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於旻天,何爲其號泣也?”孟子曰:“怨慕也。
”
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
然則舜怨乎?”
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於旻天,於父母,則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爲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爲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
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
爲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
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爲天子,而不足以解憂。
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
大孝終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
”
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
然則舜怨乎?”
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於旻天,於父母,則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爲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爲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
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
爲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
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爲天子,而不足以解憂。
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
大孝終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
萬章曰:“士之不託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
諸侯失國,而後託於諸侯,禮也;士之託於諸侯,非禮也。
”
萬章曰:“君饋之粟,則受之乎?”曰:“受之。
”
“受之何義也?”曰:“君之於氓也,固周之。
”
曰:“周之則受,賜之則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
曰:“敢問其不敢何也?”曰:“抱關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於上。
無常職而賜於上者,以爲不恭也。
”
曰:“君饋之,則受之,不識可常繼乎?”曰:“繆公之於子思也,亟問,亟饋鼎肉。
子思不悅。
於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
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
’蓋自是臺無饋也。
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也,可謂悅賢乎?”
曰:“敢問國君欲養君子,如何斯可謂養矣?”曰:“以君命將之,再拜稽首而受。
其後廩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
子思以爲鼎肉,使己僕僕爾亟拜也,非養君子之道也。
堯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養舜於畎畝之中,後舉而加諸上位。
故曰:“王公之尊賢者也。
”
諸侯失國,而後託於諸侯,禮也;士之託於諸侯,非禮也。
”
萬章曰:“君饋之粟,則受之乎?”曰:“受之。
”
“受之何義也?”曰:“君之於氓也,固周之。
”
曰:“周之則受,賜之則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
曰:“敢問其不敢何也?”曰:“抱關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於上。
無常職而賜於上者,以爲不恭也。
”
曰:“君饋之,則受之,不識可常繼乎?”曰:“繆公之於子思也,亟問,亟饋鼎肉。
子思不悅。
於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
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
’蓋自是臺無饋也。
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也,可謂悅賢乎?”
曰:“敢問國君欲養君子,如何斯可謂養矣?”曰:“以君命將之,再拜稽首而受。
其後廩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
子思以爲鼎肉,使己僕僕爾亟拜也,非養君子之道也。
堯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養舜於畎畝之中,後舉而加諸上位。
故曰:“王公之尊賢者也。
”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桊也。
以人性爲仁義,猶以杞柳爲桮桊。
”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爲桮桊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爲桮桊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爲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爲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以人性爲仁義,猶以杞柳爲桮桊。
”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爲桮桊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爲桮桊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爲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爲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爲悅者也,故謂之內。
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爲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
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爲悅者也,故謂之內。
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爲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
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爲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見其濯濯也,以爲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爲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爲,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
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爲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
’惟心之謂與?”
人見其濯濯也,以爲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爲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爲,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
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爲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
’惟心之謂與?”
公孫丑問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
’”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
曰:“固哉,高叟之爲詩也!有人於此,越人關弓而射之,則己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
其兄關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親親也。
親親,仁也。
固矣夫,高叟之爲詩也!”曰:“凱風何以不怨?”
曰:“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小弁,親之過大者也。
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
愈疏,不孝也;不可磯,亦不孝也。
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
’”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
曰:“固哉,高叟之爲詩也!有人於此,越人關弓而射之,則己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
其兄關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親親也。
親親,仁也。
固矣夫,高叟之爲詩也!”曰:“凱風何以不怨?”
曰:“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小弁,親之過大者也。
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
愈疏,不孝也;不可磯,亦不孝也。
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
孟子居鄒,季任爲任處守,以幣交,受之而不報。
處於平陸,儲子爲相,以幣交,受之而不報。
他日由鄒之任,見季子;由平陸之齊,不
見儲子。
屋廬子喜曰:“連得閒矣。
”
問曰:“夫子之任見季子,之齊不見儲子,爲其爲相與?”
曰:“非也。
書曰:‘享多儀,儀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於享。
’爲其不成享也。
”
屋廬子悅。
或問之。
屋廬子曰:“季子不得之鄒,儲子得之平陸。
”
處於平陸,儲子爲相,以幣交,受之而不報。
他日由鄒之任,見季子;由平陸之齊,不
見儲子。
屋廬子喜曰:“連得閒矣。
”
問曰:“夫子之任見季子,之齊不見儲子,爲其爲相與?”
曰:“非也。
書曰:‘享多儀,儀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於享。
’爲其不成享也。
”
屋廬子悅。
或問之。
屋廬子曰:“季子不得之鄒,儲子得之平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