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
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冑矢弓,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
國家安危之主也。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
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衆,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
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於無形。
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爲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我專爲一,敵分爲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衆而敵寡;能以衆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寡者,備人者也;衆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裏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故曰:勝可爲也。
敵雖衆,可使無鬥。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因形而錯勝於衆,衆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
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
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衆樹,此處斥澤之軍也。
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衆樹動者,來也;衆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衆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衆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
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
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兇。
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兇。
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不爲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
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
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
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功。
唯聖人爲不求知天。
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
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
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
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
暗其天君,亂其天官,棄其天養,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喪天功,夫是之謂大凶。
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如是,則知其所爲,知其所不爲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
其行曲治,其養曲適,其生不傷,夫是之謂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爲,大智在所不慮。
所志於天者,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於地者,已其見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於四時者,已其見數之可以事者矣;所志於陰陽者,已其見和之可以治者矣。
官人守天,而自爲守道也。
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
時邪?曰:繁啓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時也。
地邪?曰:得地則生,失地則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地也。
詩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謂也。
天不爲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爲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爲小人之匈匈也輟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
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計其功。
詩曰:“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謂也。
楚王后車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然也。
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慮明,生於
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
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稱貪焉。
殺管叔,虛殷國,而天下不稱戾焉。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稱偏焉。
教誨開導成王,使諭於道,而能揜跡於文武。
周公歸周,反籍於成王,而天下不輟事周;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
天子也者,不可以少當也,不可以假攝爲也;能則天下歸之,不能則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離周也。
成王冠,成人,周公歸周,反籍焉,明不滅主之義也。
周公無天下矣;鄉有天下,今無天下,非擅也;成王鄉無天下,今有天下,非奪也;變埶次序節然也。
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以弟誅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順也。
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業,明主枝之義,抑亦變化矣,天下厭然猶一也。
非聖人莫之能爲。
夫是之謂大儒之效。
秦昭王問孫卿子曰:“儒無益於人之國。

孫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禮義,謹乎臣子而致貴其上者也。
人主用之,則埶在本朝而宜;不用,則退編百姓而愨;必爲順下矣。
雖窮困凍餧,必不以邪道爲貪。
無置錐之地,而明於持社稷之大義。
嘄呼而莫之能應,然而通乎財萬物,養百姓之經紀。
埶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則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雖隱於窮閻漏屋,人莫不貴之,道誠存也。
“仲尼將爲司寇,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潰氏逾境而徙,魯之粥牛馬者不豫賈,修正以待之也。
居於闕黨,闕黨之子弟罔不分,有親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
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
儒之爲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則其爲人上何如?”
孫卿曰:“其爲人上也,廣大矣!志意定乎內,禮節修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形乎下。
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不爲也。
此若義信乎人矣,通於四海,則天下應之如讙。
是何也?則貴名白而天下治也。
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
夫是之謂人師。
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此之謂也。
夫其爲人下也如彼,其爲人上也如此,何謂其無益於人之國也!”
昭王曰:“善!”
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君子之所謂賢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謂也;君子之所謂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謂也;君子之所謂辯者,非能遍辯人之所辯之謂也;君子之所謂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忉利天,爲母說法。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衆生,知苦樂法。
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歸依光明雲、大讚嘆光明雲。
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蜜音、屍波羅蜜音、羼提波羅蜜音、毗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獅子吼音、大獅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
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一切天衆、龍衆、鬼神等衆,悉來集會。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夜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氣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否?”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
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衆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
設使頂受,未免興謗。
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爲劫。
地藏菩薩證
爾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
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亦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佛。
彼諸同來等輩,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諸衆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
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各獲果證。
既至忉利,心懷踊躍,瞻仰如來,目不暫舍。
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衆生,令心調伏,舍邪歸正。
十有一二,尚惡習在。
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
或有利根,聞即信受。
或有善果,勤勸成就。
或有暗鈍,久化方歸。
或有業重,不生敬仰。
如是等輩衆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
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
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15)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
非但佛身獨現其前。
”“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衆生。
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衆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涕淚哀戀,白其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
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恆河沙世界。
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
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
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
但於佛法中所爲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髮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衆生爲慮。
”如是三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衆生爲慮。
”爾時佛贊地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遠劫來發弘誓願,廣度將畢,即證菩提。
爾時佛母摩耶夫人,恭敬合掌問地藏菩薩言:聖者,閻浮衆生,造業差別,所受報應,其事云何?地藏答言:千萬世界,乃及國土,或有地獄、或無地獄;或有女人、或無女人;或有佛法、或無佛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亦復如是,非但地獄罪報一等。
摩耶夫人重白菩薩:且願聞於閻浮罪報所感惡趣。
地藏答言:聖母,唯願聽受,我粗說之。
佛母白言:願聖者說。
爾時地藏菩薩白聖母言:南閻浮提,罪報名號如是。
若有衆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若有衆生出佛身血,毀謗三寶,不敬尊經,亦當墮於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若有衆生侵損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藍內恣行淫慾,或殺或害,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若有衆生,僞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誑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若有衆生,偷竊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地藏白言:聖母,若有衆生,作如是罪,當墮五無間地獄,求暫停苦一念不得。
摩耶夫人重白地藏菩薩言:云何名爲無間地獄?
地藏白言:聖母,諸有地獄在大鐵圍山之內,其大地獄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號各別,次有千百,名字亦別。
無間獄者,其獄城周匝八萬餘里,其城純鐵,高一萬里,城上火聚,少有空缺。
其獄城中,諸獄相連,名號各別。
獨有一獄,名曰無間,其獄周匝萬八千里,獄牆高一千里,悉是鐵圍,上火徹下,下火徹上。
鐵蛇鐵狗,吐火馳逐獄牆之上,東西而走。
獄中有牀,遍滿萬里。
一人受罪,自見其身遍臥滿牀。
千萬人受罪,亦各自見身滿牀上。
衆業所感獲報如是。
又諸罪人,備受衆苦。
千百夜叉及以惡鬼,口牙如劍,眼如電光,手復銅爪,拖拽罪人。
復有夜叉執大鐵戟,中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
拋空翻接或置牀上,復有鐵鷹啖罪人目。
復有鐵蛇絞罪人頸。
百肢節內,悉下長釘,拔舌耕犁,抽腸剉斬,烊銅灌口,熱鐵纏身。
萬死千生,業感如是。
動經億劫,求出無期。
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輾轉相寄。
此界成後,還復而來。
無間罪報,其事如是。
又五事業感,故稱無間。
何等爲五?
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數,無時間絕,故稱無間。
二者、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
三者、罪器叉棒,鷹蛇狼犬,碓磨鋸鑿,剉斫鑊湯,鐵網鐵繩,鐵驢鐵馬,生革絡首,熱鐵澆身,飢吞鐵丸,渴飲鐵汁,從年竟劫,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8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