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
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
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
古之圣人,其取天下,非其驱而来之也;其守天下,非其劫而留之也。
使天下自附,不得已而为之长,吾不役天下之利,而天下自至。
夫是以去就之权在君,而不在民,是之谓人重而物轻。
且夫吾之于人,己求而得之,则不若使之求我而后从之;己守而固之,则不若使之不忍去我,而后与之。
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
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
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
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
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
夫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
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
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
是以销名城,杀豪杰,铸锋镝,以绝天下之望。
其所以准备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
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
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
盖自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之徒,纷纷而起者,不可胜数。
至于元氏,并吞灭取,略已尽矣,而南方未服。
元氏自分而为周、齐。
周并齐而授之隋。
隋文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
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
谋臣旧将,诛灭略尽,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
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
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
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
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
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
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
天欲晓,至怀州。
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
人问何以知之。
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8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