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惟我王,承運之衰,神武震發,羣雄殄夷,拯民於下,登帝太微,德美旦、奭,功越彭、韋(1)。
九德光備,萬國作師,寢疾不興,聖體長歸。
華夏飲淚,黎庶含悲,神翳功顯,身沉名飛(2),敢揚聖德,表之素旗。
乃作誄曰:
於穆我王,胄稷胤周,賢聖是紹,元懿允休(3)。
先侯佐漢,實惟平陽,功成績著,德昭二皇(4)。
民以寧一,興詠有章。
我王承統,天資時生,
年在志學,謀過老成。
奮臂舊邦,翻身上京(5)。
袁與我王,兵交若神,張陣背誓,傲帝虐民(6)。
擁徒百萬,虎視朔濱。
我王赫怒,戎車列陣(7);
武卒虓闞,如雷如震,攙搶北掃,舉不浹辰。
紹遂奔北,河朔是賓。
振旅京師,帝嘉厥庸,乃位丞相,總攝三公(8),
進受上爵,君臨魏邦,九錫招備,大路火龍(9),
玄監靈蔡,探幽洞微;下無僞情,奸不容非(10),
敦儉尚古,不玩珠玉,以身先下,民以純樸(11)。
聖性嚴毅,平修清一,唯善是嘉,靡疏靡暱。
怒過雷霆,喜逾春日,萬國肅虔,望風震慄(12)。
既總庶政,兼覽儒林,躬著雅頌,被之瑟琴(13)。
茫茫四海,我王康之;微微漢嗣,我王匡之(14);
羣傑扇動,我王服之;喁喁黎庶,我王育之(15)。
光有天下,萬國作君,虔奉本朝,德美周文。
以寬克衆,每徵必舉,四夷賓服,功逾聖武(16)。
翼帝王世,神武鷹揚,左鉞右旄,威凌伊、呂(17)。
年逾耳順,體愉志肅,乾乾庶事,氣過方叔(18)。
宜並南嶽,君國無窮,如何不弔,禍鍾聖躬(19)!
棄離臣子,背世長終,兆民號啕,仰愬上穹(20)。
既以約終,令節不衰,既即梓宮,躬御綴衣。
璽不存身,維紼是荷;明器無飾,陶素是嘉(21);
既次西陵,幽閨啓路,羣臣奉迎,我王安厝(22)。
窈窕玄宇,三光不入,潛闥一扃,尊靈永蟄(23)。
聖上臨穴,哀號靡及,羣臣陪臨,佇立以泣(24)。
去此昭昭,於彼冥冥,永棄兆民,下君百靈(25);
千代萬葉,曷時復形(26)!
九德光備,萬國作師,寢疾不興,聖體長歸。
華夏飲淚,黎庶含悲,神翳功顯,身沉名飛(2),敢揚聖德,表之素旗。
乃作誄曰:
於穆我王,胄稷胤周,賢聖是紹,元懿允休(3)。
先侯佐漢,實惟平陽,功成績著,德昭二皇(4)。
民以寧一,興詠有章。
我王承統,天資時生,
年在志學,謀過老成。
奮臂舊邦,翻身上京(5)。
袁與我王,兵交若神,張陣背誓,傲帝虐民(6)。
擁徒百萬,虎視朔濱。
我王赫怒,戎車列陣(7);
武卒虓闞,如雷如震,攙搶北掃,舉不浹辰。
紹遂奔北,河朔是賓。
振旅京師,帝嘉厥庸,乃位丞相,總攝三公(8),
進受上爵,君臨魏邦,九錫招備,大路火龍(9),
玄監靈蔡,探幽洞微;下無僞情,奸不容非(10),
敦儉尚古,不玩珠玉,以身先下,民以純樸(11)。
聖性嚴毅,平修清一,唯善是嘉,靡疏靡暱。
怒過雷霆,喜逾春日,萬國肅虔,望風震慄(12)。
既總庶政,兼覽儒林,躬著雅頌,被之瑟琴(13)。
茫茫四海,我王康之;微微漢嗣,我王匡之(14);
羣傑扇動,我王服之;喁喁黎庶,我王育之(15)。
光有天下,萬國作君,虔奉本朝,德美周文。
以寬克衆,每徵必舉,四夷賓服,功逾聖武(16)。
翼帝王世,神武鷹揚,左鉞右旄,威凌伊、呂(17)。
年逾耳順,體愉志肅,乾乾庶事,氣過方叔(18)。
宜並南嶽,君國無窮,如何不弔,禍鍾聖躬(19)!
棄離臣子,背世長終,兆民號啕,仰愬上穹(20)。
既以約終,令節不衰,既即梓宮,躬御綴衣。
璽不存身,維紼是荷;明器無飾,陶素是嘉(21);
既次西陵,幽閨啓路,羣臣奉迎,我王安厝(22)。
窈窕玄宇,三光不入,潛闥一扃,尊靈永蟄(23)。
聖上臨穴,哀號靡及,羣臣陪臨,佇立以泣(24)。
去此昭昭,於彼冥冥,永棄兆民,下君百靈(25);
千代萬葉,曷時復形(26)!
我皇之生,坤靈是輔。
作合於魏,亦光聖武。
篤生帝文,紹虞之緒。
龍飛紫宸,奄有九土。
詳惟聖善,岐嶷秀出。
德配姜原,不忝先哲。
玄覽萬機,兼才備藝。
泛納容衆,含垢藏疾。
仰奉諸姑,降接儔列。
陰處陽潛,外明內察。
及踐大位,母養萬國。
溫溫其仁,不替明德。
悼彼邊氓,未遑宴息。
恆勞庶事,兢兢翼翼。
親桑蠶館,爲天下式。
樊姬霸楚,書載其庸。
武王有亂,孔嘆其功。
我後齊聖,克暢丹聰。
不出房闥,心照萬邦。
年逾耳順,乾乾匪倦。
珠玉不玩,躬御糹弟練。
日昃忘飢,臨樂勿燕。
去奢即儉,曠世作顯。
慎終如始,蹈和履貞。
恭事神,昭奉百靈。
局天地,祗畏神明。
敬微慎獨,執禮幽冥。
虔肅宗廟,蠲薦三牲。
降福無疆,祝雲其誠。
宜享斯,蒙祉自天。
何圖兇咎,不勉斯年。
嘗禱盡禮,有篤無痊。
豈命有終,神食其言。
遺孤在疚,承諱東藩。
擗踊郊甸,灑淚中原。
追號皇妣,棄我何遷?昔垂顧復,今何不然。
空宮寥廓,棟宇無煙。
巡省階途,彷彿櫺軒。
仰瞻帷幄,俯察几筵。
物不毀故,而人不存。
痛莫酷斯,彼蒼者天!遂臻魏都,遊魂舊邑。
大隧開途,靈將斯戢。
嘆息霧興,揮淚雨集。
徘徊而柩,號兆弗及。
神光既幽,佇立以泣。
作合於魏,亦光聖武。
篤生帝文,紹虞之緒。
龍飛紫宸,奄有九土。
詳惟聖善,岐嶷秀出。
德配姜原,不忝先哲。
玄覽萬機,兼才備藝。
泛納容衆,含垢藏疾。
仰奉諸姑,降接儔列。
陰處陽潛,外明內察。
及踐大位,母養萬國。
溫溫其仁,不替明德。
悼彼邊氓,未遑宴息。
恆勞庶事,兢兢翼翼。
親桑蠶館,爲天下式。
樊姬霸楚,書載其庸。
武王有亂,孔嘆其功。
我後齊聖,克暢丹聰。
不出房闥,心照萬邦。
年逾耳順,乾乾匪倦。
珠玉不玩,躬御糹弟練。
日昃忘飢,臨樂勿燕。
去奢即儉,曠世作顯。
慎終如始,蹈和履貞。
恭事神,昭奉百靈。
局天地,祗畏神明。
敬微慎獨,執禮幽冥。
虔肅宗廟,蠲薦三牲。
降福無疆,祝雲其誠。
宜享斯,蒙祉自天。
何圖兇咎,不勉斯年。
嘗禱盡禮,有篤無痊。
豈命有終,神食其言。
遺孤在疚,承諱東藩。
擗踊郊甸,灑淚中原。
追號皇妣,棄我何遷?昔垂顧復,今何不然。
空宮寥廓,棟宇無煙。
巡省階途,彷彿櫺軒。
仰瞻帷幄,俯察几筵。
物不毀故,而人不存。
痛莫酷斯,彼蒼者天!遂臻魏都,遊魂舊邑。
大隧開途,靈將斯戢。
嘆息霧興,揮淚雨集。
徘徊而柩,號兆弗及。
神光既幽,佇立以泣。
有秦客問於東野主人曰:“聞之前論曰:‘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
’夫治亂在政,而音聲應之;故哀思之情,表於金石;安樂之象,形於管絃也。
又仲尼聞韶,識虞舜之德;季札聽絃,知衆國之風。
斯已然之事,先賢所不疑也。
今子獨以爲聲無哀樂,其理何居?若有嘉訊,今請聞其說。
”主人應之曰:“斯義久滯,莫肯拯救,故令歷世濫於名實。
今蒙啓導,將言其一隅焉。
夫天地合德,萬物貴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
故章爲五色,發爲五音;音聲之作,其猶臭味在於天地之間。
其善與不善,雖遭遇濁亂,其體自若而不變也。
豈以愛憎易操、哀樂改度哉?及宮商集比,聲音克諧,此人心至願,情慾之所鍾。
故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極故,因其所用,每爲之節,使哀不至傷,樂不至淫,斯其大較也。
然‘樂雲樂雲,鍾鼓云乎哉?哀雲哀雲,哭泣云乎哉?因茲而言,玉帛非禮敬之實,歌舞非悲哀之主也。
何以明之?夫殊方異俗,歌哭不同。
使錯而用之,或聞哭而歡,或聽歌而戚,然而哀樂之情均也。
今用均同之情,案,“戚”本作“感”,又脫同字,依《世說·文學篇》注改補。
)而發萬殊之聲,斯非音聲之無常哉?然聲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
勞者歌其事,樂者舞其功。
夫內有悲痛之心,則激切哀言。
言比成詩,聲比成音。
雜而詠之,聚而聽之,心動於和聲,情感於苦言。
嗟嘆未絕,而泣涕流漣矣。
夫哀心藏於苦心內,遇和聲而後發。
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
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無象之和聲,其所覺悟,唯哀而已。
豈復知‘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哉。
風俗之流,遂成其政;是故國史明政教之得失,審國風之盛衰,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故曰‘亡國之音哀以思’也。
夫喜、怒、哀、樂、愛、憎、慚、懼,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傳情,區別有屬,而不可溢者也。
夫味以甘苦爲稱,今以甲賢而心愛,以乙愚而情憎,則愛憎宜屬我,而賢愚宜屬彼也。
可以我愛而謂之愛人,我憎而謂之憎人,所喜則謂之喜味,所怒而謂之怒味哉?由此言之,則外內殊用,彼我異名。
聲音自當以善惡爲主,則無關於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則無繫於聲音。
名實俱去,則盡然可見矣。
且季子在魯,採《詩》觀禮,以別《風》、《雅》,豈徒任聲以決臧否哉?又仲尼聞《韶》,嘆其一致,是以諮嗟,何必因聲以知虞舜之德,然後嘆美邪?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過半矣。
”
秦客難曰:“八方異俗,歌哭萬殊,然其哀樂之情,不得不見也。
夫心動於中,而聲出於心。
雖託之於他音,寄之於餘聲,善聽察者,要自覺之不使得過也。
昔伯牙理琴而鍾子
’夫治亂在政,而音聲應之;故哀思之情,表於金石;安樂之象,形於管絃也。
又仲尼聞韶,識虞舜之德;季札聽絃,知衆國之風。
斯已然之事,先賢所不疑也。
今子獨以爲聲無哀樂,其理何居?若有嘉訊,今請聞其說。
”主人應之曰:“斯義久滯,莫肯拯救,故令歷世濫於名實。
今蒙啓導,將言其一隅焉。
夫天地合德,萬物貴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
故章爲五色,發爲五音;音聲之作,其猶臭味在於天地之間。
其善與不善,雖遭遇濁亂,其體自若而不變也。
豈以愛憎易操、哀樂改度哉?及宮商集比,聲音克諧,此人心至願,情慾之所鍾。
故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極故,因其所用,每爲之節,使哀不至傷,樂不至淫,斯其大較也。
然‘樂雲樂雲,鍾鼓云乎哉?哀雲哀雲,哭泣云乎哉?因茲而言,玉帛非禮敬之實,歌舞非悲哀之主也。
何以明之?夫殊方異俗,歌哭不同。
使錯而用之,或聞哭而歡,或聽歌而戚,然而哀樂之情均也。
今用均同之情,案,“戚”本作“感”,又脫同字,依《世說·文學篇》注改補。
)而發萬殊之聲,斯非音聲之無常哉?然聲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
勞者歌其事,樂者舞其功。
夫內有悲痛之心,則激切哀言。
言比成詩,聲比成音。
雜而詠之,聚而聽之,心動於和聲,情感於苦言。
嗟嘆未絕,而泣涕流漣矣。
夫哀心藏於苦心內,遇和聲而後發。
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
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無象之和聲,其所覺悟,唯哀而已。
豈復知‘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哉。
風俗之流,遂成其政;是故國史明政教之得失,審國風之盛衰,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故曰‘亡國之音哀以思’也。
夫喜、怒、哀、樂、愛、憎、慚、懼,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傳情,區別有屬,而不可溢者也。
夫味以甘苦爲稱,今以甲賢而心愛,以乙愚而情憎,則愛憎宜屬我,而賢愚宜屬彼也。
可以我愛而謂之愛人,我憎而謂之憎人,所喜則謂之喜味,所怒而謂之怒味哉?由此言之,則外內殊用,彼我異名。
聲音自當以善惡爲主,則無關於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則無繫於聲音。
名實俱去,則盡然可見矣。
且季子在魯,採《詩》觀禮,以別《風》、《雅》,豈徒任聲以決臧否哉?又仲尼聞《韶》,嘆其一致,是以諮嗟,何必因聲以知虞舜之德,然後嘆美邪?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過半矣。
”
秦客難曰:“八方異俗,歌哭萬殊,然其哀樂之情,不得不見也。
夫心動於中,而聲出於心。
雖託之於他音,寄之於餘聲,善聽察者,要自覺之不使得過也。
昔伯牙理琴而鍾子
植白:季重足下。
前日雖因常調,得爲密坐。
雖燕飲彌日,其於別遠會稀,猶不盡其勞績也。
若夫觴酌凌波於前,簫笳發音於後,足下鷹揚其體,鳳嘆虎視,謂蕭曹不足儔,衛霍不足侔也。
左顧右盼,謂若無人,豈非吾子壯志哉?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
當斯之時,願舉泰山以爲肉,傾東海以爲酒,伐雲夢之竹以爲笛,斬泗濱之梓以爲箏,食若填巨壑,飲若灌漏卮,其樂固難量,豈非大丈夫之樂哉?
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
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
思欲抑六龍之首,頓羲和之轡,折若木之華,閉濛汜之谷。
天路高邈,良久無緣,懷戀反側,如何如何?
得所來訊,文采委曲,曄若春榮,瀏若清風,申詠反覆,曠若復面。
其諸賢所著文章,想還所治,復申詠之也。
可令熹事小吏,諷而誦之。
夫文章之難,非獨今也,古之君子,猶亦病諸?家有千里,驥而不珍焉?人懷盈尺,和氏無貴矣。
夫君子而知音樂,古之達論,謂之通而蔽。
墨翟不好伎,何爲過朝歌而回車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車之縣,想足下助我張目也。
又聞足下在彼,自有佳政,夫求而不得者有之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
且改轍易行,非良樂之御;易民而治,非楚鄭之政,願足下勉之而已矣。
適對嘉賓,口授不悉,往來數相聞。
曹植白。
前日雖因常調,得爲密坐。
雖燕飲彌日,其於別遠會稀,猶不盡其勞績也。
若夫觴酌凌波於前,簫笳發音於後,足下鷹揚其體,鳳嘆虎視,謂蕭曹不足儔,衛霍不足侔也。
左顧右盼,謂若無人,豈非吾子壯志哉?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
當斯之時,願舉泰山以爲肉,傾東海以爲酒,伐雲夢之竹以爲笛,斬泗濱之梓以爲箏,食若填巨壑,飲若灌漏卮,其樂固難量,豈非大丈夫之樂哉?
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
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
思欲抑六龍之首,頓羲和之轡,折若木之華,閉濛汜之谷。
天路高邈,良久無緣,懷戀反側,如何如何?
得所來訊,文采委曲,曄若春榮,瀏若清風,申詠反覆,曠若復面。
其諸賢所著文章,想還所治,復申詠之也。
可令熹事小吏,諷而誦之。
夫文章之難,非獨今也,古之君子,猶亦病諸?家有千里,驥而不珍焉?人懷盈尺,和氏無貴矣。
夫君子而知音樂,古之達論,謂之通而蔽。
墨翟不好伎,何爲過朝歌而回車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車之縣,想足下助我張目也。
又聞足下在彼,自有佳政,夫求而不得者有之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
且改轍易行,非良樂之御;易民而治,非楚鄭之政,願足下勉之而已矣。
適對嘉賓,口授不悉,往來數相聞。
曹植白。
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父〕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
太祖於惇爲從父兄弟。
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
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
”叔父以告嵩。
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
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
”嵩乃疑焉。
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
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
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父夜行,即殺之。
京師斂跡,莫敢犯者。
近習寵臣鹹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爲頓丘令。
〔太祖與袁紹相拒,紹謀臣許攸來奔,〕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矣!”既入坐,謂公曰:“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公曰:“尚可支一歲。
”攸曰:“無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
”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公曰:“向言戲之耳。
其實可一月,爲之奈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
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1],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
”公大喜,乃選精銳步騎,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略後軍,遣兵以益備。
”聞者信以爲然,皆自若。
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
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首,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未死,殺士卒千餘人,皆取鼻,牛馬割脣舌,以示紹軍。
將士皆怛懼。
時有夜得仲簡,將以詣麾下,公謂曰:“何爲如是?”仲簡曰:“勝負自天,何用爲問乎!”公意欲不殺。
許攸曰:“明旦鑑於鏡,此益不忘人。
”乃殺之。
〔公將北征三郡烏丸[2],諸將皆諫不可,唯郭嘉勸行。
公遂出兵,敗虜衆於柳城。
〕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爲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
既還,科問前諫者,衆莫知其故,人人皆懼。
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僥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爲常。
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
〔公西征,與馬超等夾潼關而軍[3]。
公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4],據河西爲營。
公自潼關北渡。
〕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牀不起。
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
〔父〕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
太祖於惇爲從父兄弟。
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
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
”叔父以告嵩。
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
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
”嵩乃疑焉。
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
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
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父夜行,即殺之。
京師斂跡,莫敢犯者。
近習寵臣鹹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爲頓丘令。
〔太祖與袁紹相拒,紹謀臣許攸來奔,〕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矣!”既入坐,謂公曰:“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公曰:“尚可支一歲。
”攸曰:“無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
”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公曰:“向言戲之耳。
其實可一月,爲之奈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
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1],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
”公大喜,乃選精銳步騎,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略後軍,遣兵以益備。
”聞者信以爲然,皆自若。
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
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首,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未死,殺士卒千餘人,皆取鼻,牛馬割脣舌,以示紹軍。
將士皆怛懼。
時有夜得仲簡,將以詣麾下,公謂曰:“何爲如是?”仲簡曰:“勝負自天,何用爲問乎!”公意欲不殺。
許攸曰:“明旦鑑於鏡,此益不忘人。
”乃殺之。
〔公將北征三郡烏丸[2],諸將皆諫不可,唯郭嘉勸行。
公遂出兵,敗虜衆於柳城。
〕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爲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
既還,科問前諫者,衆莫知其故,人人皆懼。
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僥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爲常。
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
〔公西征,與馬超等夾潼關而軍[3]。
公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4],據河西爲營。
公自潼關北渡。
〕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牀不起。
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
伊尹既復政厥闢,將告歸,乃陳戒於德。
曰:“嗚呼!天難諶,命靡常。
常厥德,保厥位。
厥德匪常,九有以亡。
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
皇天弗保,監於萬方,啓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
惟尹躬暨湯,鹹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正。
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於一德;非商求於下民,惟民歸於一德。
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
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
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
終始惟一,時乃日新。
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
臣爲上爲德,爲下爲民。
其難其慎,惟和惟一。
德無常師,主善爲師。
善無常主,協於克一。
俾萬姓鹹曰:‘大哉王言。
’又曰:‘一哉王心’。
克綏先王之祿,永厎烝民之生。
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德。
萬夫之長,可以觀政。
後非民罔使;民非後罔事。
無自廣以狹人,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
”
沃丁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伊陟相大戊,亳有祥桑谷共生於朝。
伊陟贊於巫咸,作《咸乂》四篇。
太戊贊於伊陟,作《伊陟》、《原命》。
仲丁遷於囂,作《仲丁》。
河亶甲居相,作《河亶甲》。
祖乙圯於耿,作《祖乙》。
曰:“嗚呼!天難諶,命靡常。
常厥德,保厥位。
厥德匪常,九有以亡。
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
皇天弗保,監於萬方,啓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
惟尹躬暨湯,鹹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正。
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於一德;非商求於下民,惟民歸於一德。
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
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
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
終始惟一,時乃日新。
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
臣爲上爲德,爲下爲民。
其難其慎,惟和惟一。
德無常師,主善爲師。
善無常主,協於克一。
俾萬姓鹹曰:‘大哉王言。
’又曰:‘一哉王心’。
克綏先王之祿,永厎烝民之生。
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德。
萬夫之長,可以觀政。
後非民罔使;民非後罔事。
無自廣以狹人,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
”
沃丁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伊陟相大戊,亳有祥桑谷共生於朝。
伊陟贊於巫咸,作《咸乂》四篇。
太戊贊於伊陟,作《伊陟》、《原命》。
仲丁遷於囂,作《仲丁》。
河亶甲居相,作《河亶甲》。
祖乙圯於耿,作《祖乙》。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
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於徵伐商。
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於豐。
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丁未,祀於周廟,邦甸、侯、衛,駿奔走,執豆、籩。
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於周。
王若曰:“嗚呼,羣后!惟先王建邦啓土,公劉克篤前烈,至於大王肇基王跡,王季其勤王家。
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勳,誕膺天命,以撫方夏。
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
惟九年,大統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
厎商之罪,告於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孫周王發,將有大正於商。
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爲天下逋逃主,萃淵藪。
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
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恭天成命,肆予東征,綏厥士女。
惟其士女,篚厥玄黃,昭我周王。
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
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既戊午,師逾孟津。
癸亥,陳於商郊,俟天休命。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
罔有敵於我師,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一戎衣,天下大定。
乃反商政,政由舊。
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
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賚於四海,而萬姓悅服。
”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
建官惟賢,位事惟能。
重民五教,惟食、喪、祭。
惇信明義,崇德報功。
垂拱而天下治。
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於徵伐商。
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於豐。
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丁未,祀於周廟,邦甸、侯、衛,駿奔走,執豆、籩。
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於周。
王若曰:“嗚呼,羣后!惟先王建邦啓土,公劉克篤前烈,至於大王肇基王跡,王季其勤王家。
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勳,誕膺天命,以撫方夏。
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
惟九年,大統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
厎商之罪,告於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孫周王發,將有大正於商。
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爲天下逋逃主,萃淵藪。
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
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恭天成命,肆予東征,綏厥士女。
惟其士女,篚厥玄黃,昭我周王。
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
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既戊午,師逾孟津。
癸亥,陳於商郊,俟天休命。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
罔有敵於我師,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一戎衣,天下大定。
乃反商政,政由舊。
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
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賚於四海,而萬姓悅服。
”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
建官惟賢,位事惟能。
重民五教,惟食、喪、祭。
惇信明義,崇德報功。
垂拱而天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