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從昔來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衆生。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諸菩薩誓願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
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
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衆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恆河沙。
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衆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龕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讚嘆。
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
何等爲十:
一者、土地豐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現存益壽;五者、所求遂意;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闢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
世尊,未來世中,及現在衆生,若能於所住處方面,作如是供養,得如是利益。
復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所住處,有此經典及菩薩像,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
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
佛告堅牢地神:汝大神力,諸神少及。
何以故?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穀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
又常稱揚地藏菩薩利益之事。
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於常分地神。
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
汝以本神力而擁護之,勿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輒聞於耳,何況令受。
非但汝獨護是人故,亦有釋梵眷屬,諸天眷屬,擁護是人。
何故得如是聖賢擁護,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是本願經故,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
以是之故,得大擁護。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諸菩薩誓願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
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
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衆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恆河沙。
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衆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龕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讚嘆。
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
何等爲十:
一者、土地豐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現存益壽;五者、所求遂意;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闢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
世尊,未來世中,及現在衆生,若能於所住處方面,作如是供養,得如是利益。
復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所住處,有此經典及菩薩像,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
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
佛告堅牢地神:汝大神力,諸神少及。
何以故?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穀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
又常稱揚地藏菩薩利益之事。
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於常分地神。
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
汝以本神力而擁護之,勿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輒聞於耳,何況令受。
非但汝獨護是人故,亦有釋梵眷屬,諸天眷屬,擁護是人。
何故得如是聖賢擁護,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是本願經故,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
以是之故,得大擁護。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
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夫不恬不愉。
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人大喜邪,毗於陽;大怒邪,毗於陰。
陰陽並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處無常,思慮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於是乎天下始喬詰卓鷙,而後有盜跖、曾、史之行。
故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
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爲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說明邪,是淫於色也;說聰邪,是淫於聲也;說仁邪,是亂於德也;說義邪,是悖於理也;說禮邪,是相於技也;說樂邪,是相於淫也;說聖邪,是相於藝也;說知邪,是相於疵也。
天下將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
天下將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臠卷獊囊而亂天下也。
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
甚矣,天下之惑也!豈直過也而去之邪!乃齊戒以言之,跪坐以進之,鼓歌以儛之。
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爲。
無爲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故貴以身於爲天下,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於爲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故君子苟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從容無爲而萬物炊累焉。
吾又何暇治天下哉!崔瞿問於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
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
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
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堯、舜於是乎股無胈,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
愁其五藏以爲仁義,矜其血氣以規法度。
然猶有不勝也。
堯於是放灌兜於崇山,投三苗於三峗,流共工於幽都,此不勝天下也。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
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畢起。
於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於是乎斤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決焉。
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攖人心。
故賢者伏處大山嵁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慄乎廟堂之上。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
意,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吾未知聖知之不爲桁楊椄槢也,仁義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
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夫不恬不愉。
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人大喜邪,毗於陽;大怒邪,毗於陰。
陰陽並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處無常,思慮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於是乎天下始喬詰卓鷙,而後有盜跖、曾、史之行。
故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
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爲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說明邪,是淫於色也;說聰邪,是淫於聲也;說仁邪,是亂於德也;說義邪,是悖於理也;說禮邪,是相於技也;說樂邪,是相於淫也;說聖邪,是相於藝也;說知邪,是相於疵也。
天下將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
天下將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臠卷獊囊而亂天下也。
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
甚矣,天下之惑也!豈直過也而去之邪!乃齊戒以言之,跪坐以進之,鼓歌以儛之。
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爲。
無爲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故貴以身於爲天下,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於爲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故君子苟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從容無爲而萬物炊累焉。
吾又何暇治天下哉!崔瞿問於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
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
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
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堯、舜於是乎股無胈,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
愁其五藏以爲仁義,矜其血氣以規法度。
然猶有不勝也。
堯於是放灌兜於崇山,投三苗於三峗,流共工於幽都,此不勝天下也。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
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畢起。
於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於是乎斤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決焉。
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攖人心。
故賢者伏處大山嵁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慄乎廟堂之上。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
意,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吾未知聖知之不爲桁楊椄槢也,仁義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
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
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
”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皁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
”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
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樑;萬物羣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羣,草木遂長。
是故禽獸可系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
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慾,是謂素樸。
素樸而民性得矣。
及至聖人,蹩躠爲仁,踶跂爲義,而天下始疑矣。
澶漫爲樂,摘闢爲禮,而天下始分矣。
故純樸不殘,孰爲犧尊!白玉不毀,孰爲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爲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爲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爲仁義,聖人之過也。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
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
故馬之知而能至盜者,伯樂之罪也。
夫赫胥氏時,民居不知所爲,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
民能以此矣!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
此亦聖人之過也。
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
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
”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皁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
”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
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樑;萬物羣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羣,草木遂長。
是故禽獸可系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
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慾,是謂素樸。
素樸而民性得矣。
及至聖人,蹩躠爲仁,踶跂爲義,而天下始疑矣。
澶漫爲樂,摘闢爲禮,而天下始分矣。
故純樸不殘,孰爲犧尊!白玉不毀,孰爲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爲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爲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爲仁義,聖人之過也。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
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
故馬之知而能至盜者,伯樂之罪也。
夫赫胥氏時,民居不知所爲,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
民能以此矣!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
此亦聖人之過也。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衆,其主君也。
君原於德而成於天。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爲也,天德而已矣。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
故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
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慾而天下足,無爲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
《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無爲爲之之謂天,無爲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
故執德之謂紀,德成之謂立,循於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爲萬物逝也。
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於淵;不利貨財,不近貴富;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
不拘一世之利以爲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爲己處顯。
顯則明。
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
金石不得無以鳴。
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
萬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於事,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故其德廣。
其心之出,有物採之。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
視乎冥冥,聽乎無聲。
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
還歸,遺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
堯問於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許由曰:「殆哉,圾乎天下!齧缺之爲人也,聰明睿知,給數以敏,其性過人,而又乃以人受天。
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
與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無天。
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方且爲緒使,方且爲物絯,方且四顧而物應,方且應衆宜,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恆。
夫何足以配天乎!雖然,有族有祖,可以爲衆父而不可以爲衆父父。
治,亂之率也,北面之禍也,南面之賊也。」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
君原於德而成於天。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爲也,天德而已矣。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
故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
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慾而天下足,無爲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
《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無爲爲之之謂天,無爲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
故執德之謂紀,德成之謂立,循於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爲萬物逝也。
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於淵;不利貨財,不近貴富;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
不拘一世之利以爲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爲己處顯。
顯則明。
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
金石不得無以鳴。
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
萬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於事,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故其德廣。
其心之出,有物採之。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
視乎冥冥,聽乎無聲。
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
還歸,遺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
堯問於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許由曰:「殆哉,圾乎天下!齧缺之爲人也,聰明睿知,給數以敏,其性過人,而又乃以人受天。
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
與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無天。
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方且爲緒使,方且爲物絯,方且四顧而物應,方且應衆宜,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恆。
夫何足以配天乎!雖然,有族有祖,可以爲衆父而不可以爲衆父父。
治,亂之率也,北面之禍也,南面之賊也。」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
將爲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爲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譎,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譎之不固也。
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爲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爲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爲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里。
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
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爲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爲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脣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
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
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爲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爲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爲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爲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擲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攊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故曰:大巧若拙。
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
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譎之不固也。
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爲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爲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爲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里。
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
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爲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爲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脣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
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
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爲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爲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爲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爲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擲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攊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故曰:大巧若拙。
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
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
生而無以知爲也,謂之以知養恬。
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
夫德,和也;道,理也。
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
禮樂遍行,則天下亂矣。
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
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
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羣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
當是時也,莫之爲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爲天下,是故順而不一。
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爲天下,是故安而不順。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爲天下,興治化之流,梟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心。
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
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
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
隱故不自隱。
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
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存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爲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
小識傷德,小行傷道。
故曰:正己而已矣。
樂全之謂得志。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
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
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
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故不爲軒冕肆志,不爲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
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
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
生而無以知爲也,謂之以知養恬。
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
夫德,和也;道,理也。
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
禮樂遍行,則天下亂矣。
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
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
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羣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
當是時也,莫之爲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爲天下,是故順而不一。
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爲天下,是故安而不順。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爲天下,興治化之流,梟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心。
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
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
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
隱故不自隱。
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
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存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爲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
小識傷德,小行傷道。
故曰:正己而已矣。
樂全之謂得志。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
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
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
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故不爲軒冕肆志,不爲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
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
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乎?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雲者爲雨乎?雨者爲云乎?孰隆施是?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風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上仿徨。
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敢問何故?”巫咸袑曰:“來,吾語女。
天有六極五常,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兇。
九洛之事,治成德備,臨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
商大宰蕩問仁於莊子。
莊子曰:“虎狼,仁也。
”曰:“何謂也?”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爲不仁!”曰:“請問至仁。
”莊子曰:“至仁無親。
”大宰曰:“蕩聞之,無親則不愛,不愛則不孝。
謂至仁不孝,可乎?”莊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
此非過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見冥山,是何也?則去之遠也。
故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而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夫德遺堯、舜而不爲也,利澤施於萬世,天下莫知也,豈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故曰:至貴,國爵並焉;至富,國財並焉;至願,名譽並焉。
是以道不渝。
”
北門成問於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大清。
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
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
四時迭起,萬物循生。
一盛一衰,文武倫經。
一清一濁,陰陽調和,流光其聲。
蟄蟲始作,吾驚之以雷霆。
其卒無尾,其始無首。
一死一生,一僨一起,所常無窮,而一不可待。
汝故懼也。
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
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
在谷滿谷,在坑滿坑。
塗卻守神,以物爲量。
其聲揮綽,其名高明。
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紀。
吾止之於有窮,流之於無止。
子欲慮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見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儻然立於四虛之道,倚於槁梧而吟:‘目知窮乎所欲見,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虛,乃至委蛇。
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調之以自然之命。
故若混逐叢生,林樂而無形,布揮而不曳,幽昏而無聲。
動於無方,居於窈冥,或謂之死,或謂之生;或謂之實,或謂之榮。
行流散徙,不主常聲。
世疑之,稽於聖人。
聖也者,達於情而遂於命也。
天機不張
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敢問何故?”巫咸袑曰:“來,吾語女。
天有六極五常,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兇。
九洛之事,治成德備,臨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
商大宰蕩問仁於莊子。
莊子曰:“虎狼,仁也。
”曰:“何謂也?”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爲不仁!”曰:“請問至仁。
”莊子曰:“至仁無親。
”大宰曰:“蕩聞之,無親則不愛,不愛則不孝。
謂至仁不孝,可乎?”莊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
此非過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見冥山,是何也?則去之遠也。
故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而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夫德遺堯、舜而不爲也,利澤施於萬世,天下莫知也,豈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故曰:至貴,國爵並焉;至富,國財並焉;至願,名譽並焉。
是以道不渝。
”
北門成問於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大清。
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
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
四時迭起,萬物循生。
一盛一衰,文武倫經。
一清一濁,陰陽調和,流光其聲。
蟄蟲始作,吾驚之以雷霆。
其卒無尾,其始無首。
一死一生,一僨一起,所常無窮,而一不可待。
汝故懼也。
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
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
在谷滿谷,在坑滿坑。
塗卻守神,以物爲量。
其聲揮綽,其名高明。
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紀。
吾止之於有窮,流之於無止。
子欲慮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見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儻然立於四虛之道,倚於槁梧而吟:‘目知窮乎所欲見,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虛,乃至委蛇。
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調之以自然之命。
故若混逐叢生,林樂而無形,布揮而不曳,幽昏而無聲。
動於無方,居於窈冥,或謂之死,或謂之生;或謂之實,或謂之榮。
行流散徙,不主常聲。
世疑之,稽於聖人。
聖也者,達於情而遂於命也。
天機不張
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爲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好也。
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爲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遊居學者之所好也。
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爲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並者之所好也。
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無爲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爲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衆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爲,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
平易則恬淡矣。
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不爲福先,不爲禍始。
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
去知與故,遁天之理。
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不思慮,不豫謀。
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其寢不夢,其覺無憂。
其神純粹,其魂不罷。
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樂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過也;好惡者,德之失也。
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於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於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竭。
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爲,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夫有幹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
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爲象,其名爲同帝。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
守而勿失,與神爲一。
一之精通,合於天倫。
野語有之曰:“衆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聖人貴精。
”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
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爲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遊居學者之所好也。
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爲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並者之所好也。
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無爲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爲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衆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爲,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
平易則恬淡矣。
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不爲福先,不爲禍始。
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
去知與故,遁天之理。
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不思慮,不豫謀。
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其寢不夢,其覺無憂。
其神純粹,其魂不罷。
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樂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過也;好惡者,德之失也。
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於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於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竭。
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爲,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夫有幹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
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爲象,其名爲同帝。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
守而勿失,與神爲一。
一之精通,合於天倫。
野語有之曰:“衆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聖人貴精。
”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
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爲也,昧然無不靜者矣。
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
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
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
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靜則無爲,無爲也則任事者責矣。
無爲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爲者,萬物之本也。
明此以南鄉,堯之爲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爲臣也。
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爲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
靜而聖,動而王,無爲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
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爲戾,澤及萬世而不爲仁,長於上古而不爲壽,覆載天地刻雕衆形而不爲巧,此之謂天樂。
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
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
’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
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爲宗,以道德爲主,以無爲爲常。
無爲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爲也,則爲天下用而不足。
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上無爲也,下亦無爲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爲也,上亦有爲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
上必無爲而用天下,下必有爲爲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爲也。
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爲而天下功。
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羣之道也。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
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闢,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
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
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
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爲也,昧然無不靜者矣。
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
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
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
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靜則無爲,無爲也則任事者責矣。
無爲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爲者,萬物之本也。
明此以南鄉,堯之爲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爲臣也。
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爲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
靜而聖,動而王,無爲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
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爲戾,澤及萬世而不爲仁,長於上古而不爲壽,覆載天地刻雕衆形而不爲巧,此之謂天樂。
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
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
’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
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爲宗,以道德爲主,以無爲爲常。
無爲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爲也,則爲天下用而不足。
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上無爲也,下亦無爲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爲也,上亦有爲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
上必無爲而用天下,下必有爲爲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爲也。
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爲而天下功。
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羣之道也。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
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闢,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
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
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