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
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餘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後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於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
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爲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爲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
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於天下,於茲六年矣。
不能使小人不爲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爲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爲恩德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
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爲之爾。
若屢爲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爲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爲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爲高,不逆情以干譽。」
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餘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後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於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
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爲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爲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
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於天下,於茲六年矣。
不能使小人不爲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爲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爲恩德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
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爲之爾。
若屢爲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爲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爲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爲高,不逆情以干譽。」
君諱平,字秉之,姓許氏。
余嘗譜其世家,所謂今之泰州海陵縣主簿者也。
君既與兄元相友愛稱天下;而自少卓犖不羈,善辯説,與其兄俱以智略,爲當世大人所器。
寶元時,朝廷開方略之選,以招天下異能之士;而陜西大帥范文正公、鄭文肅公,爭以君所爲書以薦。
於是得召試,爲太廟齋郎,已而選泰州海陵縣主簿。
貴人多薦君有大才,可試以事,不宜棄之州縣;君亦常慨然自許,欲有作爲;然終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
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離世異俗,獨行其意,罵譏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無衆人之求,而有所待於後世者也,其齟齬固宜。
若夫智謀功名之士,窺時俯仰,以赴勢利之會,而輒不遇者,乃亦不可勝數。
辯足以移萬物,而窮於用説之時;謀足以奪三軍,而辱於右武之國,此又何説哉?嗟呼!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眞州之揚子縣甘露鄕某所之原。
夫人李氏。
子男瓌,不仕;璋,眞州司戸參軍;琦,太廟齋郎;琳,進士。
女子五人,已嫁二人,進士周奉先,泰州泰興令陶舜元。
銘曰:「有拔而起之,莫擠而止之。
嗚呼!許君而已於斯!誰或使之?」
余嘗譜其世家,所謂今之泰州海陵縣主簿者也。
君既與兄元相友愛稱天下;而自少卓犖不羈,善辯説,與其兄俱以智略,爲當世大人所器。
寶元時,朝廷開方略之選,以招天下異能之士;而陜西大帥范文正公、鄭文肅公,爭以君所爲書以薦。
於是得召試,爲太廟齋郎,已而選泰州海陵縣主簿。
貴人多薦君有大才,可試以事,不宜棄之州縣;君亦常慨然自許,欲有作爲;然終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
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離世異俗,獨行其意,罵譏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無衆人之求,而有所待於後世者也,其齟齬固宜。
若夫智謀功名之士,窺時俯仰,以赴勢利之會,而輒不遇者,乃亦不可勝數。
辯足以移萬物,而窮於用説之時;謀足以奪三軍,而辱於右武之國,此又何説哉?嗟呼!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眞州之揚子縣甘露鄕某所之原。
夫人李氏。
子男瓌,不仕;璋,眞州司戸參軍;琦,太廟齋郎;琳,進士。
女子五人,已嫁二人,進士周奉先,泰州泰興令陶舜元。
銘曰:「有拔而起之,莫擠而止之。
嗚呼!許君而已於斯!誰或使之?」
京城士大夫自宰臣至百執事皆乘馬出入,司馬溫公居相位,以病不能騎,乃詔許肩輿至內東門,蓋特恩也。
建炎初,駐蹕揚州,以通衢皆磚甃霜滑不可以乘馬,特詔百官悉用肩輿出入。
范文正公自京尹謫守鄱陽,作堂於後圃,名曰「慶朔」。
未幾易守丹陽,有詩曰:「慶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開。
如今憶著成離恨,秪託春風管句來。」予昔官江東,嘗至其處,龕詩壁間,郡人猶有能道當時事者,雲:「春風,天慶觀道士也,其所居之室曰『春風軒』,因以自名,公在郡時與之遊,詩蓋以寄道士雲。」
汪彥章言:頃行淮西一驛舍,中壁間有王荊公題字曰:「郵亭橋樑不修,非政之善;稀廚傅以稱過使客,又於義有不足。」如此足矣。
歐陽文忠公始自河北都轉運謫守滁州,於琅邪山間作亭,名曰:「醉翁」,自爲之記。
其後王詔守滁,請東坡大書此記而刻之,流佈世間,殆家有之,亭名遂聞於天下。
政和中,唐少宰恪守滁,亦作亭山間,名曰「同醉」,自作記,且大書之立石亭上,意以配前人云。
東坡既南竄,議者復請悉除其所爲之文,詔從之。
於是士大夫家所藏既莫敢出,而吏畏禍,所在石刻多見毀。
徐州黃樓東坡所作,而子由爲之賦,坡自書,時爲守者獨不忍毀,但投其石城豪中,而易樓名「觀風」。
宣和末年,禁稍弛,而一時貴遊以蓄東坡之文相尚,鬻者大見售,故工人稍稍就豪中摹此刻。
有苗仲先者適爲守,因命出之,日夜摹印,既得數千本,忽語僚屬曰:「蘇氏之學法禁尚在,此石奈何獨存!」立碎之,人聞石毀,墨本之價益增。
仲先秩滿,攜至京師,盡鬻之,所獲不貲。
國朝財賦之入,兩稅之外多有因事所增,條目其繁,當官者既不能悉其詳,吏因得肆爲奸利,民用重困。
仁宗朝,或請凡財賦窠名宜隨類併合,使當官者易於省察,可以絕吏奸。
論者皆以其言爲然。
時程文簡公琳爲三司使,獨以爲不可,曰:「今隨類併合,誠爲簡便,然既沒其窠名,莫可稽考,他日有興利之臣,必復增之,則病民益甚矣。」於是衆莫能奪。
宗室令畤少有俊名,一時名士多與之遊。
元右間執政薦之簾前,欲用以爲館職,曰:「令畤非特文學可稱,吏能亦自精敏,其爲人材實未易得。」宣仁後曰:「皇親家惺惺者直是惺惺,但不知德行如何,不如更少待。」於是遂止。
建炎間,餘避地饒州之德興縣,令畤時亦在焉,自言如此。
國朝制科初因唐制,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爲師法,詳明吏理、達於教化,凡三科,應內外職官前資見任、黃衣、草澤人並許諸州,及本司解送上吏部,對御試策一道,限三千
建炎初,駐蹕揚州,以通衢皆磚甃霜滑不可以乘馬,特詔百官悉用肩輿出入。
范文正公自京尹謫守鄱陽,作堂於後圃,名曰「慶朔」。
未幾易守丹陽,有詩曰:「慶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開。
如今憶著成離恨,秪託春風管句來。」予昔官江東,嘗至其處,龕詩壁間,郡人猶有能道當時事者,雲:「春風,天慶觀道士也,其所居之室曰『春風軒』,因以自名,公在郡時與之遊,詩蓋以寄道士雲。」
汪彥章言:頃行淮西一驛舍,中壁間有王荊公題字曰:「郵亭橋樑不修,非政之善;稀廚傅以稱過使客,又於義有不足。」如此足矣。
歐陽文忠公始自河北都轉運謫守滁州,於琅邪山間作亭,名曰:「醉翁」,自爲之記。
其後王詔守滁,請東坡大書此記而刻之,流佈世間,殆家有之,亭名遂聞於天下。
政和中,唐少宰恪守滁,亦作亭山間,名曰「同醉」,自作記,且大書之立石亭上,意以配前人云。
東坡既南竄,議者復請悉除其所爲之文,詔從之。
於是士大夫家所藏既莫敢出,而吏畏禍,所在石刻多見毀。
徐州黃樓東坡所作,而子由爲之賦,坡自書,時爲守者獨不忍毀,但投其石城豪中,而易樓名「觀風」。
宣和末年,禁稍弛,而一時貴遊以蓄東坡之文相尚,鬻者大見售,故工人稍稍就豪中摹此刻。
有苗仲先者適爲守,因命出之,日夜摹印,既得數千本,忽語僚屬曰:「蘇氏之學法禁尚在,此石奈何獨存!」立碎之,人聞石毀,墨本之價益增。
仲先秩滿,攜至京師,盡鬻之,所獲不貲。
國朝財賦之入,兩稅之外多有因事所增,條目其繁,當官者既不能悉其詳,吏因得肆爲奸利,民用重困。
仁宗朝,或請凡財賦窠名宜隨類併合,使當官者易於省察,可以絕吏奸。
論者皆以其言爲然。
時程文簡公琳爲三司使,獨以爲不可,曰:「今隨類併合,誠爲簡便,然既沒其窠名,莫可稽考,他日有興利之臣,必復增之,則病民益甚矣。」於是衆莫能奪。
宗室令畤少有俊名,一時名士多與之遊。
元右間執政薦之簾前,欲用以爲館職,曰:「令畤非特文學可稱,吏能亦自精敏,其爲人材實未易得。」宣仁後曰:「皇親家惺惺者直是惺惺,但不知德行如何,不如更少待。」於是遂止。
建炎間,餘避地饒州之德興縣,令畤時亦在焉,自言如此。
國朝制科初因唐制,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爲師法,詳明吏理、達於教化,凡三科,應內外職官前資見任、黃衣、草澤人並許諸州,及本司解送上吏部,對御試策一道,限三千
敕。
朕式觀古初,灼見天意。
將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異人。
使其名高一時,學貫千載。
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
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用能於期歲之閑,靡然變天下之俗。
具官王安石,少學孔、孟,晚師瞿、聃。
罔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陳跡,作新斯人。
屬熙寧之有爲,冠群賢而首用。
信任之篤,古今所無。
方需功業之成,遽起山林之興。
浮雲何有,脫屣如遺。
屢爭席於漁樵,不亂群於麋鹿。
進退之美,雍容可觀。
朕方臨御之初,哀疚罔極。
乃眷三朝之老,邈在大江之南。
究觀規模,想見風采。
豈謂告終之問,在予諒暗之中。
胡不百年,爲之一涕。
於戲。
死生用舍之際,孰能違天;贈賻哀榮之文,豈不在我。
寵以師臣之位,蔚爲儒者之光。
庶幾有知,服我休命。
可。
朕式觀古初,灼見天意。
將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異人。
使其名高一時,學貫千載。
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
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用能於期歲之閑,靡然變天下之俗。
具官王安石,少學孔、孟,晚師瞿、聃。
罔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陳跡,作新斯人。
屬熙寧之有爲,冠群賢而首用。
信任之篤,古今所無。
方需功業之成,遽起山林之興。
浮雲何有,脫屣如遺。
屢爭席於漁樵,不亂群於麋鹿。
進退之美,雍容可觀。
朕方臨御之初,哀疚罔極。
乃眷三朝之老,邈在大江之南。
究觀規模,想見風采。
豈謂告終之問,在予諒暗之中。
胡不百年,爲之一涕。
於戲。
死生用舍之際,孰能違天;贈賻哀榮之文,豈不在我。
寵以師臣之位,蔚爲儒者之光。
庶幾有知,服我休命。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