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爲先。
《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倫也。
《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
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爲人師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其言也約而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爲先。
《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倫也。
《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
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爲人師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其言也約而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
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
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
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是故駢於足者,連无用之肉也;枝於手者,樹无用之指也;多方駢枝於五藏之情者,淫僻於仁義之行,而多方於聰明之用也。
是故駢於明者,亂五色,淫文章,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而離朱是已。
多於聰者,亂五聲,淫六律,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而師曠是已。
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
駢於辯者,纍瓦結繩竄句,遊心於堅白同異之閒,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是已。
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故合者不爲駢,而枝者不爲跂;長者不爲有餘,短者不爲不足。
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
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
且夫駢於拇者,決之則泣;枝於手者,齕之則啼。
二者,或有餘於數,或不足於數,其於憂一也。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
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囂囂也?
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天下有常然。
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
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
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纆索而遊乎道德之間爲哉,使天下惑也!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爲殉,一也。
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
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穀奚事,則博塞以遊。
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
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
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
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天下盡殉也。
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
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
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於其間哉!
且夫屬其性乎仁義者,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屬其性於五味,雖通如俞兒,
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
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是故駢於足者,連无用之肉也;枝於手者,樹无用之指也;多方駢枝於五藏之情者,淫僻於仁義之行,而多方於聰明之用也。
是故駢於明者,亂五色,淫文章,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而離朱是已。
多於聰者,亂五聲,淫六律,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而師曠是已。
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
駢於辯者,纍瓦結繩竄句,遊心於堅白同異之閒,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是已。
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故合者不爲駢,而枝者不爲跂;長者不爲有餘,短者不爲不足。
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
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
且夫駢於拇者,決之則泣;枝於手者,齕之則啼。
二者,或有餘於數,或不足於數,其於憂一也。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
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囂囂也?
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天下有常然。
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
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
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纆索而遊乎道德之間爲哉,使天下惑也!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爲殉,一也。
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
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穀奚事,則博塞以遊。
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
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
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
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天下盡殉也。
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
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
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於其間哉!
且夫屬其性乎仁義者,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屬其性於五味,雖通如俞兒,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爲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爲愛也。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説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爲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爲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爲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爲也,非不能也。」
曰:「不爲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
』是誠不能也。
爲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
』是不爲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詩》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物皆然,心爲甚。
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爲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爲愛也。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説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爲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爲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爲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爲也,非不能也。」
曰:「不爲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
』是誠不能也。
爲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
』是不爲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詩》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物皆然,心爲甚。
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
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
庚辰,傅於許。
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
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
壬午,遂入許。
許莊公奔衛。
齊侯以許讓公。
公曰:“君謂許不共,故從君討之。
許既伏其罪矣。
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
”乃與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於許君,而假手於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其敢以許自爲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於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
若寡人得沒於地,天其以禮悔禍於許,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
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
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惟許國之爲,亦聊以固吾圉也。
”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無置於許。
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於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
夫許,大嶽之胤也。
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有禮。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
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
”
庚辰,傅於許。
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
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
壬午,遂入許。
許莊公奔衛。
齊侯以許讓公。
公曰:“君謂許不共,故從君討之。
許既伏其罪矣。
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
”乃與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於許君,而假手於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其敢以許自爲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於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
若寡人得沒於地,天其以禮悔禍於許,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
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
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惟許國之爲,亦聊以固吾圉也。
”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無置於許。
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於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
夫許,大嶽之胤也。
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有禮。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
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
”
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
庚辰,傅於許。
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
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
壬午,遂入許。
許莊公奔衛。
齊侯以許讓公。
公曰:“君謂許不共,故從君討之。
許既伏其罪矣。
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
”乃與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於許君,而假手於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其敢以許自爲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於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
若寡人得沒於地,天其以禮悔禍於許,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
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
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惟許國之爲,亦聊以固吾圉也。
”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無置於許。
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於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
夫許,大嶽之胤也。
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有禮。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
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
”
庚辰,傅於許。
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
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
壬午,遂入許。
許莊公奔衛。
齊侯以許讓公。
公曰:“君謂許不共,故從君討之。
許既伏其罪矣。
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
”乃與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於許君,而假手於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其敢以許自爲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於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
若寡人得沒於地,天其以禮悔禍於許,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
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
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惟許國之爲,亦聊以固吾圉也。
”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無置於許。
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於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
夫許,大嶽之胤也。
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有禮。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
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