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如來於耆闍崛山中,與大阿羅漢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無量等衆,演說大乘真經,名《無量義》。
是時,天雨寶華,布濩充滿,慧光現瑞,洞燭幽顯,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一切人天得未曾有,鹹皆歡喜讚歎。
以爲是經,乃諸佛如來祕密之藏,神妙叵測,廣大難名,所以拔滯溺之沉流,拯昏迷之失性,功德弘遠,莫可涯涘。
溯求其源,肇彼竺乾流於震旦,爰自西晉沙門竺法護者初加翻譯,名曰《正法華》。
暨東晉龜茲三藏法師鳩摩羅什重翻,名曰《妙法蓮華》。
至隋天竺沙門闍那、笈多所翻者,亦名《妙法》。
雖三經文理重沓互陳,而惟三藏法師獨得其旨。
第歷世既遠,不無訛謬,匪資刊正,漸致多疑,用是特加舊校,仍命鏤梓,以廣其傳。
嗚呼!如來愍諸衆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歷劫纏繞無有出期,乃爲此大事因緣現世,敷暢妙旨,作殊勝方便,俾皆得度脫超登正覺。
此誠濟海之津樑,而燭幽之慧炬也。
善男子、善女人,一切衆生,能秉心至誠,持誦佩服,頂禮供養,即離一切苦惱,除一切業障,解一切生死之厄。
不啻如飢之得食,如渴之得飲,如寒之得火,如熱之得涼,如貧之得寶,如病之得醫,如子之得母,如渡之得舟。
其爲快適欣慰,有不可言。
噫!道非經無以寓,法非經無以傳。
緣經以求法,緣法以悟道,方識是經之旨,清淨微妙第一希有。
遵之者則身臻康泰,諸種善根圓滿具足,如蓮華出水不染淤泥,即得五蘊皆空、六根清淨,遄躋上善,以成於正覺者不難矣。
苟或沉迷膠固,甘心墮落,絕滅善根,則身罹苦趣,輪迴於生死之域者,其有紀極哉!雖然善惡兩途,由人所趨,爲善獲吉,爲惡獲兇,幽明果報,不爽錙銖。
觀於是經者,尚戒之哉!尚勉之哉!
永樂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是時,天雨寶華,布濩充滿,慧光現瑞,洞燭幽顯,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一切人天得未曾有,鹹皆歡喜讚歎。
以爲是經,乃諸佛如來祕密之藏,神妙叵測,廣大難名,所以拔滯溺之沉流,拯昏迷之失性,功德弘遠,莫可涯涘。
溯求其源,肇彼竺乾流於震旦,爰自西晉沙門竺法護者初加翻譯,名曰《正法華》。
暨東晉龜茲三藏法師鳩摩羅什重翻,名曰《妙法蓮華》。
至隋天竺沙門闍那、笈多所翻者,亦名《妙法》。
雖三經文理重沓互陳,而惟三藏法師獨得其旨。
第歷世既遠,不無訛謬,匪資刊正,漸致多疑,用是特加舊校,仍命鏤梓,以廣其傳。
嗚呼!如來愍諸衆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歷劫纏繞無有出期,乃爲此大事因緣現世,敷暢妙旨,作殊勝方便,俾皆得度脫超登正覺。
此誠濟海之津樑,而燭幽之慧炬也。
善男子、善女人,一切衆生,能秉心至誠,持誦佩服,頂禮供養,即離一切苦惱,除一切業障,解一切生死之厄。
不啻如飢之得食,如渴之得飲,如寒之得火,如熱之得涼,如貧之得寶,如病之得醫,如子之得母,如渡之得舟。
其爲快適欣慰,有不可言。
噫!道非經無以寓,法非經無以傳。
緣經以求法,緣法以悟道,方識是經之旨,清淨微妙第一希有。
遵之者則身臻康泰,諸種善根圓滿具足,如蓮華出水不染淤泥,即得五蘊皆空、六根清淨,遄躋上善,以成於正覺者不難矣。
苟或沉迷膠固,甘心墮落,絕滅善根,則身罹苦趣,輪迴於生死之域者,其有紀極哉!雖然善惡兩途,由人所趨,爲善獲吉,爲惡獲兇,幽明果報,不爽錙銖。
觀於是經者,尚戒之哉!尚勉之哉!
永樂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
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爲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爲泥污。
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爲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爲泥污。
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
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爲何業?曰:愛彈琴。
佛言:弦緩如何?對曰: 不鳴矣。
弦急如何?對曰: 聲絕矣。
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
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
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爲何業?曰:愛彈琴。
佛言:弦緩如何?對曰: 不鳴矣。
弦急如何?對曰: 聲絕矣。
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
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
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