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字次山,武昌人。
魯山令元紫芝族弟也。
少不羈,弱冠始折節讀書。
天寶十三年進士。
禮部侍郎楊浚見其文曰:"一第慁子耳。
"遂擢高品。
後舉制科。
會天下亂,沉浮人間,蘇源明薦於肅宗,授右金吾兵曹。
累遷御史,參山南來瑱府,除容管經略使。
始隱商于山中,稱"元子"。
逃難入猗玗洞,稱"猗玗子"。
或稱浪士,漁者或稱聱叟,酒徒呼"漫叟"。
及爲官,呼漫郎。
皆以命所著。
性梗僻,深憎薄俗,有憂道閔世之心。
《中興頌》一文,燦爛金石,清奪湘流。
作詩着辭,尚聱牙。
天下皆知敬仰。
復嗜酒,有句雲:"有時逢惡客。
"自注:"非酒徒,即惡客也。
"有《文編》十卷,及所集當時人詩爲《篋中集》一卷,並傳。
遙,丹陽人。
天寶間,嘗仕爲忠王府倉曹參軍。
與王維結交,同慕禪寂,志趣高疏,多雲岫之想。
而苦家貧,死不能葬,一女才十歲,日哀號於親,愛憐之者賵贈,埋骨石樓山中。
工詩,詞彩不羣,而多警句,杜甫嘗稱許之。
有詩傳於今。
系,字公緒,會稽人。
天寶末,避亂剡溪,自稱"東海釣客"。
北都留守薛兼訓奏爲倉曹參軍,不就。
客泉州,南安九日山中有大鬆百餘章,俗傳東晉時所植,繫結廬其上,穴石爲研,注《老子》,彌年不出。
時姜公輔以直言罷爲泉州別駕,見系輒窮日不能去,築室與相近,遂忘流落之苦。
公輔卒,妻子在遠,係爲營葬山下,每好義如此。
張建封聞系不可致,請就加校書郎。
與劉長卿、韋應物善,多以詩相贈答。
權德輿曰:"長卿自以爲五言長城,系用偏師攻之矣。
"雖老益壯,年八十餘卒。
南安人思之,號其山爲"高士峯",今有"麗句亭"在焉。
集一卷,今傳。
繼,字懿孫,襄州人。
天寶十二年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
與皇甫冉有髫年之故,契逾昆玉,早振詞名。
初來長安,頗矜氣節,有《感懷》詩云:"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
終年帝城裏,不識五侯門。
"嘗佐鎮戎軍幕府,又爲鹽鐵判官。
大曆間,入內侍,仕終檢校祠部郎中。
繼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亦嘗領郡,輒有政聲。
詩情爽激,多金玉音。
蓋其累代詞伯,積襲弓裘,其於爲文,不雕自飾,丰姿清迥,有道者風。
集一卷,今傳。
冉,字茂政,安定人。
避地來寓丹陽,耕山釣湖,放適閒淡。
或雲祕書少監彬之侄也。
十歲能屬文,張九齡一見,嘆以清才。
天寶十五年盧庚榜進士。
調無錫尉,營別墅陽羨山中。
大曆初,王縉爲河南節度,闢掌書記,後入爲左金吾衛兵曹參軍,仕終拾遺、左補闕。
公自擢桂禮闈,便稱高格。
往以世道艱虞,遂心江外,故多飄薄之嘆。
每文章一到朝廷,而作者變色,當年才子,悉願締交,推爲宗伯。
至其造語玄微,端可平揖沈、謝,雄視潘、張。
惜乎長轡未騁,芳蘭早凋,良可痛哉!有詩集三卷,獨孤及爲序,今傳。
士元,字君胄,中山人也。
天寶十五載盧庚榜進士。
寶應初,選京畿縣官。
詔試政事中書,補渭南尉,歷左拾遺,出爲郢州刺史。
與員外郎錢起齊名。
時朝廷自丞相以下,出牧奉使,無兩君詩文祖餞,人以爲愧,其珍重如此。
二公體調,大抵欲同,就中郎君稍更閒雅,逼近康樂。
珠聯玉映,不覺成編,掩映時流,名不虛矣。
有別業在半日吳村,王季友、錢起等皆見題詠,每誇勝絕。
詩集今傳於世。
一公,剡中人。
童子出家,瓶鉢之外,餘無有。
天性超穎,追蹤謝客,隱麻源第三谷中,結茆讀書。
後白業精進,居若耶溪雲門寺,從學者四方而至矣。
尤工詩,氣質淳和,格律清暢。
兩浙名山,暨衡、廬諸甲剎,悉所經行。
與皇甫昆季、嚴少府、朱山人、徹上人等爲詩友,酬贈甚多。
刻意聲調,苦心不倦,騁譽叢林。
後順寂於岑山。
集今傳世。
論曰:自齊、樑以來,方外工文者,如支遁、道遒、惠休、寶月之儔,馳驟文苑,沉淫藻思,奇章偉什,綺錯星陳,不爲寡矣。
厥後喪亂,兵革相尋,緇素亦已狼藉,罕有復入其流者。
至唐累朝,雅道大振,古風再作,率皆崇衷像教,駐念津樑,龍象相望,金碧交映。
雖寂寥之山河,實威儀之淵藪。
寵光優渥,無逾此時。
故有顛頓文場之人,憔悴江海之客,往往裂冠裳,撥矰繳,杳然高邁,雲集蕭齋,一食自甘,方袍便足,靈臺澄皎,無事相干,三餘有簡牘之期,六時分吟諷之隙。
青峯瞰門,綠水周舍,長廊步屟,幽徑尋真,景變序遷,蕩入冥思。
凡此數者,皆達人雅士,夙所欽懷,雖則心侔跡殊,所趣無間。
會稽傳孫、許之玄談,廬阜接謝、陶於白社,宜其日鍛月煉,志彌厲而道彌精。
佳句縱模,不廢禪定,巖穴相邇,更唱迭酬,苦於三峽猿,清同九皋鶴,不其偉歟。
與夫迷津畏途,埋玉世慮,蓄憤於心,發在篇詠者,未可同年而論矣。
然道或淺深,價有輕重,未能悉採。
其喬松於灌莽,野鶴於雞羣者,有靈一、靈徹、皎然、清塞、無可、虛中、齊己、貫休八人,皆東南產秀,共出一時,已爲錄實。
其或雖以多而寡稱,或着少而增價者,如惟審、護國、文益、可止、清江、法照、廣宣、無本、修睦、無悶、太易、景雲、法振、棲白、隱巒、處默、卿雲、棲一、淡交、良乂、若虛、雲表、曇域、子蘭、僧鸞、懷楚、惠標、可朋、懷浦、慕幽、善生、亞齊、尚顏、棲蟾、理瑩、歸仁、玄寶、惠侃、法宣、文秀、僧泚、清尚、智暹、滄浩、不特第四十五人,名既隱僻,事且微冥,今不復喋喋云爾
衆甫,京口人。
隱居不務進取,與皇甫御史友善,精廬接近。
後各遊四方,曾寄處士詩曰:"伏臘同雞黍,柴門閉雪天。
"時宦亦有徵闢者,守死善道,卒不就。
衆甫詩婉媚綺錯,巧用文字,工於興喻,文流中佳士也。
同在一時者,有趙微明、於逖、蔣渙、元季川,俱山顛水涯,苦學貞士,名同蘭茝之芳,志非銀黃之慕。
吟詠性靈,陶陳衷素,皆有佳篇,不能湮落。
惜其行藏之大概,不見於記錄,故缺其考詳焉。
南史,字季直,幽州人。
工弈棋,神算無敵,遊心太極。
嘗幅巾藜杖,出入王侯之宅十年,高談闊視,慷慨奇士也。
中歲感激,始苦節學文,無希世苟合之意。
數年間,稍入詩境,調體超閒,情致兼美,如並、燕老將,氣韻沉雄,時少及之者。
肅宗時,廟堂獎拔,仕爲左衛倉曹參軍。
後避亂寓居揚州揚子。
難平再召,未及赴而卒。
有詩一卷,今傳。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7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