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
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
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
以冬壬癸日得之。
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
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
以春甲乙日得之。
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五积之要法也。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
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
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
以冬壬癸日得之。
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
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
以春甲乙日得之。
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五积之要法也。
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
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
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
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
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
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
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
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
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肌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肌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
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
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
咽门重(十)十二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
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
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
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
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
咽门重(十)十二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
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
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
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
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
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
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