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
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
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纣之类也。
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之类也。
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足以自卫,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
汉不与战,其略有三。
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虏但牧猎,故逸而勇。
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
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日乃倍之。
汉逐虏则赍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
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于步,迟疾势县,此不可战三也。
不得已,则莫若守边。
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虏自宽矣。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
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
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
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
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
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
山林土陵,丘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树交映,此枪矛之地也。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
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不习,器械不修,计不先设,外救不至,将吏刻剥,赏罚轻懈,营伍失次,战胜而骄,可以攻之。
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甲兵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援,敌有此者,引而计之。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先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
师徒已列,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
身冲矢石,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或发于后。
丛战之道:利用剑楯,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戢旌旗,特严金鼓,令贼无措手足。
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而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
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
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乱其耳目,驰而攻之,可以胜矣。
夫兵起而静者,恃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也;尘土卑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杖而行者,饥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币重而言甘者,诱也。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8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