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運,吳興人。
工舊體詩,氣格高古,當時士流,皆敬慕之,號爲"沈四山人"。
天寶中,數應舉不第,時年齒已邁,遨遊襄、鄧間,干謁名公。
來濮上,感懷賦詩曰:"聖朝優賢良,草澤無遺族。
人生各有命,在餘胡不淑。
一生但區區,五十無寸祿。
衰落當捐棄,貧賤招謗讟。
"其時多艱,自知屯蹇,遂浩然有歸歟之志,賦詩曰:"棲隱無別事,所願離風塵,不來城邑遊,禮樂拘束人。
"又曰:"如何巢與由,天子不得臣。
"遂釋志,還山中別業。
嘗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有薄田園,兒稼女織,偃仰今古,自足此生。
誰能作小吏,走風塵下乎"高適賦《還山吟》贈行曰:"還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
送君還山識君心,人生老大須恣意。
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間偃仰無不至。
石泉淙淙若風雨,桂花松子常滿地。
賣藥囊中應有錢,還山服藥又長年。
白雲勸盡杯中物,明月相隨何處眠。
眠時憶同醒時意,夢魂可以相周旋。
"肅宗議備禮徵致,會卒而罷。
有詩傳世。
工舊體詩,氣格高古,當時士流,皆敬慕之,號爲"沈四山人"。
天寶中,數應舉不第,時年齒已邁,遨遊襄、鄧間,干謁名公。
來濮上,感懷賦詩曰:"聖朝優賢良,草澤無遺族。
人生各有命,在餘胡不淑。
一生但區區,五十無寸祿。
衰落當捐棄,貧賤招謗讟。
"其時多艱,自知屯蹇,遂浩然有歸歟之志,賦詩曰:"棲隱無別事,所願離風塵,不來城邑遊,禮樂拘束人。
"又曰:"如何巢與由,天子不得臣。
"遂釋志,還山中別業。
嘗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有薄田園,兒稼女織,偃仰今古,自足此生。
誰能作小吏,走風塵下乎"高適賦《還山吟》贈行曰:"還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
送君還山識君心,人生老大須恣意。
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間偃仰無不至。
石泉淙淙若風雨,桂花松子常滿地。
賣藥囊中應有錢,還山服藥又長年。
白雲勸盡杯中物,明月相隨何處眠。
眠時憶同醒時意,夢魂可以相周旋。
"肅宗議備禮徵致,會卒而罷。
有詩傳世。
雲卿,關西人。
天寶間不第,氣頗難平,志亦高尚,懷嘉遯之節。
與薛據相友善。
嘗流寓荊州,杜工部多有與雲卿贈答之作,甚愛重之。
工詩,其體祖述沈千運,漁獵陳拾遺,詞氣傷怨,雖然模效才得升堂,猶未入室,然當時古調,無出其右,一時之英也。
如"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又"朝亦常苦飢,暮亦常苦飢。
飄飄萬里餘,貧賤多是非。
少年莫遠遊,遠遊多不歸";皆爲當代推服。
韋應物《過廣陵遇孟九贈詩》雲:"高文激頹波,四海靡不傳。
西施且一笑,衆女安得妍。
"其才名於此可見矣。
仕終校書郎。
集今傳。
雲卿稟通濟之才,淪吞噬之俗,棲棲南北,苦無所遇,何生之不辰也。
身處江湖,心存魏闕,猶杞國之人憂天墜,相率而逃者,匹夫之志,亦可念矣。
天寶間不第,氣頗難平,志亦高尚,懷嘉遯之節。
與薛據相友善。
嘗流寓荊州,杜工部多有與雲卿贈答之作,甚愛重之。
工詩,其體祖述沈千運,漁獵陳拾遺,詞氣傷怨,雖然模效才得升堂,猶未入室,然當時古調,無出其右,一時之英也。
如"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又"朝亦常苦飢,暮亦常苦飢。
飄飄萬里餘,貧賤多是非。
少年莫遠遊,遠遊多不歸";皆爲當代推服。
韋應物《過廣陵遇孟九贈詩》雲:"高文激頹波,四海靡不傳。
西施且一笑,衆女安得妍。
"其才名於此可見矣。
仕終校書郎。
集今傳。
雲卿稟通濟之才,淪吞噬之俗,棲棲南北,苦無所遇,何生之不辰也。
身處江湖,心存魏闕,猶杞國之人憂天墜,相率而逃者,匹夫之志,亦可念矣。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嘗從老先生來觀大龍湫。
苦雨積日夜,是日大風起西北,始見日出。
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餘,聞大聲轉出谷中,從者心掉。
望見西北立石,作人俯勢,又如大楹。
行過二百步,乃見更作兩股倚立。
更進百數步,又如樹大屛風。
而其顛谽谺,猶蟹兩鰲,時一動搖,行者兀兀不可入。
轉緣南山趾稍北,回視如樹圭。
又折而入東崦,則仰見大水從天上墮地,不挂著四壁,或盤桓久不下,忽逬落如震霆。
東巖趾有諾詎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風橫射,水飛著人。
走入庵避,餘沫進入屋,猶如暴雨至。
水下搗大潭,轟然萬人鼓也。
人相持語,但見張口,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
先生曰:“壯哉!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
”
是後,予一歲或一至,至,常以九月。
十月,則皆水縮,不能如曏所見。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漸聞有水聲。
乃緣石矼下,出亂石間,始見瀑布垂,勃勃如蒼煙,乍大乍小,鳴漸壯急。
水落潭上窪石,石被激射,反紅如丹砂。
石間無秋毫土氣,産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鳧毛。
潭中有斑魚二十餘頭,間轉石聲,洋洋遠去,閑暇回緩,如避世士然。
家僮方置大甁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壯一倍,不可復得甁,乃解衣脫帽著石上,相持扼掔,爭欲取之,因大呼笑。
西南石壁上,黃猿數十,聞聲皆自驚擾,挽崖端偃木牽連下,窺人而啼。
縱觀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爲瑞鹿寺。
日已入,蒼林積葉,前行,人迷不得路,獨見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謂南山公也。
苦雨積日夜,是日大風起西北,始見日出。
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餘,聞大聲轉出谷中,從者心掉。
望見西北立石,作人俯勢,又如大楹。
行過二百步,乃見更作兩股倚立。
更進百數步,又如樹大屛風。
而其顛谽谺,猶蟹兩鰲,時一動搖,行者兀兀不可入。
轉緣南山趾稍北,回視如樹圭。
又折而入東崦,則仰見大水從天上墮地,不挂著四壁,或盤桓久不下,忽逬落如震霆。
東巖趾有諾詎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風橫射,水飛著人。
走入庵避,餘沫進入屋,猶如暴雨至。
水下搗大潭,轟然萬人鼓也。
人相持語,但見張口,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
先生曰:“壯哉!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
”
是後,予一歲或一至,至,常以九月。
十月,則皆水縮,不能如曏所見。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漸聞有水聲。
乃緣石矼下,出亂石間,始見瀑布垂,勃勃如蒼煙,乍大乍小,鳴漸壯急。
水落潭上窪石,石被激射,反紅如丹砂。
石間無秋毫土氣,産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鳧毛。
潭中有斑魚二十餘頭,間轉石聲,洋洋遠去,閑暇回緩,如避世士然。
家僮方置大甁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壯一倍,不可復得甁,乃解衣脫帽著石上,相持扼掔,爭欲取之,因大呼笑。
西南石壁上,黃猿數十,聞聲皆自驚擾,挽崖端偃木牽連下,窺人而啼。
縱觀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爲瑞鹿寺。
日已入,蒼林積葉,前行,人迷不得路,獨見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謂南山公也。
嘉佑,字從一,趙州人。
天寶七年楊譽榜進士,爲祕書正字。
以罪謫南荒,未幾何,有詔量移爲鄱陽宰,又爲江陰令。
後遷臺、袁二州刺史。
善爲詩,綺麗婉靡,與錢、郎別爲一體,往往涉於齊、樑時風,人擬爲吳均、何遜之敵。
自振藻天朝,大收芳譽,中興風流也。
有集今傳。
天寶七年楊譽榜進士,爲祕書正字。
以罪謫南荒,未幾何,有詔量移爲鄱陽宰,又爲江陰令。
後遷臺、袁二州刺史。
善爲詩,綺麗婉靡,與錢、郎別爲一體,往往涉於齊、樑時風,人擬爲吳均、何遜之敵。
自振藻天朝,大收芳譽,中興風流也。
有集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