敗,攻之自毀者也。
得衆而不得其心,則與獨行者同實。
兵不完利,與無操者同實,甲不堅密,與俴者同實。
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實。
射而不能中,與無矢者同實。
中而不能入,與無鏃者同實。
將徒人,與俴者同實。
短兵待遠矢,與坐而待死者同實。
故凡兵有大論。
必先論其器,論其士,論其將,論其主,故曰:“器濫惡不利者,以其士予人也,士不可用者,以其將予人也;將不知兵者,以其主予人也;主不積務於兵者,以其國予人也;故一器成,往夫具,而天下無戰心。
二器成,驚夫具,而天下無守城。
三器成,遊夫具,而天下無聚衆。
”所謂無戰心者,知戰必不勝,故曰無戰心。
所謂無守城者,知城必拔,故曰無守城。
所謂無聚衆者,知衆必散,故曰無聚衆。
懦弱者何也,重誅殺人之謂懦弱。
此皆有失彼此。
凡輕誅者殺不辜,而重誅者失有皋,故上殺不辜,則道正者不安;上失有皋,則行邪者不變。
道正者不安,則才能之人去亡;行邪者不變,則羣臣朋黨;才能之人去亡,則宜有外難,羣臣朋黨,則宜有內亂。
故曰猛毅者伐,懦弱者殺也。
君之所以卑尊,國之所以安危者,莫要於兵。
故誅暴國必以兵,禁闢民必以刑。
然則兵者外以誅暴,內以禁邪。
故兵者尊主安國之經也,不可廢也。
若夫世主則不然。
外不以兵,而欲誅暴,則地必虧矣。
內不以刑,而欲禁邪,則國必亂矣。
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今交刃接兵而後利之,則戰之自勝者也。
攻城圍邑,主人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則攻之自拔者也。
是以聖人小徵而大匡,不失天時,不空地利,用日維夢,其數不出於計。
故計必先定而兵出於竟,計未定而兵出於竟,則戰之自敗,攻之自毀者也。
得衆而不得其心,則與獨行者同實。
兵不完利,與無操者同實,甲不堅密,與俴者同實。
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實。
射而不能中,與無矢者同實。
中而不能入,與無鏃者同實。
將徒人,與俴者同實。
短兵待遠矢,與坐而待死者同實。
故凡兵有大論。
必先論其器,論其士,論其將,論其主,故曰:“器濫惡不利者,以其士予人也,士不可用者,以其將予人也;將不知兵者,以其主予人也;主不積務於兵者,以其國予人也;故一器成,往夫具,而天下無戰心。
二器成,驚夫具,而天下無守城。
三器成,遊夫具,而天下無聚衆。
”所謂無戰心者,知戰必不勝,故曰無戰心。
所謂無守城者,知城必拔,故曰無守城。
所謂無聚衆者,知衆必散,故曰無聚衆。
主位
安徐而靜,柔節先定,虛心平意以待須。
主明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輻湊並進,則明不塞矣。
主聽
聽之術,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許。
許之則失守,距之則閉塞。
高山,仰之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
神明之德,正靜其極也。
主賞
用賞者貴誠,用刑者貴必。
刑賞信必於耳目之所見,則其所不見,莫不暗化矣。
誠,暢乎天地,通於神明,見奸僞也?
主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曰)上下,左右前後,熒惑其處安在?
主因
心不爲九竅,九竅治;君不爲五官,五官治。
爲善者,君予之賞;爲非者,君予之罰。
君因其所以來,因而予之,則不勞矣。
聖人因之,故能掌之。
因之修理,故能長久。
主周
人主不可不周。
人主不周則羣臣下亂。
寂乎其無端也。
外內不通,安知所怨?關閈不開,善否無原。
主參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
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曰動奸。
奸動則變更矣。
督名
脩名而督實,按實而定名。
名實相生,反相爲情。
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
名生於實,實生於德,德生於理,理生於智,智生於當。
安徐而靜,柔節先定,虛心平意以待須。
主明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輻湊並進,則明不塞矣。
主聽
聽之術,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許。
許之則失守,距之則閉塞。
高山,仰之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
神明之德,正靜其極也。
主賞
用賞者貴誠,用刑者貴必。
刑賞信必於耳目之所見,則其所不見,莫不暗化矣。
誠,暢乎天地,通於神明,見奸僞也?
主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曰)上下,左右前後,熒惑其處安在?
主因
心不爲九竅,九竅治;君不爲五官,五官治。
爲善者,君予之賞;爲非者,君予之罰。
君因其所以來,因而予之,則不勞矣。
聖人因之,故能掌之。
因之修理,故能長久。
主周
人主不可不周。
人主不周則羣臣下亂。
寂乎其無端也。
外內不通,安知所怨?關閈不開,善否無原。
主參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
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曰動奸。
奸動則變更矣。
督名
脩名而督實,按實而定名。
名實相生,反相爲情。
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
名生於實,實生於德,德生於理,理生於智,智生於當。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爲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故君子必愼其獨也。
小人閑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愼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
「赫兮喧兮」者,威儀也。
「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爲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故君子必愼其獨也。
小人閑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愼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
「赫兮喧兮」者,威儀也。
「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爲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爲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
草木疇生,禽獸羣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衆鳥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爲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爲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爲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
草木疇生,禽獸羣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衆鳥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爲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