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前蒙陛下問及本朝所以享國百年、天下無事之故
臣以淺陋,誤承聖問,迫於日晷,不敢久留,語不及悉,遂辭而退
竊惟念聖問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無一言之獻,非近臣所以事君之義,故敢冒昧而粗有所陳
伏惟太祖躬上智獨見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僞,指揮付托必盡其材,變置施設必當其務
故能駕馭將帥,訓齊士卒,外以捍諸邊,內以平中國
於是除苛賦,止虐刑,廢強橫之藩鎮,誅貪殘之官吏,躬以簡儉爲天下先
其於出政發令之間,一以安利元元爲事
太宗承之以聰武,真宗守之以謙仁,以至仁宗、英宗,無有逸德
此所以享國百年而天下無事也
仁宗在位,歷年最久
臣於時實備從官,施爲本末,臣所親見
嘗試爲陛下陳其一二,而陛下詳擇其可,亦足以申鑒於方今
伏惟仁宗之爲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出於自然
而忠恕誠愨,終始如一,未嘗妄興一役,未嘗妄殺一人,斷獄務在生之,而特惡吏之殘擾
寧屈己棄財於外敵,而終不忍加兵
刑平而公,賞重而信
納用諫官御史,公聽並觀,而不蔽於偏至之讒
因任衆人耳目,拔舉疏遠,而隨之以相坐之法
蓋監司之吏以至州縣,無敢暴虐殘酷,擅有調發,以傷百姓
自夏人順服,蠻夷遂無大變,邊人父子夫婦,得免於兵死,而中國之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未嘗妄興一役,未嘗妄殺一人,斷獄務在生之,而特惡吏之殘擾,寧屈己棄財於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
大臣貴戚、左右近習,莫敢強橫犯法,其自重慎或甚於閭巷之人
此刑平而公之效也
募天下驍雄橫猾以爲兵,幾至百萬,非有良將以御之,而謀變者輒敗
聚天下財物,雖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鉤考,而斷盜者輒發
兇年饑歲,流者填道,死者相枕,而寇攘輒得
此賞重而信之效也
大臣貴戚、左右近習,莫能大擅威福,廣私貨賂,一有奸慝,隨輒上聞
貪邪橫猾,雖間或見用,未嘗得久
此納用諫官、御史,公聽并觀,而不蔽於偏至之讒之效也
自縣令京官以至監司臺閣,升擢之任,雖不皆得人,然一時之所謂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見收舉者
此因任衆人之耳目、拔舉疏遠而隨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
升遐之日,天下號慟,如喪考妣,此寬仁恭儉出於自然,忠恕誠愨,終始如一之效也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無親友群臣之議
人君朝夕與處,不過宦官女子,出而視事,又不過有司之細故,未嘗如古大有爲之君,與學士大夫討論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
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勢,而精神之運有所不加,名實之間有所不察
君子非不見貴,然小人亦得廁其間
正論非不見容,然邪說亦有時而用
以詩賦記誦求天下之士,而無學校養成之法
以科名資曆敘朝廷之位,而無官司課試之方
監司無檢察之人,守將非選擇之吏
轉徙之亟既難於考績,而遊談之衆因得以亂真
交私養望者多得顯官,獨立營職者或見排沮
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
雖有能者在職,亦無以異於庸人
農民壞於徭役,而未嘗特見救恤,又不爲之設官,以修其水土之利
兵士雜於疲老,而未嘗申敕訓練,又不爲之擇將,而久其疆場之權
宿衛則聚卒伍無賴之人,而未有以變五代姑息羈縻之俗
宗室則無教訓選舉之實,而未有以合先王親疏隆殺之宜
其於理財,大抵無法,故雖儉約而民不富,雖憂勤而國不強
賴非夷狄昌熾之時,又無堯、湯水旱之變,故天下無事,過於百年
雖曰人事,亦天助也
蓋累聖相繼,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忠恕誠愨,此其所以獲天助也
伏惟陛下躬上聖之質,承無窮之緒,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終,則大有爲之時,正在今日
臣不敢輒廢「將明」之義,而苟逃諱忌之誅
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則天下之福也
取進止
太史公論《詩》,以爲“《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
以余觀之,是特識變風,變雅耳,烏睹《詩》之正乎昔先王之澤衰,然後變風發乎情,雖衰而未竭,是以猶止於禮義,以爲賢於無所止者而已
若夫發於情止於忠孝者,其詩豈可同日而語哉!古今詩人衆矣,而杜子美爲首,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今定國以余故得罪,貶海上三年,一子死貶所,一子死於家,定國亦病幾死
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書相聞
而定國歸至江西,以其嶺外所作詩數百首寄余,皆清平豐融,藹然有治世之音,其言與志得道行者無異
幽憂憤嘆之作,蓋亦有之矣,特恐死嶺外,而天子之恩不及報,以忝其父祖耳
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定國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後廢卷而嘆,自恨期人之淺也
又念昔日定國遇余於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詩幾百餘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一日,定國與顏復長道遊泗水,登桓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
余亦置酒黃樓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無此樂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復作詩,又以病止酒,閉門不出
門外數步即大江,經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農夫也
而定國詩益工,飲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窮山水之勝,不以厄窮衰老改其度
今而後,余之所畏服於定國者,不獨其詩也
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
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辭幣未嘗相接也
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聖人而已矣
”學聖人,則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
聖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予在淮南,爲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還江南,爲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爲然
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後已
正之蓋亦常云爾
夫安驅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於其堂,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
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繫,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歲功成者,何謂也?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矣
聖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張其教矣
是知君逸於上,臣勞於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數也
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於勤耳
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朝廷自國初因舊制,設宰相待漏院於丹鳳門之右,示勤政也
乃若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啟行,煌煌火城
相君至止,噦噦鑾聲
金門未闢,玉漏猶滴
撤葢下車,於焉以息
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疇多蕪,何以闢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人立朝,我將斥之;六氣不合,災眚薦至,願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詐日生,請修德以釐之
憂心忡忡,待旦而入
九門既啟,四聰甚邇
相君言焉,時君納焉
皇風於是乎清夷,蒼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則總百官,食萬錢,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讎未復,思所逐之;舊恩未報,思所榮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車馬器玩,何以取之;姦人附勢,我將陟之;直士抗言,我將黜之;三時告災,上有憂色,構巧詞以悅之;羣吏弄法,君聞怨言,進諂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假寐而坐
九門既開,重瞳屢回
相君言焉,時君惑焉
政柄於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則死下獄,投遠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於宰相,可不慎歟!復有無毀無譽,旅進旅退,竊位而苟祿,備員而全身者,亦無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為文,請誌院壁,用規於執政者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爲名
平時虜至店飲食遊息,不以爲怪
兵興以來,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懼
端拱中,有嫗獨止店上
會一虜至,系馬於門,持弓矢坐定,呵嫗汲水
嫗持綆缶趨井,懸而復止,因胡語呼虜爲王,且告虜曰:“綆短,不能及也
嫗老力憊,王可自取之
”虜因系綆弓抄,俯而汲焉
嫗自後推虜墮井,跨馬詣郡
馬之介甲具焉,鞍之後復懸一彘首
常山民吏觀而壯之
噫!國之備塞,多用邊兵,蓋有以也,以其習戰鬥而不畏懦矣
一嫗尚爾,其人可知也
近世邊郡騎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靜塞,在雄州曰驍捷,在常山曰廳子,是皆習干戈戰鬥而不畏懦者也,聞虜之至,或父母轡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進者
頃年胡馬南下,不過上谷者久之,以靜塞騎兵之勇也
會邊將取靜塞馬分隸帳下以自衛,故上谷不守
今驍捷、廳子之號尚存而兵不甚眾,雖加召募,邊人不應,何也?蓋選歸上都,離失鄉土故也
又月給微薄,或不能充
所賜介胄鞍馬皆脆弱贏瘠不足禦胡,其堅利壯健者悉爲上軍所取
及其赴敵,則此輩身先,宜其不樂爲也
誠能定其軍,使有鄉土之戀,厚其給,使得衣食之足,復賜以堅甲健馬,則何敵不破?如是,得邊兵一萬,可敵客軍五萬矣
謀人之國者,不於此而留心,吾未見其忠也
故因一嫗之勇,總錄邊事,貽於有位者云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號皇帝陛下:
臣竊觀自古人主,享國日久,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雖無暴政虐刑加於百姓,而天下未嘗不亂
自秦已下,享國日久者,有晉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
此三帝者,皆聰明智略有功之主也
享國日久,內外無患,因循苟且,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趨過目前,而不爲久遠之計,自以禍災可以無及其身,往往身遇禍災,而悔無所及
雖或僅得身免,而宗廟固已毀辱,而妻子固已窮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塗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脫於困餓劫束之患矣
夫爲人子孫,使其宗廟毀辱;爲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豈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晉、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爲其禍災可以不至於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衆建賢才,不足以保守
苟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則不能詢考賢才,講求法度
賢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歲月,則幸或可以無他;曠日持久,則未嘗不終於大亂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有仁民愛物之意
然享國日久矣,此誠惻怛憂天下,而以晉、梁、唐三帝爲戒之時
以臣所見,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謂能得賢才;政事所施,未可謂能合法度
官亂於上,民窮於下,風俗日以薄,財力日以困窮
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嘗有詢考講求之意
此臣所以竊爲陛下計,而不能無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無爲,可以僥倖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
晉、梁、唐三帝者,不知慮此,故災稔禍變,生於一時,則雖欲復詢考講求以自救,而已無所及矣!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爲
有爲之時,莫急於今日,過今日,則臣恐亦有無所及之悔矣
然則,以至誠詢考而衆建賢才,以至誠講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
”臣願陛下以終身之狼疾爲憂,而不以一日之瞑眩爲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備從官,朝廷治亂安危,臣實預其榮辱,此臣所以不敢避進越之罪,而忘盡規之義
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則天下幸甚!
臣愚不肖,蒙恩備使一路,今又蒙恩召還闕廷,有所任屬,而當以使事歸報陛下
不自知其無以稱職,而敢緣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詳思而擇其中,幸甚
臣竊觀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夙興夜寐,無一日之懈,聲色狗馬,觀遊玩好之事,無纖介之蔽,而仁民愛物之意,孚於天下,而又公選天下之所願以爲輔相者,屬之以事,而不貳於讒邪傾巧之臣,此雖二帝、三王之用心,不過如此而已,宜其家給人足,天下大治
而效不至於此,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爲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四方有誌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
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今朝廷法嚴令具,無所不有,而臣以謂無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
孟子曰:“有仁心仁聞,而澤不加於百姓者,爲政不法於先王之道故也
”以孟子之說,觀方今之失,正在於此而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遠,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雖甚愚者,猶知其難也
然臣以謂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謂當法其意而已
夫二帝、三王,相去蓋千有餘載,一治一亂,其盛衰之時具矣
其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亦各不同,其施設之方亦皆殊,而其爲天下國家之意,本末先後,未嘗不同也
臣故曰:當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雖然,以方今之勢揆之,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於先王之意,其勢必不能也
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有仁民愛物之意,誠加之意,則何爲而不成,何欲而不得?然而臣顧以謂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於先王之意,其勢必不能者,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
臣嘗試竊觀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於此時者也
夫人才乏於上,則有沈廢伏匿在下,而不爲當時所知者矣
臣又求之於閭巷草野之間,而亦未見其多焉
豈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謂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則可知矣
今以一路數千里之間,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緩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職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簡貪鄙之人,至不可勝數
其能講先王之意以合當時之變者,蓋闔郡之間,往往而絕也
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於民,而吏輒緣之爲奸,以擾百姓
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閭巷之間,亦未見其多也
夫人才不足,則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雖有能當陛下之意而欲領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遠,孰能稱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勢必未能也
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
”非此之謂乎?然則方今之急,在於人才而已
誠能使天下人才眾多,然後在位之才可以擇其人而取足焉
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後稍視時勢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變更天下之弊法,以趨先王之意,甚易也
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時,人才嘗眾矣,何至於今而獨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商之時,天下嘗大亂矣
在位貪毒禍敗,皆非其人,及文王之起,而天下之才嘗少矣
當是時,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後隨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
詩曰:“豈弟君子,遐不作人”
此之謂也
及其成也,微賤兔置之人,猶莫不好德,兔置之詩是也
又況於在位之人乎?夫文王惟能如此,故以徵則服,以守則治
詩曰:“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又曰:“周王於邁,六師及之
”文言王所用,文武各得其才,而無廢事也
及至夷、厲之亂,天下之才,又嘗少矣
至宣王之起,所與圖天下之事者,仲山甫而已
故詩人嘆之曰:“德輶如毛,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蓋閔人才之少,而山甫之無助也
宣王能用仲山甫,推其類以新美天下之士,而後人才复眾
於是內修政事,外討不庭,而復有文、武之境土
故詩人美之曰:“薄言採芑,於彼新田,於此葘畝
”言宣王能新美天下之士,使之有可用之才,如農夫新美其田,而使之有可采之芑也
由此觀之,人之才,未嘗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
所謂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所謂教之之道何也?古者天子諸侯,自國至於鄉黨皆有學,博置教道之官而嚴其選
朝廷禮樂、刑政之事,皆在於學,學士所觀而習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爲天下國家之用
苟不可以爲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
苟可以爲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法在於學
此教之之道也
所謂養之之道何也?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也
何謂饒之以財?人之情,不足於財,則貪鄙苟得,無所不至
先王知其如此,故其製祿,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祿已足以代其耕矣
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養廉恥,而離於貪鄙之行
猶以爲未也,又推其祿以及其子孫,謂之世祿
使其生也,既於父子、兄弟、妻子之養,婚姻、朋友之接,皆無憾矣;其死也,又於子孫無不足之憂焉
何謂約之以禮?人情足於財而無禮以節之,則又放僻邪侈,無所不至
先王知其如此,故爲之製度
婚喪、祭養、燕享之事,服食、器用之物,皆以命數爲之節,而齊之以律度量衡之法
其命可以爲之,而財不足以具,則弗具也;其財可以具,而命不得爲之者,不使有銖兩分寸之加焉
何謂裁之以法?先王於天下之士,教之以道藝矣,不帥教則待之以屏棄遠方終身不齒之法
約之以禮矣,不循禮則待之以流、殺之法
王制曰:“變衣服者,其君流”,酒誥曰:“厥或誥曰群飲,汝勿佚
盡拘執以歸於週,予其殺!”夫群飲、變衣服,小罪也;流、殺,大刑也
加小罪以大刑,先王所以忍而不疑者,以爲不如是,不足以一天下之俗而成吾治
夫約之以禮,裁之以法,天下所以服從無抵冒者,又非獨其禁嚴而治察之所能致也
蓋亦以吾至誠懇惻之心,力行而爲之倡
凡在左右通貴之人,皆順上之欲而服行之,有一不帥者,法之加必自此始
夫上以至誠行之,而貴者知避上之所惡矣,則天下之不罰而止者眾矣
故曰:此養之之道也
所謂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於鄉黨,必於癢序,使眾人推其所謂賢能,書之以告於上而察之
誠賢能也,然後隨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
所謂察之者,非專用耳目之聰明,而私聽於一人之口也
欲審知其德,問以行;欲審知其才,問以言
得其言行,則試之以事
所謂察之者,,試之以事是也
雖堯之用舜,亦不過如此而已,又況其下乎?若夫九州之大,四海之遠,萬官億醜之賤,所須士大夫之才則眾矣,有天下者,又不可以一二自察之也,又不可以偏屬於一人,而使之於一日二日之間考試其行能而進退之也
蓋吾已能察其才行之大者,以爲大官矣,因使之取其類以持久試之,而考其能者以告於上,而後以爵命、祿秩予之而已
此取之之道也
所謂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
先王知其如此,故知農者以爲后稷,知工者以爲共工
其德厚而才高者以爲之長
德薄而才下者以爲之佐屬
又以久於其職,則上狃習而知其事,下服馴而安其教,賢者則其功可以至於成,不肖者則其罪可以至於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績之法
夫如此,故智能才力之士,則得盡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終,其功之不就也
偷惰苟且之人,雖欲取容於一時,面顧僇辱在其後,安敢不勉乎!若夫無能之人,固知辭避而去矣
居職任事之日久,不勝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
彼且不敢冒而知辭避矣,尚何有比周、讒諂、爭進之人乎?取之既已詳,使之既已當,處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專焉,而不一二以法束縛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堯、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眾工者,以此而已
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此之謂也
然堯、舜之時,其所黜者則聞之矣,蓋四凶是也
其所陟者,則皋陶、稷、契皆終身一官而不徙
蓋其所謂陟者,特加之爵命、祿賜而已耳
此任之之道也
夫教之、養之、取之、任之之道如此,而當時人君,又能與其大臣,悉其耳目心力,至誠惻怛,思念而行之,此其人臣之所以無疑,而於天下國家之事,無所欲爲而不得也
方今州縣雖有學,取牆壁具而已,非有教導之官,長育人才之事也
唯太學有教導之官,而亦未嘗嚴其選
朝廷禮樂刑政之事,未嘗在於學
學者亦漠然自以禮樂刑政爲有司之事,而非
己所當知也
學者之所教,講說章句而已
講說章句,固非古者教人之道也
而近歲乃始教之以課試之文章
夫課試之文章,非博誦強學窮日之力則不能
及其能工也,大則不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不足以爲天下國家之用
故雖白首於庠序,窮日之力以帥上之教,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
蓋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從而困苦毀壞之,使不得成才者,何也?夫人之才,成於專而毀於雜
故先王之處民才,處工於官府,處農於畎畝,處商賈於肆,而處士於庠序,使各專其業而不見異物,懼異物之足以害其業也
所謂士者,又非特使之不得見異物而已,一示之以先王之道,而百家諸子之異說,皆屏之而莫敢習者焉
今士之所宜學者,天下國家之用也
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課試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窮日之力以從事於此
及其任之以官也,則又悉使置之,而責之以天下國家之事
夫古之人,以朝夕專其業於天下國家之事,而猶才有能有不能,今乃移其精神,奪其日力,以朝夕從事於無補之學,及其任之以事,然後卒然責之以爲天下國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爲者少矣
臣故曰:非特不能成人之才,又從而困苦毀壞之,使不得成才也
又有甚害者,先王之時,士之所學者,文武之道也
士之才,有可以爲公卿大夫,有可以爲士
其才之大小、宜不宜則有矣,至於武事,則隨其才之大小,未有不學者也
故其大者,居則爲六官之卿,出則爲六軍之將也;其次則比、閭、族、黨之師,亦皆卒、兩、師、旅之帥也
故邊疆、宿衛,皆得士大夫爲之,而小人不得姦其任
今之學者,以爲文武異事,吾知治文事而已,至於邊疆、宿衛之任,則推而屬之於卒伍,往往天下姦悍無賴之人
苟其才行足以自託於鄉里者,未有肯去親戚而從召募者也
邊疆、宿衛,此乃天下之重任,而人主之所當慎重者也
故古者教士,以射、禦爲急,其他伎能,則視其人才之所宜,而後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則不強也
至於射,則爲男子之事
苟人之生,有疾則已,苟無疾,未有去射而不學者也
在庠序之間,固常從事於射也
有賓客之事則以射,有祭祀之事則以射,別士之行同能偶則以射,於禮樂之事,未嘗不寓以射,而射亦未嘗不在於禮樂、祭祀之間也
易曰:“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先王豈以射爲可以習揖讓之儀而已乎?固以爲射者武事之尤大,而威天下、守國家之具也
居則以是習禮樂,出則以是從戰伐
士既朝夕從事於此而能者眾,則邊疆、宿衛之任,皆可以擇而取也
夫士嘗學先王之道,其行義嘗見推於鄉黨矣,然後因其才而託之以邊疆、宿衛之士,此古之人君,所以推干戈以屬之人,而無內外之虞也
今乃以夫天下之重任,人主所當至慎之選,推而屬之姦悍無賴,才行不足自託於鄉里之人,此方今所以諰諰然常抱邊疆之憂,而虞宿衛之不足恃以爲安也
今孰不知邊疆、宿衛之士不足恃以爲安哉?顧以爲天下學士以執兵爲恥,而亦未有能騎射行陣之事者,則非召募之卒伍,孰能任其事者乎?夫不嚴其教,高其選,則士之以執兵爲恥,而未嘗有能騎射行陣之事,固其理也
凡此皆教之非其道也
方今制祿,大抵皆薄
自非朝廷侍從之列,食口稍眾,未有不兼農商之利而能充其養者也
其下州縣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錢八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選、待除、守闕通之,蓋六七年而後得三年之祿,計一月所得,乃實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實不能及三四千而已
雖廝養之給,亦窘於此矣,而其養生、喪死、婚姻、葬送之事,皆當出於此
夫出中人之上者,雖窮而失爲君子;出中人以下者,雖泰而不失爲小人
唯中人不然,窮則爲小人,泰則爲君子
計天下之士,出中人之上下者,千百而無十一,窮而爲小人,泰而爲君子者,則天下皆是也
先王以爲眾不可以力勝也,故制行不以己,而以中人爲製,所以因其欲而利道之,以爲中人之所能守,則其志可以行乎天下,而推之後世
以今之製祿,而欲士之無毀廉恥,蓋中人之所不能也
故今官大者,往往交賂遺、營貲產,以負貪污之毀;官小者,販鬻、乞丐、無所不爲
夫士已嘗毀廉恥以負累於世矣,則其偷墮取容之意起,而矜奮自強之小息,則職業安得而不弛,治道何從而興乎?又況委法受賂,侵牟百姓者,往往而是也
此所謂不能饒之以財也
婚喪、奉養、服食、器用之物,皆無制度以爲之節,而天下以奢爲榮,以儉爲恥
苟其財之可以具,則無所爲而不得,有司既不禁,而人又以此爲榮
苟其財不足,而不能自稱於流俗,則其婚喪之際,往往得罪於族人婚姻,而人以爲恥矣
故富者貪而不知止,貧者則強勉其不足以追之
此士之所以重困,而廉恥之心毀也
凡此所謂不能約之以禮也
方今陛下躬行儉約,以率天下,此左右通貴之臣所親見
然而其閨門之內,奢靡無節,犯上之所惡,以傷天下之教者,有已甚者矣
未聞朝廷有所放絀,以示天下
昔週之人,拘群飲而被之以殺刑者,以爲酒之末流生害,有至於死者眾矣,故重禁其禍之所自生
重禁禍之所自生,故其施刑極省,而人之抵於禍敗者少矣
今朝廷之法所尤重者,獨貪吏耳
重禁貪吏,而輕奢靡之法,此所謂禁其末而弛其本
然而世之識者,以爲方今官冗,而縣官財用已不足以供之,其亦蔽於理矣
今之入官誠冗矣,然而前世置員蓋其少,而賦祿又如此之薄,則財用之所不足,蓋亦有說矣
吏祿豈足計哉?臣於財利,固未嘗學,然竊觀前世治財之大略矣
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
自古治世,未嘗以不足爲天下之公患也
患在治財無其道耳
今天下不見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樂業,人致其力,以生天下之財,然而公私嘗以困窮爲患者,殆亦理財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變耳
誠能理財以其道,而通其變,臣雖愚,固知增吏祿不足以傷經費也
方今法嚴令具,所以羅天下之士,可主謂密矣
然而亦嘗教之以道藝,而有不帥教之刑以待之乎?亦嘗約之以製度,而有不循理之刑以待之乎?亦嘗任之以職事,而有不任事之刑以待之乎?夫不先教之以道藝,誠不可以誅其不帥教;不先約之以製度,誠不可以誅其不循理;不先任之以職事,誠不可以誅其不任事
此三者,先王之法所先急也,今皆不可得誅,而薄物細故,非害治之急者,爲之法禁,月異而歲不同,爲束者至於不可勝記,又況能一二避之而無犯者乎?此法令所以滋而不行,小人有幸而免者,君子有不幸而及者焉
此所謂不能裁之以刑也
凡此皆治之非其道也
方今取土,強記博誦而略通於文辭,謂之茂才異等、賢良方正
茂才異等、賢良方正者,公卿之選也
記不必強,誦不必博,略通於文辭,而又嘗學詩賦,則謂之進士
進士之高者,亦公卿之選也
夫此二科所得之技能,不足以爲公卿,不待論而後可知
而世之議者,乃以爲吾常以此取天下之士,而才之可以爲公卿者,常出於此,不必法古之取人然後得士也
其亦蔽於理矣
先王之時,盡所以取人之道,猶懼賢者之難進,而不肖者之雜於其間也
今悉廢先王所以取士之道,而驅天下之才士,悉使爲賢良、進士,則士之才可以爲公卿者,固宜爲賢良、進士,而賢良、進士亦固宜有時而得才之可以爲公卿者也
然而不肖者,苟能雕蟲篆刻之學,以此進至乎公卿,才之可以爲公卿者,困於無補之學,而以此絀死於岩野,蓋十八九矣
夫古之人有天下者,其所慎擇者,公卿而已
公卿既得其人,因使推其類以聚於朝遷,則百司庶府,無不得其人也
今使不肖之人,幸而至乎公卿,因得推其類聚之朝廷,此朝廷所以多不肖之人,而雖有賢智,往往困於無助,不得行其意也
且公卿之不肖,既推其類以聚於朝廷,朝廷之不肖,又推其類以備四方之任使;四方之任使者,又各推其不肖以佈於州郡
則雖有同罪舉官之科,豈足恃哉?適足以爲不肖者之資而已
其次九經、五經、學究、明法之科,朝廷固已嘗患其無用於世,而稍責之以大義矣
然大義之所得,未有以賢於故也
今朝廷又開明經之選,以進經術之士
然明經之所取,亦記誦而略通於文辭者,則得之矣
彼通先王之意,而可以施於天下國家之用者,顧未必得與於此選也
其次則恩澤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藝,官司不考問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義,而朝廷輒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武王數紂之罪,則曰:“官人以世
”夫官人以世,而不計其才行,此乃紂之所以亂亡之道,而治世之所無也
又其次曰流外
朝廷固已擠之於廉恥之外,而限其進之路矣,顧屬之以州縣之事,使之臨士民之上
豈所謂以賢治不肖者乎?以臣使事之所及,一路數千里之間,州縣之吏,出於流外者,往往而有,可屬任以事者,殆無二三,而當防閒其奸者,皆是也
蓋古者有賢不肖之分,而無流品之別
故孔子之聖,而嘗爲季氏吏,蓋雖爲吏,而亦不害其爲公卿
及後世有流品之別,則凡在流外者,其所成立,固嘗自置於廉恥之外,而無高人之意矣
夫以近世風俗之流靡,自雖士大夫之才,勢足以進取,而朝廷嘗獎之以禮義者,晚節末路,往往怵而爲奸,況又其素所成立,無高人之意,而朝廷固已擠之於廉恥之外,限其進取者乎?其臨人親職,放僻邪侈,固其理也
至於邊疆、宿衛之選,則臣固已言其失矣
凡此皆取之非其道也
方今取之既不以其道,至於任人,又不問其德之所宜,而問其出身之後先,不論其才之稱否,而論其歷任之多少
以文學進者,且使之治財
已使之治財矣,又轉而使之典獄
已使之典獄矣,又轉而使之治禮
是則一人之身,而責之以百官之所能備,宜其人才之難爲也
夫責人以其所難爲,則人之能爲者少矣
人之能爲者少,則相率而不爲
故使之典禮,未嘗以不知禮爲憂,以今之典禮者未嘗學禮故也
使之典獄,未嘗以不知獄爲恥,以今之典獄者,未嘗學獄故也
天下之人,亦已漸漬於失教,被服於成俗,見朝廷有所任使,非其資序,則相議而訕之,至於任使之不當其才,未嘗有非之者也
且在位者數徙,則不得久於其官,故上不能狃習而知其事,下不肯服馴而安其教,賢者則其功不可以及於成,不肖者則其罪不可以至於著
若夫迎新將故之勞,緣絕簿書之弊,固其害之小者,不足悉數也
設官大抵皆當久於其任,而至於所部者遠,所任者重,則尤宜久於其官,而後可以責其有爲
而方今尤不得久於其官,往往數日輒遷之矣
取之既已不祥,使之既已不當,處之既已不久,至於任之則又不專,而又一二以法束縛之,使不得行其意,臣固知當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權,而不一二以法束縛之,則放恣而無不爲
雖然,在位非其人,而恃法以爲治,自古及今,未有能治者也
即使在位皆得其人矣,而一二以法束縛之,不使之得行其意,亦自古及今,未有能治者也
夫取之既已不詳,使之既已不當,處之既已不久,任之又不專,而一二以法束縛之,故雖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與不肖而無能者,殆無以異
夫如此,故朝廷明知其賢能足以任事,苟非其資序,則不以任事而輒進之,雖進之,士猶不服也
明知其無能而不肖,苟非有罪,爲在事者所劾,不敢以其不勝任而輒退之,雖退之,士猶不服也
彼誠不肖而無能,然而士不服者何也?以所謂賢能者任其事,與不肖而無能者,亦無以異故也
臣前以謂不能任人以職事,而無不任事之刑以待之者,蓋謂此也
夫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則足以敗亂天下之人才,又況兼此四者而有之?則在位不才、苟簡、貪鄙之人,至於不可勝數,而草野閭巷之間,亦少可任之才,固不足怪
詩曰:“國雖靡止,或聖或否
民雖靡,或哲或謀,或肅或艾
如彼泉流,無淪胥以敗
”此之謂也
夫在位之人才不足矣,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則豈特行先王之政而不得也,社稷之託,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爲常,而無一旦之憂乎?蓋漢之張角,三十六萬同日而起,而所在郡國,莫能發其謀;唐之黃巢,橫行天下,而所至將吏,無敢與之抗者
漢、唐之所以亡,禍自此始
唐既亡矣,陵夷以至五代,而武夫用事,賢者伏匿消沮而不見,在位無復有知君臣之義、上下之禮者也
當是之時,變置社稷,蓋甚於弈棋之易,而元元肝腦塗地,幸而不轉死於溝壑者無幾耳!夫人才不足,患蓋如此,而方今公卿大夫,莫肯爲陛下長慮後顧,爲宗廟萬世計,臣切惑之
昔晉武帝趣過目前,而不爲子孫長遠之謀,當時在位,亦皆偷合苟容,而風俗蕩然,棄禮義,捐法制,上下同失,莫以爲非,有識固知其將必亂矣
而其後果海內大擾,中國列於夷狄者,二百餘年
伏惟三廟祖宗神靈所以付屬陛下,固將爲萬世血食,而大庇元元於無窮也
臣願陛下鑑漢、唐、五代之所以亂亡,懲晉武苟且因循之禍,明詔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爲之以漸,期爲合於當世之變,而無負于先王之意,則天下之人才不勝用矣
人才不勝用,則陛下何求而不得,何欲而不成哉?夫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爲之以漸,則成天下之才甚易也
臣始讀孟子,見孟子言王政之易行,心則以爲誠然
及見與慎子論齊、魯之地,以爲先王之製國,大抵不過百里者,以爲今有王者起,則凡諸侯之地,或千里,或五百里,皆將損之至於數十百里而後止
於是疑孟子雖賢,其仁智足以一天下,亦安能毋劫之以兵革,而使數百千里之強國,一旦肯損其地之十八九,而比於先王之諸侯?至其後,觀漢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令諸侯王地悉得推恩分其子弟,而漢親臨定其號名,輒別屬漢
於是諸侯王之子弟,各有分土,而勢強地大者,卒以分析弱小
然後知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爲之以漸,則大者固可使小,強者固可使弱,而不至乎傾駭變亂敗傷之釁
孟子之言不爲過
又況今欲改易更革,其勢非若孟子所爲之難也
臣故曰: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爲之以漸,則其爲甚易也
然先王之爲天下,不患人之不爲,而患人之不能,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何謂不患人之不爲,而患人之不能?人之情所願得者,善行、美名、尊爵、厚利也,而先王能操之以臨天下之士
天下之士,有能遵之以治者,則悉以其所願得者以與之
士不能則已矣,苟能,則孰肯捨其所願得,而不自勉以爲才?故曰:不患人之不爲,患人之不能
何謂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先王之法,所以待人者盡矣,自非下愚不可移之才,未有不能赴者也
然而不謀之以至誠惻怛之心,亦未有能力行而應之者
故曰: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陛下誠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則臣願陛下勉之而已
臣又觀朝廷異時欲有所施爲變革,其始計利害未嘗熟也,顧一有流俗僥倖之人不悅而非之,則遂止而不敢爲
夫法度立,則人無獨蒙其幸者,故先王之政,雖足以利天下,而當其承弊壞之後,僥倖之時,其創法立制,未嘗不艱難也
以其創法立制,而天下僥倖之人亦順悅以趨之,無有齟齬,則先王之法,至今存而不廢矣
惟其創法立制之艱難,而僥倖之人不肯順悅而趨之,故古之人欲有所爲,未嘗不先之以徵誅,而後得其意
詩曰:“是伐是肆,是絕是忽,四方以無拂
”此言文王先徵誅而後得意於天下也
夫先王欲立法度,以變衰壞之俗而成人之才,雖有徵誅之難,猶忍而爲之,以爲不若是,不可以有爲也
及至孔子,以匹夫遊諸侯,所至則使其君臣捐所習,逆所順,強所劣,憧憧如也,卒困於排逐
然孔子亦終不爲之變,以爲不如是,不可以有爲
此其所守,蓋與文王同意
夫在上之聖人,莫如文王,在下之聖人,莫如孔子,而欲有所施爲變革,則其事蓋如此矣
今有天下之勢,居先王之位,創立法制,非有徵誅之難也
雖有僥倖之人不悅而非之,固不勝天下順悅之人眾也
然而一有流俗僥倖不悅之言,則遂止而不敢爲者,惑也
陛下誠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則臣又願斷之而已
夫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爲之以漸,而又勉之以成,斷之以果,然而猶不能成天下之才,則以臣所聞,蓋未有也
然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今之議者以謂迂闊而熟爛者也
竊觀近世士大夫所欲悉心力耳目以補助朝廷者有矣
彼其意,非一切利害,則以爲當世所不能行
士大夫既以此希世,而朝廷所取於天下之士,亦不過如此
至於大倫大法,禮義之際,先王之所力學而守者,蓋不及也
一有及此,則群聚而笑之,以爲迂闊
今朝廷悉心於一切之利害,有司法令於刀筆之間,非一日也
然其效可觀矣
則夫所謂迂闊而熟爛者,惟陛下亦可以少留神而察之矣
昔唐太宗貞觀之初,人人異論,如封德彝之徒,皆以爲非雜用秦、漢之政,不足以爲天下
能思先王之事,開太宗者,魏鄭公一人爾
其所施設,雖未能盡當先王之意,抑其大略,可謂合矣
故能以數年之間,而天下幾致刑措,中國安寧,夷蠻順服,自三王以來,未有如此盛時也
唐太宗之初,天下之俗,猶今之世也,魏鄭公之言,固當時所謂迂闊而熟爛者也,然其效如此
賈誼曰:“今或言德教之不如法令,胡不引商、週、秦、漢以觀之?”然則唐太宗事亦足以觀矣
臣幸以職事歸報陛下,不自知其駑下無以稱職,而敢及國家之大體者,誠以臣蒙陛下任使,而當歸報
竊謂在位之人才不足,而無以稱朝廷任使之意,而朝廷所以任使天下之士者,或非其理,而士不得盡其才,此亦臣使事之所及,而陛下之所宜先聞者也
釋此一言,而毛舉利害之一二,以污陛下之聰明,而終無補於世,則非臣所以事陛下惓惓之義也
伏惟陛下詳思而擇其中,天下幸甚!
天下不可一日而無政教,故學不可一日而亡於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黨庠、遂序、國學之法立乎其中
鄉射飲酒、春秋合樂、養老勞農、尊賢使能、考藝選言之政,至於受成、獻馘、訊囚之事,無不出於學
於此養天下智仁、聖義、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之伎、一曲之學,無所不養
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潔,而其施設已嘗試於位而去者,以爲之師
釋奠、釋菜,以教不忘其學之所自;遷徙、逼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惡
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其服習必於仁義,而所學必皆盡其材
一日取以備公卿大夫百執事之選,則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備選者,其施設亦皆素所見聞而已,不待閱習而後能者也
古之在上者,事不慮而盡,功不爲而足,其要如此而已
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國家而立學之本意也
後世無井田之法,而學亦或存或廢
大抵所以治天下國家者,不復皆出於學
而學之士,羣居、族處,爲師弟子之位者,講章句、課文字而已
至其陵夷之久,則四方之學者,廢而爲廟,以祀孔子於天下,斫木摶土,如浮屠、道士法,爲王者象
州縣吏春秋帥其屬釋奠於其堂,而學士者或不預焉
蓋廟之作,出於學廢,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頗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當此之時,學稍稍立於天下矣,猶曰縣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
於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學,而爲孔子廟如故,廟又壞不治
今劉君在中言於州,使民出錢,將修而作之,未及爲而去
時慶曆某年也
後林君肇至,則曰:“古之所以爲學者吾不得而見,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
雖然,吾之人民於此,不可以無教
”即因民錢,作孔子廟,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爲學舍,講堂其中,帥縣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爲之師,而興於學
噫!林君其有道者耶!夫吏者,無變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實,此有道者之所能也
林君之爲,其幾於此矣
林君固賢令,而慈溪小邑,無珍產淫貨,以來四方遊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無水旱之憂也
無遊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雜;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
而吾所見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
杜君者,越之隱君子,其學行宜爲人師者也
夫以小邑得賢令,又得宜爲人師者爲之師,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進美茂易成之材,雖拘於法,限於勢,不得盡如古之所爲,吾固信其教化之將行,而風俗之成也
夫教化可以美風俗,雖然,必久而後至於善
而今之吏,其勢不能以久也
吾雖喜且幸其將行,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於是本其意以告來者
慧則通,通則無所不達;專則精,精則無所不妙
故庖丁之解牛,郢人之運斤,師曠之聽,離婁之視
大至於堯舜之仁,桀紂之惡;小至於擲豆起蠅,巾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妙而已
後世之人,不惟學聖人之道,不到聖處
雖嬉戲之事,亦得依稀彷彿而遂止者多矣
夫博者無他,爭先術耳
故專者能之
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但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已
自南渡來流離遷徙,盡散博具,故罕爲之
然實未嘗忘於胸中也
今年冬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江浙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卜所之
易安居士亦自臨安泝流,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第
乍釋舟楫而見軒窗,意頗釋然
更長燭明,奈此良夜乎?于是乎博弈之事講矣,且長行、葉子、博塞、彈棋,是無傳者
打揭、大小、豬窩、族鬼、胡畫、數倉、睹快之類,皆鄙俚,不經見
藏酒、摴蒲、雙蹙融,近漸廢絕
選仙、加減、插關火,質魯任命,無所施人智巧
大小象戲、奕棋,又惟可容二人
獨采選、打馬,特爲閨房戲
長恨采選叢繁,勞於檢閱,故能通者少,難遇勍敵
打馬簡要,而苦無文采
按打馬世有兩種:一種一將十馬者,謂之關西馬;一種無將二十馬者,謂之依經馬
流行既久,各有圖經凡例可考
行移賞罰,互有同異
又宣和間,人取兩種馬,參雜加減,大約交加徹倖,古意盡矣,所謂宣和馬者是也
予獨愛依經馬,因取其賞罰互度,每事做數語,隨事附見,使兒輩圖之
不獨施之博徒,實足貽諸好事,使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是也
紹興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易安室序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2.58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