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爲務。
意氣勤勤懇懇,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
僕非敢如是也。
僕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
顧自以爲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鬱悒而無誰語。
諺曰:「誰爲爲之?孰令聽之?」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何則?士爲知己者用,女爲悅己者容。
若僕大質已虧缺矣,雖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爲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
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僕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諱。
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
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爲過。
僕聞之: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與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
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託於世,列於君子之林矣。
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
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
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爰絲變色。
自古而恥之。
夫以中才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而況於忼慨之士乎!如今朝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豪雋哉!
僕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積勞,取尊官厚祿,以爲宗族交遊光寵。
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於此矣。
鄉者,僕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
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
今以虧形爲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僕,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衛之中。
僕以爲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壹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
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
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
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歡。
然僕觀其爲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其素所畜積也,僕以爲有國士之風。
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
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爲庸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爲屯長。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斬。
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項燕爲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或以爲死,或以爲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爲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爲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又彊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卒皆夜驚恐。
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爲用者。
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尉果笞廣。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陳勝佐之,并殺兩尉。
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袒右,稱大楚。
爲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勝自立爲將軍,吳廣爲都尉。
攻大澤鄉,收而攻蘄。
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
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
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
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
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爲王。」陳涉乃立爲王,號爲張楚。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乃以吳叔爲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
令陳人武臣、張耳、陳餘徇趙地,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
當此時,楚兵數千人爲聚者,不可勝數。
葛嬰至東城,立襄彊爲楚王。
嬰後聞陳王已立,因殺襄彊,還報。
至陳,陳王誅殺葛嬰。
陳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
吳廣圍滎陽。
李由爲三川守,守滎陽,吳叔弗能下。
陳王征國之豪傑與計,以上蔡人房君蔡賜爲上柱國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
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鏚羽旄,謂之樂。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以殺。
其樂心感者,其聲噍以緩。
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
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
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動於中,故形於聲。
聲成文,謂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
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宮爲君,商爲臣,角爲民,徵爲事,羽爲物。
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
宮亂則荒,其君驕。
商亂則陂,其官壞。
角亂則憂,其民怨。
徵亂則哀,其事勤。
羽亂則危,其財匱。
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
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
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
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
樂者,通倫理者也。
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衆庶是也。
唯君子爲能知樂。
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
知樂則幾於禮矣。
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德者得也。
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
食饗之禮,非致味也。
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
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
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
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
於是有悖逆詐僞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
是故強者脅弱,衆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爲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樂者爲同,禮者爲異。
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
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
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
聘禮,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
介紹而傳命,君子於其所尊弗敢質,敬之至也。
三讓而後傳命,三讓而後入廟門,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
君使士迎於竟,大夫郊勞,君親拜迎於大門之內而廟受,北面拜貺,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
敬讓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
故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
卿爲上擯,大夫爲承擯,士爲紹擯。
君親禮賓,賓私面、私覿、致饔餼、還圭璋、賄贈、饗食燕,所以明賓客君臣之義也。
故天子制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厲以禮。
使者聘而誤,主君弗親饗食也。
所以愧厲之也。
諸侯相厲以禮,則外不相侵,內不相陵。
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爲正之具也。
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
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
主國待客,出入三積,餼客於舍,五牢之具陳於內,米三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於外,乘禽日五雙,羣介皆有餼牢,壹食再饗,燕與時賜無數,所以厚重禮也。
古之用財者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財如此其厚者,言盡之於禮也。
盡之於禮,則內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
故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爾。
聘射之禮,至大禮也。
質明而始行事,日幾中而後禮成,非強有力者弗能行也。
故強有力者,將以行禮也。
酒清,人渴而不敢飲也;肉乾,人飢而不敢食也;日莫人倦,齊莊正齊,而不敢解惰。
以成禮節,以正君臣,以親父子,以和長幼。
此衆人之所難,而君子行之,故謂之有行;有行之謂有義,有義之謂勇敢。
故所貴於勇敢者,貴其能以立義也;所貴於立義者,貴其有行也;所貴於有行者,貴其行禮也。
故所貴於勇敢者,貴其敢行禮義也。
故勇敢強有力者,天下無事,則用之於禮義;天下有事,則用之於戰勝。
用之於戰勝則無敵,用之於禮義則順治;外無敵,內順治,此之謂盛德。
故聖王之貴勇敢強有力如此也。
勇敢強有力而不用之於禮義戰勝,而用之於爭鬥,則謂之亂人。
刑罰行於國,所誅者亂人也。
如此則民順治而國安也。
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玟者何也?爲玉之寡而玟之多與?」孔子曰:「非爲玟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
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慄,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
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詩》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故君子貴之也。」
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昬參中,旦尾中。
其日甲乙。
其帝大皞,其神句芒。
其蟲鱗。
其音角,律中大簇,其數八。
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
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
天子居青陽左個。
乘鸞路,駕蒼龍,載青旂,衣青衣,服倉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大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齊。
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
還反,賞公卿大夫於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
慶賜遂行,毋有不當。
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貸,毋失經紀,以初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
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於參保介之禦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
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
反,執爵於大寢,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皆禦,命曰勞酒。
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
王命布農事,命田舍東郊,皆修封疆,審端經術。
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教道民,必躬親之。
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
是月也,命樂正入學習舞。
乃修祭典。
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
禁止伐木。
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
毋聚大眾,毋置城郭。
掩骼埋胔。
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
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
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毋亂人之紀。
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
行秋令則民其大疫,猋風暴雨總至,藜莠蓬蒿並興。
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
仲春之月,日在奎,昬弧中,旦建星中。
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蟲鱗。
其音角,律中夾鍾。
其數八。
其味酸,其臭膻。
其祀戶,祭先脾。
始雨水,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天子居青陽大廟,乘鸞路,駕倉龍,載青旂,衣青衣,服倉玉,食麥與羊。
其器疏以達。
是月也,安萌芽,養幼少,存諸孤。
擇元日,命民社。
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獄訟。
是月也,玄鳥至。
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
天子親往,后妃帥九嬪禦。
乃禮天子所禦,帶以弓韣,授以弓矢,於高禖之前。
是月也,日夜分。
雷乃發聲,始電,蟄蟲鹹動,啟戶始出。
先雷三日,奮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凶災!”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甬,正權概。
是月也,耕者少舍。
乃修闔扇,寢廟畢備。
毋作大事,以妨農之事。
是月也,毋竭川澤,毋漉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爲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大人世及以爲禮。
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以功爲己。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者去,衆以爲殃,是謂小康。
奔喪之禮:始聞親喪,以哭答使者,盡哀;問故,又哭盡哀。
遂行,日行百里,不以夜行。
唯父母之喪,見星而行,見星而舍。
若未得行,則成服而後行。
過國至竟,哭盡哀而止。
哭闢市朝。
望其國竟哭。
至於家,入門左,升自西階,殯東,西面坐,哭盡哀,括髮袒,降堂東即位,西鄉哭,成踊,襲絰於序東,絞帶。
反位,拜賓成踊,送賓,反位;有賓後至者,則拜之,成踊、送賓皆如初。
衆主人兄弟皆出門,出門哭止;闔門,相者告就次。
於又哭,括髮袒成踊;於三哭,猶括髮袒成踊。
三日,成服,拜賓、送賓皆如初。
奔喪者非主人,則主人爲之拜賓送賓。
奔喪者自齊衰以下,入門左中庭北面哭盡哀,免麻於序東,即位袒,與主人哭成踊。
於又哭、三哭皆免袒,有賓則主人拜賓、送賓。
丈夫婦人之待之也,皆如朝夕哭,位無變也。
奔母之喪,西面哭盡哀,括髮袒,降堂東即位,西鄉哭,成踊,襲免絰於序東,拜賓、送賓,皆如奔父之禮,於又哭不括髮。
婦人奔喪,升自東階,殯東,西面坐,哭盡哀;東髽,即位,與主人拾踊。
奔喪者不及殯,先之墓,北面坐,哭盡哀。
主人之待之也,即位於墓左,婦人墓右,成踊盡哀括髮,東即主人位,絰絞帶,哭成踊,拜賓,反位,成踊,相者告事畢。
遂冠歸,入門左,北面哭盡哀,括髮袒成踊,東即位,拜賓成踊。
賓出,主人拜送;有賓後至者則拜之成踊;送賓如初。
衆主人兄弟皆出門,出門哭止,相者告就次。
於又哭,括髮成踊;於三哭,猶括髮成踊。
三日成服,於五哭,相者告事畢。
爲母所以異於父者,壹括髮,其餘免以終事,他如奔父之禮。
齊衰以下不及殯:先之墓,西面哭盡哀,免麻於東方,即位,與主人哭成踊,襲。
有賓則主人拜賓、送賓;賓有後至者,拜之如初。
相者告事畢。
遂冠歸,入門左,北面哭盡哀,免袒成踊,東即位,拜賓成踊,賓出,主人拜送。
於又哭,免袒成踊;於三哭,猶免袒成踊。
三日成服,於五哭,相者告事畢。
聞喪不得奔喪,哭盡哀;問故,又哭盡哀。
乃爲位,括髮袒成踊,襲絰絞帶即位,拜賓反位成踊。
賓出,主人拜送於門外,反位;若有賓後至者,拜之成踊,送賓如初。
於又哭,括髮袒成踊,於三哭,猶括髮袒成踊,三日成服,於五哭,拜賓送賓如初。
若除喪而後歸,則之墓,哭成踊,東括髮袒絰,拜賓成踊,送賓反位,又哭盡哀,遂除,於家不哭。
主人之待之也,無變於服,與之哭,不踊。
自齊衰以下,所以異者,免麻。
凡爲位,非親喪,齊衰以下,皆即位哭盡哀,而東免絰,即位,袒、成踊、襲,拜賓反位,哭成踊,送賓反位,相者
子言之:歸乎!君子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
子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
《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

子曰:裼襲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
子曰:祭極敬,不繼之以樂;朝極辨,不繼之以倦。
子曰:君子慎以闢禍,篤以不掩,恭以遠恥。
子曰: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
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亻焉,如不終日。
子曰:齊戒以事鬼神,擇日月以見君,恐民之不敬也。
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子曰:無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欲民之毋相褻也。
《易》曰:“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報者,天下之利也。
子曰: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
《詩》曰:“無言不仇,無德不報。
”《大甲》曰:“民非後無能胥以寧;後非民無以闢四方。

子曰: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
子曰:無慾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矣。
是故君子議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子曰:仁有三,與仁同功而異情。
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強仁。
仁者右也,道者左也。
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厚於仁者薄於義,親而不尊;厚於義者薄於仁,尊而不親。
道有至,義有考。
至道以王,義道以霸,考道以爲無失。
子言之: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
中心憯怛,愛人之仁也:率法而強之,資仁者也。
《詩》雲:“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哉。
”數世之仁也。
《國風》曰:“我今不閱,皇恤我後。
”終身之仁也。
子曰:仁之爲器重,其爲道遠,舉者莫能勝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數多者仁也,夫勉於仁者,不亦難乎?是故君子以義度人,則難爲人;以人望人,則賢者可知已矣。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大雅》曰:“德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惟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亻免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子曰: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過易辭也。
子曰:恭近禮,儉近仁,信近情,敬讓以行,此雖有過,其不甚矣。
夫恭寡過,情可信,儉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鮮乎?《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

子曰:仁之難成久矣,惟君子能之。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爲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
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爲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子路問強。
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爲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君子之道費而隱。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子曰:「道不遠人。
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4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