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
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屬於腦。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
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週。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
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
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
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還周,故十二經亦有不能拘之。
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
曰;五臟俱等,而心肺獨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氣。
血爲榮,氣爲衛,相隨上下,謂之榮衛。
通行經絡,營周於外,故令心肺獨在鬲上也。
曰:何以別知臟腑之病耶?
然:數者腑也,遲者髒也。
數則爲熱,遲則爲寒。
諸陽爲熱,諸陰爲寒。
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
一脈(輒)變爲二病者,何也?
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
邪在氣,氣爲是動;邪在血,血爲所生病。
氣主呴之,血主濡之。
氣留而不行者,爲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爲血後病也。
故先爲是動,後所生(病)也。
曰:五臟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謂)也?
然:經言心營、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
所以相去而遠也。
又諸腑皆陽也,清淨之處。
今大腸、小腸、胃與膀胱,皆受不淨,其意何也?
然:諸腑者,謂是非也。
經言:小腸者,受盛之腑也;大腸者,傳瀉行道之腑也;膽者,清淨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一腑猶無兩名,故知非也。
小腸者,心之腑;大腸者,肺之腑;膽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腎之腑。
小腸謂赤腸,大腸謂白腸,膽者謂青腸,胃者謂黃腸,膀胱者謂黑腸。
下焦之所治也。
曰:脈有輕重,何謂也?
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
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
故曰輕重也。
曰:五臟各有聲、色、臭、味、液,皆可曉知以不?
然:《十變》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脾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聲哭,其液涕;腎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其聲呻,其液唾。
是五臟聲、色、臭、味、液也。
五臟有七神,各何所藏那?
然:髒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
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也。
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
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
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
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曰: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有輕重,有六十首,一脈變爲四時,離聖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
然:是其病,有內外證。
其病爲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癃),溲便難,轉筋。
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
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
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
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
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3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