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
『孝经章节目录』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宣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继故而言即位,与闻乎故也。
公子遂如齐逆女。
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其不言氏,丧未毕,故略之也。
其曰妇,缘姑言之之辞也。
遂之挈,由上致之也。
夏,季孙行父如齐。
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
放犹屏也。
称国以放,放无罪也。
公会齐侯于平州。
公子遂如齐。
六月,齐人取济西田。
内不言取。
言取,授之也,以是为赂齐也。
秋,邾子来朝。
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
遂,继事也。
晋赵盾帅师救陈。
善救陈也。
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棐林,伐郑。
列数诸侯而会晋赵盾,大赵盾之事也。
其曰师何也?以其大之也。
于棐林,地而从伐郑,疑辞也。
此其地何?则着其美也。
冬,晋赵穿帅师侵崇。
晋人、宋人伐郑。
伐郑,所以救宋也。
◇宣公二年
二年春,王二月壬子,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
宋师败绩。
获宋华元。
获者,不与之辞也。
言尽其众以救其将也。
以三军敌华元,华元虽获,不病矣。
秦师伐晋。
夏,晋人、宋人、卫人、陈人侵郑。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穿弑也,盾不弑,而曰盾弑何也?以罪盾也。
其以罪盾何也?曰灵公朝诸大夫,而暴弹之,观其辟丸也。
赵盾入谏,不听,出亡,至于郊。
赵穿弑公而后反赵盾,史狐书贼,曰:「赵盾弑公。」盾曰:「天乎天乎!予无罪。
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史狐曰:「子为正卿,入谏不听,出亡不远,君弑,反不讨贼则志同,志同则书重,非子而谁?故书之。」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者,过在下也。
曰于盾也,见忠臣之至,于许世子止,见孝子之至。
冬,十月乙亥,天王崩。
◇宣公三年
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
之口,缓辞也。
伤自牛作也。
改卜牛。
牛死,乃不郊。
事之变也。
乃者,亡乎人之辞也。
犹三望。
葬匡王。
楚之伐陆浑戎。
夏,楚人侵郑。
秋,赤狄侵齐。
宋师围曹。
冬,十月丙戌,郑伯兰卒。
葬郑穆公。
◇宣公四年
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
莒人不肯。
及者,内为志焉尔。
平者,成也。
不肯者,可以肯也。
公伐莒,取向。
伐犹可。
取向,甚矣!莒人辞不受治也。
伐莒,义兵也。
取向,非也,乘义而为利也。
秦伯稻卒。
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赤狄侵齐。
秋,公如齐。
公至自齐。
冬,楚子伐郑。
◇宣公五年
五年春,公如齐。
夏,公至自齐。
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子叔姬。
诸侯之嫁于大夫,主大夫以与之。
来者,接内也。
不正其接内,故不与夫妇之称也。
叔孙得臣卒。
冬,齐高固及子叔姬来。
及者,及吾子叔姬也。
为使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号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
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是以无有为有。
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柰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
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其出不欣,其入不距。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音qiu)。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藏小大有宜,犹有所循。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循,是恒物之大情也。
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
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8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