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
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
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
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
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
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共知也
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
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
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
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
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
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
”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
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
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
”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
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
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
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
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
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
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
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或问:“大衍之数,《易》之缊乎?学者莫不尽心焉
”曰:“大衍,《易》之末也,何必尽心焉也
《易》者,文王之作也,其书则六经也,其文则圣人之言也,其事则天地万物、君臣父子夫妇人伦之大端也
大衍,筮占之一法耳,非文王之事也
”“然则不足学乎?”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知此然后知学《易》矣
……”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
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越王句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
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馀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馀,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
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
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
岂惩秦之祸,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欣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
”尧曰:“不可
鲧方命圮族
”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
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
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
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
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不失乎仁而已矣
《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
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
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又曰:“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
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
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
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
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
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
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2.06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