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4];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
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事异则备变。
上古竞于道德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4];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
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事异则备变。
上古竞于道德
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上也。
故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于上也。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
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夫民者亲信而死利,海内皆然。
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
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故民爱可洽于上也。
租籍者,所以强求也:租税者,所虑而请也。
王霸之君去其所以强求,废其所虑而请,故天下乐从也。
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养,隘其利途。
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
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
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
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然者何也?国多失利,则臣不尽其忠,士不尽其死矣。
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
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
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
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
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
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
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
且君引錣量用,耕田发草,上得其数矣。
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亩之数矣,计本量委则足矣。
然而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谷有所藏也。
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数矣。
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也?利有所并藏也。
然则人君非能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则君虽强本趣耕,而自为铸币而无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恶能以为治乎?
岁适美,则市粜无予,而狗彘食人食。
岁适凶,则市籴釜十繦,而道有饿民。
然则岂壤力固不足而食固不赡也哉?夫往岁之粜贱,狗彘食人食,故来岁之民不足也。
物适贱,则半力而无予,民事不偿其本;物适贵,则什倍而不可得,民失其用。
然则岂财物固寡而本委不足也哉?夫民利之时失,而物利之不平也。
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
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而财之櫎可得而平也。
凡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平。
万物之满虚随财,准平而不变,衡绝则重见。
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繦
故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于上也。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
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夫民者亲信而死利,海内皆然。
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
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故民爱可洽于上也。
租籍者,所以强求也:租税者,所虑而请也。
王霸之君去其所以强求,废其所虑而请,故天下乐从也。
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养,隘其利途。
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
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
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
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然者何也?国多失利,则臣不尽其忠,士不尽其死矣。
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
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
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
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
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
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
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
且君引錣量用,耕田发草,上得其数矣。
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亩之数矣,计本量委则足矣。
然而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谷有所藏也。
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数矣。
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也?利有所并藏也。
然则人君非能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则君虽强本趣耕,而自为铸币而无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恶能以为治乎?
岁适美,则市粜无予,而狗彘食人食。
岁适凶,则市籴釜十繦,而道有饿民。
然则岂壤力固不足而食固不赡也哉?夫往岁之粜贱,狗彘食人食,故来岁之民不足也。
物适贱,则半力而无予,民事不偿其本;物适贵,则什倍而不可得,民失其用。
然则岂财物固寡而本委不足也哉?夫民利之时失,而物利之不平也。
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
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而财之櫎可得而平也。
凡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平。
万物之满虚随财,准平而不变,衡绝则重见。
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繦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
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
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
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
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
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
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
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
此稽不远,日用其德。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
其往不复,其来不舍。
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
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
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心静气理,道乃可止。
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因以知。
是故卒乎其如可与索,眇眇乎其如穷无所。
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
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
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
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
能正能静,然后能定。
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
化不易气,变不易智,唯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
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
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
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奠之能思。
失之必乱,得之必治。
敬除其舍,精将自来。
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
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
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
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
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
何谓解之?在于心安。
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
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
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
彼心之心,音以先言。
音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
不治必乱,乱乃死。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
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
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
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
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
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
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
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
此稽不远,日用其德。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
其往不复,其来不舍。
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
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
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心静气理,道乃可止。
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因以知。
是故卒乎其如可与索,眇眇乎其如穷无所。
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
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
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
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
能正能静,然后能定。
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
化不易气,变不易智,唯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
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
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
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奠之能思。
失之必乱,得之必治。
敬除其舍,精将自来。
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
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
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
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
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
何谓解之?在于心安。
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
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
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
彼心之心,音以先言。
音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
不治必乱,乱乃死。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
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
故明主急得其人,而闇主急得其埶。
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埶,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
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
书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
”此之谓也。
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
探筹、投钩者,所以为公也;上好曲私,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
衡石称县者,所以为平也;上好覆倾,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险。
斗斛敦概者,所以为啧也;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
故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
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
如是则虽在小民,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不待探筹投钩而公,不待冲石称县而平,不待斗斛敦概而啧。
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
百姓莫敢不顺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劝上之事,而安乐之矣。
故借歛忘费,事业忘劳,寇难忘死,城郭不待饰而固,兵刃不待陵而劲,敌国不待服而诎,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谓至平。
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
”此之谓也。
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
请问为人臣?曰:以礼侍君,忠顺而不懈。
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
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
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
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
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
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
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
请问兼能之奈何?曰:审之礼也。
古者先王审礼以方皇周浃于天下,动无不当也。
故君子恭而不难,敬而不巩,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并遇变态而不穷,审之礼也。
故君子之于礼,敬而安之;其于事也,径而不失;其于人也,寡怨宽裕而无阿;其为身也,谨修饰而不危;其应变故也,齐给便捷而不惑;其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其于百官之事伎艺之人也,不与之争能,而致善用其功;其待上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
故明主急得其人,而闇主急得其埶。
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埶,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
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
书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
”此之谓也。
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
探筹、投钩者,所以为公也;上好曲私,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
衡石称县者,所以为平也;上好覆倾,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险。
斗斛敦概者,所以为啧也;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
故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
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
如是则虽在小民,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不待探筹投钩而公,不待冲石称县而平,不待斗斛敦概而啧。
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
百姓莫敢不顺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劝上之事,而安乐之矣。
故借歛忘费,事业忘劳,寇难忘死,城郭不待饰而固,兵刃不待陵而劲,敌国不待服而诎,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谓至平。
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
”此之谓也。
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
请问为人臣?曰:以礼侍君,忠顺而不懈。
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
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
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
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
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
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
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
请问兼能之奈何?曰:审之礼也。
古者先王审礼以方皇周浃于天下,动无不当也。
故君子恭而不难,敬而不巩,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并遇变态而不穷,审之礼也。
故君子之于礼,敬而安之;其于事也,径而不失;其于人也,寡怨宽裕而无阿;其为身也,谨修饰而不危;其应变故也,齐给便捷而不惑;其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其于百官之事伎艺之人也,不与之争能,而致善用其功;其待上
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也。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
巨涂则让,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
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
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
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
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
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
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
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
”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
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
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
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畜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
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
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此而不知也,粮食太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
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者也。
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彼固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
巨涂则让,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
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
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
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
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
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
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
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
”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
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
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
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畜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
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
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此而不知也,粮食太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
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者也。
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彼固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
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此之谓也。
二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此之谓也。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难进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之炤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
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
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三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此之谓矣。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
体倨固而心势诈,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此之谓也。
二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此之谓也。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难进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之炤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
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
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三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此之谓矣。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
体倨固而心势诈,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