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
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
尊贤,则不惑。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敬大臣,则不眩。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
来百工,则财用足。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
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
尊贤,则不惑。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敬大臣,则不眩。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
来百工,则财用足。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
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故曰配天。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故曰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