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坚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从昔来瞻视顶礼无量菩萨摩诃萨,皆是大不可思议神通智慧,广度众生。
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诸菩萨誓愿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
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亦化百千身形,度于六道,其愿尚有毕竟。
是地藏菩萨教化六道一切众生,所发誓愿劫数,如千百亿恒河沙。
世尊,我观未来及现在众生,于所住处,于南方清洁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形像,烧香供养,瞻礼赞叹。
是人居处,即得十种利益。
何等为十:
一者、土地丰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现存益寿;五者、所求遂意;六者、无水火灾;七者、虚耗辟除;八者、杜绝恶梦;九者、出入神护;十者、多遇圣因。
世尊,未来世中,及现在众生,若能于所住处方面,作如是供养,得如是利益。
复白佛言:世尊,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所住处,有此经典及菩萨像,是人更能转读经典,供养菩萨。
我常日夜以本神力,卫护是人,乃至水火盗贼,大横小横,一切恶事,悉皆消灭。
佛告坚牢地神:汝大神力,诸神少及。
何以故?阎浮土地,悉蒙汝护,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苇,谷米宝贝,从地而有,皆因汝力。
又常称扬地藏菩萨利益之事。
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于常分地神。
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菩萨,及转读是经,但依地藏本愿经一事修行者。
汝以本神力而拥护之,勿令一切灾害及不如意事,辄闻于耳,何况令受。
非但汝独护是人故,亦有释梵眷属,诸天眷属,拥护是人。
何故得如是圣贤拥护,皆由瞻礼地藏形像,及转读是本愿经故,自然毕竟出离苦海,证涅槃乐。
以是之故,得大拥护。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夫不恬不愉。
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
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
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
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
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獊囊而乱天下也。
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
甚矣,天下之惑也!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齐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舞之。
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
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
吾又何暇治天下哉!崔瞿问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
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
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
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
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
然犹有不胜也。
尧于是放灌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
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
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于是乎斤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
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
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
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
”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素朴而民性得矣。
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
澶漫为乐,摘辟为礼,而天下始分矣。
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
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
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夫赫胥氏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
此亦圣人之过也。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
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
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
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
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
显则明。
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
金石不得无以鸣。
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
其心之出,有物采之。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
还归,遗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
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
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
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
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
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
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谲,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谲之不固也。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
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
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攊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故曰:大巧若拙。
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
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夫德,和也;道,理也。
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
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
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
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
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
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
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
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
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隐故不自隐。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故曰:正己而已矣。
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
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
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
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
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乎?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徨。
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巫咸袑曰:“来,吾语女。
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九洛之事,治成德备,临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
庄子曰:“虎狼,仁也。
”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
”庄子曰:“至仁无亲。
”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
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
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
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
是以道不渝。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
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
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
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一盛一衰,文武伦经。
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
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
其卒无尾,其始无首。
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
汝故惧也。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
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
在谷满谷,在坑满坑。
涂却守神,以物为量。
其声挥绰,其名高明。
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
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
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
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
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
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
行流散徙,不主常声。
世疑之,稽于圣人。
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
天机不张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好也。
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者之所好也。
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
平易则恬淡矣。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去知与故,遁天之理。
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不思虑,不豫谋。
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其神纯粹,其魂不罢。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
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
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
守而勿失,与神为一。
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
’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
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
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
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8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