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計國家百姓所以治者而爲之,必計國家百姓之所以亂者而闢之。
”然計國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爲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
何以知其然也?上之爲政,得下之情,則是明於民之善非也。
若苟明於民之善非也,則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也。
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
上之爲政也,不得下之情,則是不明於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於民之善非,則是不得善人而賞之,不得暴人而罰之。
善人不賞而暴人不罰,爲政若此,國衆必亂。
故賞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
然計得下之情,將奈何可?故子墨子曰:“唯能以尚同一義爲政,然後可矣!”何以知尚同一義之可而爲政於天下也?然胡不審稽古之治爲政之說乎?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長也,百姓爲人。
若苟百姓爲人,是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千人千義。
逮至人之衆,不可勝計也;則其所謂義者,亦不可勝計。
此皆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是以厚者有鬥,而薄者有爭。
是故天下之慾同一天下之義也,是故選擇賢者,立爲天子。
天子以其知力爲未足獨治天下,是以選擇其次,立爲三公。
三公又以其知力爲未足獨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國建諸侯。
諸侯又以其知力爲未足獨治其四境之內也,是以選擇其次,立爲卿之宰。
卿之宰又以其知力爲未足獨左右其君也,是以選擇其次,立而爲鄉長、家君。
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諸侯、卿之宰、鄉長、家君,非特富貴遊佚而擇之也,將使助治亂刑政也。
故古者建國設都,乃立后王君公,奉以卿士師長,此非欲用說也,唯辯而使助治天明也。
今此何爲人上而不能治其下?爲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則是上下相賊也。
何故以然?則義不同也。
若苟義不同者有黨,上以若人爲善,將賞之,若人唯使得上之賞而闢百姓之毀;是以爲善者必未可使勸,見有賞也。
上以若人爲暴,將罰之,若人唯使得上之罰,而懷百姓之譽;是以爲暴者必未可使沮,見有罰也。
故計上之賞譽,不足以勸善,計其毀罰,不足以沮暴。
此何故以然?則義不同也。
然則欲同一天下之義,將奈何可?故子墨子言曰:然胡不賞使家君,試用家君發憲布令其家?曰:“若見愛利家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家者,亦必以告。
”若見愛利家以告,亦猶愛利家者也,上得且賞之,衆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家不以告,亦猶惡賊家者也,上得且罰之,衆聞則非之。
是以遍若家之人,皆欲得其長上之賞譽,闢其毀罰。
是以善言之,不善言之;家君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
善人之賞,而暴人之罰,則家必治矣。
然計若家之所以治者,何
”然計國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爲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
何以知其然也?上之爲政,得下之情,則是明於民之善非也。
若苟明於民之善非也,則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也。
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
上之爲政也,不得下之情,則是不明於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於民之善非,則是不得善人而賞之,不得暴人而罰之。
善人不賞而暴人不罰,爲政若此,國衆必亂。
故賞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
然計得下之情,將奈何可?故子墨子曰:“唯能以尚同一義爲政,然後可矣!”何以知尚同一義之可而爲政於天下也?然胡不審稽古之治爲政之說乎?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長也,百姓爲人。
若苟百姓爲人,是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千人千義。
逮至人之衆,不可勝計也;則其所謂義者,亦不可勝計。
此皆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是以厚者有鬥,而薄者有爭。
是故天下之慾同一天下之義也,是故選擇賢者,立爲天子。
天子以其知力爲未足獨治天下,是以選擇其次,立爲三公。
三公又以其知力爲未足獨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國建諸侯。
諸侯又以其知力爲未足獨治其四境之內也,是以選擇其次,立爲卿之宰。
卿之宰又以其知力爲未足獨左右其君也,是以選擇其次,立而爲鄉長、家君。
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諸侯、卿之宰、鄉長、家君,非特富貴遊佚而擇之也,將使助治亂刑政也。
故古者建國設都,乃立后王君公,奉以卿士師長,此非欲用說也,唯辯而使助治天明也。
今此何爲人上而不能治其下?爲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則是上下相賊也。
何故以然?則義不同也。
若苟義不同者有黨,上以若人爲善,將賞之,若人唯使得上之賞而闢百姓之毀;是以爲善者必未可使勸,見有賞也。
上以若人爲暴,將罰之,若人唯使得上之罰,而懷百姓之譽;是以爲暴者必未可使沮,見有罰也。
故計上之賞譽,不足以勸善,計其毀罰,不足以沮暴。
此何故以然?則義不同也。
然則欲同一天下之義,將奈何可?故子墨子言曰:然胡不賞使家君,試用家君發憲布令其家?曰:“若見愛利家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家者,亦必以告。
”若見愛利家以告,亦猶愛利家者也,上得且賞之,衆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家不以告,亦猶惡賊家者也,上得且罰之,衆聞則非之。
是以遍若家之人,皆欲得其長上之賞譽,闢其毀罰。
是以善言之,不善言之;家君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
善人之賞,而暴人之罰,則家必治矣。
然計若家之所以治者,何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爲政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衆,刑政之治。
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衆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故何也?
子墨子言曰:執有命者以雜於民間者衆。
執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衆則衆,命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命壽則壽,命夭則夭;命……雖強勁,何益哉?”以上說王公大人,下以駔百姓之從事,故執有命者不仁。
故當執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然則明辨此之說,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儀。
言而毋儀,譬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故言必有三表。
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以爲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爲有,蓋嘗尚觀於聖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武王受而治之。
此世未易,民未渝,在於桀、紂,則天下亂;在於湯、武,則天下治。
豈可謂有命哉!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爲有,蓋嘗尚觀於先王之書?先王之書,所以出國家、佈施百姓者,憲也;先王之憲亦嘗有曰:“福不可請,而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先王之刑亦嘗有曰:“福不可請,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所以整設師旅、進退師徒者,誓也;先王之誓亦嘗有曰:“福不可請,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
是故子墨子言曰:吾當未鹽,數天下之良書,不可盡計數,大方論數,而五者是也。
今雖毋求執有命者之言,不必得,不亦可錯乎?
今用執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
覆天下之義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誶也。
說百姓之誶者,是滅天下之人也。
然則所爲欲義在上者,何也?曰:義人在上,天下必治,上帝、山川、鬼神,必有幹主,萬民被其大利。
何以知之?子墨子曰:古者湯封於亳,絕長繼短,方地百里,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移則分,率其百姓以上尊天事鬼,是以天鬼富之,諸侯與之,百姓親之,賢士歸之,未歿其世而王天下,政諸侯。
昔者文王封於岐周,絕長繼短,方地百里,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則。
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
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罷不肖、股肱不利者,處而願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吾則吾利,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是以天鬼富之,諸侯與之,百姓親之,賢士歸之。
未歿其世而王天下,政諸侯。
鄉
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衆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故何也?
子墨子言曰:執有命者以雜於民間者衆。
執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衆則衆,命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命壽則壽,命夭則夭;命……雖強勁,何益哉?”以上說王公大人,下以駔百姓之從事,故執有命者不仁。
故當執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然則明辨此之說,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儀。
言而毋儀,譬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故言必有三表。
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以爲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爲有,蓋嘗尚觀於聖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武王受而治之。
此世未易,民未渝,在於桀、紂,則天下亂;在於湯、武,則天下治。
豈可謂有命哉!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爲有,蓋嘗尚觀於先王之書?先王之書,所以出國家、佈施百姓者,憲也;先王之憲亦嘗有曰:“福不可請,而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先王之刑亦嘗有曰:“福不可請,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所以整設師旅、進退師徒者,誓也;先王之誓亦嘗有曰:“福不可請,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
是故子墨子言曰:吾當未鹽,數天下之良書,不可盡計數,大方論數,而五者是也。
今雖毋求執有命者之言,不必得,不亦可錯乎?
今用執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
覆天下之義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誶也。
說百姓之誶者,是滅天下之人也。
然則所爲欲義在上者,何也?曰:義人在上,天下必治,上帝、山川、鬼神,必有幹主,萬民被其大利。
何以知之?子墨子曰:古者湯封於亳,絕長繼短,方地百里,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移則分,率其百姓以上尊天事鬼,是以天鬼富之,諸侯與之,百姓親之,賢士歸之,未歿其世而王天下,政諸侯。
昔者文王封於岐周,絕長繼短,方地百里,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則。
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
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罷不肖、股肱不利者,處而願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吾則吾利,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是以天鬼富之,諸侯與之,百姓親之,賢士歸之。
未歿其世而王天下,政諸侯。
鄉
子墨子言曰:“逮至昔三代聖王既沒,天下失義,諸侯力正。
是以存夫爲人君臣上下者之不惠忠也,父子弟兄之不慈孝弟長貞良也,正長之不強於聽治,賤人之不強於從事也。
民之爲婬暴寇亂盜賊,以兵刃、毒藥、水火,退無罪人乎道路率徑,奪人車馬、衣裘以自利者,並作,由此始,是以天下亂。
此其故何以然也?則皆以疑惑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不明乎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
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則夫天下豈亂哉!”
今執無鬼者曰:“鬼神者,固無有。
”旦暮以爲教誨乎天下,疑天下之衆,使天下之衆皆疑惑乎鬼神有無之別,是以天下亂。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實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故當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以爲將不可以不明察此者也。
既以鬼神有無之別,以爲不可不察已。
”
然則吾爲明察此,其說將奈何而可?子墨子曰:“是與天下之所以察知有與無之道者,必以衆之耳目之實知有與亡爲儀者也。
請惑聞之見之,則必以爲有;莫聞莫見,則必以爲無。
若是,何不嘗入一鄉一里而問之?自古以及今,生民以來者,亦有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則鬼神何謂無乎?若莫聞莫見,則鬼神可謂有乎?”
今執無鬼者言曰:“夫天下之爲聞見鬼神之物者,不可勝計也。
”亦孰爲聞見鬼神有、無之物哉?子墨子言曰:“若以衆之所同見,與衆之所同聞,則若昔者杜伯是也。
”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殺我而不辜,若以死者爲無知,則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
”其三年,周宣王合諸侯而田於圃,田車數百乘,從數千人,滿野。
日中,杜伯乘白馬素車,朱衣冠,執朱弓,挾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車上,中心折脊,殪車中,伏弢而死。
當是之時,周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周之《春秋》。
爲君者以教其臣,爲父者以警其子,曰:“戒之!慎之!凡殺不辜者,其得不祥,鬼神之誅,若此之僭速也!”以若書之說觀之,則鬼神之有,豈可疑哉!
非惟若書之說爲然也,昔者鄭穆公,當晝日中處乎廟,有神入門而左,鳥身,素服三絕,面狀正方。
鄭穆公見之,乃恐懼奔。
神曰:“無懼!帝享女明德,使予錫女壽十年有九,使若國家蕃昌,子孫茂,毋失鄭。
”穆公再拜稽首,曰:“敢問神名?”曰:“予爲句芒。
”若以鄭穆公之所身見爲儀,則鬼神之有,豈可疑哉!
非惟若書之說爲然也,昔者燕簡公殺其臣莊子儀而不辜,莊子儀曰:“吾君王殺我而不辜。
死人毋知亦已,死人有知,不出三年,心使吾君知之。
”期年,
是以存夫爲人君臣上下者之不惠忠也,父子弟兄之不慈孝弟長貞良也,正長之不強於聽治,賤人之不強於從事也。
民之爲婬暴寇亂盜賊,以兵刃、毒藥、水火,退無罪人乎道路率徑,奪人車馬、衣裘以自利者,並作,由此始,是以天下亂。
此其故何以然也?則皆以疑惑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不明乎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
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則夫天下豈亂哉!”
今執無鬼者曰:“鬼神者,固無有。
”旦暮以爲教誨乎天下,疑天下之衆,使天下之衆皆疑惑乎鬼神有無之別,是以天下亂。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實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故當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以爲將不可以不明察此者也。
既以鬼神有無之別,以爲不可不察已。
”
然則吾爲明察此,其說將奈何而可?子墨子曰:“是與天下之所以察知有與無之道者,必以衆之耳目之實知有與亡爲儀者也。
請惑聞之見之,則必以爲有;莫聞莫見,則必以爲無。
若是,何不嘗入一鄉一里而問之?自古以及今,生民以來者,亦有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則鬼神何謂無乎?若莫聞莫見,則鬼神可謂有乎?”
今執無鬼者言曰:“夫天下之爲聞見鬼神之物者,不可勝計也。
”亦孰爲聞見鬼神有、無之物哉?子墨子言曰:“若以衆之所同見,與衆之所同聞,則若昔者杜伯是也。
”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殺我而不辜,若以死者爲無知,則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
”其三年,周宣王合諸侯而田於圃,田車數百乘,從數千人,滿野。
日中,杜伯乘白馬素車,朱衣冠,執朱弓,挾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車上,中心折脊,殪車中,伏弢而死。
當是之時,周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周之《春秋》。
爲君者以教其臣,爲父者以警其子,曰:“戒之!慎之!凡殺不辜者,其得不祥,鬼神之誅,若此之僭速也!”以若書之說觀之,則鬼神之有,豈可疑哉!
非惟若書之說爲然也,昔者鄭穆公,當晝日中處乎廟,有神入門而左,鳥身,素服三絕,面狀正方。
鄭穆公見之,乃恐懼奔。
神曰:“無懼!帝享女明德,使予錫女壽十年有九,使若國家蕃昌,子孫茂,毋失鄭。
”穆公再拜稽首,曰:“敢問神名?”曰:“予爲句芒。
”若以鄭穆公之所身見爲儀,則鬼神之有,豈可疑哉!
非惟若書之說爲然也,昔者燕簡公殺其臣莊子儀而不辜,莊子儀曰:“吾君王殺我而不辜。
死人毋知亦已,死人有知,不出三年,心使吾君知之。
”期年,
子墨子言曰:“古(爲“今”字之誤)者王公大人爲政於國家者,情慾譽之審,賞罰之當,刑政之不過失。
……”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語:‘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見”通“現”)知隱’。
謀若此可得而知矣。
”
今師徒(行軍)唯毋興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爲者也。
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
今唯毋廢一時(一季),則百姓飢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今嘗計軍上(爲“出”字之誤):竹箭、羽旄(máo古代用犛牛尾裝飾的旗子)、幄幕、甲盾、撥劫(“撥”同“瞂”fá盾牌,“劫”同“鉣”jié組帶鐵,一種馬具),往而靡弊腑(爲“腐”之假借字)冷(當作“泠”líng清涼:泠風;泠泠(a.形容清涼;b.形容聲音清越);姓;古同“零”,凋零)不反(通“返”)者,不可勝數。
又與矛、戟、戈、劍、乘車,其列住(爲“往則”之誤)碎拆靡弊而不反者,不可勝數。
與其牛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勝數。
與其塗道之修遠,糧食輟絕而不繼,百姓死者,不可勝數也。
與其居處之不安,食飯之不時,肌飽之不節,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
喪師多不可勝數,喪師盡不可勝計,則是鬼神之喪其主後(鬼神因此喪失後代祭祀的),亦不可勝數。
國家發政,奪民之用,廢民之利,若此甚衆,然而何爲爲之?曰:“我貪伐勝之名,及得之利,故爲之。
”子墨子言曰:“計其所自勝,無所可用也;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
”今攻三裏之城,七裏之郭,攻此不用銳,且無殺,而徒得此然也?殺人多必數於萬,寡必數於千,然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且可得也。
今萬乘之國,虛數於千,不勝而入;廣衍數於萬,不勝而闢(開發建設)。
然則土地者,所有餘也;王(爲“士”字之誤)民者,所不足也。
今盡王(爲“士”字之誤)民之死,嚴下上之患,以爭虛城,則是棄所不足,而重所有餘也。
爲政若此,非國之務者也。
飾攻戰者言曰:“南則荊、吳之王,北則齊、晉之君,始封於天下之時,其土地之方,未至有數百里也;人徒之衆,未至有數十萬人也。
以攻戰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數千裏也;人徒之衆,至有數百萬人。
故當攻戰而不可爲也。
”子墨子言曰:“雖四五國則得利焉,猶謂之非行道也。
譬若醫之藥人之有病者然,今有醫於此,和合其祝藥之於天下之有病者而藥之。
萬人食此,若醫四五人得利焉,猶謂之非行藥也。
故孝子不以食其親,忠臣不以食其君。
古者封國於天下,尚者以耳之所聞,近者以目之所見,以攻戰亡者,不可勝數。
”何
……”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語:‘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見”通“現”)知隱’。
謀若此可得而知矣。
”
今師徒(行軍)唯毋興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爲者也。
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
今唯毋廢一時(一季),則百姓飢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今嘗計軍上(爲“出”字之誤):竹箭、羽旄(máo古代用犛牛尾裝飾的旗子)、幄幕、甲盾、撥劫(“撥”同“瞂”fá盾牌,“劫”同“鉣”jié組帶鐵,一種馬具),往而靡弊腑(爲“腐”之假借字)冷(當作“泠”líng清涼:泠風;泠泠(a.形容清涼;b.形容聲音清越);姓;古同“零”,凋零)不反(通“返”)者,不可勝數。
又與矛、戟、戈、劍、乘車,其列住(爲“往則”之誤)碎拆靡弊而不反者,不可勝數。
與其牛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勝數。
與其塗道之修遠,糧食輟絕而不繼,百姓死者,不可勝數也。
與其居處之不安,食飯之不時,肌飽之不節,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
喪師多不可勝數,喪師盡不可勝計,則是鬼神之喪其主後(鬼神因此喪失後代祭祀的),亦不可勝數。
國家發政,奪民之用,廢民之利,若此甚衆,然而何爲爲之?曰:“我貪伐勝之名,及得之利,故爲之。
”子墨子言曰:“計其所自勝,無所可用也;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
”今攻三裏之城,七裏之郭,攻此不用銳,且無殺,而徒得此然也?殺人多必數於萬,寡必數於千,然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且可得也。
今萬乘之國,虛數於千,不勝而入;廣衍數於萬,不勝而闢(開發建設)。
然則土地者,所有餘也;王(爲“士”字之誤)民者,所不足也。
今盡王(爲“士”字之誤)民之死,嚴下上之患,以爭虛城,則是棄所不足,而重所有餘也。
爲政若此,非國之務者也。
飾攻戰者言曰:“南則荊、吳之王,北則齊、晉之君,始封於天下之時,其土地之方,未至有數百里也;人徒之衆,未至有數十萬人也。
以攻戰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數千裏也;人徒之衆,至有數百萬人。
故當攻戰而不可爲也。
”子墨子言曰:“雖四五國則得利焉,猶謂之非行道也。
譬若醫之藥人之有病者然,今有醫於此,和合其祝藥之於天下之有病者而藥之。
萬人食此,若醫四五人得利焉,猶謂之非行藥也。
故孝子不以食其親,忠臣不以食其君。
古者封國於天下,尚者以耳之所聞,近者以目之所見,以攻戰亡者,不可勝數。
”何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聖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連,又示之以利,是以終身不饜,歿世而不卷。
古者明王聖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此也。
”
是故古者聖王制爲節用之法,曰:“凡天下羣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
”諸加費不加於民利者,聖王弗爲。
古者聖王制爲飲食之法,曰:“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
不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
”何以知其然?古者堯治天下,南撫交阯,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
逮至其厚愛,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飯於土塯,啜於土形,鬥以酌,俯仰周旋,威儀之禮,聖王弗爲。
古者聖王制爲衣服之法,曰:“冬服紺之衣,輕且暖;夏服綌之衣,輕且凊,則止。
”諸加費不加於民利者,聖王弗爲。
古者聖人爲猛禽狡獸暴人害民,於是教民以兵行。
日帶劍,爲刺則入,擊則斷,旁擊而不折,此劍之利也。
甲爲衣,則輕且利,動則兵且從,此甲之利也。
車爲服重致遠,乘之則安,引之則利,安以不傷人,利以速至,此車之利也。
古者聖王爲大川廣谷之不可濟,於是利爲舟楫,足以將之,則止。
雖上者三公、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飾,此舟之利也。
古者聖王制爲節葬之法,曰:“衣三領,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通於泉,流不發泄,則止。
”死者既葬,生者毋久喪用哀。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堀穴而處焉。
聖王慮之,以爲堀穴,曰:冬可以避風寒,逮夏,下潤溼上熏烝,恐傷民之氣,於是作爲宮室而利。
然則爲宮室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風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潔,可以祭祀,宮牆足以爲男女之別,則止。
”諸加費不加民利者,聖王弗爲。
古者明王聖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此也。
”
是故古者聖王制爲節用之法,曰:“凡天下羣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
”諸加費不加於民利者,聖王弗爲。
古者聖王制爲飲食之法,曰:“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
不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
”何以知其然?古者堯治天下,南撫交阯,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
逮至其厚愛,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飯於土塯,啜於土形,鬥以酌,俯仰周旋,威儀之禮,聖王弗爲。
古者聖王制爲衣服之法,曰:“冬服紺之衣,輕且暖;夏服綌之衣,輕且凊,則止。
”諸加費不加於民利者,聖王弗爲。
古者聖人爲猛禽狡獸暴人害民,於是教民以兵行。
日帶劍,爲刺則入,擊則斷,旁擊而不折,此劍之利也。
甲爲衣,則輕且利,動則兵且從,此甲之利也。
車爲服重致遠,乘之則安,引之則利,安以不傷人,利以速至,此車之利也。
古者聖王爲大川廣谷之不可濟,於是利爲舟楫,足以將之,則止。
雖上者三公、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飾,此舟之利也。
古者聖王制爲節葬之法,曰:“衣三領,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通於泉,流不發泄,則止。
”死者既葬,生者毋久喪用哀。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堀穴而處焉。
聖王慮之,以爲堀穴,曰:冬可以避風寒,逮夏,下潤溼上熏烝,恐傷民之氣,於是作爲宮室而利。
然則爲宮室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風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潔,可以祭祀,宮牆足以爲男女之別,則止。
”諸加費不加民利者,聖王弗爲。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所以亂者,其說將何哉?則是天下士君子,皆明於小而不明於大。
”何以知其明於小不明於大也?以其不明於天之意也。
何以知其不明於天之意也?以處人之家者知之。
今人處若家得罪,將猶有異家所以避逃之者;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處人之家,不戒不慎之,而有處人之國者乎?”今人處若國得罪,將猶有異國所以避逃之者矣;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處人之國者,不可不戒慎也。
”今人皆處天下而事天,得罪於天,將無所以避逃之者矣;然而莫知以相極戒也。
吾以此知大物則不知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爲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惡。
”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惡者,何也?天欲義而惡其不義者也。
何以知其然也?曰:義者,正也。
何以知義之爲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我以此知義之爲正也。
然而正者,無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
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爲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己而爲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己而爲正,有諸侯正之;諸侯不得次己而爲正,有三公正之;三公不得次己而爲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己而爲政,有天正之。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明於天子之正天下也,而不明於天之正天子也。
是故古者聖人明以此說人,曰:“天子有善,天能賞之;天子有過,天能罰之。
”天子賞罰不當,聽獄不中,天下疾病禍福,霜露不時,天子必且■豢其牛羊犬彘,潔爲粢盛酒醴,以禱祠祈福於天,我未嘗聞天之禱祈福於天子也。
吾以此知天之重且貴於天子也。
是故義者,不自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
曰:誰爲知?天爲知。
然則義果自天出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慾爲義者,則不可不順天之意矣!
曰:順天之意何若?曰:兼愛天下之人。
何以知兼愛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
何以知其兼而食之也?自古及今,無有遠靈孤夷之國,皆■豢其牛羊犬彘,潔爲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
苟兼而食焉,必兼而愛之。
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於楚之四境之內,故愛楚之人;越王食于越,故愛越之人。
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愛天下之人也。
且天之愛百姓也,不盡物而止矣。
今天下之國,粒食之民,殺一不辜者,必有一不詳。
曰:“誰殺不辜?”曰:“人也。
”“孰予之不辜?”曰:“天也。
”若天之中實不愛此民也,何故而人有殺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且天之愛百姓厚矣,天之愛百姓別矣,既可得而知也。
何以知天之愛百姓也?吾以賢者之必賞善罰暴也。
何以知賢者之
”何以知其明於小不明於大也?以其不明於天之意也。
何以知其不明於天之意也?以處人之家者知之。
今人處若家得罪,將猶有異家所以避逃之者;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處人之家,不戒不慎之,而有處人之國者乎?”今人處若國得罪,將猶有異國所以避逃之者矣;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處人之國者,不可不戒慎也。
”今人皆處天下而事天,得罪於天,將無所以避逃之者矣;然而莫知以相極戒也。
吾以此知大物則不知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爲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惡。
”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惡者,何也?天欲義而惡其不義者也。
何以知其然也?曰:義者,正也。
何以知義之爲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我以此知義之爲正也。
然而正者,無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
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爲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己而爲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己而爲正,有諸侯正之;諸侯不得次己而爲正,有三公正之;三公不得次己而爲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己而爲政,有天正之。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明於天子之正天下也,而不明於天之正天子也。
是故古者聖人明以此說人,曰:“天子有善,天能賞之;天子有過,天能罰之。
”天子賞罰不當,聽獄不中,天下疾病禍福,霜露不時,天子必且■豢其牛羊犬彘,潔爲粢盛酒醴,以禱祠祈福於天,我未嘗聞天之禱祈福於天子也。
吾以此知天之重且貴於天子也。
是故義者,不自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
曰:誰爲知?天爲知。
然則義果自天出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慾爲義者,則不可不順天之意矣!
曰:順天之意何若?曰:兼愛天下之人。
何以知兼愛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
何以知其兼而食之也?自古及今,無有遠靈孤夷之國,皆■豢其牛羊犬彘,潔爲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
苟兼而食焉,必兼而愛之。
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於楚之四境之內,故愛楚之人;越王食于越,故愛越之人。
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愛天下之人也。
且天之愛百姓也,不盡物而止矣。
今天下之國,粒食之民,殺一不辜者,必有一不詳。
曰:“誰殺不辜?”曰:“人也。
”“孰予之不辜?”曰:“天也。
”若天之中實不愛此民也,何故而人有殺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且天之愛百姓厚矣,天之愛百姓別矣,既可得而知也。
何以知天之愛百姓也?吾以賢者之必賞善罰暴也。
何以知賢者之
儒者曰:“親親有術,尊賢有等。
”言親疏尊卑之異也。
其《禮》曰:喪,父母,三年;妻、後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若以親疏爲歲月之數,則親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後子與父同也。
若以尊卑爲歲月數,則是尊其妻、子與父母同,而親伯父、宗兄而卑子也。
逆孰大焉?其親死,列屍弗斂,登堂窺井,挑鼠穴,探滌器,而求其人矣,以爲實在,則贛愚甚矣;如其亡也必求焉,僞亦大矣!
取妻身迎,祗褍爲僕,秉轡授綏,如仰嚴親;昏禮威儀,如承祭祀。
顛覆上下,悖逆父母,下則妻、子,妻、子上侵事親。
若此,可謂孝乎?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將守宗廟。
故重之。
”應之曰:此誣言也!其宗兄守其先宗廟數十年,死,喪之其;兄弟之妻奉其先之祭祀,弗散;則喪妻子三年,必非以守、奉祭祀也。
夫憂妻子以大負累,有曰:“所以重親也。
”爲欲厚所至私,輕所至重,豈非大奸也哉!
有強執有命以說議曰:“壽夭貧富,安危治亂,固有天命,不可損益。
窮達、賞罰、幸否有極,人之知力,不能爲焉!”羣吏信之,則怠於分職;庶人信之,則怠於從事。
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貧且亂,政之本,而儒者以爲道教,是賊天下之人者也。
且夫繁飾禮樂以淫人,久喪僞哀以謾親,立命緩貧而高浩居,倍本棄事而安怠傲,貪於飲食,惰於作務,陷於飢寒,危於凍餒,無以違之。
是若人氣,甉鼠藏,而羝羊視,賁彘起。
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夫夏乞麥禾,五穀既收,大喪是隨,子姓皆從,得厭飲食。
畢治數喪,足以至矣。
因人之家翠以爲,恃人之野以爲尊,富人有喪,乃大說喜,曰:“此衣食之端也!”
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然後仁。
”應之曰:所謂古之言服者,皆嘗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則非君子也?然則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後仁乎?
又曰:“君子循而不作。
”應之曰: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車,巧垂作舟;然則今之鮑、函、車、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則其所循,皆小人道也。
又曰:“君子勝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則助之胥車。
”應之曰:“若皆仁人也,則無說而相與;仁人以其取捨、是非之理相告,無故從有故也,弗知從有知也,無辭必服,見善必遷,何故相?若兩暴交爭,其勝者欲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則助之胥車,雖盡能,猶且不得爲君子也,意暴殘之國也。
聖將爲世除害,興師誅罰,勝將因用儒術令士卒曰:‘毋逐奔,掩函勿射,施則助之胥車。
’暴亂之人也
”言親疏尊卑之異也。
其《禮》曰:喪,父母,三年;妻、後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若以親疏爲歲月之數,則親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後子與父同也。
若以尊卑爲歲月數,則是尊其妻、子與父母同,而親伯父、宗兄而卑子也。
逆孰大焉?其親死,列屍弗斂,登堂窺井,挑鼠穴,探滌器,而求其人矣,以爲實在,則贛愚甚矣;如其亡也必求焉,僞亦大矣!
取妻身迎,祗褍爲僕,秉轡授綏,如仰嚴親;昏禮威儀,如承祭祀。
顛覆上下,悖逆父母,下則妻、子,妻、子上侵事親。
若此,可謂孝乎?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將守宗廟。
故重之。
”應之曰:此誣言也!其宗兄守其先宗廟數十年,死,喪之其;兄弟之妻奉其先之祭祀,弗散;則喪妻子三年,必非以守、奉祭祀也。
夫憂妻子以大負累,有曰:“所以重親也。
”爲欲厚所至私,輕所至重,豈非大奸也哉!
有強執有命以說議曰:“壽夭貧富,安危治亂,固有天命,不可損益。
窮達、賞罰、幸否有極,人之知力,不能爲焉!”羣吏信之,則怠於分職;庶人信之,則怠於從事。
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貧且亂,政之本,而儒者以爲道教,是賊天下之人者也。
且夫繁飾禮樂以淫人,久喪僞哀以謾親,立命緩貧而高浩居,倍本棄事而安怠傲,貪於飲食,惰於作務,陷於飢寒,危於凍餒,無以違之。
是若人氣,甉鼠藏,而羝羊視,賁彘起。
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夫夏乞麥禾,五穀既收,大喪是隨,子姓皆從,得厭飲食。
畢治數喪,足以至矣。
因人之家翠以爲,恃人之野以爲尊,富人有喪,乃大說喜,曰:“此衣食之端也!”
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然後仁。
”應之曰:所謂古之言服者,皆嘗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則非君子也?然則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後仁乎?
又曰:“君子循而不作。
”應之曰: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車,巧垂作舟;然則今之鮑、函、車、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則其所循,皆小人道也。
又曰:“君子勝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則助之胥車。
”應之曰:“若皆仁人也,則無說而相與;仁人以其取捨、是非之理相告,無故從有故也,弗知從有知也,無辭必服,見善必遷,何故相?若兩暴交爭,其勝者欲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則助之胥車,雖盡能,猶且不得爲君子也,意暴殘之國也。
聖將爲世除害,興師誅罰,勝將因用儒術令士卒曰:‘毋逐奔,掩函勿射,施則助之胥車。
’暴亂之人也
禽子再拜再拜曰:“敢問適人積土爲高,以臨吾城,薪土俱上,以爲羊黔,蒙櫓俱前,遂屬之城,兵弩俱上,爲之奈何?”
子墨子曰:子問羊黔之守邪?羊黔者,將之拙者也,足以勞卒,不足以害城。
守爲臺城,以臨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強弩之,技機藉之,奇器口口之,然則羊黔之攻敗矣。
備臨以連弩之車,材大方一方一尺,長稱城之薄厚。
兩軸三輪,輪居筐中,重下上筐。
左右旁二植,左右有衡植,衡植左右皆圜內,內徑四寸。
左右縛弩皆於植,以弦鉤弦,至於大弦。
弩臂前後與筐齊,筐高八尺,弩軸去下筐三尺五寸。
連弩機郭同銅,一石三十鈞。
引弦鹿長奴。
筐大三圍半,左右有鉤距,方三寸,輪厚尺二寸,鉤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長六尺。
橫臂齊筐外,蚤尺五寸,有距,搏六寸,厚三寸,長如筐有儀,有詘勝,可上下,爲武重一石,以材大圍五寸。
矢長十尺,以繩□□矢端,如如戈射,以磨■卷收。
矢高弩臂三尺,用弩無數,出人六十枚,用小矢無留。
十人主此車。
遂具寇,爲高樓以射道,城上以荅羅矢。
子墨子曰:子問羊黔之守邪?羊黔者,將之拙者也,足以勞卒,不足以害城。
守爲臺城,以臨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強弩之,技機藉之,奇器口口之,然則羊黔之攻敗矣。
備臨以連弩之車,材大方一方一尺,長稱城之薄厚。
兩軸三輪,輪居筐中,重下上筐。
左右旁二植,左右有衡植,衡植左右皆圜內,內徑四寸。
左右縛弩皆於植,以弦鉤弦,至於大弦。
弩臂前後與筐齊,筐高八尺,弩軸去下筐三尺五寸。
連弩機郭同銅,一石三十鈞。
引弦鹿長奴。
筐大三圍半,左右有鉤距,方三寸,輪厚尺二寸,鉤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長六尺。
橫臂齊筐外,蚤尺五寸,有距,搏六寸,厚三寸,長如筐有儀,有詘勝,可上下,爲武重一石,以材大圍五寸。
矢長十尺,以繩□□矢端,如如戈射,以磨■卷收。
矢高弩臂三尺,用弩無數,出人六十枚,用小矢無留。
十人主此車。
遂具寇,爲高樓以射道,城上以荅羅矢。
城百步一突門,突門各爲窯竈,竇入門四五尺,爲其門上瓦屋,毋令水潦能入門中。
吏主塞突門,用車兩輪,以木束之,塗其上,維置突門內,使度門廣狹,令之入門中四五尺。
置窯竈,門旁爲橐,充竈伏柴艾,寇即入,下輪而塞之,鼓橐而薰之。
吏主塞突門,用車兩輪,以木束之,塗其上,維置突門內,使度門廣狹,令之入門中四五尺。
置窯竈,門旁爲橐,充竈伏柴艾,寇即入,下輪而塞之,鼓橐而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