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
少師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會厭者,聲音之戶也。
口脣者,聲音之扇也。
舌者,聲音之機也。
懸壅垂者,聲音之關者。
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
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
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
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
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下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
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闢。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少師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會厭者,聲音之戶也。
口脣者,聲音之扇也。
舌者,聲音之機也。
懸壅垂者,聲音之關者。
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
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
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
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
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下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
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闢。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黃帝問於歧伯曰:餘聞刺有五節,奈何?歧伯曰:固有五節,一曰振埃,二曰發矇,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
黃帝曰:夫子言五節,餘夫知其意。
歧伯曰: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發矇者,刺府輸,去府病也;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餘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
歧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飼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黃帝曰:善。
取之何如?歧伯曰:取之天容。
黃帝曰:其欬上氣窮拙胸痛者,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廉泉。
黃帝曰:取之有數乎?歧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
帝曰:善哉。
黃帝曰:刺節言發矇,餘不得其意。
夫發矇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府輸,去府病,何輸使然,願聞其故。
歧伯曰:妙乎哉問也。
此刺之大約,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矇耳,尚疾於發矇也。
黃帝曰:善。
願卒聞之。
歧伯曰: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
黃帝曰:善。
何謂聲聞於耳?歧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針也。
黃帝曰:善。
此所謂弗見爲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黃帝曰: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
歧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
此病滎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帝曰:善。
黃帝曰:刺節言撤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
歧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
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脣槁,臘幹嗌燥,飲食不讓美惡。
黃帝曰:善。
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
黃帝曰:善。
黃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歧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顛倒無常,甚於迷惑。
黃帝曰:善。
取之奈何?
黃帝曰:夫子言五節,餘夫知其意。
歧伯曰: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發矇者,刺府輸,去府病也;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餘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
歧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飼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黃帝曰:善。
取之何如?歧伯曰:取之天容。
黃帝曰:其欬上氣窮拙胸痛者,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廉泉。
黃帝曰:取之有數乎?歧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
帝曰:善哉。
黃帝曰:刺節言發矇,餘不得其意。
夫發矇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府輸,去府病,何輸使然,願聞其故。
歧伯曰:妙乎哉問也。
此刺之大約,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矇耳,尚疾於發矇也。
黃帝曰:善。
願卒聞之。
歧伯曰: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
黃帝曰:善。
何謂聲聞於耳?歧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針也。
黃帝曰:善。
此所謂弗見爲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黃帝曰: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
歧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
此病滎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帝曰:善。
黃帝曰:刺節言撤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
歧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
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脣槁,臘幹嗌燥,飲食不讓美惡。
黃帝曰:善。
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
黃帝曰:善。
黃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歧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顛倒無常,甚於迷惑。
黃帝曰:善。
取之奈何?
黃帝問於歧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歧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裏水之狀,此其候也。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歧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鼓脹何如?歧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腸覃何如?歧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着,惡氣乃起,瘜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歧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衄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邪?歧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裏水之狀,此其候也。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歧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鼓脹何如?歧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腸覃何如?歧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着,惡氣乃起,瘜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歧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衄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邪?歧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黃帝問於歧伯曰:餘聞九針於夫子,而行之於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數刺病益劇。
凡此六者,各不同形,願聞其方。
歧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
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歧伯曰: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髒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歧伯曰:此人頗有陰者也。
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者也。
歧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
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黃帝曰:其氣與針相逢奈何?歧伯曰: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
黃帝曰:針已出而氣獨行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者,內藏,故針已出,氣乃隨其後,故獨行也。
黃帝曰:數刺乃知,何氣使然?歧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乃知也。
黃帝曰:針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
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凡此六者,各不同形,願聞其方。
歧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
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歧伯曰: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髒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歧伯曰:此人頗有陰者也。
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者也。
歧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
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黃帝曰:其氣與針相逢奈何?歧伯曰: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
黃帝曰:針已出而氣獨行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者,內藏,故針已出,氣乃隨其後,故獨行也。
黃帝曰:數刺乃知,何氣使然?歧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乃知也。
黃帝曰:針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
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黃帝問於少俞曰: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於針石火□之病何如?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其於毒藥何如?願盡聞之。
少俞曰: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於針石之痛火□亦然。
黃帝曰:其耐火□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
黃帝曰:其不耐針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堅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於火□亦然。
黃帝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黃帝曰:人之勝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骨者,皆勝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
少俞曰: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於針石之痛火□亦然。
黃帝曰:其耐火□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
黃帝曰:其不耐針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堅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於火□亦然。
黃帝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黃帝曰:人之勝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骨者,皆勝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
黃帝曰:夫子言賊風邪氣之傷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離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離賊風邪氣,其故何也?歧伯曰:此皆嘗有所傷於溼氣,藏於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
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
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爲寒痹。
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焉。
黃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
其毋所遇邪氣,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歧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
其所從來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
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
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
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爲寒痹。
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焉。
黃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
其毋所遇邪氣,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歧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
其所從來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
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
黃帝問於歧伯曰:經言夏日傷暑,秋病瘧,瘧之發以時,其故何也?歧伯對曰:邪客於風府,病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於脊背也。
故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
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二十二日入脊內,注於伏衝之脈,其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上行,故其病稍益。
至其內搏於五髒,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積而作焉。
黃帝曰: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入焉。
其衛氣日下一節,則不當風府,奈何?歧伯曰: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氣之所舍節,則其府也。
黃帝曰:善。
夫風之與瘧也,相與同類,而風常在,而瘧特以時休,何也?歧伯曰:風氣留其處,瘧氣隨經絡,沈以內搏,故衛氣應,乃作也。
帝曰:善。
黃帝問於少師曰:餘聞四時八風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
賊風邪氣,因得以入乎?將必須八正虛邪,乃能傷人乎?少師答曰:不然。
賊風邪氣之中人也,不得以時,然必因其開也,其入深,其內極病,其病人也,卒暴。
因其閉也,其入淺以留,其病也,徐以遲。
黃帝曰:有寒溫和適,腠理不開,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師答曰:帝弗知邪入乎。
雖平居,其腠理開閉緩急,其故常有時也。
黃帝曰:可得聞乎?少師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郗,□垢着,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人淺不深。
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縰,腠理開,毛髮殘,膲理薄,□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黃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師答曰: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
黃帝曰:願聞三虛。
少師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爲賊風所傷,是謂三虛。
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爲粗。
帝曰:願聞三實。
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
命曰三實。
黃帝曰:善乎哉論!明乎哉道!請藏之金匱,然此一夫之論也。
黃帝曰: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師曰:此八正之候也。
黃帝曰:候之奈何?少師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於葉蟄之宮,其至也,天必應之以風雨者矣。
風雨從南方來者,爲虛風,賊傷人者也。
其以夜半至也,萬民皆臥而弗犯也,故其歲民少病。
其以晝
故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
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二十二日入脊內,注於伏衝之脈,其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上行,故其病稍益。
至其內搏於五髒,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積而作焉。
黃帝曰: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入焉。
其衛氣日下一節,則不當風府,奈何?歧伯曰: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氣之所舍節,則其府也。
黃帝曰:善。
夫風之與瘧也,相與同類,而風常在,而瘧特以時休,何也?歧伯曰:風氣留其處,瘧氣隨經絡,沈以內搏,故衛氣應,乃作也。
帝曰:善。
黃帝問於少師曰:餘聞四時八風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
賊風邪氣,因得以入乎?將必須八正虛邪,乃能傷人乎?少師答曰:不然。
賊風邪氣之中人也,不得以時,然必因其開也,其入深,其內極病,其病人也,卒暴。
因其閉也,其入淺以留,其病也,徐以遲。
黃帝曰:有寒溫和適,腠理不開,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師答曰:帝弗知邪入乎。
雖平居,其腠理開閉緩急,其故常有時也。
黃帝曰:可得聞乎?少師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郗,□垢着,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人淺不深。
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縰,腠理開,毛髮殘,膲理薄,□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黃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師答曰: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
黃帝曰:願聞三虛。
少師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爲賊風所傷,是謂三虛。
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爲粗。
帝曰:願聞三實。
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
命曰三實。
黃帝曰:善乎哉論!明乎哉道!請藏之金匱,然此一夫之論也。
黃帝曰: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師曰:此八正之候也。
黃帝曰:候之奈何?少師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於葉蟄之宮,其至也,天必應之以風雨者矣。
風雨從南方來者,爲虛風,賊傷人者也。
其以夜半至也,萬民皆臥而弗犯也,故其歲民少病。
其以晝
黃帝曰:餘以小針爲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於天,下合之於地,中合之於人,餘以爲過針之意矣,願聞其故。
歧伯曰:何物大於天乎?夫大於針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備也,非生之具。
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
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爲癰疽。
陰陽不通,兩熱相博,乃化爲膿,小針能取之乎?歧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爲之,邪不可留也。
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
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
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示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出地從,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黃帝曰:其已形示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爲之奈何?歧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爲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爲其不予遭也。
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不導之以小針治乎?歧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歧伯曰:其在逆順焉。
黃帝曰:願聞逆順。
歧伯曰:以爲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
除此五者,爲順矣。
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歧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
如是者示過十五日而死矣。
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泄,其脈絕,是五逆也。
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
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內別五臟,外次六腑,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
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歧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黃帝曰:餘聞之,則爲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於人。
歧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
歧伯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
歧伯曰:何物大於天乎?夫大於針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備也,非生之具。
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
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爲癰疽。
陰陽不通,兩熱相博,乃化爲膿,小針能取之乎?歧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爲之,邪不可留也。
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
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
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示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出地從,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黃帝曰:其已形示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爲之奈何?歧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爲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爲其不予遭也。
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不導之以小針治乎?歧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歧伯曰:其在逆順焉。
黃帝曰:願聞逆順。
歧伯曰:以爲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
除此五者,爲順矣。
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歧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
如是者示過十五日而死矣。
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泄,其脈絕,是五逆也。
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
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內別五臟,外次六腑,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
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歧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黃帝曰:餘聞之,則爲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於人。
歧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
歧伯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
右徵與少徵,調右手太陽上,左商與左徵,調左手陽明上。
少徵與大宮,調左手陽明上,右角與大角,調右手少陽下。
大徵與少徵,調左手太陽上,衆羽與少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商與右商調右手太陽下,桎羽與衆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宮與大宮,調右足陽明下,判角與少角,調右足少陽下,釱商與上商,調右足陽明下,釱商與上角,調左足太陽下。
上徵與右徵同榖麥、畜羊、果杏,手少陰藏心,色赤味苦,時夏。
上羽與大羽,同榖大豆,畜牛,果慄,足少陰藏腎,色黑味鹹,時冬上宮與大宮同谷稷,畜牛,果棗足太陰藏脾,色黃味甘時季夏,上商與右商同榖黍,畜雞,果桃手太陰藏肺,色白味辛時秋。
上角與大角同榖麻、畜犬、果李,足厥陰藏肝,色青味酸,時春。
大宮與上角,同右足陽明上,左角與大角,同左足陽明上,少羽與大羽同右足太陽下,左商與右商,同左手陽明上,加宮與大宮同左足少陽上,質判與大宮,同左手太陽下,判角與大角同左足少陽下,大羽與大角,同右足太陽上,大角與大宮同右足少陽上,右徵、少徵、質徵、上徵、判徵、右角、鈦角、上角、大角、判角。
右商、少商、鈦商、上商、左商。
少宮、上宮、大宮、加宮、左角宮。
衆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黃帝曰:婦人無須者,無血氣乎?歧伯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爲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脣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者澹滲皮膚,生毫毛。
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榮口脣,故須不生焉。
黃帝曰:士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須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脣口內榮故須不生。
黃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須不生其故何也?歧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衝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脣口不榮,故須不生。
黃帝曰:善乎哉!聖人之通萬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
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須者,少陽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
少徵與大宮,調左手陽明上,右角與大角,調右手少陽下。
大徵與少徵,調左手太陽上,衆羽與少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商與右商調右手太陽下,桎羽與衆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宮與大宮,調右足陽明下,判角與少角,調右足少陽下,釱商與上商,調右足陽明下,釱商與上角,調左足太陽下。
上徵與右徵同榖麥、畜羊、果杏,手少陰藏心,色赤味苦,時夏。
上羽與大羽,同榖大豆,畜牛,果慄,足少陰藏腎,色黑味鹹,時冬上宮與大宮同谷稷,畜牛,果棗足太陰藏脾,色黃味甘時季夏,上商與右商同榖黍,畜雞,果桃手太陰藏肺,色白味辛時秋。
上角與大角同榖麻、畜犬、果李,足厥陰藏肝,色青味酸,時春。
大宮與上角,同右足陽明上,左角與大角,同左足陽明上,少羽與大羽同右足太陽下,左商與右商,同左手陽明上,加宮與大宮同左足少陽上,質判與大宮,同左手太陽下,判角與大角同左足少陽下,大羽與大角,同右足太陽上,大角與大宮同右足少陽上,右徵、少徵、質徵、上徵、判徵、右角、鈦角、上角、大角、判角。
右商、少商、鈦商、上商、左商。
少宮、上宮、大宮、加宮、左角宮。
衆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黃帝曰:婦人無須者,無血氣乎?歧伯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爲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脣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者澹滲皮膚,生毫毛。
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榮口脣,故須不生焉。
黃帝曰:士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須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脣口內榮故須不生。
黃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須不生其故何也?歧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衝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脣口不榮,故須不生。
黃帝曰:善乎哉!聖人之通萬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
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須者,少陽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