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動而世爲天下道,行而世爲天下法,言而世爲天下則。
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
庶幾夙夜,以永終譽。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動而世爲天下道,行而世爲天下法,言而世爲天下則。
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
庶幾夙夜,以永終譽。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待其人而後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是故居上不驕,爲下不倍。
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謂與!
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待其人而後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是故居上不驕,爲下不倍。
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謂與!
哀公問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樹。
夫政也者,蒲盧也。」
「故爲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親親爲大。
義者,宜也,尊賢爲大。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
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羣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修身,則道立。
尊賢,則不惑。
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
敬大臣,則不眩。
體羣臣,則士之報禮重。
子庶民,則百姓勸。
來百工,則財用足。
柔遠人,則四方歸之。
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
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
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
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
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
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
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
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
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
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
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
順乎親有道:反者身不誠,不順乎親矣。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樹。
夫政也者,蒲盧也。」
「故爲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親親爲大。
義者,宜也,尊賢爲大。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
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羣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修身,則道立。
尊賢,則不惑。
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
敬大臣,則不眩。
體羣臣,則士之報禮重。
子庶民,則百姓勸。
來百工,則財用足。
柔遠人,則四方歸之。
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
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
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
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
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
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
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
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
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
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
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
順乎親有道:反者身不誠,不順乎親矣。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
唯天下至聖,爲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溥博如天,淵泉如淵。
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誠,,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溥博如天,淵泉如淵。
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誠,,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