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
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衹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
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
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衹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
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衞,學射於甘蠅,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又學射於飛衞。
飛衞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
”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
二年之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
以告飛衞。
飛衞曰:“未也;必學視而後可。
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
”昌以氂懸虱於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
以睹餘物,皆丘山也。
及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以告飛衞。
飛衞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紀昌既盡衞之術,計天下之敵己者,一人而已;乃謀殺飛衞。
相遇於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鋒相觸,而墜於地,而塵不揚。
飛衞之矢先窮。
紀昌遺一矢;既發,飛衞以棘刺之端扞之,而無差焉。
於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於塗,請爲父子。
剋臂以誓,不得告術於人。
紀昌者,又學射於飛衞。
飛衞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
”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
二年之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
以告飛衞。
飛衞曰:“未也;必學視而後可。
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
”昌以氂懸虱於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
以睹餘物,皆丘山也。
及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以告飛衞。
飛衞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紀昌既盡衞之術,計天下之敵己者,一人而已;乃謀殺飛衞。
相遇於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鋒相觸,而墜於地,而塵不揚。
飛衞之矢先窮。
紀昌遺一矢;既發,飛衞以棘刺之端扞之,而無差焉。
於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於塗,請爲父子。
剋臂以誓,不得告術於人。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鬬。
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
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
君諱嘉,字萬年,江夏鄂人也。
曾祖父宗,以孝行稱,仕吳司馬。
祖父揖,元康中爲廬陵太守。
宗葬武昌新陽縣,子孫家焉,遂爲縣人也。
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
娶大司馬長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閨門孝友,人無能間,鄉閭稱之。
沖默有遠量,弱冠儔類咸敬之。
同郡郭遜,以清操知名,時在君右。
常嘆君溫雅平曠,自以爲不及。
遜從弟立,亦有才誌,與君同時齊譽,每推服焉。
由是名冠州裏,聲流京邑。
太尉潁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陜之重,鎮武昌,並領江州,辟君部廬陵從事。
下郡還,亮引見,問風俗得失。
對曰:「嘉不知,還傳當問從吏。」亮以麈尾掩口而笑。
諸從事既去,喚弟翼語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辭出外,自除吏名,便步歸家。
母在堂,兄弟共相歡樂,怡怡如也。
旬有餘日,更版爲勸學從事。
時亮崇修學校,高選儒官,以君望實,故應尚德之舉。
大傅河南褚裒,簡穆有器識,時爲豫章太守,出朝宗亮。
正旦大會州府人士,率多時彥,君在坐次甚遠。
裒問亮:「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云:「在坐,卿但自覓。」裒歷觀,遂指君謂亮曰:「將無是耶?」亮欣然而笑,喜裒之得君,奇君爲裒之所得。
乃益器焉。
舉秀才,又爲安西將軍庾翼府功曹,再爲江州別駕、巴丘令、征西大將軍譙國桓溫參軍。
君色和而正,溫甚重之。
九月九日,溫遊龍山,參佐畢集,四弟二甥咸在坐。
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吹君帽墮落,溫目左右及賓客勿言,以觀其舉止。
君初不自覺,良久如廁。
溫命取以還之。
廷尉太原孫盛,爲諮議參軍,時在坐。
溫命紙筆,令嘲之。
文成示溫,溫以著坐處。
君歸,見嘲笑而請筆作答,了不容思,文辭超卓,四座嘆之。
奉使京師,除尚書刪定郎,不拜。
孝宗穆皇帝聞其名,賜見東堂。
君辭以腳疾,不任拜起。
詔使人扶入。
君嘗爲刺史謝永別駕。
永,會稽人,喪亡。
君求赴義,路由永興。
高陽許詢有雋才,辭榮不仕,每縱心獨往。
客居縣界,嘗乘船近行,適逢君過,嘆曰:「都邑美士,吾盡識之,獨不識此人。
唯聞中州有孟嘉者,將非是乎?然亦何由來此?」使問君之從者。
君謂其使曰:「本心相過,今先赴義,尋還,就君。」及歸,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舊交。
還至,轉從事中郎,俄遷長史。
在朝隤然,仗正順而已。
門無雜賓,嘗會神情獨得,便超然命駕,徑之龍山,顧景酣宴,造夕乃歸。
溫從容謂君曰:「人不可無勢,我乃能駕禦卿。」後以疾終於家,年五十一。
始自總發,至於知命,行不茍合,言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
好酣飲,逾多不
曾祖父宗,以孝行稱,仕吳司馬。
祖父揖,元康中爲廬陵太守。
宗葬武昌新陽縣,子孫家焉,遂爲縣人也。
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
娶大司馬長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閨門孝友,人無能間,鄉閭稱之。
沖默有遠量,弱冠儔類咸敬之。
同郡郭遜,以清操知名,時在君右。
常嘆君溫雅平曠,自以爲不及。
遜從弟立,亦有才誌,與君同時齊譽,每推服焉。
由是名冠州裏,聲流京邑。
太尉潁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陜之重,鎮武昌,並領江州,辟君部廬陵從事。
下郡還,亮引見,問風俗得失。
對曰:「嘉不知,還傳當問從吏。」亮以麈尾掩口而笑。
諸從事既去,喚弟翼語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辭出外,自除吏名,便步歸家。
母在堂,兄弟共相歡樂,怡怡如也。
旬有餘日,更版爲勸學從事。
時亮崇修學校,高選儒官,以君望實,故應尚德之舉。
大傅河南褚裒,簡穆有器識,時爲豫章太守,出朝宗亮。
正旦大會州府人士,率多時彥,君在坐次甚遠。
裒問亮:「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云:「在坐,卿但自覓。」裒歷觀,遂指君謂亮曰:「將無是耶?」亮欣然而笑,喜裒之得君,奇君爲裒之所得。
乃益器焉。
舉秀才,又爲安西將軍庾翼府功曹,再爲江州別駕、巴丘令、征西大將軍譙國桓溫參軍。
君色和而正,溫甚重之。
九月九日,溫遊龍山,參佐畢集,四弟二甥咸在坐。
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吹君帽墮落,溫目左右及賓客勿言,以觀其舉止。
君初不自覺,良久如廁。
溫命取以還之。
廷尉太原孫盛,爲諮議參軍,時在坐。
溫命紙筆,令嘲之。
文成示溫,溫以著坐處。
君歸,見嘲笑而請筆作答,了不容思,文辭超卓,四座嘆之。
奉使京師,除尚書刪定郎,不拜。
孝宗穆皇帝聞其名,賜見東堂。
君辭以腳疾,不任拜起。
詔使人扶入。
君嘗爲刺史謝永別駕。
永,會稽人,喪亡。
君求赴義,路由永興。
高陽許詢有雋才,辭榮不仕,每縱心獨往。
客居縣界,嘗乘船近行,適逢君過,嘆曰:「都邑美士,吾盡識之,獨不識此人。
唯聞中州有孟嘉者,將非是乎?然亦何由來此?」使問君之從者。
君謂其使曰:「本心相過,今先赴義,尋還,就君。」及歸,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舊交。
還至,轉從事中郎,俄遷長史。
在朝隤然,仗正順而已。
門無雜賓,嘗會神情獨得,便超然命駕,徑之龍山,顧景酣宴,造夕乃歸。
溫從容謂君曰:「人不可無勢,我乃能駕禦卿。」後以疾終於家,年五十一。
始自總發,至於知命,行不茍合,言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
好酣飲,逾多不
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明君不能獨治,則爲臣以佐之。
然則三五迭隆,歷世承基,揖讓之與干戈,文德之與武功,莫不宗匠陶鈞而群才緝熙,元首經略而股肱肆力。
遭離不同,跡有優劣。
至於體分冥固,道契不墜;風美所扇,訓革千載,其揆一也。
故二八升而唐朝盛,伊呂用而湯武寧,三賢進而小白興,五臣顯而重耳霸。
中古凌犀,斯道替矣。
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爲下者必以私路期榮;御圓者不以信誠率衆,執方者必以權謀自顯。
於是君臣離而名教薄,世多亂而時不治。
故蘧寗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接輿以之行歌,魯連以之赴海。
衰世之中,保持名節,君臣相體,若合符契。
則燕昭樂毅,古之流也。
夫未遇伯樂,則千載無一驥。
時值龍顏,則當年控三傑。
漢之得材,於斯爲貴。
高祖雖不以道勝御物,群下得盡其忠;蕭曹雖不以三代事主,百姓不失其業。
靜亂庇人,抑亦其次。
夫時方顛沛,則顯不如隱;萬物思治,則默不如語。
是以古之居子,不患弘道難;遭時難,遭時匪難,遇君難。
故有道無時,孟子所以咨嗟;有時無君,賈生所以垂泣。
夫萬歲一期,有生之通塗;千載一遇,賢智之嘉會。
遇之不能無欣,喪之何能無慨?古人之言,信有情哉!余以暇日,常覽國志,考其君臣,比其行事,雖道謝先代,亦異世一時也。
文若懷獨見之明,而有救世之心,論時則民方塗炭,計能則莫出魏武。
故委面霸朝,豫議世事。
舉才不以標鑒,故久之而後顯;籌畫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後定。
雖亡身明順,識亦高矣!
董卓之亂,神器遷逼,公達慨然,志在致命。
由斯而談,故以大存名節。
至如身爲漢隸,而跡入魏幕,源流趣舍,其亦文若之謂。
所以存亡殊致,始終不同,將以文若既明,名教有寄乎?夫仁義不可不明,則時宗舉其致;生理不可不全,故達識攝其契。
相與弘道,豈不遠哉!
崔生高朗,折而不撓,所以策名魏武,執笏霸朝者,蓋以漢主當陽,魏后北面者哉!若乃一旦進璽,君臣易位,則崔子所不與,魏武所不容。
夫江湖所以濟舟,亦所以覆舟;仁義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
然而先賢玉摧於前,來哲攘袂於後,豈非天懷發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孔明盤桓,俟時而動,遐想管樂,遠明風流。
治國以體,民無怨聲,刑罰不濫,沒有餘泣。
雖古之遺愛,何以加茲!及其臨終顧託,受遺作相,劉后授之無疑心,武侯處之無懼色,繼體納之無貳情,百姓信之無異辭,君臣之際,良可詠矣!公瑾卓爾,逸志不群。
總角料主,則素契於伯符;晚節曜奇,則參分於赤壁。
惜其齡促,志未可量。
子布佐策,致延譽之
然則三五迭隆,歷世承基,揖讓之與干戈,文德之與武功,莫不宗匠陶鈞而群才緝熙,元首經略而股肱肆力。
遭離不同,跡有優劣。
至於體分冥固,道契不墜;風美所扇,訓革千載,其揆一也。
故二八升而唐朝盛,伊呂用而湯武寧,三賢進而小白興,五臣顯而重耳霸。
中古凌犀,斯道替矣。
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爲下者必以私路期榮;御圓者不以信誠率衆,執方者必以權謀自顯。
於是君臣離而名教薄,世多亂而時不治。
故蘧寗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接輿以之行歌,魯連以之赴海。
衰世之中,保持名節,君臣相體,若合符契。
則燕昭樂毅,古之流也。
夫未遇伯樂,則千載無一驥。
時值龍顏,則當年控三傑。
漢之得材,於斯爲貴。
高祖雖不以道勝御物,群下得盡其忠;蕭曹雖不以三代事主,百姓不失其業。
靜亂庇人,抑亦其次。
夫時方顛沛,則顯不如隱;萬物思治,則默不如語。
是以古之居子,不患弘道難;遭時難,遭時匪難,遇君難。
故有道無時,孟子所以咨嗟;有時無君,賈生所以垂泣。
夫萬歲一期,有生之通塗;千載一遇,賢智之嘉會。
遇之不能無欣,喪之何能無慨?古人之言,信有情哉!余以暇日,常覽國志,考其君臣,比其行事,雖道謝先代,亦異世一時也。
文若懷獨見之明,而有救世之心,論時則民方塗炭,計能則莫出魏武。
故委面霸朝,豫議世事。
舉才不以標鑒,故久之而後顯;籌畫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後定。
雖亡身明順,識亦高矣!
董卓之亂,神器遷逼,公達慨然,志在致命。
由斯而談,故以大存名節。
至如身爲漢隸,而跡入魏幕,源流趣舍,其亦文若之謂。
所以存亡殊致,始終不同,將以文若既明,名教有寄乎?夫仁義不可不明,則時宗舉其致;生理不可不全,故達識攝其契。
相與弘道,豈不遠哉!
崔生高朗,折而不撓,所以策名魏武,執笏霸朝者,蓋以漢主當陽,魏后北面者哉!若乃一旦進璽,君臣易位,則崔子所不與,魏武所不容。
夫江湖所以濟舟,亦所以覆舟;仁義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
然而先賢玉摧於前,來哲攘袂於後,豈非天懷發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孔明盤桓,俟時而動,遐想管樂,遠明風流。
治國以體,民無怨聲,刑罰不濫,沒有餘泣。
雖古之遺愛,何以加茲!及其臨終顧託,受遺作相,劉后授之無疑心,武侯處之無懼色,繼體納之無貳情,百姓信之無異辭,君臣之際,良可詠矣!公瑾卓爾,逸志不群。
總角料主,則素契於伯符;晚節曜奇,則參分於赤壁。
惜其齡促,志未可量。
子布佐策,致延譽之
維晉義熙三年,五月甲辰,程氏妹服制再周。
淵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
嗚呼哀哉!
寒往暑來,日月寖疏;
梁塵委積,庭草荒蕪。
寥寥空室,哀哀遺孤;
肴觴虛奠,人逝焉如!
誰無兄弟,人亦同生,
嗟我與爾,特百常情。
慈妣早世,時尚孺嬰;
我年二六,爾才九齡。
爰從靡識,撫髫相成。
咨爾令妹,有德有操。
靖恭鮮言,聞善則樂。
能正能和,惟友惟孝。
行止中閨,可象可效。
我聞爲善,慶自己蹈;
彼蒼何偏,而不斯報!
昔在江陵,重罹天罰,
兄弟索居,乖隔楚越,
伊我與爾,百哀是切。
黯黯高雲,蕭蕭冬月,
白雲掩晨,長風悲節。
感惟崩號,興言泣血。
尋念平昔,觸事未遠,
書疏猶存,遺孤滿眼。
如何一往,終天不返!
寂寂高堂,何時復踐?
藐藐孤女,曷依曷恃?
煢煢遊魂,誰主誰祀?
奈何程妹,於此永已!
死如有知,相見蒿里。
嗚呼哀哉!
淵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
嗚呼哀哉!
寒往暑來,日月寖疏;
梁塵委積,庭草荒蕪。
寥寥空室,哀哀遺孤;
肴觴虛奠,人逝焉如!
誰無兄弟,人亦同生,
嗟我與爾,特百常情。
慈妣早世,時尚孺嬰;
我年二六,爾才九齡。
爰從靡識,撫髫相成。
咨爾令妹,有德有操。
靖恭鮮言,聞善則樂。
能正能和,惟友惟孝。
行止中閨,可象可效。
我聞爲善,慶自己蹈;
彼蒼何偏,而不斯報!
昔在江陵,重罹天罰,
兄弟索居,乖隔楚越,
伊我與爾,百哀是切。
黯黯高雲,蕭蕭冬月,
白雲掩晨,長風悲節。
感惟崩號,興言泣血。
尋念平昔,觸事未遠,
書疏猶存,遺孤滿眼。
如何一往,終天不返!
寂寂高堂,何時復踐?
藐藐孤女,曷依曷恃?
煢煢遊魂,誰主誰祀?
奈何程妹,於此永已!
死如有知,相見蒿里。
嗚呼哀哉!
歲在辛亥,月惟仲秋,旬有九日,從弟敬遠,卜辰雲窆,永寧後土。
感平生之遊處,悲一往之不返。
情惻惻以摧心,淚湣湣而盈眼。
乃以園果時醪,祖其將行。
嗚呼哀哉!
於鑠吾弟,有操有概;孝發幼齡,友自天愛。
少思寡欲,靡執靡介;後己先人,臨財思惠。
心遺得失,情不依世;其色能溫,其言則厲;樂勝朋高,好是文藝。
遙遙帝鄉,爰感奇心;絕粒委務,考槃山陰。
淙淙懸溜,曖曖荒林,晨采上藥,夕閑素琴。
曰仁者壽,竊獨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見欺!年甫過立,奄與世辭,長歸蒿裏,邈無還期。
惟我與爾,匪但親友,父則同生,母則從母。
相及齠齒,並罹偏咎,斯情實深,斯愛實厚。
念疇昔日,同房之歡,冬無缊褐,夏渴瓢簞;相將以道,相開以顏。
豈不多乏,忽忘饑寒。
余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誌。
斂策歸來,爾知我意,常願攜手,置彼眾議。
每憶有秋,我將其刈,與汝偕行,舫舟同濟。
三宿水濱,樂飲川界,靜月澄高,溫風始逝。
撫杯而言,物久人脆,奈何吾弟,先我離世!
事不可尋,思亦何極,日徂月流,寒暑代息。
死生異方,存亡有域,候晨永歸,指途載陟。
呱呱遺稚,未能正言;哀哀嫠人,禮儀孔閑。
庭樹如故,齋宇廓然。
孰雲敬遠,何時復還!
余惟人斯,昧茲近情,蓍龜有吉,制我祖行。
望旐翩翩,執筆涕盈,神其有知,昭余中誠。
嗚呼哀哉!
感平生之遊處,悲一往之不返。
情惻惻以摧心,淚湣湣而盈眼。
乃以園果時醪,祖其將行。
嗚呼哀哉!
於鑠吾弟,有操有概;孝發幼齡,友自天愛。
少思寡欲,靡執靡介;後己先人,臨財思惠。
心遺得失,情不依世;其色能溫,其言則厲;樂勝朋高,好是文藝。
遙遙帝鄉,爰感奇心;絕粒委務,考槃山陰。
淙淙懸溜,曖曖荒林,晨采上藥,夕閑素琴。
曰仁者壽,竊獨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見欺!年甫過立,奄與世辭,長歸蒿裏,邈無還期。
惟我與爾,匪但親友,父則同生,母則從母。
相及齠齒,並罹偏咎,斯情實深,斯愛實厚。
念疇昔日,同房之歡,冬無缊褐,夏渴瓢簞;相將以道,相開以顏。
豈不多乏,忽忘饑寒。
余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誌。
斂策歸來,爾知我意,常願攜手,置彼眾議。
每憶有秋,我將其刈,與汝偕行,舫舟同濟。
三宿水濱,樂飲川界,靜月澄高,溫風始逝。
撫杯而言,物久人脆,奈何吾弟,先我離世!
事不可尋,思亦何極,日徂月流,寒暑代息。
死生異方,存亡有域,候晨永歸,指途載陟。
呱呱遺稚,未能正言;哀哀嫠人,禮儀孔閑。
庭樹如故,齋宇廓然。
孰雲敬遠,何時復還!
余惟人斯,昧茲近情,蓍龜有吉,制我祖行。
望旐翩翩,執筆涕盈,神其有知,昭余中誠。
嗚呼哀哉!
先帝順天應時,西平巴、蜀,南和吳、會,海內得以休息,兆庶有樂安之心。
而吳復背信,使邊事更興。
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由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役無時得安。
亦所以隆先帝之勳,成無爲之化也。
故堯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寧靜宇宙,戢兵和衆者也。
蜀平之時,天下皆謂吳當並亡,自此來十三年,是謂一週,平定之期覆在今日矣。
議者常言吳楚有道後服,無禮先強,此乃謂侯之時耳。
當今一統,不得與古同諭。
夫適道之論,皆未應權,是故謀之雖多,而決之欲獨。
凡以險阻得存者,謂所敵者同,力足自固。
苟其輕重不齊,強弱異勢,則智士不能謀,而險阻不可保也。
蜀之爲國,非不險也,高山尋雲霓,深谷肆無景,束馬懸車,然後得濟,皆言一夫荷戟,十人莫當。
及進兵之日,曾無藩籬之限,斬將搴旗,伏屍數萬,乘勝席捲,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
非皆無戰心,誠力不足相抗。
至劉禪降服,諸營堡者索然俱散。
今江淮之難,不過劍閣;山川之險,不過岷漢。
孫皓之暴,侈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
而大晉兵衆,多於前世;資儲器械,盛於往時。
今不於此平吳,而更阻兵於相守,徵夫苦役,日尋干戈,經歷盛衰,不可長久,宜當時定,以一四海,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衆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並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衆,勢分形散,所備皆急。
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盪。
吳緣江爲國,無有內外,東西數千裏,以藩籬自持,所敵者大,無有寧息。
孫皓恣情任意,與下多忌,名臣重將不復自信,是以孫秀之徒皆畏逼而至。
將疑於朝,士困於野,無有保世之計,一定之心。
平常之日,猶懷去就,兵臨之際,必有應者,終不能齊力致死,已可知也。
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不如中國,唯有水戰是其所便。
一入其境,則長江非復所固,還保城池,則去長入短。
而官軍懸進,人有致節之志,吳人戰於其內,有憑城之心。
如此,軍不逾時,克可必矣。
而吳復背信,使邊事更興。
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由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役無時得安。
亦所以隆先帝之勳,成無爲之化也。
故堯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寧靜宇宙,戢兵和衆者也。
蜀平之時,天下皆謂吳當並亡,自此來十三年,是謂一週,平定之期覆在今日矣。
議者常言吳楚有道後服,無禮先強,此乃謂侯之時耳。
當今一統,不得與古同諭。
夫適道之論,皆未應權,是故謀之雖多,而決之欲獨。
凡以險阻得存者,謂所敵者同,力足自固。
苟其輕重不齊,強弱異勢,則智士不能謀,而險阻不可保也。
蜀之爲國,非不險也,高山尋雲霓,深谷肆無景,束馬懸車,然後得濟,皆言一夫荷戟,十人莫當。
及進兵之日,曾無藩籬之限,斬將搴旗,伏屍數萬,乘勝席捲,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
非皆無戰心,誠力不足相抗。
至劉禪降服,諸營堡者索然俱散。
今江淮之難,不過劍閣;山川之險,不過岷漢。
孫皓之暴,侈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
而大晉兵衆,多於前世;資儲器械,盛於往時。
今不於此平吳,而更阻兵於相守,徵夫苦役,日尋干戈,經歷盛衰,不可長久,宜當時定,以一四海,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衆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並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衆,勢分形散,所備皆急。
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盪。
吳緣江爲國,無有內外,東西數千裏,以藩籬自持,所敵者大,無有寧息。
孫皓恣情任意,與下多忌,名臣重將不復自信,是以孫秀之徒皆畏逼而至。
將疑於朝,士困於野,無有保世之計,一定之心。
平常之日,猶懷去就,兵臨之際,必有應者,終不能齊力致死,已可知也。
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不如中國,唯有水戰是其所便。
一入其境,則長江非復所固,還保城池,則去長入短。
而官軍懸進,人有致節之志,吳人戰於其內,有憑城之心。
如此,軍不逾時,克可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