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
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
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
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
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
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
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
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
气主呴之,血主濡之。
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
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
然:经言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
所以相去而远也。
又诸腑皆阳也,清净之处。
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
然:诸腑者,谓是非也。
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
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胆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肾之腑。
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
下焦之所治也。
曰: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
故曰轻重也。
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液,皆可晓知以不?
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
是五脏声、色、臭、味、液也。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
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
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
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
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
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
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
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
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0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