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
然製法不可不知。
作《雜牲單》。
【牛肉】
買牛肉法,先下各[食甫]定錢,湊取腿筋夾肉處,不精不肥。
然後帶回家中,剔去皮膜,用三分酒、二分水清煨,極爛;再加秋油收湯。
此太牢獨法治孤行者也,不可加加別物配搭。
【牛舌】
牛舌最佳。
去皮、撕膜、切片,入肉中同煨。
亦有冬醃風乾者,隔年食之,極似好火腿。
【羊頭】
羊頭毛是去淨,如去不淨,用火燒之。
洗淨切開,煮爛去骨。
其口內老皮俱要去淨。
將眼睛切成二塊,去黑皮,眼珠不用,切成碎丁。
取老肥母雞湯煮之,加香蕈、筍丁,甜酒四兩,秋油一杯。
如吃辣,用小胡椒十二顆、蔥花十二段;如吃酸,用好米醋一杯。
【羊蹄】
煨羊蹄照煨豬蹄法,分紅、白二色。
大抵用清醬煮紅,用鹽者白。
山藥丁同煨。
【羊羹】
取熟羊肉斬小塊,如骰子大。
雞湯煨,加筍丁、香蕈丁、山藥丁同煨。
【羊肚羹】
將羊肚洗淨,煮爛切絲,用本湯煨之。
加胡椒、醋俱可。
北人炒法,南人不能如其脆。
錢[王與]沙方伯家鍋燒羊肉極佳,將求其法。
【紅煨羊肉】
與紅煨豬肉同。
加刺眼、核桃,放入去羶。
亦古法也。
【炒羊肉絲】
與炒豬肉絲同。
可以用纖,愈細愈佳。
蔥絲拌之。
【燒羊肉】
羊肉切大塊,重五七斤者,鐵叉火上燒之。
味果甘脆,宜惹宋仁宗認夜半之思也。
【全羊】
全羊法有七十二種,可吃者不過十八九種而已。
此屠龍之技,家廚難學。
一盤一碗全是羊肉,而味各不同纔好。
【鹿肉】
鹿肉不可輕得。
得而制之,其嫩鮮的獐肉之上。
燒食可,煨食亦可。
【鹿筋二法】
鹿筋難爛。
須三日前先捶煮之,絞出臊水數遍,加肉汁湯煨之,再用雞汁湯煨;加秋油、酒,微纖收湯;不攙他物,便成白色,用盤盛之。
如兼用火腿、冬筍、香蕈同煨,便成紅色,不收湯,以碗盛之。
白色者加花椒細末。
【獐肉】
制獐肉與制牛鹿同。
可以作脯。
不如鹿肉之活,而細膩過之。
【果子狸】
果子狸,鮮者難得。
其醃幹者,用蜜酒釀,蒸熟,快刀切片上桌。
先用米泔水泡一日,去盡鹽穢。
較火腿沉嫩而肥。
【假牛乳】
用雞蛋清拌蜜酒釀,打掇入化,上鍋蒸之。
以嫩膩爲月。
火候遲便老,蛋清太多亦老。
【鹿尾】
尹文端公品味,以鹿尾爲第一。
然南方人不能常得從北京來者,又苦不鮮新。
餘嘗得極大者,用菜葉包而蒸之,味果不同。
其最佳處的尾上一道漿耳。
魚皆去鱗,惟鰣魚不去。
我道有鱗而魚形始全。
作《水族有鱗單》
【邊魚】
邊魚活者,加酒、秋油蒸之。
玉色爲度。
一作呆白天色,則肉老而味變矣。
並須蓋好,不可受鍋蓋上之水氣。
臨起加香蕈、筍尖。
或用酒煎亦佳;用酒不用水,號“假鰣魚”。
【鯽魚】
鯽魚先要善買。
擇其扁身而帶白色者,其肉嫩而鬆;熟後一提,肉即卸骨而下。
黑脊渾身者,崛強槎枒,魚中之喇子也,斷不可食。
照邊魚蒸法,最佳。
其次煎吃亦妙。
拆肉下可以作羹。
通州人能煨之,骨尾俱酥,號“麻魚”,利小兒食。
然總不如蒸食之得真味也。
六合龍池出者,愈大愈嫩,亦奇。
蒸時用酒不用水,稍稍用糖以起其鮮。
以魚之小大,酌情量秋油、酒之多寡。
【白魚】
白魚肉最細。
用糟鰣魚同蒸之,最佳。
或冬日微醃,加酒釀糟二日,亦佳。
餘在江中得網起活者,用酒蒸食,美不可言。
糟之最佳,不可太久,久則肉木矣。
【季魚】
季魚少骨,炒片最佳。
炒者以片薄爲貴。
用秋油細鬱後,用纖粉、蛋清摟之,入油鍋炒,加作料炒之。
油用素油。
【土步魚】
杭州以土步魚爲上品。
而金陵人賤之,目爲虎頭蛇,可發一笑。
肉最鬆嫩。
煎之,煮之,蒸之俱可。
加醃芥作湯,作羹,尤鮮。
【魚鬆】
用青魚、[魚軍]魚蒸熟,將肉拆下,放油鍋中灼之,黃色,加鹽花、蔥、椒、瓜、姜。
冬日封瓶中,可以一月。
【魚圓】
用白魚、青魚活者,剖半釘板上,用刀刮下肉,留剌的板上;將肉斬化,用豆粉、豬油拌,將手攪之;放微微鹽水,不用清醬,加蔥、薑汁作團,成後,放滾水中煮熟撩起,冷水養之,臨吃入雞湯、紫菜滾。
【魚片】
取青魚、季魚片,秋油鬱之,加纖紛、蛋清,起油鍋炮炒,用小盤盛起,加蔥、椒、瓜、姜,極多不過六兩,太多則火氣不透。
【連魚豆腐】
用大連魚煎熟,加豆腐,噴醬、水、蔥、酒滾之,俟湯也半紅起鍋,其頭味尤美。
此杭州菜也。
用醬多少,須相魚而行。
【醋摟魚】
用活青魚切大塊,油灼之,加醬、醋、酒噴之,湯多爲妙。
俟熟即速起鍋。
此物杭州西湖上五柳居有名。
而今則醬臭而魚敗矣。
甚矣!宋嫂魚羹,徒存虛名。
《夢樑錄》不足信也。
魚不可大,大則味不入;不可小,小則剌多。
【銀魚】
銀魚起水時,名冰鮮。
加雞湯、火腿湯煨之。
或炒食甚嫩。
幹者泡軟,用醬水炒亦妙。
【臺鯗】
臺鯗好醜不一。
出臺州鬆門者爲佳,肉軟而鮮肥。
生時拆之,便可當作小菜,不必煮食也;用鮮肉同煨,須肉爛時放鯗,否則鯗消化不見矣,凍之即爲
爲政者興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
作《戒單》。
【戒外加油】
俗廚制菜,動熬豬油一鍋,臨上萊時,勺取而分澆之,以爲肥膩。
甚至燕窩至清之物,亦復受此玷污。
而俗人不知,長吞大嚼,以爲得油水入腹。
故知前生是餓鬼投來。
【戒同鍋熟】
同鍋熟之弊,已載前“變換須知”一條中。
【戒耳餐】
何謂耳餐?耳餐者,務名之謂也。
貪貴物之名,誇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
不知豆腐得味,遠勝燕窩;海菜不佳,不如蔬筍。
餘嘗謂雞、豬、魚、鴨豪傑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蔘、燕窩庸陋之人也,全無性情,寄人籬下。
嘗見某太守宴客,大碗如缸,白煮燕窩四兩,絲毫無味,人爭誇之。
餘笑曰,“我輩來吃燕窩,非來販燕窩也。
”可販不可吃,雖多奚爲?若徒誇體面,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則價值萬金矣。
其如吃不得何?
【戒目食】
何謂目食?目食者,貪多之謂也。
今人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盤疊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
不知名手寫字,多則必有敗筆;名人作詩,煩則必有累句。
極名廚之心力,一日之中,所作好菜不過四五味耳,尚難拿準,況拉雜橫陳乎?就使幫助多人,亦各有意見,全無紀律,愈多愈壞。
餘嘗過一商家,上菜三撤席,點心十六道,共算食品將至四十餘種。
主人自覺欣欣得意,而我散席還家,仍煮粥充飢。
可想見其席之豐而不潔矣。
南朝孔琳之曰:“今人好用多品,適口之外,皆爲悅目之資。
”餘以爲餚饌橫陳,燻蒸腥穢,口亦無可悅也。
【戒穿鑿】
物有本性,不可穿鑿爲之。
自成小巧,即如燕窩佳矣,何必捶以爲團?海蔘可矣,何必熬之爲醬?西瓜被切,略遲不鮮,竟有制以爲糕者。
蘋果太熟,上口不脆,竟有蒸之以爲脯者。
他如《尊生八箋》之秋藤餅,李笠翁之玉蘭糕,都是矯揉造作,以杞柳爲杯[木卷],全失大方。
譬如庸德庸行,做到家便是聖人,何必索隱行怪乎?
【戒停頓】
物味取鮮,全在起鍋時極鋒而試,略爲停頓,便如黴過衣裳,雖錦繡綺羅,亦晦悶而舊氣可憎矣。
嘗見性急主人,每擺菜必一齊搬出。
於是廚人將一席之萊,都放蒸籠中,候主人催取,通行齊上。
此中尚得有佳味哉?在善烹任者,一盤一碗,費盡心思;在吃者,鹵莽暴戾,囫圇吞下,真所謂得哀家梨,仍復蒸食者矣。
餘到粵東,食楊蘭坡明府鱔羹而美,訪其故,曰:“不過現殺現烹、現熟現吃,不停頓而已。
”他物皆可類推。
哀家梨:傳說漢朝秣陵人哀仲所之梨,實大而味美,入口消釋,當時人稱爲“哀家梨”。
這裏是比喻愚人不
魚無鱗者,其腥加倍,須加意烹飪;以姜、桂勝之。
作《水族無鱗單》
【湯鰻】
鰻魚最忌出骨。
因此物性本腥重,不可過於擺佈,失其天真,猶鰣魚之不可去鱗也。
清煨者,以河鰻一條,洗去滑涎,斬寸爲段,入磁罐中,用酒水煨爛,下秋油起鍋,加冬醃新芥菜作湯,重用蔥、姜之類,以殺其腥。
常熟顧比部家,用纖粉、山藥幹煨,亦妙。
或加作料直置盤中蒸之,不用水。
家致華分司蒸鰻最佳。
秋油、酒四六兌,務使湯浮於本身。
起籠時,尤要恰好,遲則皮皺味失。
【紅煨鰻】
鰻魚用酒、水煨爛,加甜醬代秋油,入鍋收湯煨乾,加茴香大料起鍋。
有三病宜戒者:一皮有皺紋,皮便不酥;一肉散碗中,箸夾不起;一早下鹽豉,入口不化。
揚州朱分司家制之最精。
大抵紅煨者以幹爲貴,使滷味收入鰻肉中。
【炸鰻】
擇鰻魚大者,去首尾,寸斷之。
先用麻油炸熟,取起;另將鮮蒿菜嫩尖入鍋中,仍用原油炒透,即以鰻魚平鋪菜上,加作料煨一炷香。
蒿菜分量,較魚減半。
【生炒甲魚】
將甲魚去骨,用麻油炮炒之,加秋油一杯、雞汁一杯。
此真定魏太守家法也。
【醬炒甲魚】
將甲魚煮半熟,去骨,起油鍋炮炒,加醬水、蔥、椒,收湯成滷,然後起鍋。
此杭州法也。
【帶骨甲魚】
要一個半斤重者,斬四塊,加脂油三兩,起油鍋煎兩面黃,加水、秋油、酒煨;先武火,後文火,至八分熟加蒜,起鍋用蔥、姜、糖。
甲魚宜小不宜大。
俗號“童子腳魚”才嫩。
【青鹽甲魚】
斬四塊,起油鍋炮透。
每甲魚一斤,用酒四兩、大茴香三錢、鹽一錢半,煨至半好,下脂油二兩;切小豆塊再煨,加蒜頭、筍尖,起時用蔥、椒,或用秋油,則不用鹽。
此蘇州唐靜涵家法。
甲魚大則老,小則腥,須買其中樣者。
【湯煨甲魚】
將甲魚白煮,去骨拆碎,用雞湯、秋油、酒煨湯二碗,收至一碗,起鍋,用蔥、椒、薑末糝之。
吳竹嶼制之最佳。
微用纖,才得湯膩。
【全殼甲魚】
山東楊參將家,制甲魚去首尾,取肉及裙,加作料煨好,仍以原殼覆之。
每宴客,一客之前以小盤獻一甲魚。
見者悚然,猶慮其動。
惜未傳其法。
【鱔絲羹】
鱔魚煮半熟,劃絲去骨,加酒、秋油煨之,微用纖粉,用真金菜、冬瓜、長蔥爲羹。
南京廚者輒制鱔爲炭,殊不可解。
【炒鱔】
拆鱔絲炒之,略焦,如炒肉雞之法,不可用水。
【段鱔】
切鱔以寸爲段,照煨鰻法煨之,或先用油炙,使堅,再以冬瓜、鮮筍、香蕈作配,微用醬水,重用薑汁。
【蝦圓】
蝦圓照魚圓法。
雞湯煨之,幹炒亦
菜有葷素,猶衣有表裏也。
富貴之人嗜素甚於嗜葷。
作《素菜單》。
【蔣侍郎豆腐】
豆腐兩面去皮,每塊切成十六片,晾乾用豬油熬清煙起才下豆腐,略灑鹽花一撮,翻身後,用好甜酒一茶杯,大蝦米一百二十個;如無大蝦米,用小蝦米三百個;先將蝦米滾泡一個時辰,秋油一小杯,再滾一回,加糖一撮,再滾一回,用細蔥半寸許長,一百二十段,緩緩起鍋。
【楊中丞豆腐】
用嫩豆腐煮去豆氣,入雞湯,同鰒魚片滾數刻,加糟油、香蕈起鍋。
雞汁須濃,魚片要薄。
【張愷豆腐】
將蝦米搗碎,入豆腐中,起油鍋,加作料幹炒。
【慶元豆腐】
將豆豉一茶杯,水泡爛,入豆腐同炒起鍋。
【芙蓉豆腐】
用腐腦放井水泡三次,去豆氣,入雞湯中滾,起鍋時加紫菜、蝦肉。
【王太守八寶豆腐】
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雞屑、火腿屑,同入濃雞汁中,炒滾起鍋。
用腐腦亦可。
用瓢不用箸。
孟亭太守雲:“此聖祖師賜徐健庵尚書方也。
尚書取方時,御膳房費一千兩。
”太守之祖樓村先生爲尚書門生,故得之。
【程立萬豆腐】
乾隆廿三年,同金壽門在揚州程立尤家食煎豆腐,精絕無雙。
其腐兩面黃幹,無絲毫滷汁,微有[蟲車][蟲敖]鮮味,然盤中並無[蟲車][蟲敖]及他雜物也。
次日告查宣門,查曰:“我能之!我當特請。
”已而,同杭堇浦同食於查家,則上箸大笑;乃純是雞雀腦爲之,並非真豆腐,肥膩難耐矣。
其費十倍於程,而味遠不及也。
惜其時餘以妹喪急歸,不及向程求方。
程逾年亡。
至今悔之。
仍存其名,以俟再訪。
【凍豆腐】
將豆腐凍一夜,切方塊,滾去豆味,加雞湯汁、火腿汁、肉汁煨之。
上桌時,撤去雞火腿之類,單留香蕈、冬筍。
豆腐煨久則鬆,面起蜂窩,如凍腐矣。
故炒腐宜嫩,煨者宜老。
家致華分司,用蘑菇煮豆腐,雖夏月亦照凍腐之法,甚佳。
切不可加葷湯,致失清味。
【蝦油豆腐】
取陳蝦油,代清醬炒豆腐。
須兩面熯黃。
油鍋要熱,用豬油、蔥、椒。
【蓬蒿菜】
取蒿尖用油灼癟,放雞湯中滾之,起時加松菌百枚。
【蕨菜】
用蕨菜不可愛惜,須盡去其枝葉,單取直根,洗淨煨爛,再用雞肉湯煨。
必買矮弱者才肥。
【葛仙米】
將米細檢淘淨,煮米爛,用雞湯、火腿湯煨。
臨上時,要只見米,不見雞肉、火腿攙和才佳。
此物陶方伯家制之最精。
【石發】
製法與葛仙米同。
夏日用麻油、醋、秋油拌之,亦佳。
【素燒鵝】
煮爛山藥,切寸爲段,腐皮包,入油煎之,加
粥飯本也,餘菜末也。
本立而道生。
作《飯粥單》。
【飯】
王莽云:“鹽者,百餚之將。
”余則曰:“飯者,百味之本。
”《詩》稱:“釋之溲溲,蒸之浮浮。
”是古人亦吃蒸飯。
然終嫌米汁不在飯中。
善煮飯者,雖煮如蒸,依舊顆粒分明,入口軟糯。
其訣有四:一要米好,或“香稻”,或“冬霜”,或“晚米”,或“觀音秈”,或“桃花秈”,春之極熟,黴天風攤播之,不使惹黴發疹。
一要善淘,淘米時不惜工夫,用手揉擦,使水從籮中淋出,竟成清水,無復米色。
一要用火先武后文,悶起得宜。
一要相米放水,不多不少,燥溼得宜。
往往見富貴人家,講菜不講飯,逐末忘本,真爲可笑。
余不喜湯澆飯,惡失飯之本味故也。
湯果佳,寧一口吃湯,一口吃飯,分前後食之,方兩全其美。
不得已,則用茶、用開水淘之,猶不奪飯之正味。
飯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飯不必用菜。
【粥】
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
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
尹文端公曰:“寧人等粥,毋粥等人。
”此真名言,防停頓而味變湯乾故也。
近有爲鴨粥者,入以葷腥;爲八寶粥者,入以果品,俱失粥之正味。
不得已,則夏用綠豆,冬用黍米,以五穀入五穀,尚屬不妨。
余常食於某觀察家,諸菜尚可,而飯粥粗糲,勉強嚥下,歸而大病。
嘗戲語人曰:“此是五臟神暴落難。
”是故自禁受不得。
七碗生風,一杯忘世,非飲用六清不可。
作《茶酒單》。
【茶】
欲治好茶,先藏好水。
水求中泠、惠泉。
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
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
嚐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爲第一。
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其次,莫如龍井。
清明前者,號“蓮心”,太覺味淡,以多用爲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槍,綠如碧玉。
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石灰,上用紙蓋札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又變矣。
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
停滾再泡,則葉浮矣。
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
此中消息,間不容髮也。
山西裴中丞嘗謂人曰:“餘昨日過隨園,才吃一杯好茶。
”嗚呼!公山西人也,能爲此言。
而我見士大夫生長杭州,一入宦場便吃熬茶,其苦如藥,其色如血。
此不過腸肥腦滿之人吃檳榔法也。
俗矣!除吾鄉龍井外,餘以爲可飲者,臚列於後。
【武夷茶】
餘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
然丙午秋,餘遊武夷到曼亭峯、天遊寺諸處。
僧道爭以茶獻。
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
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
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
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
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
【龍井茶】
杭州山茶,處處皆清,不過以龍井爲最耳。
每還鄉上冢,見管墳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綠,富貴人所不能吃者也。
【常州陽羨茶】
陽羨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
味較龍井略濃。
【洞庭君山茶】
洞庭君山出茶,色味與龍井相同。
葉微寬而綠過之。
採掇最少。
方毓川撫軍曾惠兩瓶,果然佳絕。
後有送者,俱非真君山物矣。
此外如六安、銀針、毛尖、梅片、安化,概行黜落。
【酒】
餘性不近酒,故律酒過嚴,轉能深知酒味。
今海內動行紹興,然滄酒之清,潯酒之洌,川酒之鮮,豈在紹興下哉!大概酒似耆老宿儒,越陳越貴,以初開壇者爲佳,諺所謂“酒頭茶腳”是也。
燉法不及則涼,太過則老,近火則味變。
須隔水燉,而謹塞其出氣處才佳。
取可飲者,開列於後。
【金壇於酒】
於文襄公家所造,有甜澀二種,以澀者爲佳。
一清徹骨,色若松花。
其味略似紹興,而清洌過之。
【德州盧酒】
盧雅雨轉運家所造,色如於酒,而味略厚。
【四川郫筒酒】
郫筒酒,清洌徹底,飲之如梨汁
小菜佐食,如府史胥徒佐六官司也。
醒脾解濁,全在於斯。
作《小菜單》。
【筍脯】
筍脯出處最多,以家園所烘爲第一。
取鮮筍加鹽煮熟,上籃烘之。
須晝夜環看,稍火不旺則溲矣。
用清醬者,色微黑。
春筍、冬筍皆可爲之。
【天目筍】
天目筍多在蘇州發賣。
其簍中蓋面者最佳,下二寸便攙入老根硬節矣。
須出重價,專買其蓋面者數十條,如集狐成腋之義。
【玉蘭片】
以冬筍烘片,微加蜜焉。
蘇州孫春楊家有鹽、甜二種,以鹽者爲佳。
【素火腿】
處州筍脯,號“素火腿”,即處片也。
久之太硬,不如買毛筍自烘之爲妙。
【宣城筍脯】
宣城筍尖,色黑而肥,與天目筍大同小異,極佳。
【人蔘筍】
制細筍如人蔘形,微加蜜水。
揚州人重之,故價頗貴。
【筍油】
筍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節,鋪板上,如作豆腐法,上加一板壓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鹽一兩,便是筍油。
其筍曬乾仍可作脯。
天台僧制以送人。
【蝦油】
買蝦子數斤,同秋油入鍋熬之,起鍋用布瀝出秋油,乃將布包蝦子,同放罐中盛油。
【喇虎醬】
秦椒搗爛,和甜醬蒸之,可用蝦米攙人。
【薰魚子】
薰魚子色如琥珀,以沒重爲貴。
出蘇州孫春楊家,愈新愈妙,陳則味變而油枯。
【醃冬菜、黃芽菜】
醃冬菜、黃芽菜,淡則味鮮,鹹則味惡。
然欲久放,則非鹽不可。
常醃一大壇,三伏時開之,上半截雖臭、爛,而下次半截香美異常,色白如玉。
甚矣!相士之不可但觀皮毛也。
【萵苣】
食萵苣有二法:新醬者,鬆脆可愛。
或醃之爲脯,切片食甚鮮。
然必以淡爲貴,鹹則味惡矣。
【香乾菜】
春芥心風乾,取梗淡醃,曬乾,加酒、加糖、加秋油,拌後再加蒸之,風乾入瓶。
【冬芥】
冬芥名雪裏紅。
一法整醃,以淡爲佳;一法取心風乾,斬碎,醃入瓶中,熟後雜魚羹中,極鮮。
或用醋煨,入鍋中作辣菜亦可同,煮鰻、煮鯽魚最佳。
【春芥】
取芥心風乾、斬碎,醃熟入瓶,號稱“挪菜”。
【芥頭】
芥根切片,入菜同醃,食之甚脆。
或整醃曬乾作脯食之尤妙。
【芝麻菜】
醃芥曬乾,斬之碎極,蒸而食之,號“芝麻菜”。
老人所宜。
【腐乾絲】
將好腐乾切絲極細,以蝦子、秋油拌之。
【風癟菜】
將冬菜取心風乾,醃後榨出滷,小瓶裝之,泥封其口,倒放灰上。
夏食之,其色黃,其臭香。
【糟菜】
取醃過風癟菜,以菜葉包之,每一小包,鋪一面香糟,重疊放壇內。
取食時,開包食之,糟不沾菜,而菜得糟味。
樑昭明以點心爲小食,鄭傪嫂勸叔且點心,由來舊矣。
作《點心單》。
【鰻面】
大鰻一條蒸爛,拆肉去骨,和入面中,入雞湯清揉之擀成麪皮,小刀劃成細條,入雞汁、火腿汁、蘑菇汁滾。
【溫面】
將細面下湯瀝乾,放碗中,用雞肉、香蕈濃滷,臨吃,各自取瓢加上。
【鱔面】
熬鱔成滷,加面再滾。
此杭州法。
【裙帶面】
以小刀截面成條,微寬,則號“裙帶面”。
大概作面,總以湯多爲佳,在碗中望不見面爲妙。
寧使食畢再加,以便引人入勝。
此法揚州盛行,恰甚有道理。
【素面】
先一日將蘑菇蓬熬汁,定清;次日將筍熬汁,加面滾上。
此法揚州定慧庵僧人制之極精,不肯傳人。
然其大概亦可仿求。
其純黑色的或雲暗用蝦汁、蘑菇原汁,只宜澄雲泥沙,不重換水,則原味薄矣。
【蓑衣餅】
乾麪用冷水調,不可多,揉擀薄後,捲攏再擀薄了,用豬油、白糖鋪勻,再捲攏擀成薄餅,用豬油熯黃。
如要鹽的,用蔥椒鹽亦可。
【蝦餅】
生蝦肉,蔥鹽、花椒、甜酒腳少許,加水和麪,香油灼透。
【薄餅】
山東孔藩臺家制薄餅,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
家人如其法爲之,卒不能及,不知何故。
秦人制小錫罐,裝餅三十張。
每客一罐。
餅小如柑。
罐有蓋,可以貯餡。
用炒肉絲,其細如髮。
蔥亦如之。
豬羊並用,號曰“西餅”。
【面老鼠】
以熱水和麪,俟雞汁滾時,以箸夾入,不分大小,加活菜心,別有風味。
【顛不棱即肉餃也】
糊麪攤開,裹肉爲餡蒸之。
其計好處全在作餡得法,不過肉嫩去筋作料而已。
餘到廣東,吃官司鎮臺顛不棱,甚佳。
中用肉皮煨膏爲餡,故覺軟美。
【韭合】
韭菜切末拌肉,加作料,麪皮包之,入油灼之。
面內加酥更妙。
【糖餅(又名面衣)】
糖水溲麪,起油鍋令熱,用箸夾入;其作成餅形者,號“軟鍋餅”,杭州法也。
【燒餅】
用松子、胡桃仁敲碎,加糖屑、脂油和麪炙之,以兩面熯黃爲度,而加芝麻。
叩兒會做,面羅至四五次,則白如雪矣。
須用兩面鍋,上下放火,得奶酥更佳。
【千層饅頭】
楊參戎家制饅頭,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層。
金陵人不能也。
其法揚州得半,常州、無錫亦得其半。
【麪茶】
熬粗茶汁,炒麪兌入,加芝麻醬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鹽。
無乳則加奶酥、奶皮亦可。
【杏酪】
捶杏仁作漿,挍去渣,拌米粉,加緊糖熬之。
【粉衣】
如作面衣之法。
加糖、俱可,取其便也。
【竹葉糉】
取竹葉裹白糯米煮之。
尖小如初生菱角。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37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