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
如是輩經,於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佈於閻浮提,無令斷絕。
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婆羅剎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於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
如此輩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衆生所應得利,而爲廣說。
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
何謂爲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
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
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爲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爲久修道行。
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
何等爲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
有此二法,當知是新學菩薩,爲自毀傷。
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
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
何等爲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爲二法。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
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爲他廣說。
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爲他說者,當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

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於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復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爲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佈。
’阿難言:‘唯!我已受持要者。
世尊!當何名斯經?’佛言:‘阿難!是經名爲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爾時,釋提恆因,於大衆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白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
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衆生聞此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則爲閉衆惡趣開諸善門,常爲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爲作護。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
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則爲供養去來今佛。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讚歎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縱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莊嚴;以一切華香瓔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
天帝!於意云何?其人植福,寧爲多不?’
釋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

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
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世界名大莊嚴,劫名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
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王四天下。
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

‘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
”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
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
”即問:“何謂法之供養?”天曰:“汝可住問藥王如來,當廣爲汝說法之供養。
”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
云何名爲法之供養?”’
‘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衆會皆作金色。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衆會皆作金色。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衆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爲此瑞應。
’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
’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衆並師子座,置於右掌,往詣佛所。
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座,即皆受教。
衆坐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爲乎?’‘唯然已見。
’‘於汝意云何?’‘世尊!我睹其爲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爲何香?’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難言:‘此所從來?’曰:‘是長者維摩詰,從衆香國,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曰:‘此飯久如當消?’曰:‘此飯勢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
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
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
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衆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
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爲,而作佛事。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爲,無非佛事。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衆生爲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爲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
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
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
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
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衆生。
觀於寂滅,亦不永滅。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
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爲,非無爲。
無示無說。
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舍。
非有相,非無相。
同真際,等法性。
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
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衆結縛。
等諸智,同衆生,於諸法無分別。
一切無得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
無畏無憂,無喜無厭。
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
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世尊!如來身爲若此,作如是觀。
以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舍利弗!沒者爲虛誑法,壞敗之相;生者爲虛誑法,相續之相。
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
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答言:‘不也。
日光出時,則無衆冥。
’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曰:‘欲以明照,爲之除冥。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爲化衆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衆生煩惱闇耳!’
是時大衆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衆。
佛知一切衆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爲此衆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衆,衆皆欲見。

於是維摩結心念:吾當不起於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
◇文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繼正即位,正也。
二月癸亥,日有食之。
天王使叔服來會葬。
葬曰會,其志重天子之禮也。
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
薨稱公,舉上也。
葬我君,接上下也。
僖公,葬而後舉諡,諡所以成德也,於卒事乎加之矣。
天王使毛伯來錫公命。
禮有受命,無來錫命,錫命非正也。
晉侯伐衛。
叔孫得臣如京師。
衛人伐晉。
秋,公孫敖會晉侯於戚。
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弒其君髡。
日髡之卒,所以謹商臣之弒也。
夷狄不言正、不正。
公孫敖如齊。
◇文公二年
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晉侯及秦師戰於彭衙。
秦師敗績。
丁丑,作僖公主。
作,爲也。
爲僖公主也。
立主,喪主於虞,吉主於練。
作僖公主,譏其後也。
作主、壞廟有時日,於練焉壞廟。
壞廟之道,易檐可也,改塗可也。
三月乙巳,及晉處父盟。
不言公,處父伉也,爲公諱也。
何以知其與公盟?以其日也。
何以不言公之如晉?所恥也。
出不書,反不致也。
夏,六月,公孫敖會宋公、陳侯、鄭伯、晉士谷,盟於垂斂。
內大夫可以會外諸侯。
自十有二月不雨,至於秋七月。
歷時而言不雨,文不憂雨也。
不憂雨者,無志乎民也。
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廟,躋僖公。
大事者何?大是事也,着祫、嘗。
祫祭者,毀廟之主,陳於大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祭於大祖。
躋,升也,先親而後祖也,逆祀也。
逆祀,則是無昭穆也。
無昭穆,則是無祖也。
無祖,則無天也。
故曰:文無天。
無天者,是無天而行也。
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此《春秋》之義也。
冬,晉人、宋人、陳人、鄭人伐秦。
公子遂如齊納幣。
◇文公三年
三年春,王正月,叔孫得臣會晉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伐沈。
沈潰。
夏,五月,王子虎卒。
叔服也,此不卒者也,何以卒之?以其來會葬,我卒之也。
或曰,以其嘗執重以守也。
秦人伐晉。
秋,楚人圍江。
雨螽於宋。
外災不志,此何以志也?曰,災甚也。
其甚奈何?茅茨盡矣。
着於上,見於下,謂之雨。
冬,公如晉。
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晉侯盟。
晉陽處父帥師伐楚救江。
此伐楚,其言救江何也?江遠楚近,伐楚所以救江也。
◇文公四年
四年春,公至自晉。
夏,逆婦姜於齊。
其曰婦姜,爲其禮成乎齊也。
其逆者誰也?親逆而稱婦,或者公與?何其速婦之也?曰公也。
其不言公何也?非成禮於齊也。
曰婦,有姑之辭也。
其不言氏何也?貶之也。
何爲貶之也?夫人與有貶也。
狄侵齊。
秋,楚人滅江。
晉侯伐秦。
衛侯使寧俞來聘。
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風氏薨。
◇文公五年
五年春,王正月,王使榮叔歸含且賵。
含,一事也。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衆,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歟,抑與之歟?”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歟?”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
先王之道,斯爲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7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