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曰:氣爲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餘已知之矣。
蟲爲下膈。
下膈者,食晬時乃出,餘未得其意,願卒聞之。
歧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
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逐而刺之,毋過三行,察其沉浮,以爲深淺。
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
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憺無爲,乃能行氣,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
蟲爲下膈。
下膈者,食晬時乃出,餘未得其意,願卒聞之。
歧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
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逐而刺之,毋過三行,察其沉浮,以爲深淺。
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
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憺無爲,乃能行氣,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
太一日遊,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返於一。
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
太一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
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旱。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變,佔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變,佔在相;太一在中宮之日有變,佔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變,佔在將;太一在夏至之日有變,佔在百姓。
所謂有變者,太一居五宮之日,病風折樹木,揚沙石,各以其所主,佔貴賤。
因視風所從來而佔之。
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爲實風,主生,長養萬物。
從其衝後來爲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
謹候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佔吉凶也。
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氣主熱。
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爲弱。
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爲燥。
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爲寒也。
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兇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節。
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爲身溼。
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
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
三虛相搏,則爲暴病卒死。
兩實一虛,病則爲淋露寒熱。
犯其兩溼之地,則爲痿。
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
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爲擊骨偏枯矣。
太一日遊,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返於一。
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
太一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
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旱。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變,佔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變,佔在相;太一在中宮之日有變,佔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變,佔在將;太一在夏至之日有變,佔在百姓。
所謂有變者,太一居五宮之日,病風折樹木,揚沙石,各以其所主,佔貴賤。
因視風所從來而佔之。
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爲實風,主生,長養萬物。
從其衝後來爲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
謹候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佔吉凶也。
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氣主熱。
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爲弱。
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爲燥。
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爲寒也。
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兇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節。
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爲身溼。
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
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
三虛相搏,則爲暴病卒死。
兩實一虛,病則爲淋露寒熱。
犯其兩溼之地,則爲痿。
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
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爲擊骨偏枯矣。
黃帝問於歧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爲基,何立而爲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爲基,以父爲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黃帝曰:何者爲神?歧伯曰:血氣以和,營衛以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爲人。
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願聞其道。
歧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榖,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歧伯曰: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裏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歧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髒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歧伯曰:其五臟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牆薄,脈少血,其肉不石,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
黃帝曰:何者爲神?歧伯曰:血氣以和,營衛以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爲人。
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願聞其道。
歧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榖,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歧伯曰: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裏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歧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髒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歧伯曰:其五臟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牆薄,脈少血,其肉不石,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
黃帝問於伯高曰:餘聞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大約,可得聞乎?伯高曰: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
黃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之,無擊堂堂之陣。
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黃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黃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之,無擊堂堂之陣。
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黃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黃帝問於歧伯曰:願聞衛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歧伯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爲經,卯酉爲緯。
天週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房昴爲緯,虛張爲經。
是故房至畢爲陽,昴至心爲陰。
陽主晝,陰主夜。
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週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週,夜行於陰二十五週,周於五藏。
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趾之端。
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
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趾次趾之間。
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
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間。
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
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複合於目,故爲一週。
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一週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三週於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週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週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週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週在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週於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二,陽盡於陰,陰受氣矣。
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爲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藏一週與十分藏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週,而複合於目。
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黃帝曰:衛氣之在於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後常以平旦爲紀,以夜盡爲始。
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爲紀而刺之。
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
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
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
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
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於陽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
天週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房昴爲緯,虛張爲經。
是故房至畢爲陽,昴至心爲陰。
陽主晝,陰主夜。
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週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週,夜行於陰二十五週,周於五藏。
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趾之端。
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
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趾次趾之間。
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
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間。
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
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複合於目,故爲一週。
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一週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三週於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週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週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週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週在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週於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二,陽盡於陰,陰受氣矣。
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爲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藏一週與十分藏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週,而複合於目。
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黃帝曰:衛氣之在於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後常以平旦爲紀,以夜盡爲始。
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爲紀而刺之。
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
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
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
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
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於陽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
黃帝問於歧伯曰:餘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歧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奪。
歧伯曰:無瀉其不可奪者也。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過。
歧伯曰:補瀉無過其度。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逆。
歧伯曰:病與脈相逆,命曰五逆。
黃帝曰:餘聞刺有九宜。
歧伯曰:明知九針之論,是謂九宜。
黃帝曰: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之時。
歧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曚於耳內。
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
戊已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瀉水。
庚辛日自乘四季,無刺關節於股膝。
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
黃帝曰:何謂五奪?歧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
此皆不可瀉。
黃帝曰:何謂五逆?歧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乃後下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五逆也。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奪。
歧伯曰:無瀉其不可奪者也。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過。
歧伯曰:補瀉無過其度。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逆。
歧伯曰:病與脈相逆,命曰五逆。
黃帝曰:餘聞刺有九宜。
歧伯曰:明知九針之論,是謂九宜。
黃帝曰: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之時。
歧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曚於耳內。
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
戊已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瀉水。
庚辛日自乘四季,無刺關節於股膝。
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
黃帝曰:何謂五奪?歧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
此皆不可瀉。
黃帝曰:何謂五逆?歧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乃後下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五逆也。
黃帝曰:願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
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黃帝日:營衛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
天地之精,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黃帝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
五榖:杭米甘,麻酸,大豆鹹,麥苦,黃黍辛。
五果:棗甘,李酸,慄鹹,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豬鹹,羊苦,雞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鹹,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杭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粟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杭米飯、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脾黃色,宜食鹹,大豆、豬肉、粟、藿皆鹹。
肺白色,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黃帝曰:願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
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黃帝日:營衛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
天地之精,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黃帝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
五榖:杭米甘,麻酸,大豆鹹,麥苦,黃黍辛。
五果:棗甘,李酸,慄鹹,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豬鹹,羊苦,雞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鹹,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杭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
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黃帝日:營衛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
天地之精,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黃帝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
五榖:杭米甘,麻酸,大豆鹹,麥苦,黃黍辛。
五果:棗甘,李酸,慄鹹,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豬鹹,羊苦,雞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鹹,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杭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粟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杭米飯、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脾黃色,宜食鹹,大豆、豬肉、粟、藿皆鹹。
肺白色,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黃帝曰:願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
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黃帝日:營衛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
天地之精,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黃帝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
五榖:杭米甘,麻酸,大豆鹹,麥苦,黃黍辛。
五果:棗甘,李酸,慄鹹,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豬鹹,羊苦,雞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鹹,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杭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歧伯曰:是明胃脈也。
胃爲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
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
歧伯曰:氣之離髒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歧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
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
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爲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爲逆。
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歧伯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
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附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逄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歧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
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黃帝曰:善。
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胃爲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
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
歧伯曰:氣之離髒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歧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
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
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爲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爲逆。
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歧伯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
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附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逄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歧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
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黃帝曰:善。
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自余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覺而起,起而歸。
以爲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爲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爲之文以志。
是歲元和四年也。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覺而起,起而歸。
以爲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爲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爲之文以志。
是歲元和四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