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猶績,懼乾季孫之怒也。
其以歜爲不能事主乎?”其母嘆曰:“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居,吾語女。
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
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
沃土之民不材,淫也。
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
師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
少採夕月,與太史司載糾虔天刑。
日入,監九御,使潔奉禘、郊之粢盛,而後即安。
諸侯朝修天子之業命,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慆淫,而後即安。
卿大夫朝考其職,晝講其庶政,夕序其業,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
士朝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
自庶人以下,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怠。
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紘、綖。
卿之內子爲大帶,命婦成祭服。
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
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
社而賦事,烝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闢。
古之制也!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訓也!自上以下,誰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
況有怠惰,其何以避闢?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無廢先人。
’爾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餘懼穆伯之絕祀也?”
仲尼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
其以歜爲不能事主乎?”其母嘆曰:“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居,吾語女。
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
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
沃土之民不材,淫也。
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
師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
少採夕月,與太史司載糾虔天刑。
日入,監九御,使潔奉禘、郊之粢盛,而後即安。
諸侯朝修天子之業命,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慆淫,而後即安。
卿大夫朝考其職,晝講其庶政,夕序其業,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
士朝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
自庶人以下,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怠。
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紘、綖。
卿之內子爲大帶,命婦成祭服。
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
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
社而賦事,烝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闢。
古之制也!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訓也!自上以下,誰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
況有怠惰,其何以避闢?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無廢先人。
’爾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餘懼穆伯之絕祀也?”
仲尼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
晉文公既定襄王於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
王弗許,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爲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以順及天地,無逢其災害。
先王豈有賴焉?內官不過九御,外官不過九品,足以供給神祇而已,豈敢厭縱其耳目心腹,以亂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採章,以臨長百姓而輕重布之,王何異之有?”
“今天降禍災於周室,餘一人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賞私德,其叔父實應且憎,以非餘一人,餘一人豈敢有愛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
’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而縮取備物,以鎮撫百姓,餘一人其流闢於裔土,何辭之有與?若猶是姬姓也,尚將列爲公侯,以復先王之職,大物其未可改也。
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將自至,餘何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與百姓何?何政令之爲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餘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請,受地而還。
王弗許,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爲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以順及天地,無逢其災害。
先王豈有賴焉?內官不過九御,外官不過九品,足以供給神祇而已,豈敢厭縱其耳目心腹,以亂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採章,以臨長百姓而輕重布之,王何異之有?”
“今天降禍災於周室,餘一人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賞私德,其叔父實應且憎,以非餘一人,餘一人豈敢有愛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
’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而縮取備物,以鎮撫百姓,餘一人其流闢於裔土,何辭之有與?若猶是姬姓也,尚將列爲公侯,以復先王之職,大物其未可改也。
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將自至,餘何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與百姓何?何政令之爲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餘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請,受地而還。
穆王將徵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
先王耀德不觀兵。
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
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
允王保之。
’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翟之間。
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篤,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
至於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
商王帝辛,大惡於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於商牧。
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
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脩名;有不王,則修德。
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
於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徵不享,讓不貢,告不王。
於是乎有刑罰之闢,有攻伐之兵,有徵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
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又增修於德,無勤民於遠。
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徵之’,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槨,能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聽,遂徵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自是荒服者不至。
先王耀德不觀兵。
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
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
允王保之。
’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翟之間。
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篤,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
至於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
商王帝辛,大惡於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於商牧。
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
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脩名;有不王,則修德。
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
於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徵不享,讓不貢,告不王。
於是乎有刑罰之闢,有攻伐之兵,有徵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
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又增修於德,無勤民於遠。
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徵之’,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槨,能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聽,遂徵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自是荒服者不至。
定王使單襄公聘於宋。
遂假道於陳,以聘於楚。
火朝覿矣,道茀不可行也。
侯不在疆,司空不視塗,澤不陂,川不樑,野有庾積,場功未畢,道無列樹,墾田若藝,膳宰不置餼,司裏不授館,國無寄寓,縣無旅舍。
民將築臺於夏氏。
及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賓不見。
單子歸,告王曰:“陳侯不有大咎,國必亡。
”王曰:“何故?”對曰:“夫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本見而草木節解,駟見而隕霜,火見而清風戒寒。
故《先王之教》曰:‘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樑,草木節解而備藏,隕霜而冬裘具,清風至而修城郭宮室。
’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樑。
’其時儆曰:“收而場功,待而畚梮,營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見,期於司裏。
’此先王所以不用財賄,而廣施德於天下者也。
今陳國火朝覿矣,而道路若塞,野場若棄,澤不陂障,川無舟樑,是廢先王之教也。
”
“《周制》有之曰:‘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國有郊牧,疆有寓望,藪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災也,其餘無非谷土,民無懸耜,野無奧草。
不奪民時,不蔑民功。
有優無匱,有逸無罷。
國有班事,縣有序民。
’今陳國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間,功成而不收,民罷於逸樂,是棄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逆之,候人爲導,卿出郊勞,門尹除門,宗祝執祀,司裏授館,司徒具徒,司空視途,司寇詰奸,虞人入材,甸人積薪,火師監燎,水師監濯,膳宰致饔,廩人獻餼,司馬陳芻,工人展車,百官以物至,賓入如歸。
是故小大莫不懷愛。
其貴國之賓至,則以班加一等,益虔。
至於王吏,則皆官正蒞事,上卿監之。
若王巡守,則君親監之。
’今雖朝也不才,有分族於周,承王命以爲過賓於陳,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賞善而罰淫,故凡我造國,無從非彝,無即慆淫,各守爾典,以承天休。
’今陳侯不念胤續之常,棄其伉儷妃嬪,而帥其卿佐以淫於夏氏,不亦嬪姓矣乎?陳,我大姬之後也。
棄袞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簡彝乎?是又犯先王之令也。
“昔先王之教,懋帥其德也,猶恐殞越。
若廢其教而棄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將何以守國?居大國之間,而無此四者,其能久乎?”
六年,單子如楚。
八年,陳侯殺於夏氏。
九年,楚子入陳。
遂假道於陳,以聘於楚。
火朝覿矣,道茀不可行也。
侯不在疆,司空不視塗,澤不陂,川不樑,野有庾積,場功未畢,道無列樹,墾田若藝,膳宰不置餼,司裏不授館,國無寄寓,縣無旅舍。
民將築臺於夏氏。
及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賓不見。
單子歸,告王曰:“陳侯不有大咎,國必亡。
”王曰:“何故?”對曰:“夫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本見而草木節解,駟見而隕霜,火見而清風戒寒。
故《先王之教》曰:‘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樑,草木節解而備藏,隕霜而冬裘具,清風至而修城郭宮室。
’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樑。
’其時儆曰:“收而場功,待而畚梮,營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見,期於司裏。
’此先王所以不用財賄,而廣施德於天下者也。
今陳國火朝覿矣,而道路若塞,野場若棄,澤不陂障,川無舟樑,是廢先王之教也。
”
“《周制》有之曰:‘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國有郊牧,疆有寓望,藪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災也,其餘無非谷土,民無懸耜,野無奧草。
不奪民時,不蔑民功。
有優無匱,有逸無罷。
國有班事,縣有序民。
’今陳國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間,功成而不收,民罷於逸樂,是棄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逆之,候人爲導,卿出郊勞,門尹除門,宗祝執祀,司裏授館,司徒具徒,司空視途,司寇詰奸,虞人入材,甸人積薪,火師監燎,水師監濯,膳宰致饔,廩人獻餼,司馬陳芻,工人展車,百官以物至,賓入如歸。
是故小大莫不懷愛。
其貴國之賓至,則以班加一等,益虔。
至於王吏,則皆官正蒞事,上卿監之。
若王巡守,則君親監之。
’今雖朝也不才,有分族於周,承王命以爲過賓於陳,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賞善而罰淫,故凡我造國,無從非彝,無即慆淫,各守爾典,以承天休。
’今陳侯不念胤續之常,棄其伉儷妃嬪,而帥其卿佐以淫於夏氏,不亦嬪姓矣乎?陳,我大姬之後也。
棄袞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簡彝乎?是又犯先王之令也。
“昔先王之教,懋帥其德也,猶恐殞越。
若廢其教而棄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將何以守國?居大國之間,而無此四者,其能久乎?”
六年,單子如楚。
八年,陳侯殺於夏氏。
九年,楚子入陳。
宣公夏濫於泗淵,裏革斷其罟而棄之,曰:“古者大寒降,土蟄發,水虞於是乎講罛罶,取名魚,登川禽,而嘗之寢廟,行諸國,助宣氣也。
鳥獸孕,水蟲成,獸虞於是乎禁罝羅,矠魚鱉,以爲夏槁,助生阜也。
鳥獸成,水蟲孕,水虞於是乎禁罜䍡,設阱鄂,以實廟庖,畜功用也。
且夫山不槎櫱,澤不伐夭,魚禁鯤鮞,獸長麑{上鹿下夭},鳥翼鷇卵,蟲舍蚔蝝,蕃庶物也,古之訓也。
今魚方別孕,不教魚長,又行網罟,貪無藝也。
”
公聞之,曰:“吾過而裏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爲我得法。
使有司藏之,使吾無忘諗。
”師存侍,曰:“藏罟不如置裏革於側之不忘也。
”
鳥獸孕,水蟲成,獸虞於是乎禁罝羅,矠魚鱉,以爲夏槁,助生阜也。
鳥獸成,水蟲孕,水虞於是乎禁罜䍡,設阱鄂,以實廟庖,畜功用也。
且夫山不槎櫱,澤不伐夭,魚禁鯤鮞,獸長麑{上鹿下夭},鳥翼鷇卵,蟲舍蚔蝝,蕃庶物也,古之訓也。
今魚方別孕,不教魚長,又行網罟,貪無藝也。
”
公聞之,曰:“吾過而裏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爲我得法。
使有司藏之,使吾無忘諗。
”師存侍,曰:“藏罟不如置裏革於側之不忘也。
”
厲王虐,國人謗王。
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
以告,則殺之。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
邵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爲川者決之使導,爲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yōng)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於彘。
(注:該文出自《國語》。
)
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
以告,則殺之。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
邵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爲川者決之使導,爲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yōng)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於彘。
(注:該文出自《國語》。
)
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
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
行刑不疚,以免於難。
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慾無藝,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
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於難,而離桓之罪,以亡於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
其身屍於朝,其宗滅於絳。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
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爲能其德矣,是以賀。
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
”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
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
行刑不疚,以免於難。
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慾無藝,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
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於難,而離桓之罪,以亡於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
其身屍於朝,其宗滅於絳。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
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爲能其德矣,是以賀。
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
”
吳王夫差乃告諸大夫曰:“孤將有大志於齊,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
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申胥諫曰:“不可許也。
夫越非實忠心好吳也,又非懾畏吾甲兵之強也。
大夫種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使淫樂於諸夏之國,以自傷也。
使吾甲兵鈍弊,民人離落,而日以憔悴,然後安受吾燼。
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穀時熟,日長炎炎,及吾猶可以戰也。
爲虺弗摧,爲蛇將若何?”吳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爲大虞乎?若無越,則吾何以春秋曜吾軍士?”乃許之成。
將盟,越王又使諸稽郢辭曰:“以盟爲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結信矣。
以盟爲無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於鬼神而自輕也。
”吳王乃許之,荒成不盟。
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申胥諫曰:“不可許也。
夫越非實忠心好吳也,又非懾畏吾甲兵之強也。
大夫種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使淫樂於諸夏之國,以自傷也。
使吾甲兵鈍弊,民人離落,而日以憔悴,然後安受吾燼。
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穀時熟,日長炎炎,及吾猶可以戰也。
爲虺弗摧,爲蛇將若何?”吳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爲大虞乎?若無越,則吾何以春秋曜吾軍士?”乃許之成。
將盟,越王又使諸稽郢辭曰:“以盟爲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結信矣。
以盟爲無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於鬼神而自輕也。
”吳王乃許之,荒成不盟。
克者何?能也。
何能也?能殺也。
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衆也。
段,鄭伯弟也。
何以知其爲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
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
貶之也。
段失子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
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
於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之云爾,甚之也。
然則爲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何能也?能殺也。
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衆也。
段,鄭伯弟也。
何以知其爲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
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
貶之也。
段失子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
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
於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之云爾,甚之也。
然則爲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