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
若築室之須基構,裁衣之待縫緝矣。
夫才童學文,宜正體制∶必以情志爲神明,事義爲骨髓,辭采爲肌膚,宮商爲聲氣;然後品藻玄黃,攡振金玉,獻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綴思之恆數也。
凡大體文章,類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幹。
是以附辭會義,務總綱領,驅萬塗於同歸,貞百慮於一致,使衆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羣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
扶陽而出條,順陰而藏跡,首尾周密,表裏一體,此附會之術也。
夫畫者謹發而易貌,射者儀毫而失牆,銳精細巧,必疏體統。
故宜詘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尋,棄偏善之巧,學具美之績:此命篇之經略也。
夫文變無方,意見浮雜,約則義孤,博則辭叛,率故多尤,需爲事賊。
且才分不同,思緒各異,或制首以通尾,或尺接以寸附。
然通制者蓋寡,接附者甚衆。
若統緒失宗,辭味必亂;義脈不流,則偏枯文體。
夫能懸識湊理,然後節文自會,如膠之粘木,石之合玉矣。
是以駟牡異力,而六轡如琴,馭文之法,有似於此。
去留隨心,修短在手,齊其步驟,總轡而已。
故善附者異旨如肝膽,拙會者同音如胡越。
改章難於造篇,易字艱於代句,此已然之驗也。
昔張湯擬奏而再卻,虞鬆草表而屢譴,並事理之不明,而詞旨之失調也。
及倪寬更草,鍾會易字,而漢武嘆奇,晉景稱善者,乃理得而事明,心敏而辭當也。
以此而觀,則知附會巧拙,相去遠哉!
若夫絕筆斷章,譬乘舟之振楫;會詞切理,如引轡以揮鞭。
克終底績,寄深寫遠。
若首唱榮華,而媵句憔悴,則遺勢鬱湮,餘風不暢。
此《周易》所謂“臀無膚,其行次且”也。
惟首尾相援,則附會之體,固亦無以加於此矣。
贊曰∶
篇統間關,情數稠迭。
原始要終,疏條布葉。
道味相附,懸緒自接。
如樂之和,心聲克協。
若築室之須基構,裁衣之待縫緝矣。
夫才童學文,宜正體制∶必以情志爲神明,事義爲骨髓,辭采爲肌膚,宮商爲聲氣;然後品藻玄黃,攡振金玉,獻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綴思之恆數也。
凡大體文章,類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幹。
是以附辭會義,務總綱領,驅萬塗於同歸,貞百慮於一致,使衆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羣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
扶陽而出條,順陰而藏跡,首尾周密,表裏一體,此附會之術也。
夫畫者謹發而易貌,射者儀毫而失牆,銳精細巧,必疏體統。
故宜詘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尋,棄偏善之巧,學具美之績:此命篇之經略也。
夫文變無方,意見浮雜,約則義孤,博則辭叛,率故多尤,需爲事賊。
且才分不同,思緒各異,或制首以通尾,或尺接以寸附。
然通制者蓋寡,接附者甚衆。
若統緒失宗,辭味必亂;義脈不流,則偏枯文體。
夫能懸識湊理,然後節文自會,如膠之粘木,石之合玉矣。
是以駟牡異力,而六轡如琴,馭文之法,有似於此。
去留隨心,修短在手,齊其步驟,總轡而已。
故善附者異旨如肝膽,拙會者同音如胡越。
改章難於造篇,易字艱於代句,此已然之驗也。
昔張湯擬奏而再卻,虞鬆草表而屢譴,並事理之不明,而詞旨之失調也。
及倪寬更草,鍾會易字,而漢武嘆奇,晉景稱善者,乃理得而事明,心敏而辭當也。
以此而觀,則知附會巧拙,相去遠哉!
若夫絕筆斷章,譬乘舟之振楫;會詞切理,如引轡以揮鞭。
克終底績,寄深寫遠。
若首唱榮華,而媵句憔悴,則遺勢鬱湮,餘風不暢。
此《周易》所謂“臀無膚,其行次且”也。
惟首尾相援,則附會之體,固亦無以加於此矣。
贊曰∶
篇統間關,情數稠迭。
原始要終,疏條布葉。
道味相附,懸緒自接。
如樂之和,心聲克協。
夫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神道難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形器易寫,壯辭可得喻其真;才非短長,理自難易耳。
故自天地以降,豫入聲貌,文辭所被,誇飾恆存。
雖《詩》、《書》雅言,風俗訓世,事必宜廣,文亦過焉。
是以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舠,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襄陵舉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論;辭雖已甚,其義無害也。
且夫號音之醜,豈有泮林而變好?荼味之苦,寧以周原而成飴?並意深褒讚,故義成矯飾。
大聖所錄,以垂憲章,孟軻所云“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也。
自宋玉、景差,誇飾始盛;相如憑風,詭濫愈甚。
故上林之館,奔星與宛虹入軒;從禽之盛,飛廉與鷦明俱獲。
及揚雄《甘泉》,酌其餘波。
語瑰奇則假珍於玉樹;言峻極則顛墜於鬼神。
至《西都》之比目,《西京》之海若,驗理則理無可驗,窮飾則飾猶未窮矣。
又子云《羽獵》,鞭宓妃以餉屈原;張衡《羽獵》,困玄冥於朔野,孌彼洛神,既非魍魎,惟此水師,亦非魑魅;而虛用濫形,不其疏乎?此欲誇其威而飾其事,義睽剌也。
至如氣貌山海,體勢宮殿,嵯峨揭業,熠耀焜煌之狀,光采煒煒而欲然,聲貌岌岌其將動矣。
莫不因誇以成狀,沿飾而得奇也。
於是後進之才,獎氣挾聲,軒翥而欲奮飛,騰擲而羞跼步,辭入煒燁,春藻不能程其豔;言在萎絕,寒谷未足成其凋;談歡則字與笑並,論戚則聲共泣偕;信可以發蘊而飛滯,披瞽而駭聾矣。
然飾窮其要,則心聲鋒起;誇過其理,則名實兩乖。
若能酌《詩》、《書》之曠旨,翦揚馬之甚泰,使誇而有節,飾而不誣,亦可謂之懿也。
贊曰∶
誇飾在用,文豈循檢。
言必鵬運,氣靡鴻漸。
倒海探珠,傾昆取琰。
曠而不溢,奢而無玷。
神道難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形器易寫,壯辭可得喻其真;才非短長,理自難易耳。
故自天地以降,豫入聲貌,文辭所被,誇飾恆存。
雖《詩》、《書》雅言,風俗訓世,事必宜廣,文亦過焉。
是以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舠,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襄陵舉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論;辭雖已甚,其義無害也。
且夫號音之醜,豈有泮林而變好?荼味之苦,寧以周原而成飴?並意深褒讚,故義成矯飾。
大聖所錄,以垂憲章,孟軻所云“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也。
自宋玉、景差,誇飾始盛;相如憑風,詭濫愈甚。
故上林之館,奔星與宛虹入軒;從禽之盛,飛廉與鷦明俱獲。
及揚雄《甘泉》,酌其餘波。
語瑰奇則假珍於玉樹;言峻極則顛墜於鬼神。
至《西都》之比目,《西京》之海若,驗理則理無可驗,窮飾則飾猶未窮矣。
又子云《羽獵》,鞭宓妃以餉屈原;張衡《羽獵》,困玄冥於朔野,孌彼洛神,既非魍魎,惟此水師,亦非魑魅;而虛用濫形,不其疏乎?此欲誇其威而飾其事,義睽剌也。
至如氣貌山海,體勢宮殿,嵯峨揭業,熠耀焜煌之狀,光采煒煒而欲然,聲貌岌岌其將動矣。
莫不因誇以成狀,沿飾而得奇也。
於是後進之才,獎氣挾聲,軒翥而欲奮飛,騰擲而羞跼步,辭入煒燁,春藻不能程其豔;言在萎絕,寒谷未足成其凋;談歡則字與笑並,論戚則聲共泣偕;信可以發蘊而飛滯,披瞽而駭聾矣。
然飾窮其要,則心聲鋒起;誇過其理,則名實兩乖。
若能酌《詩》、《書》之曠旨,翦揚馬之甚泰,使誇而有節,飾而不誣,亦可謂之懿也。
贊曰∶
誇飾在用,文豈循檢。
言必鵬運,氣靡鴻漸。
倒海探珠,傾昆取琰。
曠而不溢,奢而無玷。
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爲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夫文以足言,理兼《詩》、《書》,別目兩名,自近代耳。
顏延年以爲∶“筆之爲體,言之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
”請奪彼矛,還攻其楯矣。
何者?《易》之《文言》,豈非言文?若筆爲言文,不得雲經典非筆矣。
將以立論,未見其論立也。
予以爲∶發口爲言,屬翰曰筆,常道曰經,述經曰傳。
經傳之體,出言入筆,筆爲言使,可強可弱。
《六經》以典奧爲不刊,非以言筆爲優劣也。
昔陸氏《文賦》,號爲曲盡,然泛論纖悉,而實體未該。
故知九變之貫匪窮,知言之選難備矣。
凡精慮造文,各競新麗,多欲練辭,莫肯研術。
落落之玉,或亂乎石;碌碌之石,時似乎玉。
精者要約,匱者亦鮮;博者該贍,蕪者亦繁;辯者昭晰,淺者亦露;奧者復隱,詭者亦曲。
或義華而聲悴,或理拙而文澤。
知夫調鍾未易,張琴實難。
伶人告和,不必盡窕瓠之中;動角揮羽,何必窮初終之韻;魏文比篇章於音樂,蓋有徵矣。
夫不截盤根,無以驗利器;不剖文奧,無以辨通才。
才之能通,必資曉術,自非圓鑑區域,大判條例,豈能控引情源,制勝文苑哉!
是以執術馭篇,似善弈之窮數;棄術任心,如博塞之邀遇。
故博塞之文,借巧儻來,雖前驅有功,而後援難繼。
少既無以相接,多亦不知所刪,乃多少之並惑,何妍蚩之能制乎!若夫善弈之文,則術有恆數,按部整伍,以待情會,因時順機,動不失正。
數逢其極,機入其巧,則義味騰躍而生,辭氣叢雜而至。
視之則錦繪,聽之則絲簧,味之則甘腴,佩之則芬芳,斷章之功,於斯盛矣。
夫驥足雖駿,纆牽忌長,以萬分一累,且廢千里。
況文體多術,共相彌綸,一物攜貳,莫不解體。
所以列在一篇,備總情變,譬三十之輻,共成一轂,雖未足觀,亦鄙夫之見也。
贊曰∶
文場筆苑,有術有門。
務先大體,鑑必窮源。
乘一總萬,舉要治繁。
思無定契,理有恆存。
夫文以足言,理兼《詩》、《書》,別目兩名,自近代耳。
顏延年以爲∶“筆之爲體,言之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
”請奪彼矛,還攻其楯矣。
何者?《易》之《文言》,豈非言文?若筆爲言文,不得雲經典非筆矣。
將以立論,未見其論立也。
予以爲∶發口爲言,屬翰曰筆,常道曰經,述經曰傳。
經傳之體,出言入筆,筆爲言使,可強可弱。
《六經》以典奧爲不刊,非以言筆爲優劣也。
昔陸氏《文賦》,號爲曲盡,然泛論纖悉,而實體未該。
故知九變之貫匪窮,知言之選難備矣。
凡精慮造文,各競新麗,多欲練辭,莫肯研術。
落落之玉,或亂乎石;碌碌之石,時似乎玉。
精者要約,匱者亦鮮;博者該贍,蕪者亦繁;辯者昭晰,淺者亦露;奧者復隱,詭者亦曲。
或義華而聲悴,或理拙而文澤。
知夫調鍾未易,張琴實難。
伶人告和,不必盡窕瓠之中;動角揮羽,何必窮初終之韻;魏文比篇章於音樂,蓋有徵矣。
夫不截盤根,無以驗利器;不剖文奧,無以辨通才。
才之能通,必資曉術,自非圓鑑區域,大判條例,豈能控引情源,制勝文苑哉!
是以執術馭篇,似善弈之窮數;棄術任心,如博塞之邀遇。
故博塞之文,借巧儻來,雖前驅有功,而後援難繼。
少既無以相接,多亦不知所刪,乃多少之並惑,何妍蚩之能制乎!若夫善弈之文,則術有恆數,按部整伍,以待情會,因時順機,動不失正。
數逢其極,機入其巧,則義味騰躍而生,辭氣叢雜而至。
視之則錦繪,聽之則絲簧,味之則甘腴,佩之則芬芳,斷章之功,於斯盛矣。
夫驥足雖駿,纆牽忌長,以萬分一累,且廢千里。
況文體多術,共相彌綸,一物攜貳,莫不解體。
所以列在一篇,備總情變,譬三十之輻,共成一轂,雖未足觀,亦鄙夫之見也。
贊曰∶
文場筆苑,有術有門。
務先大體,鑑必窮源。
乘一總萬,舉要治繁。
思無定契,理有恆存。
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
昔文王繇《易》,剖判爻位。
《既濟》九三,遠引高宗之伐,《明夷》六五,近書箕子之貞:斯略舉人事,以徵義者也。
至若胤徵羲和,陳《政典》之訓;盤庚誥民,敘遲任之言:此全引成辭以明理者也。
然則明理引乎成辭,徵義舉乎人事,乃聖賢之鴻謨,經籍之通矩也。
《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亦有包於文矣。
觀夫屈宋屬篇,號依詩人,雖引古事,而莫取舊辭。
唯賈誼《鵩賦》,始用鶡冠之說;相如《上林》,撮引李斯之書,此萬分之一會也。
及揚雄《百官箴》,頗酌於《詩》、《書》;劉歆《遂初賦》,歷敘於紀傳;漸漸綜採矣。
至於崔班張蔡,遂捃摭經史,華實布濩,因書立功,皆後人之範式也。
夫薑桂因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學,能在天資。
才自內發,學以外成,有學飽而才餒,有才富而學貧。
學貧者迍邅於事義,才餒者劬勞於辭情,此內外之殊分也。
是以屬意立文,心與筆謀,才爲盟主,學爲輔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學褊狹,雖美少功。
夫以子云之才,而自奏不學,及觀書石室,乃成鴻採。
表裏相資,古今一也。
故魏武稱張子之文爲拙,以學問膚淺,所見不博,專拾掇崔杜小文,所作不可悉難,難便不知所出。
斯則寡聞之病也。
夫經典沉深,載籍浩瀚,實羣言之奧區,而才思之神皋也。
揚班以下,莫不取資,任力耕耨,縱意漁獵,操刀能割,必裂膏腴。
是以將贍才力,務在博見,狐腋非一皮能溫,雞庶必數千而飽矣。
是以綜學在博,取事貴約,校練務精,捃理須核,衆美輻輳,表裏發揮。
劉劭《趙都賦》雲∶“公子之客,叱勁楚令歃盟;管庫隸臣,呵強秦使鼓缶。
”用事如斯,可稱理得而義要矣。
故事得其要,雖小成績,譬寸轄制輪,尺樞運關也。
或微言美事,置於閒散,是綴金翠於足脛,靚粉黛於胸臆也。
凡用舊合機,不啻自其口出,引事乖謬,雖千載而爲瑕。
陳思,羣才之英也,《報孔璋書》雲∶“葛天氏之樂,千人唱,萬人和,聽者因以蔑《韶》、《夏》矣。
”此引事之實謬也。
按葛天之歌,唱和三人而已。
相如《上林》雲∶“奏陶唐之舞,聽葛天之歌,千人唱,萬人和。
”唱和千萬人,乃相如推之。
然而濫侈葛天,推三成萬者,信賦妄書,致斯謬也。
陸機《園葵》詩云∶“庇足同一智,生理合異端。
”夫葵能衛足,事譏鮑莊;葛藟庇根,辭自樂豫。
若譬葛爲葵,則引事爲謬;若謂庇勝衛,則改事失真:斯又不精之患。
夫以子建明練,士衡沉密,而不免於謬。
曹洪之謬高唐,又曷足以嘲哉!夫山木爲良匠所度,經
昔文王繇《易》,剖判爻位。
《既濟》九三,遠引高宗之伐,《明夷》六五,近書箕子之貞:斯略舉人事,以徵義者也。
至若胤徵羲和,陳《政典》之訓;盤庚誥民,敘遲任之言:此全引成辭以明理者也。
然則明理引乎成辭,徵義舉乎人事,乃聖賢之鴻謨,經籍之通矩也。
《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亦有包於文矣。
觀夫屈宋屬篇,號依詩人,雖引古事,而莫取舊辭。
唯賈誼《鵩賦》,始用鶡冠之說;相如《上林》,撮引李斯之書,此萬分之一會也。
及揚雄《百官箴》,頗酌於《詩》、《書》;劉歆《遂初賦》,歷敘於紀傳;漸漸綜採矣。
至於崔班張蔡,遂捃摭經史,華實布濩,因書立功,皆後人之範式也。
夫薑桂因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學,能在天資。
才自內發,學以外成,有學飽而才餒,有才富而學貧。
學貧者迍邅於事義,才餒者劬勞於辭情,此內外之殊分也。
是以屬意立文,心與筆謀,才爲盟主,學爲輔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學褊狹,雖美少功。
夫以子云之才,而自奏不學,及觀書石室,乃成鴻採。
表裏相資,古今一也。
故魏武稱張子之文爲拙,以學問膚淺,所見不博,專拾掇崔杜小文,所作不可悉難,難便不知所出。
斯則寡聞之病也。
夫經典沉深,載籍浩瀚,實羣言之奧區,而才思之神皋也。
揚班以下,莫不取資,任力耕耨,縱意漁獵,操刀能割,必裂膏腴。
是以將贍才力,務在博見,狐腋非一皮能溫,雞庶必數千而飽矣。
是以綜學在博,取事貴約,校練務精,捃理須核,衆美輻輳,表裏發揮。
劉劭《趙都賦》雲∶“公子之客,叱勁楚令歃盟;管庫隸臣,呵強秦使鼓缶。
”用事如斯,可稱理得而義要矣。
故事得其要,雖小成績,譬寸轄制輪,尺樞運關也。
或微言美事,置於閒散,是綴金翠於足脛,靚粉黛於胸臆也。
凡用舊合機,不啻自其口出,引事乖謬,雖千載而爲瑕。
陳思,羣才之英也,《報孔璋書》雲∶“葛天氏之樂,千人唱,萬人和,聽者因以蔑《韶》、《夏》矣。
”此引事之實謬也。
按葛天之歌,唱和三人而已。
相如《上林》雲∶“奏陶唐之舞,聽葛天之歌,千人唱,萬人和。
”唱和千萬人,乃相如推之。
然而濫侈葛天,推三成萬者,信賦妄書,致斯謬也。
陸機《園葵》詩云∶“庇足同一智,生理合異端。
”夫葵能衛足,事譏鮑莊;葛藟庇根,辭自樂豫。
若譬葛爲葵,則引事爲謬;若謂庇勝衛,則改事失真:斯又不精之患。
夫以子建明練,士衡沉密,而不免於謬。
曹洪之謬高唐,又曷足以嘲哉!夫山木爲良匠所度,經
昔王充著述,制《養氣》之篇,驗己而作,豈虛造哉!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慮言辭,神之用也。
率志委和,則理融而情暢;鑽礪過分,則神疲而氣衰:此性情之數也。
夫三皇辭質,心絕於道華;帝世始文,言貴於敷奏。
三代春秋,雖沿世彌縟,並適分胸臆,非牽課才外也。
戰代技詐,攻奇飾說,漢世迄今,辭務日新,爭光鬻採,慮亦竭矣。
故淳言以比澆辭,文質懸乎千載;率志以方竭情,勞逸差於萬里。
古人所以餘裕,後進所以莫遑也。
凡童少鑑淺而志盛,長艾識堅而氣衰,志盛者思銳以勝勞,氣衰者慮密以傷神,斯實中人之常資,歲時之大較也。
若夫器分有限,智用無涯;或慚鳧企鶴,瀝辭鐫思。
於是精氣內銷,有似尾閭之波;神志外傷,同乎牛山之木。
怛惕之盛疾,亦可推矣。
至如仲任置硯以綜述,叔通懷筆以專業,既暄之以歲序,又煎之以日時,是以曹公懼爲文之傷命,陸雲嘆用思之困神,非虛談也。
夫學業在勤,故有錐股自厲;志於文也,則有申寫鬱滯。
故宜從容率情,優柔適會。
若銷鑠精膽,蹙迫和氣,秉牘以驅齡,灑翰以伐性,豈聖賢之素心,會文之直理哉!
且夫思有利鈍,時有通塞,沐則心覆,且或反常;神之方昏,再三愈黷。
是以吐納文藝,務在節宣,清和其心,調暢其氣,煩而即舍,勿使壅滯,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倦,常弄閒於才鋒,賈餘於文勇,使刃發如新,腠理無滯,雖非胎息之萬術,斯亦衛氣之一方也。
贊曰∶
紛哉萬象,勞矣千想。
玄神宜寶,素氣資養。
水停以鑑,火靜而朗。
無擾文慮,鬱此精爽。
率志委和,則理融而情暢;鑽礪過分,則神疲而氣衰:此性情之數也。
夫三皇辭質,心絕於道華;帝世始文,言貴於敷奏。
三代春秋,雖沿世彌縟,並適分胸臆,非牽課才外也。
戰代技詐,攻奇飾說,漢世迄今,辭務日新,爭光鬻採,慮亦竭矣。
故淳言以比澆辭,文質懸乎千載;率志以方竭情,勞逸差於萬里。
古人所以餘裕,後進所以莫遑也。
凡童少鑑淺而志盛,長艾識堅而氣衰,志盛者思銳以勝勞,氣衰者慮密以傷神,斯實中人之常資,歲時之大較也。
若夫器分有限,智用無涯;或慚鳧企鶴,瀝辭鐫思。
於是精氣內銷,有似尾閭之波;神志外傷,同乎牛山之木。
怛惕之盛疾,亦可推矣。
至如仲任置硯以綜述,叔通懷筆以專業,既暄之以歲序,又煎之以日時,是以曹公懼爲文之傷命,陸雲嘆用思之困神,非虛談也。
夫學業在勤,故有錐股自厲;志於文也,則有申寫鬱滯。
故宜從容率情,優柔適會。
若銷鑠精膽,蹙迫和氣,秉牘以驅齡,灑翰以伐性,豈聖賢之素心,會文之直理哉!
且夫思有利鈍,時有通塞,沐則心覆,且或反常;神之方昏,再三愈黷。
是以吐納文藝,務在節宣,清和其心,調暢其氣,煩而即舍,勿使壅滯,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倦,常弄閒於才鋒,賈餘於文勇,使刃發如新,腠理無滯,雖非胎息之萬術,斯亦衛氣之一方也。
贊曰∶
紛哉萬象,勞矣千想。
玄神宜寶,素氣資養。
水停以鑑,火靜而朗。
無擾文慮,鬱此精爽。
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蓋陽氣萌而玄駒步,陰律凝而丹鳥羞,微蟲猶或入感,四時之動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華秀其清氣,物色相召,人誰獲安?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鬱陶之心凝。
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
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
況清風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
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
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
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爲出日之容,“瀌々”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々”學草蟲之韻。
“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連形:並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
雖復思經千載,將何易奪?及《離騷》代興,觸類而長,物貌難盡,故重沓舒狀,於是“嵯峨”之類聚,葳蕤之羣積矣。
及長卿之徒,詭勢瑰聲,模山範水,字必魚貫,所謂詩人麗則而約言,辭人麗淫而繁句也。
至如《雅》詠棠華,“或黃或白”;《騷》述秋蘭,“綠葉”、“紫莖”。
凡攡表五色,貴在時見,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
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
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爲妙,功在密附。
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
故能瞻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也。
然物有恆姿,而思無定檢,或率爾造極,或精思愈疏。
且《詩》、《騷》所標,並據要害,故後進銳筆,怯於爭鋒。
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勢以會奇,善於適要,則雖舊彌新矣。
是以四序紛回,而入興貴閒;物色雖繁,而析辭尚簡;使味飄飄而輕舉,情曄曄而更新。
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爲功,物色盡而情有餘者,曉會通也。
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詳說則繁。
然則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贊曰∶
山沓水匝,樹雜雲合。
目既往還,心亦吐納。
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
蓋陽氣萌而玄駒步,陰律凝而丹鳥羞,微蟲猶或入感,四時之動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華秀其清氣,物色相召,人誰獲安?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鬱陶之心凝。
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
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
況清風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
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
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
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爲出日之容,“瀌々”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々”學草蟲之韻。
“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連形:並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
雖復思經千載,將何易奪?及《離騷》代興,觸類而長,物貌難盡,故重沓舒狀,於是“嵯峨”之類聚,葳蕤之羣積矣。
及長卿之徒,詭勢瑰聲,模山範水,字必魚貫,所謂詩人麗則而約言,辭人麗淫而繁句也。
至如《雅》詠棠華,“或黃或白”;《騷》述秋蘭,“綠葉”、“紫莖”。
凡攡表五色,貴在時見,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
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
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爲妙,功在密附。
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
故能瞻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也。
然物有恆姿,而思無定檢,或率爾造極,或精思愈疏。
且《詩》、《騷》所標,並據要害,故後進銳筆,怯於爭鋒。
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勢以會奇,善於適要,則雖舊彌新矣。
是以四序紛回,而入興貴閒;物色雖繁,而析辭尚簡;使味飄飄而輕舉,情曄曄而更新。
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爲功,物色盡而情有餘者,曉會通也。
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詳說則繁。
然則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贊曰∶
山沓水匝,樹雜雲合。
目既往還,心亦吐納。
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
《周書》論士,方之梓材,蓋貴器用而兼文采也。
是以樸斫成而丹雘施,垣墉立而雕杇附。
而近代詞人,務華棄實。
故魏文以爲∶“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
”韋誕所評,又歷詆羣才。
後人雷同,混之一貫,籲可悲矣!
略觀文士之疵∶相如竊妻而受金,揚雄嗜酒而少算,敬通之不修廉隅,杜篤之請求無厭,班固諂竇以作威,馬融黨樑而黷貨,文舉傲誕以速誅,正平狂憨以致戮,仲宣輕銳以躁競,孔璋傯恫以粗疏,丁儀貪婪以乞貨,路粹餔啜而無恥,潘岳詭禱於愍懷,陸機傾仄於賈郭,傅玄剛隘而詈臺,孫楚狠愎而訟府。
諸有此類,並文士之瑕累。
文既有之,武亦宜然。
古之將相,疵咎實多。
至如管仲孝竊,吳起之貪淫,陳平之污點,絳灌之讒嫉,沿茲以下,不可勝數。
孔光負衡據鼎,而仄媚董賢,況班馬之賤職,潘岳之下位哉?王戎開國上秩,而鬻官囂俗;況馬杜之磬懸,丁路之貧薄哉?然子夏無虧於名儒,浚衝不塵乎竹林者,名崇而譏減也。
若夫屈賈之忠貞,鄒枚之機覺,黃香之淳孝,徐幹之沉默,豈曰文士,必其玷歟?
蓋人稟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難以求備。
然將相以位隆特達,文士以職卑多誚,此江河所以騰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
名之抑揚,既其然矣,位之通塞,亦有以焉。
蓋士之登庸,以成務爲用。
魯之敬姜,婦人之聰明耳。
然推其機綜,以方治國,安有丈夫學文,而不達於政事哉?彼揚馬之徒,有文無質,所以終乎下位也。
昔庾元規才華清英,勳庸有聲,故文藝不稱;若非臺嶽,則正以文才也。
文武之術,左右惟宜。
郤縠敦書,故舉爲元帥,豈以好文而不練武哉?孫武《兵經》,辭如珠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
是以君子藏器,待時而動。
發揮事業,固宜蓄素以弸中,散採以彪外,楩楠其質,豫章其幹;攡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樑,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
若此文人,應《梓材》之士矣。
贊曰∶
瞻彼前修,有懿文德。
聲昭楚南,採動樑北。
雕而不器,貞幹誰則。
豈無華身,亦有光國。
是以樸斫成而丹雘施,垣墉立而雕杇附。
而近代詞人,務華棄實。
故魏文以爲∶“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
”韋誕所評,又歷詆羣才。
後人雷同,混之一貫,籲可悲矣!
略觀文士之疵∶相如竊妻而受金,揚雄嗜酒而少算,敬通之不修廉隅,杜篤之請求無厭,班固諂竇以作威,馬融黨樑而黷貨,文舉傲誕以速誅,正平狂憨以致戮,仲宣輕銳以躁競,孔璋傯恫以粗疏,丁儀貪婪以乞貨,路粹餔啜而無恥,潘岳詭禱於愍懷,陸機傾仄於賈郭,傅玄剛隘而詈臺,孫楚狠愎而訟府。
諸有此類,並文士之瑕累。
文既有之,武亦宜然。
古之將相,疵咎實多。
至如管仲孝竊,吳起之貪淫,陳平之污點,絳灌之讒嫉,沿茲以下,不可勝數。
孔光負衡據鼎,而仄媚董賢,況班馬之賤職,潘岳之下位哉?王戎開國上秩,而鬻官囂俗;況馬杜之磬懸,丁路之貧薄哉?然子夏無虧於名儒,浚衝不塵乎竹林者,名崇而譏減也。
若夫屈賈之忠貞,鄒枚之機覺,黃香之淳孝,徐幹之沉默,豈曰文士,必其玷歟?
蓋人稟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難以求備。
然將相以位隆特達,文士以職卑多誚,此江河所以騰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
名之抑揚,既其然矣,位之通塞,亦有以焉。
蓋士之登庸,以成務爲用。
魯之敬姜,婦人之聰明耳。
然推其機綜,以方治國,安有丈夫學文,而不達於政事哉?彼揚馬之徒,有文無質,所以終乎下位也。
昔庾元規才華清英,勳庸有聲,故文藝不稱;若非臺嶽,則正以文才也。
文武之術,左右惟宜。
郤縠敦書,故舉爲元帥,豈以好文而不練武哉?孫武《兵經》,辭如珠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
是以君子藏器,待時而動。
發揮事業,固宜蓄素以弸中,散採以彪外,楩楠其質,豫章其幹;攡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樑,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
若此文人,應《梓材》之士矣。
贊曰∶
瞻彼前修,有懿文德。
聲昭楚南,採動樑北。
雕而不器,貞幹誰則。
豈無華身,亦有光國。
夫“文心”者1,言爲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2,王孫《巧心》3,“心”哉美矣4,故用之焉。
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5,豈取騶奭之羣言“雕龍”也6?夫宇宙綿邈7,黎獻紛雜8;拔萃出類9,智術而已。
歲月飄忽,性靈不居10;騰聲飛實11,製作而已。
夫有肖貌天地12,稟性五才13,擬耳目於日月14,方聲氣乎風雷15;其超出萬物,亦已靈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堅16,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17。
豈好辯哉?不得已也18。
詳觀近代之論文者多矣:至於魏文述《典》陳思序《書》應瑒《文論》陸機《文賦》仲洽《流別》宏範《翰林》6,各照隅隙7,鮮觀衢路8。
或臧否當時之才9,或銓品前修之文10,或泛舉雅俗之旨,或撮題篇章之意11。
魏《典》密而不周12,陳《書》辯而無當,應《論》華而疏略,陸《賦》巧而碎亂,《流別》精而少巧13,《翰林》淺而寡要。
又君山、公幹之徒14,吉甫、士龍之輩15,泛議文意,往往間出16,並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17。
不述先哲之誥18,無益後生之慮。
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1,師乎聖2,體乎經3,酌乎緯4,變乎騷5;文之樞紐6,亦云極矣7。
若乃論文敘筆8,則囿別區分9;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10,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11。
上篇以上,綱領明矣。
至於割情析採12,籠圈條貫摛神、性14,圖風、勢15,苞會、通16,閱聲、字17;崇替於《時序》18,褒貶於《才略》19,怊悵於《知音》20,耿介於《程器》21;長懷《序志》22,以馭羣篇。
下篇以下,毛目顯矣23。
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數24;其爲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昔涓子《琴心》2,王孫《巧心》3,“心”哉美矣4,故用之焉。
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5,豈取騶奭之羣言“雕龍”也6?夫宇宙綿邈7,黎獻紛雜8;拔萃出類9,智術而已。
歲月飄忽,性靈不居10;騰聲飛實11,製作而已。
夫有肖貌天地12,稟性五才13,擬耳目於日月14,方聲氣乎風雷15;其超出萬物,亦已靈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堅16,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17。
豈好辯哉?不得已也18。
詳觀近代之論文者多矣:至於魏文述《典》陳思序《書》應瑒《文論》陸機《文賦》仲洽《流別》宏範《翰林》6,各照隅隙7,鮮觀衢路8。
或臧否當時之才9,或銓品前修之文10,或泛舉雅俗之旨,或撮題篇章之意11。
魏《典》密而不周12,陳《書》辯而無當,應《論》華而疏略,陸《賦》巧而碎亂,《流別》精而少巧13,《翰林》淺而寡要。
又君山、公幹之徒14,吉甫、士龍之輩15,泛議文意,往往間出16,並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17。
不述先哲之誥18,無益後生之慮。
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1,師乎聖2,體乎經3,酌乎緯4,變乎騷5;文之樞紐6,亦云極矣7。
若乃論文敘筆8,則囿別區分9;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10,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11。
上篇以上,綱領明矣。
至於割情析採12,籠圈條貫摛神、性14,圖風、勢15,苞會、通16,閱聲、字17;崇替於《時序》18,褒貶於《才略》19,怊悵於《知音》20,耿介於《程器》21;長懷《序志》22,以馭羣篇。
下篇以下,毛目顯矣23。
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數24;其爲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鈞,野老吐“何力”之談,郊童含“不識”之歌。
有虞繼作,政阜民暇,薰風詠於元后,“爛雲”歌於列臣。
盡其美者何?乃心樂而聲泰也。
至大禹敷土,九序詠功,成湯聖敬,“猗歟”作頌。
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風》樂而不淫。
幽厲昏而《板》、《蕩》怒,平王微而《黍離》哀。
故知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於上,而波震於下者也。
春秋以後,角戰英雄,六經泥蟠,百家飆駭。
方是時也,韓魏力政,燕趙任權;五蠹六蝨,嚴於秦令;唯齊、楚兩國,頗有文學。
齊開莊衢之第,楚廣蘭臺之宮,孟軻賓館,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風,蘭陵鬱其茂俗,鄒子以談天飛譽,騶奭以雕龍馳響,屈平聯藻於日月,宋玉交彩於風雲。
觀其豔說,則籠罩《雅》、《頌》,故知煒燁之奇意,出乎縱橫之詭俗也。
爰至有漢,運接燔書,高祖尚武,戲儒簡學。
雖禮律草創,《詩》、《書》未遑,然《大風》、《鴻鵠》之歌,亦天縱之英作也。
施及孝惠,迄於文景,經術頗興,而辭人勿用,賈誼抑而鄒枚沉,亦可知已。
逮孝武崇儒,潤色鴻業,禮樂爭輝,辭藻競騖∶柏樑展朝宴之詩,金堤制恤民之詠,徵枚乘以蒲輪,申主父以鼎食,擢公孫之對策,嘆倪寬之擬奏,買臣負薪而衣錦,相如滌器而被繡。
於是史遷壽王之徒,嚴終枚皋之屬,應對固無方,篇章亦不匱,遺風餘採,莫與比盛。
越昭及宣,實繼武績,馳騁石渠,暇豫文會,集雕篆之軼材,發綺縠之高喻,於是王褒之倫,底祿待詔。
自元暨成,降意圖籍,美玉屑之談,清金馬之路。
子云銳思於千首,子政讎校於六藝,亦已美矣。
爰自漢室,迄至成哀,雖世漸百齡,辭人九變,而大抵所歸,祖述《楚辭》,靈均餘影,於是乎在。
自哀、平陵替,光武中興,深懷圖讖,頗略文華,然杜篤獻誄以免刑,班彪參奏以補令,雖非旁求,亦不遐棄。
及明章疊耀,崇愛儒術,肄禮璧堂,講文虎觀,孟堅珥筆於國史,賈逵給札於瑞頌;東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論;帝則藩儀,輝光相照矣。
自和安以下,迄至順桓,則有班傅三崔,王馬張蔡,磊落鴻儒,纔不時乏,而文章之選,存而不論。
然中興之後,羣才稍改前轍,華實所附,斟酌經辭,蓋歷政講聚,故漸靡儒風者也。
降及靈帝,時好辭制,造皇羲之書,開鴻都之賦,而樂鬆之徒,招集淺陋,故楊賜號爲驩兜,蔡邕比之俳優,其餘風遺文,蓋蔑如也。
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建安之末,區宇方輯。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
有虞繼作,政阜民暇,薰風詠於元后,“爛雲”歌於列臣。
盡其美者何?乃心樂而聲泰也。
至大禹敷土,九序詠功,成湯聖敬,“猗歟”作頌。
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風》樂而不淫。
幽厲昏而《板》、《蕩》怒,平王微而《黍離》哀。
故知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於上,而波震於下者也。
春秋以後,角戰英雄,六經泥蟠,百家飆駭。
方是時也,韓魏力政,燕趙任權;五蠹六蝨,嚴於秦令;唯齊、楚兩國,頗有文學。
齊開莊衢之第,楚廣蘭臺之宮,孟軻賓館,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風,蘭陵鬱其茂俗,鄒子以談天飛譽,騶奭以雕龍馳響,屈平聯藻於日月,宋玉交彩於風雲。
觀其豔說,則籠罩《雅》、《頌》,故知煒燁之奇意,出乎縱橫之詭俗也。
爰至有漢,運接燔書,高祖尚武,戲儒簡學。
雖禮律草創,《詩》、《書》未遑,然《大風》、《鴻鵠》之歌,亦天縱之英作也。
施及孝惠,迄於文景,經術頗興,而辭人勿用,賈誼抑而鄒枚沉,亦可知已。
逮孝武崇儒,潤色鴻業,禮樂爭輝,辭藻競騖∶柏樑展朝宴之詩,金堤制恤民之詠,徵枚乘以蒲輪,申主父以鼎食,擢公孫之對策,嘆倪寬之擬奏,買臣負薪而衣錦,相如滌器而被繡。
於是史遷壽王之徒,嚴終枚皋之屬,應對固無方,篇章亦不匱,遺風餘採,莫與比盛。
越昭及宣,實繼武績,馳騁石渠,暇豫文會,集雕篆之軼材,發綺縠之高喻,於是王褒之倫,底祿待詔。
自元暨成,降意圖籍,美玉屑之談,清金馬之路。
子云銳思於千首,子政讎校於六藝,亦已美矣。
爰自漢室,迄至成哀,雖世漸百齡,辭人九變,而大抵所歸,祖述《楚辭》,靈均餘影,於是乎在。
自哀、平陵替,光武中興,深懷圖讖,頗略文華,然杜篤獻誄以免刑,班彪參奏以補令,雖非旁求,亦不遐棄。
及明章疊耀,崇愛儒術,肄禮璧堂,講文虎觀,孟堅珥筆於國史,賈逵給札於瑞頌;東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論;帝則藩儀,輝光相照矣。
自和安以下,迄至順桓,則有班傅三崔,王馬張蔡,磊落鴻儒,纔不時乏,而文章之選,存而不論。
然中興之後,羣才稍改前轍,華實所附,斟酌經辭,蓋歷政講聚,故漸靡儒風者也。
降及靈帝,時好辭制,造皇羲之書,開鴻都之賦,而樂鬆之徒,招集淺陋,故楊賜號爲驩兜,蔡邕比之俳優,其餘風遺文,蓋蔑如也。
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建安之末,區宇方輯。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