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齋中交手,未得再見。
接手書,義篤而辭質,雖古之爲交者豈有過哉。
苞從事朋遊,間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處,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門,運舟南浮,去離風沙塵埃之苦,耳目開滌;又違膝下色養久,得歸省視,頗忘其身之賤貧。
獨念二三友朋乖隔異地,會合不可以期,夢中時時見兄與褐甫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覺而怛然增離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飢驅宣、歙間。
入涇河,路見左右高峯刺天,水清泠見底,崖巖參差萬疊,風雲往還,古木、奇藤、修篁鬱盤有生氣,聚落居人貌甚閒暇,團念古者莊周、陶潛之徒,逍遙縱脫,巖居而川觀,無一事系其心。
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鬱其奇,故其父親皆肖以出。
使苞於此間得一畝之宮、數頃之田耕且養,窮經而著書,肋中豁然,不爲外物侵亂,其所成就,未必遂後於古人。
乃終歲僕僕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顛頓怵迫,或胥易技系束縛於塵事,不能一日寬閒其身心。
君子固窮,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誠恐神智滑昏,學殖荒落,抱無窮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則由此而四十、五十,豈有難哉!無所得於身,無所得於後,是將與衆人同其蔑蔑也。
每念茲事,如沉痾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繞屋徬徨。
僕伕童奴怪詫不知所謂,苞之心事誰可告語?
吾兄得舉。
士友間鮮不相慶,而苞竊有懼焉。
退之雲:“衆人之進,未始不爲退。
”願時自覺也。
苞邇者欲窮治諸經,破舊說之藩籬,而求其所以雲之意。
雖冒風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廢。
日月迅邁,惟各勖勵以慰索居。
接手書,義篤而辭質,雖古之爲交者豈有過哉。
苞從事朋遊,間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處,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門,運舟南浮,去離風沙塵埃之苦,耳目開滌;又違膝下色養久,得歸省視,頗忘其身之賤貧。
獨念二三友朋乖隔異地,會合不可以期,夢中時時見兄與褐甫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覺而怛然增離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飢驅宣、歙間。
入涇河,路見左右高峯刺天,水清泠見底,崖巖參差萬疊,風雲往還,古木、奇藤、修篁鬱盤有生氣,聚落居人貌甚閒暇,團念古者莊周、陶潛之徒,逍遙縱脫,巖居而川觀,無一事系其心。
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鬱其奇,故其父親皆肖以出。
使苞於此間得一畝之宮、數頃之田耕且養,窮經而著書,肋中豁然,不爲外物侵亂,其所成就,未必遂後於古人。
乃終歲僕僕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顛頓怵迫,或胥易技系束縛於塵事,不能一日寬閒其身心。
君子固窮,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誠恐神智滑昏,學殖荒落,抱無窮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則由此而四十、五十,豈有難哉!無所得於身,無所得於後,是將與衆人同其蔑蔑也。
每念茲事,如沉痾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繞屋徬徨。
僕伕童奴怪詫不知所謂,苞之心事誰可告語?
吾兄得舉。
士友間鮮不相慶,而苞竊有懼焉。
退之雲:“衆人之進,未始不爲退。
”願時自覺也。
苞邇者欲窮治諸經,破舊說之藩籬,而求其所以雲之意。
雖冒風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廢。
日月迅邁,惟各勖勵以慰索居。
竹之爲物,草木中之有特操者與?羣居而不倚,虞中而從節,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其色。
至於煙晨雨夕,枝梢空而葉成滴,含風弄月,形態百變,自謂川淇澳千畝之園,以至小庭幽榭三竿兩竿,皆使人觀之,其胸廓然而高,淵然而深,泠然而清,挹之而無窮,玩之而不可褻也。
其超世之致,與不可屈之節,與爲近,是以君子取焉。
古之君子,其爲道也蓋不同,而其所以同者,則在超世之致,與不可屈之節而已。
其觀物也,見夫類是者而樂焉,其創物也,達夫如是者而後慊焉。
如屈子之於香草,淵明之於菊,王子猷之於竹,玩賞之不足而詠歎之,詠歎之不足而斯物遂若爲斯人之所專有,是豈徒有託而然哉!其於此數者,必有以相契於意言之表也。
善畫竹者亦然。
彼獨有見於其原,而直以其胸中瀟灑之致、勁直之氣,一寄之於畫。
其所寫者,即其所觀;其所觀者,即其所畜者也。
物我無間,而道藝爲一,與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故古之工畫竹者,亦高致直節之士爲多。
如宋之文與可、蘇子瞻,元之吳仲圭是已。
觀愛竹者之胸,可以知畫竹者之胸;知畫竹者之胸,則愛畫竹者之胸亦可知而已。
日本川口國次郎君,衝澹有識度,善繪事,尤愛墨竹。
嘗集元吳仲圭、明夏仲昭、文徵仲諸家畫竹,爲室以奉之,名之曰“此君軒”。
其嗜之也至篤,而搜之也至專,非其志節意度符於古君子,亦安能有契於是哉!吾聞川口君之居,有備後之國,三原之城,山海環抱,松竹之所叢生。
君優遊其間,遠眺林木,近觀圖畫,必有有味於餘之言者,既屬餘爲軒記,因書以質之,惜不獲從君於其間,而日與仲圭、徵仲諸賢遊,且與此君遊也。
壬子九月。
至於煙晨雨夕,枝梢空而葉成滴,含風弄月,形態百變,自謂川淇澳千畝之園,以至小庭幽榭三竿兩竿,皆使人觀之,其胸廓然而高,淵然而深,泠然而清,挹之而無窮,玩之而不可褻也。
其超世之致,與不可屈之節,與爲近,是以君子取焉。
古之君子,其爲道也蓋不同,而其所以同者,則在超世之致,與不可屈之節而已。
其觀物也,見夫類是者而樂焉,其創物也,達夫如是者而後慊焉。
如屈子之於香草,淵明之於菊,王子猷之於竹,玩賞之不足而詠歎之,詠歎之不足而斯物遂若爲斯人之所專有,是豈徒有託而然哉!其於此數者,必有以相契於意言之表也。
善畫竹者亦然。
彼獨有見於其原,而直以其胸中瀟灑之致、勁直之氣,一寄之於畫。
其所寫者,即其所觀;其所觀者,即其所畜者也。
物我無間,而道藝爲一,與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故古之工畫竹者,亦高致直節之士爲多。
如宋之文與可、蘇子瞻,元之吳仲圭是已。
觀愛竹者之胸,可以知畫竹者之胸;知畫竹者之胸,則愛畫竹者之胸亦可知而已。
日本川口國次郎君,衝澹有識度,善繪事,尤愛墨竹。
嘗集元吳仲圭、明夏仲昭、文徵仲諸家畫竹,爲室以奉之,名之曰“此君軒”。
其嗜之也至篤,而搜之也至專,非其志節意度符於古君子,亦安能有契於是哉!吾聞川口君之居,有備後之國,三原之城,山海環抱,松竹之所叢生。
君優遊其間,遠眺林木,近觀圖畫,必有有味於餘之言者,既屬餘爲軒記,因書以質之,惜不獲從君於其間,而日與仲圭、徵仲諸賢遊,且與此君遊也。
壬子九月。
自餘所及見,裏中二三十年來號爲文人者,無不以浮名苟得爲務,而餘與同邑歸生獨喜爲古文辭,砥行立節,落落不苟於世,人以爲狂。
已而又得吳生。
吳生少餘兩人七歲,以貧客嘉定。
於書自《左氏》下至《南北史》。
無不纖悉強記。
其所爲詩多怨聲,近《西州》、《子夜》諸歌曲。
而炎武有叔蘭服,少兩人二歲;娣子徐履忱少吳生九歲,五人各能飲三四鬥。
五月之朔,四人者持觥至餘舍爲母壽。
退而飲,至夜半,抵掌而談,樂甚,旦日別去。
餘遂出赴楊公之闢,未旬日而北兵渡江,餘從軍於蘇,歸而崑山起義兵,歸生與焉。
尋亦竟得脫,而吳生死矣。
餘母亦不食卒。
其九月,餘始過吳生之居而問焉,則其母方煢煢獨坐,告餘曰:“吳氏五世單傳,未亡人唯一子一女。
女被俘,子死矣!有孫,二歲,亦死矣!”餘既痛吳生之交,又念四人者持觥以壽吾母,而吾今以衰絰見吳生之母於悲哀其子之時,於是不知涕淚之橫集也。
生名其沆,字同初,嘉定縣學生員。
世本儒家,生尤夙惠,下筆數千言,試輒第一。
風流自喜,其天性也。
每言及君父之際及交友然諾,則斷然不渝。
北京之變,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誄,見稱於時。
與餘三人每一文出,更相寫錄。
北兵至後,遺餘書及記事一篇,又從餘叔處得詩二首,皆激烈悲切,有古人之遺風。
然後知閨情諸作,其寄興之文,而生之可重者不在此也。
生居崑山,當抗敵時,守城不出以死,死者四萬人,莫知屍處。
以生平日憂國不忘君,義形於文若此,其死豈顧問哉?生事母孝,每夜歸,必爲母言所與往來者爲誰,某某最厚。
死後,炎武嘗三過其居,無已,則遣僕伕視焉。
母見之,未嘗不涕泣,又幾其子之不死而復還也。
然生實死矣!生所爲文最多,在其婦翁處,不肯傳;傳其寫錄在餘兩人處者,凡二卷。
已而又得吳生。
吳生少餘兩人七歲,以貧客嘉定。
於書自《左氏》下至《南北史》。
無不纖悉強記。
其所爲詩多怨聲,近《西州》、《子夜》諸歌曲。
而炎武有叔蘭服,少兩人二歲;娣子徐履忱少吳生九歲,五人各能飲三四鬥。
五月之朔,四人者持觥至餘舍爲母壽。
退而飲,至夜半,抵掌而談,樂甚,旦日別去。
餘遂出赴楊公之闢,未旬日而北兵渡江,餘從軍於蘇,歸而崑山起義兵,歸生與焉。
尋亦竟得脫,而吳生死矣。
餘母亦不食卒。
其九月,餘始過吳生之居而問焉,則其母方煢煢獨坐,告餘曰:“吳氏五世單傳,未亡人唯一子一女。
女被俘,子死矣!有孫,二歲,亦死矣!”餘既痛吳生之交,又念四人者持觥以壽吾母,而吾今以衰絰見吳生之母於悲哀其子之時,於是不知涕淚之橫集也。
生名其沆,字同初,嘉定縣學生員。
世本儒家,生尤夙惠,下筆數千言,試輒第一。
風流自喜,其天性也。
每言及君父之際及交友然諾,則斷然不渝。
北京之變,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誄,見稱於時。
與餘三人每一文出,更相寫錄。
北兵至後,遺餘書及記事一篇,又從餘叔處得詩二首,皆激烈悲切,有古人之遺風。
然後知閨情諸作,其寄興之文,而生之可重者不在此也。
生居崑山,當抗敵時,守城不出以死,死者四萬人,莫知屍處。
以生平日憂國不忘君,義形於文若此,其死豈顧問哉?生事母孝,每夜歸,必爲母言所與往來者爲誰,某某最厚。
死後,炎武嘗三過其居,無已,則遣僕伕視焉。
母見之,未嘗不涕泣,又幾其子之不死而復還也。
然生實死矣!生所爲文最多,在其婦翁處,不肯傳;傳其寫錄在餘兩人處者,凡二卷。
凡木之生,不材則已,材則爲棟樑,爲舟楫,爲凡什器;樹之乎廊廟,泛之乎江湖,陳之乎五都之市,盡其用而無憾,謂之曰幸可也。
其次不爲人用,而產于山林,植於園囿;華以春,實以秋,榮悴開謝以其時。
不盡其用,而且遂其生,謂之曰幸,亦可也。
其下薪之,槱之,斬之,艾之,萌櫱之生,又從而踐踏之。
彼其機既欲遂而不能,而其氣脈脈綿綿,又若續而不絕;雨暘所被,暵溼所薰,朽敗之餘,於是乎蒸出而爲芝菌。
人見芝菌之生,則嘖嘖誇曰瑞物。
嗚呼!物誠瑞矣,而以木言之,其幸也與?其亦至不幸也與?
道光四年,予遷居城北老浮橋,庭有楙樹,前主人斷之。
明年,有芝生於根,一本九莖,五色具備。
予觀之,而竊有感焉。
《詩》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楙樹者,木瓜也。
彼風詠於風,人知爲材木,而前主人者,遏其機,沮其氣,使之處乎至不幸,芝之生豈偶然也?今吾家於此,而芝適生,見者因賀爲吾瑞。
吾之瑞曷爲乎來哉?爲我告諸公曰:凡天下遇材木者,幸蚤愛惜焉,毋使不幸而至於芝生也,是則可賀焉矣。
其次不爲人用,而產于山林,植於園囿;華以春,實以秋,榮悴開謝以其時。
不盡其用,而且遂其生,謂之曰幸,亦可也。
其下薪之,槱之,斬之,艾之,萌櫱之生,又從而踐踏之。
彼其機既欲遂而不能,而其氣脈脈綿綿,又若續而不絕;雨暘所被,暵溼所薰,朽敗之餘,於是乎蒸出而爲芝菌。
人見芝菌之生,則嘖嘖誇曰瑞物。
嗚呼!物誠瑞矣,而以木言之,其幸也與?其亦至不幸也與?
道光四年,予遷居城北老浮橋,庭有楙樹,前主人斷之。
明年,有芝生於根,一本九莖,五色具備。
予觀之,而竊有感焉。
《詩》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楙樹者,木瓜也。
彼風詠於風,人知爲材木,而前主人者,遏其機,沮其氣,使之處乎至不幸,芝之生豈偶然也?今吾家於此,而芝適生,見者因賀爲吾瑞。
吾之瑞曷爲乎來哉?爲我告諸公曰:凡天下遇材木者,幸蚤愛惜焉,毋使不幸而至於芝生也,是則可賀焉矣。
古之賢人,其所以得之於天者獨全,故生而向學。
不待壯而其道已成。
既老而後從事,則雖其極日夜之勤劬,亦將徒勞而鮮獲。
姚君姬傳,甫弱冠而堂已無所不窺,餘甚畏之。
姬傳,餘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則南青也。
憶少時與南青遊,南青年才二十,姬傳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禮餘至其家則太夫人必命酒飲至夜分乃罷。
其後餘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歸與姬傳相見,則姬傳之齒,已過其尊府與餘遊之歲矣。
明年,餘以經學應舉,復至京師。
無何,則聞姬傳已舉於鄉而來,猶未娶也。
讀其所爲詩賦古文,殆欲壓餘輩而上之,姬傳之顯名當世,固可前知。
獨餘之窮如曩時,而學殖將落,對姬傳不能不慨然而嘆也。
昔王丈成公童子時,其父攜至京師,諸貴人見之,謂宜以第一流自待。
文成問何爲第一流,諸貴人皆曰:“射策甲科,爲顯官。
”文成莞爾而笑,“恐第一流當爲聖賢。
”諸貴人乃皆大慚。
今天既賦姬傳以不世之才,而姬傳又深有志於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爲顯官,不足爲姬傳道;即其區區以文章名於後世,亦非餘之所望於姬傳。
孟子曰:“人皆可以爲堯舜”,以堯舜爲不足爲,謂之悖天,有能爲堯舜之資而自謂不能,謂之漫天。
若夫擁旄仗鉞,立功青海萬里之外,此英雄豪傑之所爲,而餘以爲抑其次也。
姬傳試於禮部,不售而歸,遂書之以爲姬傳贈。
不待壯而其道已成。
既老而後從事,則雖其極日夜之勤劬,亦將徒勞而鮮獲。
姚君姬傳,甫弱冠而堂已無所不窺,餘甚畏之。
姬傳,餘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則南青也。
憶少時與南青遊,南青年才二十,姬傳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禮餘至其家則太夫人必命酒飲至夜分乃罷。
其後餘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歸與姬傳相見,則姬傳之齒,已過其尊府與餘遊之歲矣。
明年,餘以經學應舉,復至京師。
無何,則聞姬傳已舉於鄉而來,猶未娶也。
讀其所爲詩賦古文,殆欲壓餘輩而上之,姬傳之顯名當世,固可前知。
獨餘之窮如曩時,而學殖將落,對姬傳不能不慨然而嘆也。
昔王丈成公童子時,其父攜至京師,諸貴人見之,謂宜以第一流自待。
文成問何爲第一流,諸貴人皆曰:“射策甲科,爲顯官。
”文成莞爾而笑,“恐第一流當爲聖賢。
”諸貴人乃皆大慚。
今天既賦姬傳以不世之才,而姬傳又深有志於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爲顯官,不足爲姬傳道;即其區區以文章名於後世,亦非餘之所望於姬傳。
孟子曰:“人皆可以爲堯舜”,以堯舜爲不足爲,謂之悖天,有能爲堯舜之資而自謂不能,謂之漫天。
若夫擁旄仗鉞,立功青海萬里之外,此英雄豪傑之所爲,而餘以爲抑其次也。
姬傳試於禮部,不售而歸,遂書之以爲姬傳贈。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蕩,按圖記以求名跡,則蕪沒者十之七矣。
訪於衆僧,鹹曰:“其始闢者皆畸人也。
庸者繼之,或摽田宅以便其私,不則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徑可尋者希。
”過華嚴寺,鮑甥率衆登,探石龍鼻流處,餘止山下。
或曰:龍湫尚可至也。
遂宿能仁寺。
詰旦,輿者同聲以險遠辭。
餘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傷?”沿澗行三裏而近,絕無險艱。
至龍湫庵,僧他出。
憔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許,蔓草被徑,輿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蟲,遭之,重則死,輕則傷。
”悵然而返,則老僧在門。
問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爲子先路。
”持小竿,僕李吉隨之,經蒙茸則手披足踏。
輿者坦步裏許,徑少窄,委輿於地,曰:“過此則山勢陡仄,決不能前矣。
”僧曰:“子毋惑,帷餘足跡是瞻。
”鮑甥牽引,越數十步,則蔓草漸稀,道坦平,望見瀑布。
又前,列坐巖下,移時乃歸。
輿者安坐於草間,並作鄉語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徵吾輩之誑,必衆辱之。
”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蕪久矣。
衆皆以遠跡爲難,而不知苟有識道者爲之先,實近且易也。
孔、孟、程、朱皆因於衆廝輿,而時君不寤,豈不惜哉!夫輿者之誑,即暴於過客,不能譴呵而創懲之也,而懷怒蓄怨至此;況小人毒正,側目於君子之道以爲不利於其私者哉!此嚴光、管寧之儔所以匿跡銷聲而不敢以身試也。
訪於衆僧,鹹曰:“其始闢者皆畸人也。
庸者繼之,或摽田宅以便其私,不則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徑可尋者希。
”過華嚴寺,鮑甥率衆登,探石龍鼻流處,餘止山下。
或曰:龍湫尚可至也。
遂宿能仁寺。
詰旦,輿者同聲以險遠辭。
餘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傷?”沿澗行三裏而近,絕無險艱。
至龍湫庵,僧他出。
憔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許,蔓草被徑,輿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蟲,遭之,重則死,輕則傷。
”悵然而返,則老僧在門。
問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爲子先路。
”持小竿,僕李吉隨之,經蒙茸則手披足踏。
輿者坦步裏許,徑少窄,委輿於地,曰:“過此則山勢陡仄,決不能前矣。
”僧曰:“子毋惑,帷餘足跡是瞻。
”鮑甥牽引,越數十步,則蔓草漸稀,道坦平,望見瀑布。
又前,列坐巖下,移時乃歸。
輿者安坐於草間,並作鄉語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徵吾輩之誑,必衆辱之。
”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蕪久矣。
衆皆以遠跡爲難,而不知苟有識道者爲之先,實近且易也。
孔、孟、程、朱皆因於衆廝輿,而時君不寤,豈不惜哉!夫輿者之誑,即暴於過客,不能譴呵而創懲之也,而懷怒蓄怨至此;況小人毒正,側目於君子之道以爲不利於其私者哉!此嚴光、管寧之儔所以匿跡銷聲而不敢以身試也。
江寧城,山得其半。
便於人而適於野者,惟西城鉢山,吾友陶子靜偕羣弟讀書所也。
因山之高下爲屋,而閣於其嶺。
曰“餘霞”,因所見而名之也。
俯視,花木皆環拱升降;草徑曲折可念;行人若飛鳥度柯葉上。
西面城,淮水縈之。
江自西而東,青黃分明,界畫天地。
又若大圓鏡,平置林表,莫愁湖也。
其東南萬屋沉沉,炊煙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風繞之,左引右挹,綿綿緡緡,上浮市聲,近寂而遠聞。
甲戌春,子靜觴同人於其上,衆景畢觀,高言愈張。
子靜曰:“文章之事,如山出雲,江河之下水,非鑿石而引之,決版而導之者也,故善爲文者有所待。
”曾亮曰:“文在天地,如雲物煙景焉,一俯仰之間,而遁乎萬里之外,故善爲文者,無失其機。
”管君異之曰:“陶子之論高矣,後說者,如斯閣亦有當焉。
”遂之爲書記。
便於人而適於野者,惟西城鉢山,吾友陶子靜偕羣弟讀書所也。
因山之高下爲屋,而閣於其嶺。
曰“餘霞”,因所見而名之也。
俯視,花木皆環拱升降;草徑曲折可念;行人若飛鳥度柯葉上。
西面城,淮水縈之。
江自西而東,青黃分明,界畫天地。
又若大圓鏡,平置林表,莫愁湖也。
其東南萬屋沉沉,炊煙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風繞之,左引右挹,綿綿緡緡,上浮市聲,近寂而遠聞。
甲戌春,子靜觴同人於其上,衆景畢觀,高言愈張。
子靜曰:“文章之事,如山出雲,江河之下水,非鑿石而引之,決版而導之者也,故善爲文者有所待。
”曾亮曰:“文在天地,如雲物煙景焉,一俯仰之間,而遁乎萬里之外,故善爲文者,無失其機。
”管君異之曰:“陶子之論高矣,後說者,如斯閣亦有當焉。
”遂之爲書記。
府之勝萃於城西,由四望磯迤而稍南,有岡隆然而復起,俗名曰鉢山。
鉢山者,江 山環翼之區也。
而朱氏始居之。
無軒亭可憩息。
山之側有庵,曰四鬆,其後有棟宇,極幽。
其前
有古木叢篁,極茂翳。
憩息之佳所也。
而其境止於山椒,又不得登陟而見江 山之美。
吾鄉陶君叔侄兄弟,率好學,樂山林,厭家宅之喧闐也。
購是地而改築之,以爲閒暇讀書之所。
由庵之後,造麴徑以登。
徑止爲平臺。
由臺而上,建閣三楹,殿以書室。
室之後,則仍爲平臺而加高焉。
由之可以登四望。
桐城姚郎中爲命名餘霞之閣。
鉢山與四鬆各擅一美,不可兼併。
自餘霞之閣成,而登陟憩息者,始兩得而無遺憾。
凡人多爲私謀今陶君築室不於家而置諸僧舍示其可共諸人而己之不欲專據也而或者疑其非計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專據者安在哉?儒者立志,視天下若吾家。
一樓閣也,諰諰然必專據而無同人之志,彼其讀書亦可以睹矣。
而豈達陶君之志也哉!
鉢山者,江 山環翼之區也。
而朱氏始居之。
無軒亭可憩息。
山之側有庵,曰四鬆,其後有棟宇,極幽。
其前
有古木叢篁,極茂翳。
憩息之佳所也。
而其境止於山椒,又不得登陟而見江 山之美。
吾鄉陶君叔侄兄弟,率好學,樂山林,厭家宅之喧闐也。
購是地而改築之,以爲閒暇讀書之所。
由庵之後,造麴徑以登。
徑止爲平臺。
由臺而上,建閣三楹,殿以書室。
室之後,則仍爲平臺而加高焉。
由之可以登四望。
桐城姚郎中爲命名餘霞之閣。
鉢山與四鬆各擅一美,不可兼併。
自餘霞之閣成,而登陟憩息者,始兩得而無遺憾。
凡人多爲私謀今陶君築室不於家而置諸僧舍示其可共諸人而己之不欲專據也而或者疑其非計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專據者安在哉?儒者立志,視天下若吾家。
一樓閣也,諰諰然必專據而無同人之志,彼其讀書亦可以睹矣。
而豈達陶君之志也哉!
歳在壬午,余與晦木、澤望入四明,自雪竇返至過雲。
雰靄淟濁,蒸滿山谷,雲亂不飛,瀑危弗落。
遐路窈然,夜行撤燭,霧露沾衣。
嵐寒折骨,相視褫氣,呼嗟咽續。
忽爾冥霽地表,雲斂天末,萬物改觀,浩然目奪。
小草珠圓,長條玉潔。
瓏鬆插於幽篁,纓絡纏於蘿闕,琤琮俯仰,金奏石搏,雖一葉一莖之微,亦莫不冰纏而霧結。
余愕眙而歎曰:「此非所謂木冰乎?《春秋》書之,《五行》志之,奈何當吾地而有此異也?」
言未卒,有居僧笑於旁曰:「是奚足異?山中苦寒,纔入冬月,風起雲落,即凍𠗂飄山,以故霜雪常積也。
蓋其地當萬山之中,囂塵沸響,扃鐍人間,邨烟佛照,無殊陰火之潛,故爲愆陽之所不入。
去平原一萬八丈,剛風疾輪,侵鑠心骨。
南箕哆口,飛廉弭節。
土囊大隧所在而是,故爲勃鬱煩寃之所不散。
溪回壑轉,蛟螭蠖蟄,山鬼窈窕。
腥風之衝動,震瀑之敲嗑,天呵地吼,陰崖沍穴,聚雹堆冰,故爲玄冥之所長駕。
群峰灌頂,北斗墮脅,藜蓬臭蔚,雖焦原竭澤,巫吁魃舞,常如夜行秋爽,故爲曜靈之所割匿。
且其怪松人楓,礜石罔草,碎碑埋甎,枯胔碧骨,皆足以興吐雲雨。
而仙宮神治,山岳炳靈,高僧懸記,冶鳥木客,窅崒幽深,其氣皆斂而不揚,故恆寒而無燠。」
余乃喟然曰:「嗟乎!同一寒暑,有不聽命於造化之地;同一過忒,有無關係於吉凶之占。
居其間者,亦豈無淩峯掘藥,高言畸行,無與於人世治亂之數者乎?余方齟齬世度,將欲過而問之。」
雰靄淟濁,蒸滿山谷,雲亂不飛,瀑危弗落。
遐路窈然,夜行撤燭,霧露沾衣。
嵐寒折骨,相視褫氣,呼嗟咽續。
忽爾冥霽地表,雲斂天末,萬物改觀,浩然目奪。
小草珠圓,長條玉潔。
瓏鬆插於幽篁,纓絡纏於蘿闕,琤琮俯仰,金奏石搏,雖一葉一莖之微,亦莫不冰纏而霧結。
余愕眙而歎曰:「此非所謂木冰乎?《春秋》書之,《五行》志之,奈何當吾地而有此異也?」
言未卒,有居僧笑於旁曰:「是奚足異?山中苦寒,纔入冬月,風起雲落,即凍𠗂飄山,以故霜雪常積也。
蓋其地當萬山之中,囂塵沸響,扃鐍人間,邨烟佛照,無殊陰火之潛,故爲愆陽之所不入。
去平原一萬八丈,剛風疾輪,侵鑠心骨。
南箕哆口,飛廉弭節。
土囊大隧所在而是,故爲勃鬱煩寃之所不散。
溪回壑轉,蛟螭蠖蟄,山鬼窈窕。
腥風之衝動,震瀑之敲嗑,天呵地吼,陰崖沍穴,聚雹堆冰,故爲玄冥之所長駕。
群峰灌頂,北斗墮脅,藜蓬臭蔚,雖焦原竭澤,巫吁魃舞,常如夜行秋爽,故爲曜靈之所割匿。
且其怪松人楓,礜石罔草,碎碑埋甎,枯胔碧骨,皆足以興吐雲雨。
而仙宮神治,山岳炳靈,高僧懸記,冶鳥木客,窅崒幽深,其氣皆斂而不揚,故恆寒而無燠。」
余乃喟然曰:「嗟乎!同一寒暑,有不聽命於造化之地;同一過忒,有無關係於吉凶之占。
居其間者,亦豈無淩峯掘藥,高言畸行,無與於人世治亂之數者乎?余方齟齬世度,將欲過而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