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
若讀誦通利,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於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寧爲多否?”“甚多,世尊。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咒、以守護之。
”即說咒曰:
  安爾 曼爾 摩禰 摩摩禰 旨隸 遮梨第 賒咩 賒履多瑋 羶帝 目帝 目多履 娑履 阿瑋娑履 桑履 娑履 叉裔 阿叉裔 阿耆膩 羶帝 賒履 陀羅尼 阿盧伽婆娑簸蔗毗叉膩 禰毗剃 阿便哆邏禰履剃 阿亶哆波隸輸地 歐究隸 牟究隸 阿羅隸 波羅隸 首迦差 阿三磨三履 佛陀毗吉利袠帝 達磨波利差帝 僧伽涅瞿沙禰 婆舍婆舍輸地 曼哆邏 曼哆邏叉夜多 郵樓哆 郵樓哆憍舍略 惡叉邏 惡叉冶多冶 阿婆盧 阿磨若那多夜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六十二億恆河沙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爲侵毀是諸佛已。

時釋迦牟尼佛贊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於諸衆生、多所饒益。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那、若吉遮、若鳩槃荼、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
”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痤隸 摩訶痤隸 鬱枳 目枳 阿隸 阿羅婆第 涅隸第 涅隸多婆第 伊致柅 韋致柅 旨致柅 涅隸墀柅 涅犁墀婆底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恆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隨喜,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爲侵毀是諸佛已。

爾時毗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爲愍念衆生、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
”即說咒曰:
  阿梨 那梨 [少/免]那梨 阿那盧 那履 拘那覆
“世尊,以是神咒、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闥婆衆,恭敬圍繞,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咒、擁護持法華經者。
”即說咒曰:
  阿伽禰 伽禰 瞿利 乾陀利 旃陀利 摩蹬耆 常求利 浮樓莎柅 頞底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爲侵毀是諸佛已。

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毗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
爾時大會、聞佛説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説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説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説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
又雨細末栴檀、沈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遍於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
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
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説偈言:
「佛説稀有法,昔所未曾聞,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聞世尊分別,説得法利者,歡喜充遍身。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或無礙樂説、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之法輪。
復有中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清淨之法輪。
復有小千界、微塵數菩薩,餘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
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塵諸菩薩,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餘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聞佛壽長遠,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聞佛説壽命,皆發無上心。
世尊説無量,不可思議法,多有所饒益,如虛空無邊。
雨天曼陀羅、摩訶曼陀羅,釋梵如恒沙,無數佛土來。
雨栴檀沈水,繽紛而亂墜,如鳥飛空下,供散於諸佛。
天鼓虛空中、自然出妙聲,天衣千萬種、旋轉而來下,
眾寶妙香爐,燒無價之香,自然悉
爾時佛告常一精一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衆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衆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 功德殊勝眼, 以是莊嚴故, 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 悉見三千界、 內外彌樓山、 須彌及鐵圍,
  並諸餘山林、 大海江河水、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衆生, 一切皆悉見。
雖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複次、常一精一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
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嘆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侯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 以此常耳聞, 三千世界聲。
  象馬車牛聲、 鍾鈴螺鼓聲, 琴瑟箜篌聲、 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 聽之而不著, 無數種人聲, 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 微妙之歌音, 及聞男女聲, 童子童女聲。
  山川險谷中、 迦陵頻伽聲, 命命等諸鳥, 悉聞其音聲。
  地獄衆苦痛, 種種楚毒聲, 餓鬼飢渴逼, 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 居在大海邊, 自共言語時、 出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 安住於此間, 遙聞是衆聲, 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獸鳴相呼, 其說法之人, 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 光音及遍淨, 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衆:“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復告大衆:“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又復告諸大衆:“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是時菩薩大衆,彌勒爲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祕密神通之力。
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爲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否。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衆:“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爲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衆生。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諸善男子,若有衆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衆生髮歡喜心。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衆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爲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衆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爲度脫衆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所以者何。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以諸衆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花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劫名離衰,國名大成。
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爲天、人、阿修羅說法,爲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爲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爲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
其佛饒益衆生已,然後滅度。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
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
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衆,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四衆之中,有生嗔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
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
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
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
說是語時,衆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爲常不輕。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
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爲人說是法華經。
於時增上慢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爲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
是菩薩復化千萬億衆,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
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爲諸四衆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若爲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若有百千萬億衆生,爲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衆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
”衆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
”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若有衆生、多於一婬一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衆生、常應心念。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
應以辟支佛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
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大衆圍繞,各現威德神通之力。
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衆、共來聽受,惟願世尊當爲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爲諸佛護念,二者、植衆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爲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闍、若吉遮、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衆、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爲供養法華經故。
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一精一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爲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一精一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衆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爲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爲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惟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咒。

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阿檀地 檀陀婆地 檀陀婆帝 檀陀鳩舍隸 檀陀修陀隸 修陀隸 修陀羅婆底佛馱波羶禰 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 薩婆婆沙阿婆多尼 修阿婆多尼 僧伽婆履叉尼 僧伽涅伽陀尼 阿僧祇 僧伽波伽地 帝隸阿惰僧伽兜略 阿羅帝婆羅帝 薩婆僧伽三摩地伽蘭地 薩婆達磨修波利剎帝 薩婆薩埵樓馱憍舍略阿[少/免]伽地 辛阿毗吉利地帝
“世尊,若有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爲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爲?”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
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爲?」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毁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爲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旣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
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鬬;及其老也,血氣旣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
吾聞其語矣。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
其斯之謂與?」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8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