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周〕 前313 - 前238 年
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
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
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
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
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是以与治虽走,而是己不辍也。
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使者乎?德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
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
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
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
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
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也。
桀死于鬲山,纣县于赤旆。
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
成汤监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
文王监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远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口食备味,形居备宫,名受备号,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
夫是之谓至盛。
诗曰:「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
有凤有凰,乐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
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齐是也。
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奚齐蔽于欲国而罪申生;唐鞅戮于宋,奚齐戮于晋。
逐贤相而罪孝兄,身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祸也。
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之也。
鲍叔、宁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
召公、吕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
传曰:「知贤之为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彊之,其福必长。」此之谓也。
此不蔽之福也。
昔宾孟之蔽者,乱家是也。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
申子蔽于埶而不知知。
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
由欲谓之道,尽嗛矣。
由法谓之道,尽数矣。
由埶谓之道,尽便矣。
由辞谓之道,尽论矣。
由天谓之道,尽因矣。
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
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
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
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
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
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
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
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
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教诲开导成王,使谕于道,而能揜迹于文武。
周公归周,反籍于成王,而天下不辍事周;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
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
成王冠,成人,周公归周,反籍焉,明不灭主之义也。
周公无天下矣;乡有天下,今无天下,非擅也;成王乡无天下,今有天下,非夺也;变埶次序节然也。
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以弟诛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顺也。
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明主枝之义,抑亦变化矣,天下厌然犹一也。
非圣人莫之能为。
夫是之谓大儒之效。
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

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人主用之,则埶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
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
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嘄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
埶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
“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修正以待之也。
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
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
此若义信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
是何也?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夫是之谓人师。
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
昭王曰:“善!”
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君子之所谓贤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谓也;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谓也;君子之所谓辩者,非能遍辩人之所辩之谓也;君子之所谓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
”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求也。

孙卿子曰:“不然。
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临武君曰:“不然。
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
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
孙卿子曰:“不然。
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
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
仁人之兵,不可诈也。
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滑然有离德者也。
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
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扞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
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传而一。
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则若磐石然,触之者角摧,案角鹿埵、陇种、东笼而退耳。
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
人之情,虽桀、跖,岂又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必将来告之,夫又何可诈也?故仁人用,国日明,诸侯先顺者安,后顺者危,虑敌之者削,反之者亡。
《诗》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
’此之谓也。

孝成王、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兵设何道、何行而可?”
孙卿子曰:“凡在大王,将率未事也。
臣请遂道王者诸侯强弱存亡之效、安危之势。
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
上足卬则下可用也,上不卬则下不可用也。
下可用则强,下不可用则弱,是强弱之常也。
隆礼效功,上也;重禄贵节,次也;上功贱节,下也:是强弱之凡也。
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械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
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
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
诗曰:“我出我舆,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
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
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士毕行,使仁居守。
聘人以圭,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聘礼志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诗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
”不时宜,不敬文,不欢欣,虽指非礼也。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
先王以礼义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
”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
亲迎之礼,父南向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
”子曰:“诺!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
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忿怒其臣妾,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视,道之以道而勿强。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于人心者,皆礼也。
礼之大凡:--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军旅、施威也。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
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
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
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之,非仁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和,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
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
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
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货财曰赙,舆马曰赗,衣服曰襚,玩好曰赠,玉贝曰唅。
赙赗、所以佐生也,赠襚、所以送死也。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21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