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曰:莫用三爺,廢職亡家。
蓋子爲少爺,婿爲姑爺,妻兄弟爲舅爺也。
之三者未必才無可用,第內有蔽聰塞明之方,外有投鼠忌器之慮。
威之所行,權輒附焉;權之所附,威更熾焉。
任以筆墨,則售承行,鬻差票;任以案牘,則通賄賂,變是非;任以倉庫,則輕出重入,西掩東挪,弊難枚舉。
即令總核買辦雜務,其細已甚,亦必至於短髮價值,有玷官聲,故無一而可。
事非十分敗壞,不入於耳;迨入於耳,已難措手。
以法則傷恩,以恩則壞法。
三者相同,而子爲尤甚,其見利忘親者無論。
意在愛親,而孳孳焉爲親計利,勢必陷親於不義,所以危也。
蓋子爲少爺,婿爲姑爺,妻兄弟爲舅爺也。
之三者未必才無可用,第內有蔽聰塞明之方,外有投鼠忌器之慮。
威之所行,權輒附焉;權之所附,威更熾焉。
任以筆墨,則售承行,鬻差票;任以案牘,則通賄賂,變是非;任以倉庫,則輕出重入,西掩東挪,弊難枚舉。
即令總核買辦雜務,其細已甚,亦必至於短髮價值,有玷官聲,故無一而可。
事非十分敗壞,不入於耳;迨入於耳,已難措手。
以法則傷恩,以恩則壞法。
三者相同,而子爲尤甚,其見利忘親者無論。
意在愛親,而孳孳焉爲親計利,勢必陷親於不義,所以危也。
上世結繩而治,自伏羲畫八卦,而文字興焉。
故前人作字,謂之字畫,畫分也,界限也。
爾雅釋地:塗出其右而還之,畫邱。
注言:為道所規畫。
釋名:道出其右曰畫邱,人尚右,凡有指畫,皆尚右。
故用右手畫字。
或篆,或隸,或楷,或行,或草,皆當不忘畫字之義;為橫、為竪、為波、為磔、為鈎、為,當永守畫字之法。
蓋畫則筆無不直,筆無不圓,而字之千變萬化,窮工極巧,從此出焉。
乃後人不曰畫字,而曰寫字。
寫有二義。
說文:「寫,置物也。」韻書:寫,輸也。
置者,置物之形;輸者,輸我之心。
兩義並不相悖,所以字為心畫。
若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輸我之心,則畫字、寫字之義,兩失之矣。
無怪書道不成也。
字畫本自同工,字貴寫,畫亦貴寫,以書法透入於畫,而畫無不妙;以畫法參入於書,而書無不神。
故曰:善書者必善畫。
善畫者亦必善書。
自來書畫兼擅者,有若米襄陽,有若倪雲林,有若趙松雪,有若沈石田,有若文衡山,有若董思白。
其書其畫,類能運用一心,貫串道理,書中有畫,畫中有書,非若後人之拘形跡以求書,守格轍以求畫也。
米元章謂:東坡為畫字。
自謂刷字。
此不過前人等而上之,精益求精之語,非謂不能寫字,而竟同剔刷成字,描畫成字也。
自檜以下無譏。
後之作書者欲求蘇、米之刷字、畫字,不可得矣。
書法在用筆,用筆貴用鋒。
用鋒之說吾聞之矣,或曰正鋒,或曰中鋒,或曰藏鋒,或曰出鋒,或曰側鋒,或曰扁鋒。
知書者有得於心,言之了了,知而不知者各執一見,亦復言之津津,究竟聚訟紛紜,指歸莫定,所以然者,因前人指示後學要言不煩,未嘗傾筐倒篋而出之。
後人摹仿前賢,一知半解,未能窮追極究而思之也。
余嘗辨之,試詳言之:所謂中鋒者,自然要先正其筆。
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筆正則鋒易於正。
中鋒即是正鋒,自不必說。
而余則偏有說焉,筆管以竹為之,本是直而不曲,其性剛,欲使之正,則竟正。
筆頭以毫為之,本是易起易倒,其性柔,欲使之正,卻難保其不偃。
倘無法以驅策之,則筆管堅而筆頭已臥,可謂之中鋒乎?又或極力把持,收其鋒於筆尖之內,貼毫根於紙素之上,如以箸頭畫字一般,是筆則正矣、中矣,然鋒已無矣,尚得謂之鋒乎?或曰:此藏鋒法也。
試問所謂藏鋒者,藏鋒於筆頭之內乎?抑藏鋒於字畫之內乎?必有爽然失、恍然悟者。
第藏鋒畫內之說,人亦知之。
知之而謂惟藏鋒乃是中鋒,中鋒無不藏鋒,則又有未盡然也。
蓋藏鋒、中鋒之法,如匠人鑽物,然下手之始四面展動,乃可入木三分。
既定之後,則鑽已深入,然後持之以正
故前人作字,謂之字畫,畫分也,界限也。
爾雅釋地:塗出其右而還之,畫邱。
注言:為道所規畫。
釋名:道出其右曰畫邱,人尚右,凡有指畫,皆尚右。
故用右手畫字。
或篆,或隸,或楷,或行,或草,皆當不忘畫字之義;為橫、為竪、為波、為磔、為鈎、為,當永守畫字之法。
蓋畫則筆無不直,筆無不圓,而字之千變萬化,窮工極巧,從此出焉。
乃後人不曰畫字,而曰寫字。
寫有二義。
說文:「寫,置物也。」韻書:寫,輸也。
置者,置物之形;輸者,輸我之心。
兩義並不相悖,所以字為心畫。
若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輸我之心,則畫字、寫字之義,兩失之矣。
無怪書道不成也。
字畫本自同工,字貴寫,畫亦貴寫,以書法透入於畫,而畫無不妙;以畫法參入於書,而書無不神。
故曰:善書者必善畫。
善畫者亦必善書。
自來書畫兼擅者,有若米襄陽,有若倪雲林,有若趙松雪,有若沈石田,有若文衡山,有若董思白。
其書其畫,類能運用一心,貫串道理,書中有畫,畫中有書,非若後人之拘形跡以求書,守格轍以求畫也。
米元章謂:東坡為畫字。
自謂刷字。
此不過前人等而上之,精益求精之語,非謂不能寫字,而竟同剔刷成字,描畫成字也。
自檜以下無譏。
後之作書者欲求蘇、米之刷字、畫字,不可得矣。
書法在用筆,用筆貴用鋒。
用鋒之說吾聞之矣,或曰正鋒,或曰中鋒,或曰藏鋒,或曰出鋒,或曰側鋒,或曰扁鋒。
知書者有得於心,言之了了,知而不知者各執一見,亦復言之津津,究竟聚訟紛紜,指歸莫定,所以然者,因前人指示後學要言不煩,未嘗傾筐倒篋而出之。
後人摹仿前賢,一知半解,未能窮追極究而思之也。
余嘗辨之,試詳言之:所謂中鋒者,自然要先正其筆。
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筆正則鋒易於正。
中鋒即是正鋒,自不必說。
而余則偏有說焉,筆管以竹為之,本是直而不曲,其性剛,欲使之正,則竟正。
筆頭以毫為之,本是易起易倒,其性柔,欲使之正,卻難保其不偃。
倘無法以驅策之,則筆管堅而筆頭已臥,可謂之中鋒乎?又或極力把持,收其鋒於筆尖之內,貼毫根於紙素之上,如以箸頭畫字一般,是筆則正矣、中矣,然鋒已無矣,尚得謂之鋒乎?或曰:此藏鋒法也。
試問所謂藏鋒者,藏鋒於筆頭之內乎?抑藏鋒於字畫之內乎?必有爽然失、恍然悟者。
第藏鋒畫內之說,人亦知之。
知之而謂惟藏鋒乃是中鋒,中鋒無不藏鋒,則又有未盡然也。
蓋藏鋒、中鋒之法,如匠人鑽物,然下手之始四面展動,乃可入木三分。
既定之後,則鑽已深入,然後持之以正
書是君子之藝,程、朱亦不廢。
我於此有功,今爲盡言之: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間架既明,則學用筆。
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
結字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
用理則從心所欲不逾矩,因晉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則字有常格,不及晉人矣。
宋人用意,意在學晉人也。
意不周幣則病生,此時代所壓。
趙鬆雪更用法,而參以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後人不及矣。
爲奴書之論者不知也。
唐人行書皆出二王,宋人行書多出顏魯公。
趙子昂云:“用筆千古不變。
只看宋人亦妙,唐人難得也。
蔡君謨正書有法無病,朱夫子極推之。
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是古人祕法。
”姜白石云:“不必如此。
知此君憒憒。
黃山谷純學瘞鶴銘,其用筆得於周子發,故遒健。
周子發俗,山谷胸次高,故遒健而不俗。
近董思白不取遒健,學者更弱俗,董公卻不俗。
”
虞世南能整齊不傾倒。
歐陽詢四面停勻,八方平正。
此是二家書法妙處,古人所言也。
歐書如凌雲臺,輕重分毫無負,妙哉!歐公一片神骨,極有作用,倚牆靠壁,便不是。
巉子山一流人有牆壁,所以不好。
姜立綱尤俗。
餘見歐陽信本行書真跡,及皇甫君碑,始悟定武蘭亭全是歐法。
姜白石都不解。
董宗伯云:“王右軍如龍,李北海如象;不如雲王右軍如鳳,李北海如俊鷹。
當學蔡君謨書,欲得字字有法,筆筆用意。
又學山谷老人,欲得使盡筆勢,用盡腕力。
又學米元章,始知出入古人,去短取長。
”
薦季直表不必是真跡,亦恐是唐人臨本。
使轉縱橫,熟視殆不似正書,徐季海似學此也。
漢人分書不純方,唐人分書不純扁,王司寇誤論,只看孝經與勸進碑爾。
顧雲美云:唐人分書極學漢人。
此論佳,可破惑者。
八分書只漢碑可學,更無古人真跡。
近日學分書者乃云:“碑刻不足據。
”不知學何物?
漢人分書多剝蝕,唐人多完好。
今之昧於分書者多學碑上字,作剝蝕狀,可笑也!虞世南廟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師。
貧人不能學書,家無古蹟也。
然真跡只須數行便可悟用筆。
間架規模,只看石刻亦可。
學草書須逐字寫過,令使轉虛實一一盡理,至興到之時,筆勢自生。
大小相參,上下左右,起止映帶,雖狂如旭、素,鹹臻神妙矣。
古人醉時作狂草,細看無一失筆,平日工夫細也。
此是要訣。
姜白石論書,略有梗概耳。
其所得絕粗,趙鬆雪重之,爲不可解。
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古釵腳,如壁拆痕,古人用筆妙處,白石皆言不必。
然又云:“側筆出鋒。
”此大謬。
出鋒者末銳不收。
褚雲透過紙背者也,側則露鋒在一面矣。
顏書勝柳書,柳
我於此有功,今爲盡言之: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間架既明,則學用筆。
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
結字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
用理則從心所欲不逾矩,因晉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則字有常格,不及晉人矣。
宋人用意,意在學晉人也。
意不周幣則病生,此時代所壓。
趙鬆雪更用法,而參以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後人不及矣。
爲奴書之論者不知也。
唐人行書皆出二王,宋人行書多出顏魯公。
趙子昂云:“用筆千古不變。
只看宋人亦妙,唐人難得也。
蔡君謨正書有法無病,朱夫子極推之。
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是古人祕法。
”姜白石云:“不必如此。
知此君憒憒。
黃山谷純學瘞鶴銘,其用筆得於周子發,故遒健。
周子發俗,山谷胸次高,故遒健而不俗。
近董思白不取遒健,學者更弱俗,董公卻不俗。
”
虞世南能整齊不傾倒。
歐陽詢四面停勻,八方平正。
此是二家書法妙處,古人所言也。
歐書如凌雲臺,輕重分毫無負,妙哉!歐公一片神骨,極有作用,倚牆靠壁,便不是。
巉子山一流人有牆壁,所以不好。
姜立綱尤俗。
餘見歐陽信本行書真跡,及皇甫君碑,始悟定武蘭亭全是歐法。
姜白石都不解。
董宗伯云:“王右軍如龍,李北海如象;不如雲王右軍如鳳,李北海如俊鷹。
當學蔡君謨書,欲得字字有法,筆筆用意。
又學山谷老人,欲得使盡筆勢,用盡腕力。
又學米元章,始知出入古人,去短取長。
”
薦季直表不必是真跡,亦恐是唐人臨本。
使轉縱橫,熟視殆不似正書,徐季海似學此也。
漢人分書不純方,唐人分書不純扁,王司寇誤論,只看孝經與勸進碑爾。
顧雲美云:唐人分書極學漢人。
此論佳,可破惑者。
八分書只漢碑可學,更無古人真跡。
近日學分書者乃云:“碑刻不足據。
”不知學何物?
漢人分書多剝蝕,唐人多完好。
今之昧於分書者多學碑上字,作剝蝕狀,可笑也!虞世南廟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師。
貧人不能學書,家無古蹟也。
然真跡只須數行便可悟用筆。
間架規模,只看石刻亦可。
學草書須逐字寫過,令使轉虛實一一盡理,至興到之時,筆勢自生。
大小相參,上下左右,起止映帶,雖狂如旭、素,鹹臻神妙矣。
古人醉時作狂草,細看無一失筆,平日工夫細也。
此是要訣。
姜白石論書,略有梗概耳。
其所得絕粗,趙鬆雪重之,爲不可解。
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古釵腳,如壁拆痕,古人用筆妙處,白石皆言不必。
然又云:“側筆出鋒。
”此大謬。
出鋒者末銳不收。
褚雲透過紙背者也,側則露鋒在一面矣。
顏書勝柳書,柳
凡欲學書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專一,次要廣大,三要脫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
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爲宗主。
門庭一立,腳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務使筆筆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種法嫡,縱有諫我、謗我,我不爲之稍動,常有一筆一畫數十日不能合轍者,此際如觸牆壁,全無入路。
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
我於此心愈堅,志愈猛,功愈勤,一往直前,久之則有少分相應,初段之難如此。
此後方做中段工夫,取魏、晉、唐、宋、元、明數十大家,逐字臨摹數十日,當其臨時,諸家形模,時時引入吾胸,又須步步回頭顧祖,將諸家之長默識歸源,庶幾不爲所誘,工夫到此,倏忽五六年矣。
至末段則無他法,只是守定一家,以爲宗主,又時出入各家,無古無今無人無我寫個不休,到熟極處,忽然悟門大開,層層透入,洞見古人精奧,我之筆底迸出天機,變動揮灑,回想初時宗主不縛不脫之境,方可自成一家,到此又五六年。
書路小道夫,豈易易哉!能用筆便是大家、名家,必筆筆有活趣。
飛鴻戲海,舞鶴遊天,太傅之得意也;龍躍天門,虎臥鳳闕,羲之之賞心也。
即此數語,可悟古人用筆之妙。
古人每稱弄筆弄字,最可深玩。
臨《樂毅論》十五日,深悟藏蜂之妙;廿五日,深悟迴腕藏鋒並用;作爲兩層悟入,癸巳臨來仲樓《十七帖》,深悟轉換之妙;至二十日,又悟側左讓右之訣。
餘廿歲外見東坡書,即知其爲偏鋒,亦時有此疑,不敢率論,直至癸巳秋,見黃山谷小品於蔣子久家,其中有東坡不善作草書,只用諸葛筆,又云舉背作案,倚筆成書,不能用雙鉤懸腕,自視此說,二十年不可解之疑,一日豁然冰解矣!
凡欲學書名世者,雖學楷學草,然當以行爲主,守定一家以爲宗主,專心臨摹,得其用筆俯仰向背,姿態橫生之處,一一入微,然後別取一種臨數月,再將前所宗者臨三月,覺此一番,眼力與前不同,如此數轉,以各家之妙資我一人,轉阻轉變轉變,轉入轉入轉妙,如此三年,然後取所主書摹寫數月,則飛動之態,盡入筆端,結體雖雅正,用筆則奇宕,此時真書草書行書一時盡悟,可入古人之室矣!
行書點畫之間須有草意,蓋筆筆飛動,純是天真橫溢,無跡可尋,而有遒勁蕭遠之致,必深得迴腕藏鋒之妙,而以自然出之。
其先習《黃庭》、《洛神》以端其本,其後習各種草書以發其氣,其中又習數十種行書以成其格,安得不至妙境。
行書之功十倍草書。
或曰古人有忙中不作草字,奈何?曰:斯人斯時所未學者,草耳,未學則以爲難,理或然歟?或曰:此說誤。
不及作草者,不及起草再謄真耳。
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爲宗主。
門庭一立,腳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務使筆筆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種法嫡,縱有諫我、謗我,我不爲之稍動,常有一筆一畫數十日不能合轍者,此際如觸牆壁,全無入路。
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
我於此心愈堅,志愈猛,功愈勤,一往直前,久之則有少分相應,初段之難如此。
此後方做中段工夫,取魏、晉、唐、宋、元、明數十大家,逐字臨摹數十日,當其臨時,諸家形模,時時引入吾胸,又須步步回頭顧祖,將諸家之長默識歸源,庶幾不爲所誘,工夫到此,倏忽五六年矣。
至末段則無他法,只是守定一家,以爲宗主,又時出入各家,無古無今無人無我寫個不休,到熟極處,忽然悟門大開,層層透入,洞見古人精奧,我之筆底迸出天機,變動揮灑,回想初時宗主不縛不脫之境,方可自成一家,到此又五六年。
書路小道夫,豈易易哉!能用筆便是大家、名家,必筆筆有活趣。
飛鴻戲海,舞鶴遊天,太傅之得意也;龍躍天門,虎臥鳳闕,羲之之賞心也。
即此數語,可悟古人用筆之妙。
古人每稱弄筆弄字,最可深玩。
臨《樂毅論》十五日,深悟藏蜂之妙;廿五日,深悟迴腕藏鋒並用;作爲兩層悟入,癸巳臨來仲樓《十七帖》,深悟轉換之妙;至二十日,又悟側左讓右之訣。
餘廿歲外見東坡書,即知其爲偏鋒,亦時有此疑,不敢率論,直至癸巳秋,見黃山谷小品於蔣子久家,其中有東坡不善作草書,只用諸葛筆,又云舉背作案,倚筆成書,不能用雙鉤懸腕,自視此說,二十年不可解之疑,一日豁然冰解矣!
凡欲學書名世者,雖學楷學草,然當以行爲主,守定一家以爲宗主,專心臨摹,得其用筆俯仰向背,姿態橫生之處,一一入微,然後別取一種臨數月,再將前所宗者臨三月,覺此一番,眼力與前不同,如此數轉,以各家之妙資我一人,轉阻轉變轉變,轉入轉入轉妙,如此三年,然後取所主書摹寫數月,則飛動之態,盡入筆端,結體雖雅正,用筆則奇宕,此時真書草書行書一時盡悟,可入古人之室矣!
行書點畫之間須有草意,蓋筆筆飛動,純是天真橫溢,無跡可尋,而有遒勁蕭遠之致,必深得迴腕藏鋒之妙,而以自然出之。
其先習《黃庭》、《洛神》以端其本,其後習各種草書以發其氣,其中又習數十種行書以成其格,安得不至妙境。
行書之功十倍草書。
或曰古人有忙中不作草字,奈何?曰:斯人斯時所未學者,草耳,未學則以爲難,理或然歟?或曰:此說誤。
不及作草者,不及起草再謄真耳。
庚戌十一月,予自廣陵歸,與陳子燦同舟。
子燦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謀兵法,因問:“數遊南北,逢異人乎?”子燦爲述大鐵椎,作《大鐵椎傳》。
大鐵椎,不知何許人,北平陳子燦省兄河南,與遇宋將軍家。
宋,懷慶青華鎮人,工技擊,七省好事者皆來學,人以其雄健,呼宋將軍雲。
宋弟子高信之,亦懷慶人,多力善射,長子燦七歲,少同學,故嘗與過宋將軍。
時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寢,右脅夾大鐵椎,重四五十斤,飲食拱揖不暫去。
柄鐵摺疊環復,如鎖上練,引之長丈許。
與人罕言語,語類楚聲。
扣其鄉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寢,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訖不見。
子燦見窗戶皆閉,驚問信之。
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襪,以藍手巾裹頭,足纏白布,大鐵椎外,一物無所持,而腰多白金。
吾與將軍俱不敢問也。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
一日,辭宋將軍曰:“吾始聞汝名,以爲豪,然皆不足用。
吾去矣!”將軍強留之,乃曰:“吾數擊殺響馬賊,奪其物,故仇我。
久居,禍且及汝。
今夜半,方期我決鬥某所。
”宋將軍欣然曰:“吾騎馬挾矢以助戰。
”客曰:“止!賊能且衆,吾欲護汝,則不快吾意。
”宋將軍故自負,且欲觀客所爲,力請客。
客不得已,與偕行。
將至鬥處,送將軍登空堡上,曰:“但觀之,慎弗聲,令賊知也。
”
時雞鳴月落,星光照曠野,百步見人。
客馳下,吹觱篥數聲。
頃之,賊二十餘騎四面集,步行負弓矢從者百許人。
一賊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揮椎,賊應聲落馬,馬首裂。
衆賊環而進,客奮椎左右擊,人馬仆地,殺三十許人。
宋將軍屏息觀之,股慄欲墮。
忽聞客大呼曰:“吾去矣。
”塵滾滾東向馳去。
後遂不復至。
魏禧論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
大鐵椎其人歟?天生異人,必有所用之。
予讀陳同甫《中興遺傳》,豪俊、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見功名於世者,又何多也!豈天之生纔不必爲人用歟?抑用之自有時歟?子燦遇大鐵椎爲壬寅歲,視其貌當年三十,然大鐵椎今年四十耳。
子燦又嘗見其寫市物帖子,甚工楷書也。
子燦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謀兵法,因問:“數遊南北,逢異人乎?”子燦爲述大鐵椎,作《大鐵椎傳》。
大鐵椎,不知何許人,北平陳子燦省兄河南,與遇宋將軍家。
宋,懷慶青華鎮人,工技擊,七省好事者皆來學,人以其雄健,呼宋將軍雲。
宋弟子高信之,亦懷慶人,多力善射,長子燦七歲,少同學,故嘗與過宋將軍。
時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寢,右脅夾大鐵椎,重四五十斤,飲食拱揖不暫去。
柄鐵摺疊環復,如鎖上練,引之長丈許。
與人罕言語,語類楚聲。
扣其鄉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寢,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訖不見。
子燦見窗戶皆閉,驚問信之。
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襪,以藍手巾裹頭,足纏白布,大鐵椎外,一物無所持,而腰多白金。
吾與將軍俱不敢問也。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
一日,辭宋將軍曰:“吾始聞汝名,以爲豪,然皆不足用。
吾去矣!”將軍強留之,乃曰:“吾數擊殺響馬賊,奪其物,故仇我。
久居,禍且及汝。
今夜半,方期我決鬥某所。
”宋將軍欣然曰:“吾騎馬挾矢以助戰。
”客曰:“止!賊能且衆,吾欲護汝,則不快吾意。
”宋將軍故自負,且欲觀客所爲,力請客。
客不得已,與偕行。
將至鬥處,送將軍登空堡上,曰:“但觀之,慎弗聲,令賊知也。
”
時雞鳴月落,星光照曠野,百步見人。
客馳下,吹觱篥數聲。
頃之,賊二十餘騎四面集,步行負弓矢從者百許人。
一賊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揮椎,賊應聲落馬,馬首裂。
衆賊環而進,客奮椎左右擊,人馬仆地,殺三十許人。
宋將軍屏息觀之,股慄欲墮。
忽聞客大呼曰:“吾去矣。
”塵滾滾東向馳去。
後遂不復至。
魏禧論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
大鐵椎其人歟?天生異人,必有所用之。
予讀陳同甫《中興遺傳》,豪俊、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見功名於世者,又何多也!豈天之生纔不必爲人用歟?抑用之自有時歟?子燦遇大鐵椎爲壬寅歲,視其貌當年三十,然大鐵椎今年四十耳。
子燦又嘗見其寫市物帖子,甚工楷書也。
出鎮淮門,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態,竹木蓊鬱,清流映帶。
人家多因水爲園亭樹石,溪塘幽竊而明瑟,頗盡四時之美。
拏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盡處,有橋宛然,如垂虹下飲於澗;又如麗人靚妝袨服,流照明鏡中,所謂紅橋也。
遊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捨舟而陸徑,必出紅橋下。
橋四面觸皆人家荷塘。
六七月間,菡萏作花,香聞數里,靑帘白舫,絡繹如織,良謂勝遊矣。
予數往來北郭,必過紅橋,顧而樂之。
登橋四望,忽復徘徊感嘆。
當哀樂之交乘於中,往往不能自喩其故。
王謝冶城之語,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視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與籜菴、茶村、伯璣諸子,倚歌而和之。
籜菴繼成一章,予以屬和。
嗟乎!絲竹陶寫,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話,予與諸子聚散不恆,良會未易遘,而紅橋之名,或反因諸子而得傳於後世,增懷古憑弔者之徘徊感嘆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人家多因水爲園亭樹石,溪塘幽竊而明瑟,頗盡四時之美。
拏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盡處,有橋宛然,如垂虹下飲於澗;又如麗人靚妝袨服,流照明鏡中,所謂紅橋也。
遊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捨舟而陸徑,必出紅橋下。
橋四面觸皆人家荷塘。
六七月間,菡萏作花,香聞數里,靑帘白舫,絡繹如織,良謂勝遊矣。
予數往來北郭,必過紅橋,顧而樂之。
登橋四望,忽復徘徊感嘆。
當哀樂之交乘於中,往往不能自喩其故。
王謝冶城之語,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視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與籜菴、茶村、伯璣諸子,倚歌而和之。
籜菴繼成一章,予以屬和。
嗟乎!絲竹陶寫,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話,予與諸子聚散不恆,良會未易遘,而紅橋之名,或反因諸子而得傳於後世,增懷古憑弔者之徘徊感嘆如予今日,未可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