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爲上下部,何謂也?
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爲上部。
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脈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關、尺也。
九侯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審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診病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
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
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
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
伏者,脈行筋下也。
浮者,脈在肉上行也。
左右表裏,法皆如此。
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
爲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爲死病也。
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爲上部。
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脈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關、尺也。
九侯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審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診病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
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
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
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
伏者,脈行筋下也。
浮者,脈在肉上行也。
左右表裏,法皆如此。
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
爲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爲死病也。
曰:《十變》言,五臟六腑滎,合,皆以井爲始者,何也?
然: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
諸蚑行喘息,蚏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生。
故歲數始於春,日數始於甲,故以井爲始也。
然: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
諸蚑行喘息,蚏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生。
故歲數始於春,日數始於甲,故以井爲始也。
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
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
營衛通行,此其要也。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
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
營衛通行,此其要也。
曰:泄凡有幾?皆有名不?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
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
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
此五泄之要法也。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
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
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
此五泄之要法也。
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何謂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
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
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
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何謂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
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
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
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曰: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
然:經言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溼地,強力入水則傷腎。
是正經之自病也。
何謂五邪?
然: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溼。
此之謂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
然:其色當赤。
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爲青,入心爲赤,入脾爲黃,入肺爲白,入腎爲黑。
肝爲心邪,故知當赤色。
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
何以知傷暑得之?
然:當惡焦臭。
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爲焦臭,入脾爲香臭,入肝爲臊臭,入腎爲腐臭,入肺爲腥臭。
故知心病傷暑得之,當惡焦臭。
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
然:當喜苦味也。
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爲酸,人心爲苦,入肺爲辛,入腎爲鹹,自入爲甘。
故知脾邪入心,爲喜苦味也。
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何以知傷寒得之?
然:當譫言妄語。
何以言之?肺主聲,入肝爲呼,入心爲言,入脾爲歌,入腎爲呻,自入爲哭。
故知肺邪入心,爲譫言妄語也。
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澀。
何以知中溼得之?
然:當喜汗出不可止。
何以言之?腎主液,入肝爲泣,入心爲汗,入脾爲涎,入肺爲涕,自入爲唾。
故知腎邪入心,爲汗出不可止也。
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
此五邪之法也。
然:經言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溼地,強力入水則傷腎。
是正經之自病也。
何謂五邪?
然: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溼。
此之謂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
然:其色當赤。
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爲青,入心爲赤,入脾爲黃,入肺爲白,入腎爲黑。
肝爲心邪,故知當赤色。
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
何以知傷暑得之?
然:當惡焦臭。
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爲焦臭,入脾爲香臭,入肝爲臊臭,入腎爲腐臭,入肺爲腥臭。
故知心病傷暑得之,當惡焦臭。
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
然:當喜苦味也。
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爲酸,人心爲苦,入肺爲辛,入腎爲鹹,自入爲甘。
故知脾邪入心,爲喜苦味也。
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何以知傷寒得之?
然:當譫言妄語。
何以言之?肺主聲,入肝爲呼,入心爲言,入脾爲歌,入腎爲呻,自入爲哭。
故知肺邪入心,爲譫言妄語也。
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澀。
何以知中溼得之?
然:當喜汗出不可止。
何以言之?腎主液,入肝爲泣,入心爲汗,入脾爲涎,入肺爲涕,自入爲唾。
故知腎邪入心,爲汗出不可止也。
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
此五邪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