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去齊。
尹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爲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幹澤也。
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
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茲不悅。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爲速。
王庶幾改之。
王如改諸,則必反予。
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
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爲善。
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
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
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
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
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

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爲巨擘焉。
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
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屨,妻辟纑,以易之也。

曰:“仲子,齊之世家也。
兄戴,蓋祿萬鍾。
以兄之祿爲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爲不義之室而不居也,闢兄離母,處於於陵。
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顣曰:‘惡用是鶂鶂者爲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
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
’出而哇之。
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於陵則居之。
是尚爲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
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
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孟子曰:“爲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
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餘裏;世之相後也,夭有餘歲。
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
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饋七十鎰而受;於薛,饋五十鎰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
皆適於義也。
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
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
’予何爲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
辭曰:‘聞戒。
’故爲兵饋之,予何爲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
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墨者夷之,因徐闢而求見孟子。
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癒,我且往見,夷子不來!”他日又求見孟子。
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
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
吾聞夷子墨者。
墨之治喪也,以薄爲其道也。
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爲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爲愛無差等,施由親始。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爲人之親其兄之子爲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
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
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
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
其顙有泚,睨而不視。
夫泚也,非爲人泚,中心達於面目。
蓋歸反虆梩而掩之。
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憮然爲間曰:“命之矣。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9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