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頌
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
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張,則君令行。
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維,順民之經,在明鬼神,只山川,敬宗廟,恭祖舊。
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野蕪曠,則民乃菅,上無量,則民乃妄。
文巧不禁,則民乃淫,不璋兩原,則刑乃繁。
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不只山川,則威令不聞;不敬宗廟,則民乃上校;不恭祖舊,則孝悌不備;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四維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
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
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禮不逾節,義不自進。
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四順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民惡憂勞,我佚樂之。
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
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能佚樂之,則民爲之憂勞。
能富貴之,則民爲之貧賤。
能存安之,則民爲之危墜。
能生育之,則民爲之滅絕。
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
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
殺戮衆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
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爲取者,政之寶也”。
十一經
錯國於不傾之地,積於不涸之倉,藏於不竭之府,下令於流水之原,使民於不爭之官,明必死之路,開必得之門。
不爲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
錯國於不傾之地者,授有德也;積於不涸之倉者,務五穀也;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下令於流水之原者,令順民心也;使民於不爭之官者,使各爲其所長也;明必死之路者,嚴刑罰也;開必得之門者,信慶賞也;不爲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彊民以其所惡也;不處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復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則國安;務五穀,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令順民心,則威令行;使民各爲其所長,則用備;嚴刑罰,則民遠邪;信慶賞,則民輕難;量民力,則事無不成;不彊民以其所惡,則軸僞不生;不偷取一世,則民無怨心;不欺其民,則下親其上。
六親五法
以家爲鄉,鄉不可爲也。
以鄉爲國,國不可爲也。
以國爲天下,天下不可爲也。
以家爲家,以鄉爲鄉,以國爲國,以天下爲天下。
毋曰不同生,遠者不聽。
毋曰不同鄉
靈公禁婦人爲丈夫飾不止晏子請先內勿服第一
靈公好婦人而丈夫飾者,國人盡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飾者,裂其衣,斷其帶。
”裂衣斷帶相望,而不止。
晏子見,公問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飾,裂斷其衣帶,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對曰:“君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
公何以不使內勿服,則外莫敢爲也。

公曰:“善。
”使內勿服,逾月,而國莫之服。
齊人好轂擊晏子紿以不祥而禁之第二
齊人甚好轂擊,相犯以爲樂。
禁之不止。
晏子患之,乃爲新車良馬,出與人相犯也,曰:“轂擊者不祥,臣其祭祀不順,居處不敬乎?”下車而棄去之,然後國人乃不爲。
故曰:“禁之以制,而身不先行,民不能止。
故化其心,莫若教也。

景公瞢五丈夫稱無辜晏子知其冤第三
景公畋於梧丘,夜猶早,公姑坐睡,而瞢有五丈夫北面韋廬,稱無罪焉。
公覺,召晏子而告其所瞢。
公曰:“我其嘗殺不辜,誅無罪邪?”
晏子對曰:“昔者先君靈公畋,五丈夫罟而駭獸,故殺之,斷其頭而葬之。
命曰‘五丈夫之丘’,此其地邪?”公令人掘而求之,則五頭同穴而存焉。
公曰:“嘻!”令吏葬之。
國人不知其瞢也,曰:“君憫白骨,而況於生者乎,不遺餘力矣,不釋餘知矣。
”故曰:君子之爲善易矣。
柏常騫禳梟死將爲景公請壽晏子識其妄第四
景公爲路寢之臺,成,而不踊焉。
柏常騫曰:“君爲臺甚急,臺成,君何爲而不踊焉?”公曰:“然!有梟昔者鳴,聲無不爲也,吾惡之甚,是以不踊焉。

柏常騫曰:“臣請禳而去。
”公曰:“何具?”對曰:“築新室,爲置白茅。
”公使爲室,成,置白茅焉。
柏常騫夜用事。
明日,問公曰:“今昔聞鴞聲乎?”公曰:“一鳴而不復聞。
”使人往視之,鴞當陛,布翌,伏地而死。
公曰:“子之道若此其明,亦能益寡人之壽乎?”對曰:“能。
”公曰:“能益幾何?”對曰:“天子九,諸侯七,大夫五。
”公曰:“子亦有徵兆之見乎?”對曰:“得壽,地且動。
”公喜,令百官趣具騫之所求。
柏常騫出,遭晏子於塗,拜馬前,騫辭曰:“爲禳君鴞而殺之,君謂騫曰:‘子之道若此其明也,亦能益寡人壽乎?’騫曰:‘能。
’今且大祭,爲君請壽,故將往,以聞。
”晏子曰:“嘻!亦善能爲君請壽也。
雖然,吾聞之,維以政與德而順乎神,爲可以益壽,今徒祭,可以益壽乎?然則福兆有見乎?”對曰:“得壽,地將動。

晏子曰:“騫!昔吾見維星絕,樞星散,地其動,汝以是乎?”柏常騫俯有閒,仰而對曰:“然。
”晏子曰:“
靈公禁婦人爲丈夫飾不止晏子請先內勿服第一
靈公好婦人而丈夫飾者,國人盡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飾者,裂其衣,斷其帶。
”裂衣斷帶相望,而不止。
晏子見,公問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飾,裂斷其衣帶,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對曰:“君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
公何以不使內勿服,則外莫敢爲也。

公曰:“善。
”使內勿服,逾月,而國莫之服。
齊人好轂擊晏子紿以不祥而禁之第二
齊人甚好轂擊,相犯以爲樂。
禁之不止。
晏子患之,迺爲新車良馬,出與人相犯也,曰:“轂擊者不祥,臣其祭祀不順,居處不敬乎?”下車而棄去之,然後國人乃不爲。
故曰:“禁之以制,而身不先行,民不能止。
故化其心,莫若教也。

景公瞢五丈夫稱無辜晏子知其冤第三
景公畋於梧丘,夜猶早,公姑坐睡,而瞢有五丈夫北面韋廬,稱無罪焉。
公覺,召晏子而告其所瞢。
公曰: “我其嘗殺不辜,誅無罪邪?”
晏子對曰:“昔者先君靈公畋,五丈夫罟而駭獸,故殺之,斷其頭而葬之。
命曰‘五丈夫之丘’,此其地邪?”公令人掘而求之,則五頭同穴而存焉。
公曰:“嘻!”令吏葬之。
國人不知其瞢也,曰:“君憫白骨,而況於生者乎,不遺餘力矣,不釋餘知矣。
”故曰:君子之爲善易矣。
柏常騫禳梟死將爲景公請壽晏子識其妄第四
景公爲路寢之臺,成,而不踊焉。
柏常騫曰:“君爲臺甚急,臺成,君何爲而不踊焉?”公曰:“然!有梟昔者鳴,聲無不爲也,吾惡之甚,是以不踊焉。

柏常騫曰:“臣請禳而去。
”公曰:“何具?”對曰:“築新室,爲置白茅。
”公使爲室,成,置白茅焉。
柏常騫夜用事。
明日,問公曰:“今昔聞鴞聲乎?”公曰:“一鳴而不復聞。
”使人往視之,鴞當陛,布翌,伏地而死。
公曰:“子之道若此其明,亦能益寡人之壽乎?”對曰:“能。
”公曰:“能益幾何?”對曰:“ 天子九,諸侯七,大夫五。
”公曰:“子亦有徵兆之見乎?”對曰:“得壽,地且動。
”公喜,令百官趣具騫之所求。
柏常騫出,遭晏子於塗,拜馬前,騫辭曰:“ 爲禳君鴞而殺之,君謂騫曰:‘子之道若此其明也,亦能益寡人壽乎?’騫曰:‘能。
’今且大祭,爲君請壽,故將往,以聞。
”晏子曰:“嘻!亦善能爲君請壽也。
雖然,吾聞之,維以政與德而順乎神,爲可以益壽,今徒祭,可以益壽乎?然則福兆有見乎?”對曰:“得壽,地將動。

晏子曰:“騫!昔吾見維星絕,樞星散,地其動,汝以是乎?”柏常騫俯
仲尼見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爲不可第一
仲尼之齊,見景公,景公說之,欲封之以爾稽,以告晏子。
晏子對曰:“不可。
彼浩裾自順,不可以教下;好樂緩於民,不可使親治;立命而建事,不可守職;厚葬破民貧國,久喪道哀費日,不可使子民;行之難者在內,而傳者無其外,故異於服,勉於容,不可以道衆而馴百姓。
自大賢之滅,周室之卑也,威儀加多,而民行滋薄;聲樂繁充,而世德滋衰。
今孔丘盛聲樂以侈世,飾絃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趨翔之節以觀衆,博學不可以儀世,勞思不可以補民,兼壽不能殫其教,當年不能究其禮,積財不能贍其樂,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爲聲樂以淫愚其民。
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可以導民。
今欲封之,以移齊國之俗,非所以導衆存民也?。
”公曰:“善。
”於是厚其禮而留其封,敬見不問其道,仲尼乃行。
景公上路寢聞哭聲問樑丘據晏子對第二
景公上路寢,聞哭聲。
曰:“吾若聞哭聲,何爲者也?”樑丘據對曰:“魯孔丘之徒鞠語者也。
明於禮樂,審於服喪,其母死,葬埋甚厚,服喪三年,哭泣甚疾。
”公曰:“豈不可哉!”而色說之。
晏子曰:“古者聖人,非不知能繁登降之禮,制規矩之節,行表綴之數以教民,以爲煩人留日,故制禮不羨於便事;非不知能揚干鏚鐘鼓竽瑟以勸衆也,以爲費財留工,故制樂不羨於和民;非不知能累世殫國以奉死,哭泣處哀以持久也,而不爲者,知其無補死者而深害生者,故不以導民。
今品人飾禮煩事,羨樂淫民,崇死以害生,三者,聖王之所禁也。
賢人不用,德毀俗流,故三邪得行於世。
是非賢不肖雜,上妄說邪,故好惡不足以導衆。
此三者,路世之政,道事之教也。
公曷爲不察,聲受而色說之?”
仲尼見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見寡人宰乎第三
仲尼遊齊,見景公。
景公曰:“先生奚不見寡人宰乎?”
仲尼對曰:“臣聞晏子事三君而得順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見也。

仲尼出,景公以其言告晏子,晏子對曰:“不然!嬰爲三心,三君爲一心故,三君皆欲其國之安,是以嬰得順也。
嬰聞之,是而非之,非而是之,猶非也。
孔丘必據處此一心矣。

仲尼之齊見景公而不見晏子子貢致問第四
仲尼之齊,見景公而不見晏子。
子貢曰:“見君不見其從政者,可乎?”仲尼曰:“吾聞晏子事三君而順焉,吾疑其爲人。

晏子聞之,曰:“嬰則齊之世民也,不維其行,不識其過,不能自立也。
嬰聞之,有幸見愛,無幸見惡,誹謗爲類,聲響相應,見行而從之者也。
嬰聞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順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順焉。
今未見嬰
莊公不說晏子晏子坐地訟公而歸第一
晏子臣於莊公,公不說,飲酒,令召晏子。
晏子至,入門,公令樂人奏歌曰:“已哉已哉!寡人不能說也,爾何來爲?”
晏子入坐,樂人三奏,然後知其謂己也。
遂起,北面坐地。
公曰:“夫子從席,曷爲坐地?”
晏子對曰:“嬰聞訟夫坐地,今嬰將與君訟,敢毋坐地乎?嬰聞之,衆而無義,彊而無禮,好勇而惡賢者,禍必及其身,若公者之謂矣。
且嬰言不用,願請身去。
”遂趨而歸,管籥其家者納之公,財在外者斥之市。
曰:“君子有力於民,則進爵祿,不辭富貴;無力於民而旅食,不惡貧賤。

遂徒行而東,耕於海濱。
居數年,果有崔杼之難。
莊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後有崔氏之禍第二
晏子爲莊公臣,言大用,每朝,賜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與爵。
爵邑盡,退朝而乘,嘳然而嘆,終而笑。
其僕曰:“何嘆笑相從數也?”
晏子曰:“吾嘆也,哀吾君不免於難;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無死矣。
”崔杼果弒莊公,晏子立崔杼之門,從者曰:“死乎?”晏子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獨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吾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爲其口實,社稷是養。
故君爲社稷死,則死之,爲社稷亡,則亡之;若君爲己死而爲己亡,非其私暱,孰能任之。
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門啓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
晏子曰:“禍始,吾不在也;禍終,吾不知也,吾何爲死?且吾聞之,以亡爲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爲義者,不足以立功。
嬰豈其婢子也哉!其縊而從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屍而哭,興,三踊而出。
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崔慶劫齊將軍大夫盟晏子不與第三
崔杼既弒莊公而立景公,杼與慶封相之,劫諸將軍大夫及顯士庶人於太宮之坎上,令無得不盟者。
爲壇三仞,陷其下,以甲千列環其內外,盟者皆脫劍而入。
維晏子不肯,崔杼許之。
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頸,劍承其心,令自盟曰:“不與崔慶而與公室者,受其不祥。
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
”所殺七人。
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嘆曰:“嗚呼!崔子爲無道,而弒其君,不與公室而與崔慶者,受此不祥。
”俯而飲血。
崔子謂晏子曰:“子變子言,則齊國吾與子共之;子不變子言,戟既在脰,劍既在心,維子圖之也。

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義也。
崔子!子獨不爲夫詩乎!詩云:‘莫莫葛藟,
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淵深而不涸,則沉玉極矣。
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春秋冬夏不更其節,古今一也。
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載也;風雨無鄉,而怨怒不及也。
貴有以行令,賤有以忘卑,壽夭貧富,無徒歸也。
銜命者,君之尊也;受辭者,名之運也。
上無事,則民自試;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
鴻鵠鏘鏘,唯民歌之;濟濟多士,殷民化之,紂之失也。
飛蓬之問,不在所賓;燕雀之集,道行不顧。
犧牷圭璧,不足以饗鬼神;主功有素,寶幣奚爲?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術,非馭也;奚仲之巧,非斲削也。
召遠者使無爲焉,親近者言無事焉,唯夜行者獨有也。
平原之隰,奚有於高?大山之隈,奚有於深?訾讆之人,勿與任大。
譕臣者,可以遠舉;顧憂者,可與致道。
其計也速,而憂在近者,往而勿召也;舉長者,可遠見也;裁大者,衆之所比也;美人之懷,定服而勿厭也。
必得之事,不足賴也;必諾之言,不足信也。
小謹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體。
有無棄之言者,必參於天地也。
墜岸三仞,人之所大難也,而猿猱飲焉。
故曰:伐矜好專,舉事之禍也。
不行其野,不違其馬,能予而無取者,天地之配也。
怠倦者不及,無廣者疑神。
神者在內,不及者在門。
在內者將假,在門者將待。
曙戒勿怠,後稚逢殃。
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邪氣入內,正色乃衰。
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
上失其位,則下逾其節;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
且懷且威,則君道備矣。
莫樂之,則莫哀之;莫生之,則莫死之。
往者不至,來者不極。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
有聞道而好爲家者,一家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爲鄉者,一鄉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爲國者,一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爲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定萬物者,天下之配也。
道往者,其人莫來;道來者,其人莫往。
道之所設,身之化也。
持滿者與天,安危者與人。
失天之度,雖滿必涸;上下不和,雖安必危。
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
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雖立不安。
其道既得,莫知其爲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釋之。
藏之無形,天之道也。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
生棟覆屋,怨怒不及;弱子下瓦,慈母操箠。
天道之極,遠者自親;人事之起,近親造怨。
萬物之於人也,無私近也,無私遠也。
巧者有餘,而拙者不足。
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
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成必敗。
順天者有其功,逆
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於趙孝成王前,王曰:“請問兵要。
”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求也。

孫卿子曰:“不然。
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
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臨武君曰:“不然。
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
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從出,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豈必待附民哉!”
孫卿子曰:“不然。
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
君之所貴,權謀勢利也;所行,攻奪變詐也,諸侯之事也。
仁人之兵,不可詐也。
彼可詐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間滑然有離德者也。
故以桀詐桀,猶巧拙有幸焉。
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
故仁人上下,百將一心,三軍同力;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扞頭目而覆胸腹也,詐而襲之,與先驚而後擊之,一也。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國,則將有百里之聽;用百里之國,則將有千里之聽。
用千里之國,則將有四海之聽,必將聰明警戒,和傳而一。
故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圜居而方止,則若磐石然,觸之者角摧,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耳。
且夫暴國之君,將誰與至哉?彼其所與至者,必其民也,而其民之親我,歡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蘭;彼反顧其上,則若灼黥,若仇讎。
人之情,雖桀、跖,豈又肯爲其所惡賊其所好者哉?是猶使人之子孫自賊其父母也,彼必將來告之,夫又何可詐也?故仁人用,國日明,諸侯先順者安,後順者危,慮敵之者削,反之者亡。
《詩》曰:‘武王載發,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
’此之謂也。

孝成王、臨武君曰:“善!請問王者之兵設何道、何行而可?”
孫卿子曰:“凡在大王,將率未事也。
臣請遂道王者諸侯強弱存亡之效、安危之勢。
君賢者其國治,君不能者其國亂;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
治者強,亂者弱,是強弱之本也。
上足卬則下可用也,上不卬則下不可用也。
下可用則強,下不可用則弱,是強弱之常也。
隆禮效功,上也;重祿貴節,次也;上功賤節,下也:是強弱之凡也。
好士者強,不好士者弱;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賞重者強,賞輕者弱;刑威者強,刑侮者弱;械
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利有攸往,中正有慶。
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
天施地生,其益無方。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繩而爲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爲耜,揉木爲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斷木爲杵,掘地爲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弦木爲弧,剡木爲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口。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8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