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 · 普賢菩薩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眾,及爲末世一切眾生,演説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説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
願興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説方便。」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説種種方便。
汝今諦聽,當爲汝説。」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當風。
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競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
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凈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彼愚癡者,説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是故我説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説名菩薩。
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説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覺圓明故, 顯心清凈。
心清凈故,見塵清凈。
見清凈故,眼根清凈。
根清凈故,眼識清凈。
識清凈故,聞塵清凈。
聞清凈故,耳根清凈。
根清凈故,耳識清凈。
識清凈故,覺塵清凈。
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
色清凈故,聲塵清凈。
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
地清凈故,水大清凈。
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
彼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凈。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凈。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凈故,一身清凈。
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
多身清凈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凈。
「善男子,一世界清凈故,多世界清凈。
多世界清凈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
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
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
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 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何以故?一切覺故。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
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
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説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
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誰爲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凈。
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願興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説方便。」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説種種方便。
汝今諦聽,當爲汝説。」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當風。
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競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
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凈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彼愚癡者,説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是故我説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説名菩薩。
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説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覺圓明故, 顯心清凈。
心清凈故,見塵清凈。
見清凈故,眼根清凈。
根清凈故,眼識清凈。
識清凈故,聞塵清凈。
聞清凈故,耳根清凈。
根清凈故,耳識清凈。
識清凈故,覺塵清凈。
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
色清凈故,聲塵清凈。
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
地清凈故,水大清凈。
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
彼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凈。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凈。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凈故,一身清凈。
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
多身清凈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凈。
「善男子,一世界清凈故,多世界清凈。
多世界清凈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
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
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
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 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何以故?一切覺故。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
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
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説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
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誰爲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凈。
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圓覺經》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簡稱,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佛教大乘之經典。
內容是佛爲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説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全經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台)、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
本章節爲普眼菩薩所請教的問題,以及佛陀的回答。
意在表明修行階次及方便説法。
在聞知圓覺境界後,眾生應當先心存正念,止息妄念,遠離幻境和幻心,如此就能成就虛空平等的清靜圓覺。
內容是佛爲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説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全經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台)、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
本章節爲普眼菩薩所請教的問題,以及佛陀的回答。
意在表明修行階次及方便説法。
在聞知圓覺境界後,眾生應當先心存正念,止息妄念,遠離幻境和幻心,如此就能成就虛空平等的清靜圓覺。
思惟:思量所對之境而起分別。
開悟:開智悟理,即開智慧、悟道理。
凈圓覺心:凈妙的圓滿覺悟心。
正念:正确的念頭,念念不忘佛法眞理。
奢摩他:梵語音譯。
意譯爲「止」、「寂靜」。
「禪定」的另稱謂。
禁戒:禁非戒惡。
宴坐:默然靜坐,此指坐禪。
無體:無實體。
四緣:緣是指二切物事之間生起一種互相交涉的關繫,這種關係共有四種,即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
根爲能生長的意思。
緣相:攀緣事物而又思慮的心的相狀。
假名:假立名字。
緣塵:攀緣色、聲等六塵。
緣心:攀緣事物的心。
摩尼寶珠:如意珠。
摩尼,梵語音譯。
意爲珠。
五色:靑、黃、赤、白、黑,又稱「五正色」。
十二處:「六根」加「六塵」,合稱爲「十二處」。
處,是出生之義。
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名爲「十八界」。
十力:如來所具有的十種智力,即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三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三、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四、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種種解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六、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七、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九、宿命無漏智力,即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十、永斷習氣智力,即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四無所畏:也稱「四無畏」。
無畏,即教化他人的心沒有懼怕。
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兩種。
四無礙智: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説無礙。
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説;樂説無礙是辯説法義,爲眾生樂説自在。
十八不共法:衹限於佛所有的十八種功德法,因爲衹限於佛,不與三乘共有,所以稱爲「不共法」。
具體包括: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三十七助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包括: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及八聖道支。
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阿僧祇(qí):印度數目之一。
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祗」等,意謂無量數或無窮極之數。
此詞多用於計量劫數,而計量劫數時,有小阿僧祗劫與大阿僧祇劫兩種。
恆河沙:印度恆河中的細沙,以此形容數目極多。
開悟:開智悟理,即開智慧、悟道理。
凈圓覺心:凈妙的圓滿覺悟心。
正念:正确的念頭,念念不忘佛法眞理。
奢摩他:梵語音譯。
意譯爲「止」、「寂靜」。
「禪定」的另稱謂。
禁戒:禁非戒惡。
宴坐:默然靜坐,此指坐禪。
無體:無實體。
四緣:緣是指二切物事之間生起一種互相交涉的關繫,這種關係共有四種,即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
根爲能生長的意思。
緣相:攀緣事物而又思慮的心的相狀。
假名:假立名字。
緣塵:攀緣色、聲等六塵。
緣心:攀緣事物的心。
摩尼寶珠:如意珠。
摩尼,梵語音譯。
意爲珠。
五色:靑、黃、赤、白、黑,又稱「五正色」。
十二處:「六根」加「六塵」,合稱爲「十二處」。
處,是出生之義。
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名爲「十八界」。
十力:如來所具有的十種智力,即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三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三、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四、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種種解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六、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七、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九、宿命無漏智力,即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十、永斷習氣智力,即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四無所畏:也稱「四無畏」。
無畏,即教化他人的心沒有懼怕。
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兩種。
四無礙智: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説無礙。
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説;樂説無礙是辯説法義,爲眾生樂説自在。
十八不共法:衹限於佛所有的十八種功德法,因爲衹限於佛,不與三乘共有,所以稱爲「不共法」。
具體包括: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三十七助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包括: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及八聖道支。
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阿僧祇(qí):印度數目之一。
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祗」等,意謂無量數或無窮極之數。
此詞多用於計量劫數,而計量劫數時,有小阿僧祗劫與大阿僧祇劫兩種。
恆河沙:印度恆河中的細沙,以此形容數目極多。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以頂禮禮敬佛足,然後起立右轉,繞佛三圈,又長跪在佛前雙手合掌,對佛稟告道:「大悲世尊,希望您能爲來參加本此法會的諸菩薩眾,以及末世修習大乘的一切眾生演説菩薩修行的逐步次序,什麽是思惟?如何能够安住於世而保持佛法?眾生沒有開悟,應用什麽方法使他們普遍開悟?世尊,如果眾生沒有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思維,即使聽了佛所説的三昧正定法門,仍會心生迷惑,不能悟入圓滿覺悟的境界。
希望佛大發慈悲,爲我們以及末世眾生解説方便法門。」
普眼菩薩説完後,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祖致禮,循環往復,這樣連續請求三次。
那時,世尊對普眼菩薩説:「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爲諸位菩薩以及末世眾生,嚮我問及修行的次序,正确的思考,住世保持佛法,以及修行的簡便方法。
現在你就仔細地聽,我爲你解説。」
當時,普眼菩薩以能接受佛的教導而心生歡喜,和其他參加法會的大眾安靜地聽佛説法。
「善男子,那些剛開始學佛的菩薩和末世眾生,要想求得如來清凈圓滿覺悟心,就應當堅持正确的念想,遠離各種各樣的幻象。
先依照佛教授的修定的方法,堅持禁戒,要安置好徒眾,安處靜室。
應常有這樣的觀念:我現在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種自然元素緣合而成。
所謂頭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等,以及身體上的污垢,都屬於地元素;我的唾液、鼻涕、膿血,津液、涎末,痰、淚、精氣,大小便等,都屬於水元素;我的生命中含有的燥熱之氣,屬於火元素;我的生命之所以能够延續是因爲有呼吸的作用,它屬於風元素。
四大各有所歸,此身究竟當在何處?即知道身體終究是沒有實體的,它衹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互相緣和而合成的相狀,實際是一種幻化的相狀。
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互相緣和而合成的身體,又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個爲內,一個爲外,內外合成,組成了稱之爲「身的東西。
在這个過程中産生了各種習氣,在其中積聚,好像有思慮的相狀出現,於是就有了假名爲‘心’的這個東西。
「善男子,這個虛妄的心,如果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不可能存在。
如果地、水、火、風四大分離,就沒有六塵存在,旣是所緣之塵各歸散滅,那麽終究也不見有能攀緣事物的心了。
「善男子,由於眾生的幻身滅掉了,所以幻心也就滅掉了幻心一旦滅掉了,幻塵也就滅掉了;因爲幻塵滅掉了,所以幻滅也會滅掉了;幻滅被滅掉,那些不是幻的‘非幻’,即空的自性卻是不滅的。
這好比磨鏡,將鏡子上的污垢全部磨去後,就會再現鏡子明亮的本質。
善男子,應當知道身心都是幻垢,衹有把這些幻垢永遠消滅了,纔能顯現十方清凈。
「善男子,比如清凈摩尼寶珠,五種顔色映入寶珠,隨著不同方向會映現出不同的顔色。
但愚癡的人看到摩尼寶珠所映出的五種顔色,誤以爲摩尼寶珠上的顔色是實有的。
「善男子,圓滿覺悟的清靜本性,顯現於身心,隨著眾生的種類應現出不同的身心影像。
愚癡的人認爲,清凈圓覺心與身心自身的相狀都是實有的,正是因爲有了這種認識,纔使他不能遠離幻化。
因此,我説身心都是幻垢,能够對治遠離幻垢,纔能稱得上是菩薩。
幻垢全部除去,即沒有所謂的要對治幻垢這回事了,也就沒有對離幻垢的人。
善男子,菩薩和末世眾生,能够證得各種虛幻假相都滅絶時,即刻便能得到無限量的清凈,無邊虛空,這都是圓明覺性的顯現。
由於覺性圓明,所以心本來是清凈的。
由於心是清凈的,所以看到的外境是清凈的。
由於所看到的外境是清凈的,所以眼根是清凈的。
由於眼根清凈,所以眼識是清凈的。
由於眼識是清凈的,所以聽到的聲塵是清凈的。
由於所聽到的聲塵是清凈的,所以耳根是清凈的。
由於耳根是清凈的,所以耳識是清凈的。
由於耳識清凈,所以人的思維覺察也是清凈的。
由此類推,以至鼻、舌、身、意的根、塵也都清凈。
「善男子,由於根清凈,色塵也就清凈。
色塵清凈,聲塵也就清凈。
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都清凈。
「善男子,由於六塵清凈,地大也就清凈。
由於地大清凈水大也就清凈。
由此,火大、風大也都清凈。
「善男子,由於四大都清凈,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也都清凈。
由於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清凈,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也都清凈。
由此,乃至八萬四千種法門也都一切清凈。
「善男子,一切事物實相眞如的體性清凈,所以自身清凈。
由於自身是清凈的,所以多身清凈。
由於多身是清凈的,乃至十方眾生都是圓覺清凈的。
「善男子,由於一箇世界清靜,多箇世界也就清凈。
由於多箇世界清靜,如此,乃至充滿無盡虛空,三世圓滿,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善男子,由於虛空平等不動,應當知道覺悟的自性平等不動。
由於四大不動,應當知道覺性平等不動。
如此,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應當知道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由於覺性周遍圓滿、清凈不動、沒有邊際,應當知道六根遍滿法界。
由於六根遍滿法界,應當知道六塵遍滿法界。
六塵遍滿法界,應當知道四大遍滿法界。
由此乃至總持法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於微妙的覺性遍滿法界,六根、六塵的本性沒有壞滅雜亂。
由於六根、六塵的本性沒有壞滅雜亂,如此乃至總持法門沒有壞滅雜亂。
猶如百千燈光照耀一室,燈光遍滿房間,相互間沒有壞滅雜亂。
「善男子,成就圓覺妙心,應當知道菩薩不被任何的法束縛,不求從法中解脫;不厭惡生死,不貪愛涅槃;不崇敬持戒的人,不憎惡毁戒的人;不特別尊重久學的人,不輕視初學的人爲什麽呢?因爲一切眾生都有圓覺妙心。
比如眼光,直接知曉眼前事物,眼光圓滿映照沒有憎愛。
爲什麽呢?因爲光體沒有兩樣,沒有憎恨和貪愛。
「善男子,這些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圓覺妙心得到成就者,於圓覺妙心中不見有可修之行,也沒有可成就之果。
圓覺妙心普照一切,其體性又寂滅無二。
於圓覺心中,無數的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與圓覺心不即不離,沒有束縛,沒有解脫,由此得知,眾生本來是佛,生死、涅槃就像昨日的夢一樣。
「善男子,旣然如昨日的夢一樣,應當得知生死以及涅槃沒有生起沒有滅謝,沒有來去。
所證悟的道果,旣無所得也無所失,旣無獲得也無捨棄。
那些能够證悟的人,沒有造作什麽也沒有止息什麽,沒有隨順什麽也沒有滅除什麽。
在這種修證中,沒有能證之人也沒有所證之法,終究沒有什麽修證,也沒有進行修證的人。
這是因爲一切的法性都是平等、永遠不壞滅的。
「善男子,那些菩薩們應該這樣修行,像這樣循序漸進,像這樣思維,像這樣住持,像這樣運用方便手段,像這樣開悟,追求這樣的法門,纔不會感到迷惑。」
當時,世尊爲了重新闡述這箇眞義,於是又説偈語: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誰爲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凈。
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希望佛大發慈悲,爲我們以及末世眾生解説方便法門。」
普眼菩薩説完後,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祖致禮,循環往復,這樣連續請求三次。
那時,世尊對普眼菩薩説:「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爲諸位菩薩以及末世眾生,嚮我問及修行的次序,正确的思考,住世保持佛法,以及修行的簡便方法。
現在你就仔細地聽,我爲你解説。」
當時,普眼菩薩以能接受佛的教導而心生歡喜,和其他參加法會的大眾安靜地聽佛説法。
「善男子,那些剛開始學佛的菩薩和末世眾生,要想求得如來清凈圓滿覺悟心,就應當堅持正确的念想,遠離各種各樣的幻象。
先依照佛教授的修定的方法,堅持禁戒,要安置好徒眾,安處靜室。
應常有這樣的觀念:我現在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種自然元素緣合而成。
所謂頭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等,以及身體上的污垢,都屬於地元素;我的唾液、鼻涕、膿血,津液、涎末,痰、淚、精氣,大小便等,都屬於水元素;我的生命中含有的燥熱之氣,屬於火元素;我的生命之所以能够延續是因爲有呼吸的作用,它屬於風元素。
四大各有所歸,此身究竟當在何處?即知道身體終究是沒有實體的,它衹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互相緣和而合成的相狀,實際是一種幻化的相狀。
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互相緣和而合成的身體,又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個爲內,一個爲外,內外合成,組成了稱之爲「身的東西。
在這个過程中産生了各種習氣,在其中積聚,好像有思慮的相狀出現,於是就有了假名爲‘心’的這個東西。
「善男子,這個虛妄的心,如果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不可能存在。
如果地、水、火、風四大分離,就沒有六塵存在,旣是所緣之塵各歸散滅,那麽終究也不見有能攀緣事物的心了。
「善男子,由於眾生的幻身滅掉了,所以幻心也就滅掉了幻心一旦滅掉了,幻塵也就滅掉了;因爲幻塵滅掉了,所以幻滅也會滅掉了;幻滅被滅掉,那些不是幻的‘非幻’,即空的自性卻是不滅的。
這好比磨鏡,將鏡子上的污垢全部磨去後,就會再現鏡子明亮的本質。
善男子,應當知道身心都是幻垢,衹有把這些幻垢永遠消滅了,纔能顯現十方清凈。
「善男子,比如清凈摩尼寶珠,五種顔色映入寶珠,隨著不同方向會映現出不同的顔色。
但愚癡的人看到摩尼寶珠所映出的五種顔色,誤以爲摩尼寶珠上的顔色是實有的。
「善男子,圓滿覺悟的清靜本性,顯現於身心,隨著眾生的種類應現出不同的身心影像。
愚癡的人認爲,清凈圓覺心與身心自身的相狀都是實有的,正是因爲有了這種認識,纔使他不能遠離幻化。
因此,我説身心都是幻垢,能够對治遠離幻垢,纔能稱得上是菩薩。
幻垢全部除去,即沒有所謂的要對治幻垢這回事了,也就沒有對離幻垢的人。
善男子,菩薩和末世眾生,能够證得各種虛幻假相都滅絶時,即刻便能得到無限量的清凈,無邊虛空,這都是圓明覺性的顯現。
由於覺性圓明,所以心本來是清凈的。
由於心是清凈的,所以看到的外境是清凈的。
由於所看到的外境是清凈的,所以眼根是清凈的。
由於眼根清凈,所以眼識是清凈的。
由於眼識是清凈的,所以聽到的聲塵是清凈的。
由於所聽到的聲塵是清凈的,所以耳根是清凈的。
由於耳根是清凈的,所以耳識是清凈的。
由於耳識清凈,所以人的思維覺察也是清凈的。
由此類推,以至鼻、舌、身、意的根、塵也都清凈。
「善男子,由於根清凈,色塵也就清凈。
色塵清凈,聲塵也就清凈。
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都清凈。
「善男子,由於六塵清凈,地大也就清凈。
由於地大清凈水大也就清凈。
由此,火大、風大也都清凈。
「善男子,由於四大都清凈,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也都清凈。
由於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清凈,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也都清凈。
由此,乃至八萬四千種法門也都一切清凈。
「善男子,一切事物實相眞如的體性清凈,所以自身清凈。
由於自身是清凈的,所以多身清凈。
由於多身是清凈的,乃至十方眾生都是圓覺清凈的。
「善男子,由於一箇世界清靜,多箇世界也就清凈。
由於多箇世界清靜,如此,乃至充滿無盡虛空,三世圓滿,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善男子,由於虛空平等不動,應當知道覺悟的自性平等不動。
由於四大不動,應當知道覺性平等不動。
如此,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應當知道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由於覺性周遍圓滿、清凈不動、沒有邊際,應當知道六根遍滿法界。
由於六根遍滿法界,應當知道六塵遍滿法界。
六塵遍滿法界,應當知道四大遍滿法界。
由此乃至總持法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於微妙的覺性遍滿法界,六根、六塵的本性沒有壞滅雜亂。
由於六根、六塵的本性沒有壞滅雜亂,如此乃至總持法門沒有壞滅雜亂。
猶如百千燈光照耀一室,燈光遍滿房間,相互間沒有壞滅雜亂。
「善男子,成就圓覺妙心,應當知道菩薩不被任何的法束縛,不求從法中解脫;不厭惡生死,不貪愛涅槃;不崇敬持戒的人,不憎惡毁戒的人;不特別尊重久學的人,不輕視初學的人爲什麽呢?因爲一切眾生都有圓覺妙心。
比如眼光,直接知曉眼前事物,眼光圓滿映照沒有憎愛。
爲什麽呢?因爲光體沒有兩樣,沒有憎恨和貪愛。
「善男子,這些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圓覺妙心得到成就者,於圓覺妙心中不見有可修之行,也沒有可成就之果。
圓覺妙心普照一切,其體性又寂滅無二。
於圓覺心中,無數的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與圓覺心不即不離,沒有束縛,沒有解脫,由此得知,眾生本來是佛,生死、涅槃就像昨日的夢一樣。
「善男子,旣然如昨日的夢一樣,應當得知生死以及涅槃沒有生起沒有滅謝,沒有來去。
所證悟的道果,旣無所得也無所失,旣無獲得也無捨棄。
那些能够證悟的人,沒有造作什麽也沒有止息什麽,沒有隨順什麽也沒有滅除什麽。
在這種修證中,沒有能證之人也沒有所證之法,終究沒有什麽修證,也沒有進行修證的人。
這是因爲一切的法性都是平等、永遠不壞滅的。
「善男子,那些菩薩們應該這樣修行,像這樣循序漸進,像這樣思維,像這樣住持,像這樣運用方便手段,像這樣開悟,追求這樣的法門,纔不會感到迷惑。」
當時,世尊爲了重新闡述這箇眞義,於是又説偈語: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誰爲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凈。
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