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歧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
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
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害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
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
各处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
针所不为,炙之所宜。
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
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不知所苦,两跷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
是得天之灵,遇岁之虚实,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
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
莫知其形,若神髣□。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
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
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益其外门,真气乃存。
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愿
歧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
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
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害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
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
各处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
针所不为,炙之所宜。
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
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不知所苦,两跷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
是得天之灵,遇岁之虚实,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
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
莫知其形,若神髣□。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
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
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益其外门,真气乃存。
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愿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
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
独博独眩,披发长跪,俯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气使然?歧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
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
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
故阴阳合传而棈明也。
目者,心使也。
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
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黄帝曰:余疑其然。
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歧伯曰: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歧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
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嗜食者,何气使然?歧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榖,榖消则善饥。
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黄帝曰:病而得卧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歧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
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
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
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歧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黄帝曰:善。
治此诸邪,奈何?歧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
独博独眩,披发长跪,俯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气使然?歧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
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
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
故阴阳合传而棈明也。
目者,心使也。
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
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黄帝曰:余疑其然。
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歧伯曰: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歧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
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嗜食者,何气使然?歧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榖,榖消则善饥。
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黄帝曰:病而得卧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歧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
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
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
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歧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黄帝曰:善。
治此诸邪,奈何?歧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榖,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
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
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实。
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
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歧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榖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
血气犹然,请言其故。
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
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藏伤故死矣。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
歧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
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发于颈,名曰夭疽。
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
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阳留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
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
烦心者,死不可治。
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
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
痈发四五日,逞□之。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
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
发于胸,名曰井疽。
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曰甘疽。
色青,其状如榖实□□,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发于胁,名曰败疵。
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锉陵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
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曰锐疽。
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
不急治,六十日死。
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发于膝,名曰疵痈。
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诸痈疽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
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
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实。
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
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歧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榖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
血气犹然,请言其故。
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
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藏伤故死矣。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
歧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
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发于颈,名曰夭疽。
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
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阳留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
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
烦心者,死不可治。
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
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
痈发四五日,逞□之。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
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
发于胸,名曰井疽。
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曰甘疽。
色青,其状如榖实□□,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发于胁,名曰败疵。
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锉陵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
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曰锐疽。
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
不急治,六十日死。
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发于膝,名曰疵痈。
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诸痈疽
黄帝问于歧伯曰:寒热瘰□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歧伯曰:此皆鼠□,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鼠□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
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歧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
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鼠□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
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歧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
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
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歧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
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
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
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
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物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
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
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厘,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
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
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歧伯曰:一曰铁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
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间气。
三曰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
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
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
六曰员利针,取法于厘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
主取痈痹者也。
七曰毫针,取注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
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
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歧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
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
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
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
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物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
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
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厘,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
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
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歧伯曰:一曰铁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
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间气。
三曰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
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
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
六曰员利针,取法于厘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
主取痈痹者也。
七曰毫针,取注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
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
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
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
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歧伯曰: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
黄帝避席遵循而却曰: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扬之。
歧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歧伯曰:慎之慎之,臣请言之。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
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
足厥阴,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
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
钛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
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枯枯然。
火形之人,比于上征,似于赤帝。
其为人赤色广脱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
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
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
质征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慆慆然,右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
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
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
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
大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
加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
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
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
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手太阴敦敦然,釱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
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
左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
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
不敬畏善欺绍人,戮死。
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足少阴汗汗然。
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
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
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
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歧伯曰: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
黄帝避席遵循而却曰: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扬之。
歧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歧伯曰:慎之慎之,臣请言之。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
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
足厥阴,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
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
钛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
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枯枯然。
火形之人,比于上征,似于赤帝。
其为人赤色广脱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
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
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
质征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慆慆然,右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
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
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
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
大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
加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
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
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
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手太阴敦敦然,釱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
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
左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
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
不敬畏善欺绍人,戮死。
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足少阴汗汗然。
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歧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膏滑,其淖泽者,风也。
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尺肤泽而泽脂者,风也。
尺肤涩者,风痹也。
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
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
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
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
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俯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
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耳闻青脉起者掣痛。
大便赤瓣飧食,脉小手,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是谓四时之序也。
歧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膏滑,其淖泽者,风也。
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尺肤泽而泽脂者,风也。
尺肤涩者,风痹也。
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
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
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
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
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俯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
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耳闻青脉起者掣痛。
大便赤瓣飧食,脉小手,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是谓四时之序也。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人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提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
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
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经小而脉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
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无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少师答曰:众人之属,不知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
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
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险,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服困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人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提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
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
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经小而脉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
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无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少师答曰:众人之属,不知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
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
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险,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服困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
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
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
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
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榖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
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
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
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
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
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
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榖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
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
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
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