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登彼公堂》四章,章四句,太守陳公之詞也。
蘇子曰:士之求仕也,志於得也,仕而不志於得者,僞也。
茍志於得而不以其道,視時上下而變其學,曰:吾期得而已矣。
則凡可以得者,無不爲也,而可乎?昔者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
孔子善之,曰:「招虞人以皮冠。」夫旌與皮冠,於義未有損益也,然且不可,而況使之棄其所學,而學非其道歟?
熙寧五年,錢塘之士貢於禮部者九人,十月乙酉,燕於中和堂,公作是詩以勉之曰: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時遷者,松柏也;言水而及松柏,於其動者,欲其難進也。
萬世不移者,山也,時飛時止者,鴻雁也;言山而及鴻雁,於其靜者,欲其及時也。
公之於士也,可謂周矣。
《詩》曰:「無言不酬,無德不報。」二三子何以報公乎?
蘇子曰:士之求仕也,志於得也,仕而不志於得者,僞也。
茍志於得而不以其道,視時上下而變其學,曰:吾期得而已矣。
則凡可以得者,無不爲也,而可乎?昔者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
孔子善之,曰:「招虞人以皮冠。」夫旌與皮冠,於義未有損益也,然且不可,而況使之棄其所學,而學非其道歟?
熙寧五年,錢塘之士貢於禮部者九人,十月乙酉,燕於中和堂,公作是詩以勉之曰: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時遷者,松柏也;言水而及松柏,於其動者,欲其難進也。
萬世不移者,山也,時飛時止者,鴻雁也;言山而及鴻雁,於其靜者,欲其及時也。
公之於士也,可謂周矣。
《詩》曰:「無言不酬,無德不報。」二三子何以報公乎?
昌言舉進士時,吾始數歲,未學也。
憶與羣兒戲先府君側,昌言從旁取棗慄啖我;家居相近,又以親戚故,甚狎。
昌言舉進士,日有名。
吾後漸長,亦稍知讀書,學句讀、屬對、聲律,未成而廢。
昌言聞吾廢學,雖不言,察其意,甚恨。
後十餘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聞。
吾日益壯大,乃能感悔,摧折復學。
又數年,遊京師,見昌言長安,相與勞問,如平生歡。
出文十數首,昌言甚喜稱善。
吾晚學無師,雖日當文,中甚自慚;及聞昌言說,乃頗自喜。
今十餘年,又來京師,而昌言官兩制,乃爲天子出使萬里外強悍不屈之虜庭,建大旆,從騎數百,送車千乘,出都門,意氣慨然。
自思爲兒時,見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貴不足怪,吾於昌言獨有感也!大丈夫生不爲將,得爲使,折衝口舌之間足矣。
往年彭任從富公使還,爲我言曰:“既出境,宿驛亭。
聞介馬數萬騎馳過,劍槊相摩,終夜有聲,從者怛然失色。
及明,視道上馬跡,尚心掉不自禁。
”凡虜所以誇耀中國者,多此類。
中國之人不測也,故或至於震懼而失辭,以爲夷狄笑。
嗚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頓,壯士健馬皆匿不見,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無能爲也。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
”況與夷狄!請以爲贈。
憶與羣兒戲先府君側,昌言從旁取棗慄啖我;家居相近,又以親戚故,甚狎。
昌言舉進士,日有名。
吾後漸長,亦稍知讀書,學句讀、屬對、聲律,未成而廢。
昌言聞吾廢學,雖不言,察其意,甚恨。
後十餘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聞。
吾日益壯大,乃能感悔,摧折復學。
又數年,遊京師,見昌言長安,相與勞問,如平生歡。
出文十數首,昌言甚喜稱善。
吾晚學無師,雖日當文,中甚自慚;及聞昌言說,乃頗自喜。
今十餘年,又來京師,而昌言官兩制,乃爲天子出使萬里外強悍不屈之虜庭,建大旆,從騎數百,送車千乘,出都門,意氣慨然。
自思爲兒時,見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貴不足怪,吾於昌言獨有感也!大丈夫生不爲將,得爲使,折衝口舌之間足矣。
往年彭任從富公使還,爲我言曰:“既出境,宿驛亭。
聞介馬數萬騎馳過,劍槊相摩,終夜有聲,從者怛然失色。
及明,視道上馬跡,尚心掉不自禁。
”凡虜所以誇耀中國者,多此類。
中國之人不測也,故或至於震懼而失辭,以爲夷狄笑。
嗚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頓,壯士健馬皆匿不見,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無能爲也。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
”況與夷狄!請以爲贈。
南康太守聽事之東,有堂曰“直節”,朝請大夫徐君望聖之所作也。
庭有八杉,長短鉅細若一,直如引繩,高三尋,而後枝葉附之。
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莖;凜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長劍立於王庭,有不可犯之色。
堂始爲軍六曹吏所居,杉之陰,府史之所蹲伏,而簿書之所填委,莫知貴也。
君見而憐之,作堂而以“直節”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
不幸而風雨撓之,岩石軋之,然後委曲隨物,不能自保。
雖竹箭之良,松柏之堅,皆不免於此。
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棟宇者與竹柏同,而以直過之。
求之於人,蓋所謂不待文王而興者耶?
徐君溫良泛愛,所居以循吏稱,不爲皦察之政,而行不失於直。
觀其所說,而其爲人可得也。
《詩》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堂成,君以客飲於堂上。
客醉而歌曰:“吾欲爲曲,爲曲必屈,曲可爲乎?吾欲爲直,爲直必折,直可爲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葉,安而不危乎?清風吹衣,飛雪滿庭,顏色不變,君來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廬山之民,升堂見杉,懷思其人,其無已乎?”歌闋而罷。
元豐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蘇轍記。
庭有八杉,長短鉅細若一,直如引繩,高三尋,而後枝葉附之。
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莖;凜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長劍立於王庭,有不可犯之色。
堂始爲軍六曹吏所居,杉之陰,府史之所蹲伏,而簿書之所填委,莫知貴也。
君見而憐之,作堂而以“直節”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
不幸而風雨撓之,岩石軋之,然後委曲隨物,不能自保。
雖竹箭之良,松柏之堅,皆不免於此。
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棟宇者與竹柏同,而以直過之。
求之於人,蓋所謂不待文王而興者耶?
徐君溫良泛愛,所居以循吏稱,不爲皦察之政,而行不失於直。
觀其所說,而其爲人可得也。
《詩》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堂成,君以客飲於堂上。
客醉而歌曰:“吾欲爲曲,爲曲必屈,曲可爲乎?吾欲爲直,爲直必折,直可爲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葉,安而不危乎?清風吹衣,飛雪滿庭,顏色不變,君來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廬山之民,升堂見杉,懷思其人,其無已乎?”歌闋而罷。
元豐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蘇轍記。
故魏國忠獻韓公,作堂於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
取樂天《池上》之詩,以爲醉白堂之歌。
意若有羨於樂天而不及者。
天下之士,聞而疑之,以爲公既已無愧於伊、周矣,而猶有羨於樂天,何哉?
軾聞而笑曰:公豈獨有羨於樂天而已乎?方且願爲尋常無聞之人,而不可得者。
天之生是人也,將使任天下之重,則寒者求衣,飢者求食,凡不獲者求得。
苟有以與之,將不勝其求。
是以終身處乎憂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塗,豈其所欲哉!夫忠獻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將歸老於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釋也。
當是時,其有羨於樂天,無足怪者。
然以樂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較其所得之厚薄淺深,孰有孰無,則後世之論,有不可欺者矣。
文致太平,武定亂略,謀安宗廟,而不自以爲功。
急賢才,輕爵祿,而士不知其恩。
殺伐果敢,而六軍安之。
四夷八蠻想聞其風采,而天下以其身爲安危。
此公之所有,而樂天之所無也。
乞身於強健之時,退居十有五年,日與其朋友賦詩飲酒,盡山水園池之樂。
府有餘帛,廩有餘粟,而家有聲伎之奉。
此樂天之所有,而公之所無也。
忠言嘉謨,效於當時,而文采表於後世。
死生窮達,不易其操,而道德高於古人。
此公與樂天之所同也。
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無自少,將推其同者而自託焉。
方其寓形於一醉也,齊得喪,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同乎萬物,而與造物者遊,非獨自比於樂天而已。
古之君子,其處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實浮於名而世誦其美不厭。
以孔子之聖而自比於老彭,自同於丘明,自以爲不如顏淵。
後之君子,實則不至,而皆有侈心焉。
臧武仲自以爲聖,白圭自以爲禹,司馬長卿自以爲相如,揚雄自以爲孟軻,崔浩自以爲子房,然世終莫之許也。
由此觀之,忠獻公之賢於人也遠矣。
昔公嘗告其子忠彥,將求文於軾以爲記而未果。
既葬,忠彥以告,軾以爲義不得辭也,乃泣而書之。
取樂天《池上》之詩,以爲醉白堂之歌。
意若有羨於樂天而不及者。
天下之士,聞而疑之,以爲公既已無愧於伊、周矣,而猶有羨於樂天,何哉?
軾聞而笑曰:公豈獨有羨於樂天而已乎?方且願爲尋常無聞之人,而不可得者。
天之生是人也,將使任天下之重,則寒者求衣,飢者求食,凡不獲者求得。
苟有以與之,將不勝其求。
是以終身處乎憂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塗,豈其所欲哉!夫忠獻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將歸老於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釋也。
當是時,其有羨於樂天,無足怪者。
然以樂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較其所得之厚薄淺深,孰有孰無,則後世之論,有不可欺者矣。
文致太平,武定亂略,謀安宗廟,而不自以爲功。
急賢才,輕爵祿,而士不知其恩。
殺伐果敢,而六軍安之。
四夷八蠻想聞其風采,而天下以其身爲安危。
此公之所有,而樂天之所無也。
乞身於強健之時,退居十有五年,日與其朋友賦詩飲酒,盡山水園池之樂。
府有餘帛,廩有餘粟,而家有聲伎之奉。
此樂天之所有,而公之所無也。
忠言嘉謨,效於當時,而文采表於後世。
死生窮達,不易其操,而道德高於古人。
此公與樂天之所同也。
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無自少,將推其同者而自託焉。
方其寓形於一醉也,齊得喪,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同乎萬物,而與造物者遊,非獨自比於樂天而已。
古之君子,其處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實浮於名而世誦其美不厭。
以孔子之聖而自比於老彭,自同於丘明,自以爲不如顏淵。
後之君子,實則不至,而皆有侈心焉。
臧武仲自以爲聖,白圭自以爲禹,司馬長卿自以爲相如,揚雄自以爲孟軻,崔浩自以爲子房,然世終莫之許也。
由此觀之,忠獻公之賢於人也遠矣。
昔公嘗告其子忠彥,將求文於軾以爲記而未果。
既葬,忠彥以告,軾以爲義不得辭也,乃泣而書之。
《詩》不云乎:“蒹葭蒼蒼,白露爲霜。
”夫物不受審,則材不成,人不涉難,則智不明。
季秋之月,天地始肅,寒氣欲至。
方是時,天地之間,凡植物出於春夏雨露之餘,華澤充溢,支節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視之,如戰敗之軍,卷旗棄鼓,裹創而馳,吏士無人色,豈特如是而已。
於是天地閉塞而成冬,則摧敗拉毀之者過半,其爲變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堅,虛者實,津者燥,皆斂其英華於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撓青雲,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況所謂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遊於林,一舉而盡之,以充棟樑、桷杙輪輿、輹輻,鉅細強弱,無不勝其任者,此之謂損之而益,敗之而成,虐之而樂者是也。
吾黨有秦少章者,自予爲太學官時,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貧,奉命大人而勉爲科舉之文也。
”異時率其意爲詩章古文,往往清麗奇偉,工於舉業百倍。
元佑六年及第,調臨安主簿。
舉子中第可少樂矣,而秦子每見餘輒不樂。
予問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樂不能爲,言所不合不能交,飲食起居,動靜百爲,不能勉以隨人。
令一爲吏,皆失己而惟物之應,少自偃蹇,悔禍隨至。
異時一身資養於父母,今則婦子仰食於我,欲不爲吏,亦不可得。
自令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
”餘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
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
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遷之爲貴,重耳不十九年於外,則歸不能霸,子胥不奔,則不能入郢。
二子者,方其羈窮憂患之時,陰益其所短而進其所不能者,非如學於口耳者之淺淺也。
自今吾子思前之所爲,其可悔者衆矣,其所知益加多矣。
反身而安之,則行於天下無可憚者矣,能推食與人者,嘗飢者也;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
苟畏飢而惡步,則將有苟得之心,爲害不既多乎!故隕霜不殺者,物之災也;逸樂終身者,非人之福也。
”
”夫物不受審,則材不成,人不涉難,則智不明。
季秋之月,天地始肅,寒氣欲至。
方是時,天地之間,凡植物出於春夏雨露之餘,華澤充溢,支節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視之,如戰敗之軍,卷旗棄鼓,裹創而馳,吏士無人色,豈特如是而已。
於是天地閉塞而成冬,則摧敗拉毀之者過半,其爲變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堅,虛者實,津者燥,皆斂其英華於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撓青雲,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況所謂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遊於林,一舉而盡之,以充棟樑、桷杙輪輿、輹輻,鉅細強弱,無不勝其任者,此之謂損之而益,敗之而成,虐之而樂者是也。
吾黨有秦少章者,自予爲太學官時,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貧,奉命大人而勉爲科舉之文也。
”異時率其意爲詩章古文,往往清麗奇偉,工於舉業百倍。
元佑六年及第,調臨安主簿。
舉子中第可少樂矣,而秦子每見餘輒不樂。
予問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樂不能爲,言所不合不能交,飲食起居,動靜百爲,不能勉以隨人。
令一爲吏,皆失己而惟物之應,少自偃蹇,悔禍隨至。
異時一身資養於父母,今則婦子仰食於我,欲不爲吏,亦不可得。
自令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
”餘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
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
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遷之爲貴,重耳不十九年於外,則歸不能霸,子胥不奔,則不能入郢。
二子者,方其羈窮憂患之時,陰益其所短而進其所不能者,非如學於口耳者之淺淺也。
自今吾子思前之所爲,其可悔者衆矣,其所知益加多矣。
反身而安之,則行於天下無可憚者矣,能推食與人者,嘗飢者也;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
苟畏飢而惡步,則將有苟得之心,爲害不既多乎!故隕霜不殺者,物之災也;逸樂終身者,非人之福也。
”
自雲柯而南,至於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縣事謝君爲之也。
始堤之成,謝君以書屬予記其成之始,曰:“使來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
”謝君者,陽夏人也,字師厚,景初其名也。
其先以文學稱天下,而連世爲貴人,至君遂以文學世其家。
其爲縣,不以材自負而忽其民之急。
方作堤時,歲丁亥十一月也,能親以身當風霜氛霧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災,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勸趨之,而忘其役之勞,遂不逾時,以有成功。
其仁民之心,效見於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猶自以爲未也,又思有以告後之人,令嗣續而完之,以永其存。
善夫!仁人長慮卻顧圖民之災,如此其至,其不可以無傳。
而後之君子考其傳,得其所以爲,其亦不可以無思。
而異時予嘗以事至餘姚,而君過予,與予從容言天下之事。
君曰:“道以閎大隱密,聖人之所獨鼓萬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蓋有所難知也。
其治政教令施爲之詳,凡與人共,而尤丁寧以急者,其易知較然者也。
通途川,治田桑,爲之堤防溝澮渠川,以御水旱之災;而興學校,屬其民人相與習禮樂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寧以急,而較然易知者也。
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爲,而其所謂能者,務出奇爲聲威,以驚世震俗,至或盡其力以事刀筆簿書之間而已,而反以謂古所爲尤丁寧以急者,吾不暇以爲,吾曾爲之,而曾不足以爲之,萬有一人爲之,且不足以名於世,而見謂材。
嘻!其可嘆也。
夫爲天下國家且百年,而勝殘去殺之效,則猶未也,其不出於此乎?”予良以其言爲然。
既而聞君之爲其縣,至則爲橋於江,治學者以教養縣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於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
爲之書其堤事,因並書其言終始而存之,以告後之人。
慶曆八年七月日記。
始堤之成,謝君以書屬予記其成之始,曰:“使來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
”謝君者,陽夏人也,字師厚,景初其名也。
其先以文學稱天下,而連世爲貴人,至君遂以文學世其家。
其爲縣,不以材自負而忽其民之急。
方作堤時,歲丁亥十一月也,能親以身當風霜氛霧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災,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勸趨之,而忘其役之勞,遂不逾時,以有成功。
其仁民之心,效見於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猶自以爲未也,又思有以告後之人,令嗣續而完之,以永其存。
善夫!仁人長慮卻顧圖民之災,如此其至,其不可以無傳。
而後之君子考其傳,得其所以爲,其亦不可以無思。
而異時予嘗以事至餘姚,而君過予,與予從容言天下之事。
君曰:“道以閎大隱密,聖人之所獨鼓萬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蓋有所難知也。
其治政教令施爲之詳,凡與人共,而尤丁寧以急者,其易知較然者也。
通途川,治田桑,爲之堤防溝澮渠川,以御水旱之災;而興學校,屬其民人相與習禮樂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寧以急,而較然易知者也。
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爲,而其所謂能者,務出奇爲聲威,以驚世震俗,至或盡其力以事刀筆簿書之間而已,而反以謂古所爲尤丁寧以急者,吾不暇以爲,吾曾爲之,而曾不足以爲之,萬有一人爲之,且不足以名於世,而見謂材。
嘻!其可嘆也。
夫爲天下國家且百年,而勝殘去殺之效,則猶未也,其不出於此乎?”予良以其言爲然。
既而聞君之爲其縣,至則爲橋於江,治學者以教養縣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於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
爲之書其堤事,因並書其言終始而存之,以告後之人。
慶曆八年七月日記。
廣漢張侯敬夫守荊州之明年,歲豐人和,幕府無事。
顧常病其學門之外,即阻高墉,無以宣暢鬱湮,導迎清曠。
乃直其南鑿門通道,以臨白河,而取旁近廢門舊額以榜之,且爲樓觀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與客往而登焉,則大江重湖,縈紆渺彌,一目千里;而西陵諸山,空濛晻靄,又皆隱見出沒於雲空煙水之外。
敬夫於是顧而嘆曰:“此亦曲江公所謂江陵郡城南樓者邪?昔公去相而守於此,其平居暇日,登臨賦詠,蓋皆翛然有出塵之想。
至其傷時感事,寤嘆隱憂,則其心未嘗一日不在於朝廷。
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終不行也。
嗚呼,悲夫!”乃書其扁曰“曲江之樓”,而以書來屬予記之。
時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獲。
讀敬夫之書,而知茲樓之勝,思得一與敬夫相從遊於其上,瞻眺江山,覽觀形制,按楚漢以來成敗興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後舉酒相屬,以詠張公之詩,而想見其人於千載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顧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則又未嘗不矯首西悲而喟然發嘆也。
抑嘗思之:張公遠矣,其一時之事,雖唐之治亂所以分者,顧亦何預於後之人?而讀其書者,未嘗不爲之掩卷太息也。
是則是非邪正之實,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
是以雖曠百世而相感,使人憂悲愉佚勃然於胸中,恍若親見其人而真聞其語者,是豈有古今彼此之間,而亦孰使之然哉?
《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登此樓者,於此亦可以反諸身,而自得之矣。
予於此樓,既未得往寓目焉,無以寫其山川風景、朝暮四時之變,如範公之書岳陽,獨次第敬夫本語,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
後有君子,得以覽觀焉。
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南至。
顧常病其學門之外,即阻高墉,無以宣暢鬱湮,導迎清曠。
乃直其南鑿門通道,以臨白河,而取旁近廢門舊額以榜之,且爲樓觀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與客往而登焉,則大江重湖,縈紆渺彌,一目千里;而西陵諸山,空濛晻靄,又皆隱見出沒於雲空煙水之外。
敬夫於是顧而嘆曰:“此亦曲江公所謂江陵郡城南樓者邪?昔公去相而守於此,其平居暇日,登臨賦詠,蓋皆翛然有出塵之想。
至其傷時感事,寤嘆隱憂,則其心未嘗一日不在於朝廷。
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終不行也。
嗚呼,悲夫!”乃書其扁曰“曲江之樓”,而以書來屬予記之。
時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獲。
讀敬夫之書,而知茲樓之勝,思得一與敬夫相從遊於其上,瞻眺江山,覽觀形制,按楚漢以來成敗興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後舉酒相屬,以詠張公之詩,而想見其人於千載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顧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則又未嘗不矯首西悲而喟然發嘆也。
抑嘗思之:張公遠矣,其一時之事,雖唐之治亂所以分者,顧亦何預於後之人?而讀其書者,未嘗不爲之掩卷太息也。
是則是非邪正之實,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
是以雖曠百世而相感,使人憂悲愉佚勃然於胸中,恍若親見其人而真聞其語者,是豈有古今彼此之間,而亦孰使之然哉?
《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登此樓者,於此亦可以反諸身,而自得之矣。
予於此樓,既未得往寓目焉,無以寫其山川風景、朝暮四時之變,如範公之書岳陽,獨次第敬夫本語,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
後有君子,得以覽觀焉。
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南至。
餘年十五六時,與於厚相遇於屏山劉氏齋館,俱事病翁先生。
子厚少餘一歲,讀書爲文,略相上下,猶或有時從餘切磋,以進其所不及。
後三四年,餘猶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躍驟進,若不可以尋尺計,出語落筆,輒驚坐人。
餘固嘆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輩中亦鮮有能及之者。
自爾二十餘年,子厚之詩文日益工,琴書日益妙,而餘日益昏惰,乃不能及常人,亦且自念其所曠闞,又有急於此者,因遂絕意,一以頑鄙自安,固不暇復與子厚度長絜大於文字間矣。
既而子厚一再徒家崇安、浦城,會聚稍希闊。
然每得其詩文筆札,必爲之把玩賞嘆,移日不能去手。
蓋於厚之文學太史公,其詩學屈、宋、曹、劉而下及於韋應物,視柳子厚猶以爲雜用今體,不好也。
其隸古尤得魏、晉以前筆意,大抵氣韻豪爽而趣味幽潔蕭然,無一點世俗氣。
中年不得志於場屋,遂發憤謝去,杜門讀書,清坐竟目,間輒曳杖行吟田野間,望山臨水以自適。
其於騷詞能以楚聲古韻爲之節奏,抑揚高下、俯仰疾徐之間,凌厲頓挫,幽眇回鬱,聞者爲之感激慨嘆,或至泣下。
由是其詩日以高古,遂與世亢,至不復可以示人。
或者得之,亦不省其爲何等語也。
獨餘猶以舊習未忘之故,頗能識其用意深處,蓋未嘗不三複而深悲之,以爲子厚豈真坐此以窮,然亦不意其遂窮以死也。
衰暮疾痛,餘日幾何,而交舊零落,無復可與語此者,方將訪其遺稿,櫝而藏之,以爲後世必有能好之者。
而一日三山許閎生來訪,袖出子厚手書所爲詩若干篇、別抄又若干篇以示餘。
其間蓋又有餘所未見者,然後益知子厚晚歲之詩,其變化開闔,恍惚微妙,又不止餘昔日之所知也。
爲之執卷流涕,而識其後如此。
子厚名銖,姓黃氏,世家建之甌寧,中徒穎昌且再世,母孫讀書能文,昆弟皆有異材,而子厚所立卓然,尤足以自表見,顧乃不遏而厄窮以死,是可悲也!許生嘗學詩于于厚,得其戶牖,收拾遺文,其多乃至於此,拳拳綴緝.師死而不忍倍之,是叉可嘉也已。
慶元己未七月壬子,雲谷老人書。
子厚少餘一歲,讀書爲文,略相上下,猶或有時從餘切磋,以進其所不及。
後三四年,餘猶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躍驟進,若不可以尋尺計,出語落筆,輒驚坐人。
餘固嘆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輩中亦鮮有能及之者。
自爾二十餘年,子厚之詩文日益工,琴書日益妙,而餘日益昏惰,乃不能及常人,亦且自念其所曠闞,又有急於此者,因遂絕意,一以頑鄙自安,固不暇復與子厚度長絜大於文字間矣。
既而子厚一再徒家崇安、浦城,會聚稍希闊。
然每得其詩文筆札,必爲之把玩賞嘆,移日不能去手。
蓋於厚之文學太史公,其詩學屈、宋、曹、劉而下及於韋應物,視柳子厚猶以爲雜用今體,不好也。
其隸古尤得魏、晉以前筆意,大抵氣韻豪爽而趣味幽潔蕭然,無一點世俗氣。
中年不得志於場屋,遂發憤謝去,杜門讀書,清坐竟目,間輒曳杖行吟田野間,望山臨水以自適。
其於騷詞能以楚聲古韻爲之節奏,抑揚高下、俯仰疾徐之間,凌厲頓挫,幽眇回鬱,聞者爲之感激慨嘆,或至泣下。
由是其詩日以高古,遂與世亢,至不復可以示人。
或者得之,亦不省其爲何等語也。
獨餘猶以舊習未忘之故,頗能識其用意深處,蓋未嘗不三複而深悲之,以爲子厚豈真坐此以窮,然亦不意其遂窮以死也。
衰暮疾痛,餘日幾何,而交舊零落,無復可與語此者,方將訪其遺稿,櫝而藏之,以爲後世必有能好之者。
而一日三山許閎生來訪,袖出子厚手書所爲詩若干篇、別抄又若干篇以示餘。
其間蓋又有餘所未見者,然後益知子厚晚歲之詩,其變化開闔,恍惚微妙,又不止餘昔日之所知也。
爲之執卷流涕,而識其後如此。
子厚名銖,姓黃氏,世家建之甌寧,中徒穎昌且再世,母孫讀書能文,昆弟皆有異材,而子厚所立卓然,尤足以自表見,顧乃不遏而厄窮以死,是可悲也!許生嘗學詩于于厚,得其戶牖,收拾遺文,其多乃至於此,拳拳綴緝.師死而不忍倍之,是叉可嘉也已。
慶元己未七月壬子,雲谷老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