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 物莫能陷也 。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於物無不陷也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
其母曰:「汝還,顧反爲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
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
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晉平公與羣臣飲,飲酣,乃喟然嘆曰:“莫樂爲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
”師曠侍坐於前,援琴撞之。
公被衽而避,琴壞於壁。
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於側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師曠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請除之。
公曰:“釋之,以爲寡人戒。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爲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
汝今諦聽,當爲汝說。
”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盤。
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
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衆生,建立世界。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爲一切諸菩薩衆,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衆生開發矇昧。
在會法衆,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世尊,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爲諸菩薩開祕密藏,及爲末世一切衆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甚深祕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衆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
汝今諦聽,當爲汝說。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見空華;患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生死涅盤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爲虛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爲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
’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盤,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盤,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着;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
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如是分別,非爲正問。

爾時,世尊欲重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及末世衆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衆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佈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
汝今諦聽,當爲汝說。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皈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善男子,是經名爲《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羣品。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恆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賢善首當知,是經諸佛說,
如來等護持,十二部眼目,
名爲大方廣,圓覺陀羅尼,
顯如來境界。
以此修行者,
增進至佛地。
如海納百川,
飲者皆充滿。
假使施七寶,
積滿三千界,不如聞此經。
若化河沙衆,皆得阿羅漢,
不如聞半偈。
汝等於來世,
護是宣持者,無令生退屈。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眾,及爲末世一切眾生,演説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説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
願興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説方便。」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説種種方便。
汝今諦聽,當爲汝説。」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當風。
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競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
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凈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彼愚癡者,説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是故我説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説名菩薩。
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説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覺圓明故, 顯心清凈。
心清凈故,見塵清凈。
見清凈故,眼根清凈。
根清凈故,眼識清凈。
識清凈故,聞塵清凈。
聞清凈故,耳根清凈。
根清凈故,耳識清凈。
識清凈故,覺塵清凈。
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
色清凈故,聲塵清凈。
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
地清凈故,水大清凈。
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
彼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爲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衆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衆生得離諸幻。
汝今諦聽,當爲汝說。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
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爲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
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覆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爲菩薩開祕密藏,令諸大衆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於大涅盤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唯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深奧祕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衆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
汝今諦聽,當爲汝說。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
當知輪迴,愛爲根本。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衆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慾爲因,愛命爲果。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復現天人。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爲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是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慾而入生死。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善男子,一切衆生由本貪慾,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若諸衆生永舍貪慾,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盤。
善男子,一切衆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若諸衆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爲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衆生咎。
是名衆生五性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8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