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
二公曰:「我其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
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
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
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於天,以旦代某之身。
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
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於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
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
今我即命於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
乃卜三龜,一習吉。
啓籥見書,乃並是吉。
公曰:「體!王其罔害。
予小子新命於三王,惟永終是圖;茲攸俟,能念予一人。」公歸,乃納冊於金縢之匱中。
王翼日乃瘳。
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
於後,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
王亦未敢誚公。
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王與大夫盡弁以啓金縢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
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事。
對曰:「信。
噫!公命我勿敢言。」
王執書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勞王家,惟予衝人弗及知。
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
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
歲則大熟。
二公曰:「我其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
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
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
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於天,以旦代某之身。
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
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於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
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
今我即命於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
乃卜三龜,一習吉。
啓籥見書,乃並是吉。
公曰:「體!王其罔害。
予小子新命於三王,惟永終是圖;茲攸俟,能念予一人。」公歸,乃納冊於金縢之匱中。
王翼日乃瘳。
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
於後,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
王亦未敢誚公。
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王與大夫盡弁以啓金縢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
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事。
對曰:「信。
噫!公命我勿敢言。」
王執書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勞王家,惟予衝人弗及知。
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
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
歲則大熟。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
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
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王之害也;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論寶若此其難也。
今人主之於法術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則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獻耳。
主用術則大臣不得擅斷,近習不敢賣重;官行法則浮萌趨於耕農,而游士危於戰陳;則法術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禍也。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獨周乎道言也,則法術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昔者吳起教楚悼王以楚國之欲曰:「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
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吳起枝解於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勞,禁游宦之民而顯耕戰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八年而薨,商君車裂於秦。
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法而富強,二子之言也已當矣,然而枝解吳起而車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細民惡治也。
當今之世,大臣貪重,細民安亂,甚於秦、楚之欲,而人主無悼王、孝公之聽,則法術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術哉!此世所以亂無霸王也。
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
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王之害也;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論寶若此其難也。
今人主之於法術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則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獻耳。
主用術則大臣不得擅斷,近習不敢賣重;官行法則浮萌趨於耕農,而游士危於戰陳;則法術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禍也。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獨周乎道言也,則法術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昔者吳起教楚悼王以楚國之欲曰:「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
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吳起枝解於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勞,禁游宦之民而顯耕戰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八年而薨,商君車裂於秦。
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法而富強,二子之言也已當矣,然而枝解吳起而車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細民惡治也。
當今之世,大臣貪重,細民安亂,甚於秦、楚之欲,而人主無悼王、孝公之聽,則法術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術哉!此世所以亂無霸王也。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築薛,吾甚恐。
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
苟爲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
君子創業垂統,爲可繼也。
若夫成功,則天也。
君如彼何哉?強爲善而已矣。
”
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
苟爲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
君子創業垂統,爲可繼也。
若夫成功,則天也。
君如彼何哉?強爲善而已矣。
”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市廛而不徵,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
關譏而不徵,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
廛無夫裏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爲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
如此,則無敵於天下。
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市廛而不徵,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
關譏而不徵,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
廛無夫裏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爲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
如此,則無敵於天下。
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王請勿疑!”
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王請勿疑!”
齊人伐燕,取之。
諸侯將謀救燕。
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爲政於天下者,湯是也。
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
書曰:‘湯一徵,自葛始。
’天下信之。
‘東面而徵,西夷怨;南面而徵,北狄怨。
曰,奚爲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
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
書曰:‘徯我後,後來其蘇。
’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徵之。
民以爲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若殺其父兄,繫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
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衆,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
諸侯將謀救燕。
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爲政於天下者,湯是也。
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
書曰:‘湯一徵,自葛始。
’天下信之。
‘東面而徵,西夷怨;南面而徵,北狄怨。
曰,奚爲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
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
書曰:‘徯我後,後來其蘇。
’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徵之。
民以爲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若殺其父兄,繫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
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衆,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鴈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
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文王以民力爲臺爲沼。
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
』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
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文王以民力爲臺爲沼。
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
』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
曰:“王之好樂甚,則國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
曰:“與少樂樂,與衆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衆。
”
“臣請爲王言樂。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
”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
曰:“王之好樂甚,則國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
曰:“與少樂樂,與衆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衆。
”
“臣請爲王言樂。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